任长第二
【题解】
所谓“任长”,指的是君主选任人才时应当用其所长,而不应求全责备。赵蕤认为,除了传说中的圣人之外,一般人属于“偏材”,品行与才能长短互见,难以面面俱到。君主应该根据时势的不同,以及人物不同的才性所宜,授予其相应的职位。如此,方能任长避短,“因其至情而用之”。本篇是对《大体》篇“设官分职”原则的进一步阐发。
臣闻:“料才核能 (1) ,治世之要。自非圣人,谁能兼兹百行,备贯众理乎?故舜合群司,随才授位;汉述功臣,三杰异称 (2) 。况非此俦而可备责耶 (3) ?” 夫刚略之人不能理微 (4) , 故论其大体则弘博而高远 (5) , 历纤理微则宕往而疏越 (6) ; 亢厉之人不能回挠 (7) , 其论法直则括据而公正 (8) , 说变通则否戾而不入 (9) ; 宽恕之人不能速揵 (10) , 论仁义则弘详而长雅 , 趋时务则迟缓而不及 ; 好奇之人横逸而求异 (11) , 造权谲则倜傥而瑰壮 (12) , 案清道则诡常而恢迂 (13) 。 又曰 :“ 王化之政 (14) , 宜于统大 , 以之理小则迂 ; 策术之政 , 宜于理难 , 以之理平则无奇 ; 矫亢之政 (15) , 宜于治侈 , 以之治弊则残 ; 公刻之政 (16) , 宜于纠奸 , 以之治边则失其众 (17) ; 威猛之政 , 宜于讨乱 , 以之治善则暴 。 伎俩 之政 (18) , 宜于治富 , 以之治贫则民劳而下困 。 此已上皆偏材也 。”
【注释】
(1)料才核能:以下至“况非此俦而可备责耶”,见于《群书治要》卷四十八所引陆景《典语》。
(2)三杰:指张良、萧何、韩信。参见本书《大体》篇注。
(3)俦(chóu):类,辈。
(4)夫刚略之人不能理微:以下至“案清道则诡常而恢迂”,出自《人物志·材理》,有删节。刚略,性情坚强却粗疏。
(5)论其:《人物志·材理》作“其论”。
(6)历纤理微:《人物志·材理》作“历纤细”。根据上下文意,“微”字为衍文。历,审视,查看。宕往:豪纵不羁。疏越:疏忽,疏漏。
(7)亢厉:《人物志·材理》作“抗厉”,亢直严正。回挠:屈服。
(8)括据:《人物志·材理》作“括处”。扬雄《法言·修身》:“其为中也弘深,其为外也肃括,则可以禔身矣。”李轨注:“括,法也。”括处,指严格依据法律条文。
(9)否戾:乖戾,乖错。
(10)速揵:《人物志·材理》作“速捷”,迅速敏捷。
(11)横逸:纵横奔放。
(12)权谲(jué):机巧诡诈。倜傥(tì tǎng):卓异,不同寻常。瑰壮:奇伟,壮丽。
(13)清道:清静无为之道。恢迂:迂阔。
(14)王化之政:以下至“此已上皆偏材也”,出自《人物志·材能》,有删节。
(15)矫亢:与众违异,以示高尚。
(16)公刻:公正严刻。
(17)以之治边则失其众:《人物志·材能》刘昞注:“众民惮法,易逃叛矣。”
(18)伎俩之政:重视工艺技巧的政治。《人物志·材能》:“权奇之能,伎俩之材也。故在朝也,则司空之任,为国则艺事之政。”
【译文】
我听说:“考察审核人的才能,是治理天下的关键。倘若不是圣人,谁能兼有各种品行,通晓万事万物之理呢?所以舜统合百官,根据才能授予不同的职位;汉初褒述功臣,张良、萧何、韩信的长处各不相同。何况比不上这些人物的普通人,如何能求全责备呢?” 刚强却粗疏的人不能深入事情的玄微之处,所以讨论大的原则往往博大而高远,分析细微的道理却不羁而粗疏;亢直严厉的人不能屈服退让,他讨论法律的公平正直,严格依据律令,用意公正,至于讨论灵活变通的策略却乖错而不能深入;宽大仁恕之人不够迅速敏捷,讨论仁义道德时广博详尽,义理雅致,若让他从事当前的具体事务,则反应迟钝,不得要领;喜好奇异之人纵横奔放,标新立异,让他谋划奇策时往往卓异而奇伟,至于讨论清静无为之道时,则违背常理,浮夸迂阔。又说:“实行王道教化的政治,适宜于统领大局,用它治理琐事则迂阔;讲究权谋的政治,适宜于处理危难的局面,用它治理太平之世则平平无奇;与众违异、矫枉过正的政治,适宜于纠正奢侈的风气,用它治理习俗的弊端则过于严苛;公正严刻的政治,适宜于纠正奸邪,用它治理边疆则会使民众叛逃;威严凶猛的政治,适宜于讨伐叛乱,用它治理善良的民众则太过残暴。讲究工艺技巧的政治,适宜于治理富饶的国家,用它治理贫穷则会使民众更加疲劳困乏。以上这些,都是只具备某一方面才能的人才。”
昔伊尹之兴土工也 (1) ,强脊者使之负土 (2) ,眇者使之推 (3) ,伛者使之涂 (4) ,各有所宜而人性齐矣 (5) 。管仲曰:“升降、揖让、进退闲习 (6) ,臣不如隰朋 (7) ,请立以为大行 (8) 。辟土聚粟,尽地之利,臣不如宁戚 (9) ,请立以为司田 (10) 。平原广牧,车不结辙 (11) ,士不旋踵 (12) ,鼓之而三军之士视死如归,臣不如王子城父 (13) ,请立以为大司马。决狱折中 (14) ,不杀不辜 (15) ,不诬不罪,臣不如宾胥无 (16) ,请立以为大理 (17) 。犯君颜色 (18) ,进谏必忠,不避死亡,不挠富贵 (19) ,臣不如东郭牙 (20) ,请立以为大谏 (21) 。君若欲治国强兵,则五子者存焉。若欲霸王,则夷吾在此。”
【注释】
(1)昔伊尹之兴土工也:以下至“各有所宜而人性齐矣”,出自《淮南子·齐俗训》,有删节。伊尹,商初贤相,名伊,一名挚,尹是官名。最初是商汤妻子陪嫁的奴隶,后被汤委以国政,助汤攻灭夏桀。
(2)强脊者:脊背强壮的人。
(3)眇(miǎo)者:一只眼失明的人。推:《淮南子·齐俗训》作“准”,指工程中测量水平。译文从之。
(4)伛(yǔ)者:驼背的人。涂:指涂抹地面。《淮南子·齐俗训》许慎注:“伛人涂地,因其俯也。”
(5)人性齐:《淮南子·齐俗训》:“乃至天地之所覆载,日月之所照
,使各便其性,安其居,处其宜,为其能。……各用之于其所适,施之于其所宜,即万物一齐而无由相过。”故此处之“齐”,并不是指整齐划一,而是形容万物各得其宜。
(6)升降、揖让、进退闲习:以下至“则夷吾在此”,出自《管子·小匡》。升降、揖让、进退,指礼仪活动中的各种行礼动作。闲习,熟悉。闲,通“娴”,熟习。
(7)隰(xí)朋:齐桓公的大臣。与管仲同时。
(8)大行:古代接待宾客的官吏。
(9)宁戚:春秋时期卫国人。据说出身穷困,曾为人赶车至齐,于车下饭牛而歌,齐桓公拜为大夫。事迹见《吕氏春秋·离俗览·举难》《淮南子·道应训》。
(10)司田:管理农务的官。
(11)结辙:辙迹交错。谓退车回驶。
(12)旋踵:转身。指畏避退缩。
(13)王子城父:齐国大臣。先为齐襄公大臣,后又辅佐齐桓公。
(14)决狱:判决狱讼。折中:调节使适中。
(15)辜(gū):罪。
(16)宾胥无:齐桓公大臣。《吕氏春秋·审分览·勿躬》作“弦章”。
(17)大理:掌刑法的官。
(18)颜色:指尊严。
(19)挠:屈服。
(20)东郭牙:齐桓公大臣。或云即鲍叔牙,《管子·小匡》:“故使鲍叔牙为大谏”。
(21)大谏:古代官名。掌谏诤。
【译文】
从前伊尹在兴建土木工程的时候,让脊背强壮的人背土,一只眼失明的人测量水平,驼背的人涂抹地面,每个人都有自己适合的工作,人的特性就能各得其宜了。管仲说:“熟悉礼制,行礼如仪,我不如隰朋,请任命他为大行。开辟土地,集聚粮草,从土地中尽量获得收益,我不如宁戚,请任命他为司田。在广阔的原野之上,使战车不溃逃,士卒不退缩,擂鼓命令进军时三军将士视死如归,我不如王子城父,请任命他为大司马。判决狱讼宽严适中,不杀害无辜者,不冤枉无罪者,我不如宾胥无,请任命他为大理。敢于冒犯君主的尊严,进谏必定忠诚,不逃避死亡,不屈服于权贵,我不如东郭牙,请任命他为大谏。您如果想富国强兵,有这五位就够了。如果想成就霸王之业,则需要用到我管仲。”
黄石公曰 (1) :“使智 (2) ,使勇,使贪,使愚。智者乐立其功,勇者好行其志,贪者决取其利,愚者不爱其死。因其至情而用之,此军之微权也 (3) 。”
【注释】
(1)黄石公:亦称“圯上老人”。相传张良曾在下邳圯上遇见一老父。老父授张良以《太公兵法》,并言称十三年后,到济北谷城山下,见到一块黄石,那就是他。事见《史记·留侯世家》《汉书·张良传》。后因称圯上授张良《太公兵法》的老父为“黄石公”。《隋书·经籍志》著录有《黄石公三略》三卷,相传为黄石公所著,收入《武经七书》中。
(2)使智:以下至“此军之微权也”,出自《黄石公三略·中略》所引《军势》。
(3)微权:微妙的权谋、机变。
【译文】
黄石公说:“任用有智谋的人,勇敢的人,贪财的人,愚鲁的人。有智谋的人乐于建立自己的功业,勇敢的人想实现自己的志向,贪财的人希望追求自己的利益,愚鲁的人不顾自己的牺牲。根据他们各自不同的品性任用他们,这是用兵的微妙权谋。”
《淮南子》曰:“天下之物莫凶于奚毒 (1) , 附子也 。然而良医橐而藏之 (2) ,有所用也。麋之上山也,大章不能跂 (3) ,及其下也,牧竖能追之 (4) ,才有修短也。胡人便于马 (5) ,越人便于舟,异形殊类,易事则悖矣。”
【注释】
(1)天下之物莫凶于奚毒:以下至“才有修短也”,出自《淮南子·主术训》。奚毒,“乌头”的别名。也叫“附子”。根茎块状,有毒,可做镇痛药。
(2)橐(tuó):用袋子装。
(3)大章:《淮南子·主术训》作“獐”,译文从之。跂(qǐ):企望,及。
(4)牧竖:牧童。
(5)胡人便于马:以下至“易事则悖矣”,出自《淮南子·齐俗训》。
【译文】
《淮南子》说:“天下万物,没有比奚毒的毒性更猛烈的, 奚毒就是附子。 然而良医收入袋中珍藏起来,以备治病之用。麋鹿上山的时候,连獐子也追不上,等到它下山,牧童便能追上它,这是因为才能有长短的不同。胡人善于骑马,越人善于划船,形式与种类不同,改变他们从事的工作就会混乱。”
魏武诏曰 (1) :“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 (2) ,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耶?而陈平定汉业 (3) ,苏秦济弱燕者 (4) ,任其长也。”
【注释】
(1)魏武:即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汉末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曹魏代汉后,追尊为武帝,故称“魏武”。诏:皇帝下达的命令称“诏”。曹操生前并未称帝,《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作“令曰”。
(2)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以下至“任其长也”,出自《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文字略有不同。
(3)陈平定汉业:陈平,阳武(今河南原阳东南)人。汉初大臣。刘邦的重要谋士,以多奇计著称。吕后死后,陈平与周勃定计诛杀吕产、吕禄等,迎立文帝。《汉书·王陵传》:“平曰:‘于面折廷争,臣不如君;全社稷,定刘氏后,君亦不如臣。’”定汉业,安定汉家的基业。
(4)苏秦济弱燕者:苏秦,字季子,东周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战国时期著名纵横家。根据马王堆帛书《战国纵横家书》记载,苏秦是燕昭王派入齐国的间谍,进行反间活动,使齐国疲于对外战争。后燕将乐毅联合五国大举攻齐,他的反间活动暴露,被车裂处死。
【译文】
曹操下令说:“能建立功业的人未必有德行,有德行的人未必能建立功业。陈平难道是德行醇厚的人吗?苏秦难道是守信的人吗?然而陈平安定汉家的基业,苏秦解救弱小的燕国,这是因为发挥了他们各自的特长。”
由此观之 (1) ,使韩信下帷 (2) ,仲舒当戎 (3) ,于公驰说 (4) ,陆贾听讼 (5) ,必无曩时之勋而显今日之名也 (6) 。故任长之道,不可不察。 议曰 : 魏桓范云 (7) :“ 帝王用人 (8) , 度世授才 。 争夺之时 , 书策为先 (9) ; 分定之后 , 忠义为首 。 故晋文行咎犯之计而赏雍季之言 (10) , 高祖用陈平之智而托后于周勃 (11) 。” 古语曰 :“ 守文之代 (12) , 德高者位尊 ; 仓卒之时 , 功多者赏厚 。” 诸葛亮曰 (13) :“ 老子长于养性 , 不可以临危难 。 商鞅长于理法 (14) , 不可以从教化 。 苏 、 张长于驰辞 (15) , 不可以结盟誓 (16) 。 白起长于攻取 (17) , 不可以广众 。 子胥长于图敌 (18) , 不可以谋身 。 尾生长于守信 (19) , 不可以应变 。 王嘉长于遇明君 (20) , 不可以事暗主 。 许子将长于明臧否 (21) , 不可以养人物 。” 此任长之术者也 。
【注释】
(1)由此观之:以下至“必无曩时之勋而显今日之名也”,见于《群书治要》卷四十八所引陆景《典语》。
(2)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指教书。《史记·儒林列传》:“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受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董仲舒不观于舍园,其精如此。”
(3)仲舒:董仲舒,广川(今河北景县)人。西汉哲学家。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汉武帝采纳。著作有《春秋繁露》等。
(4)于公:西汉名臣于定国的父亲。曾担任县狱吏与郡决曹,以治狱公平著称。《汉书·于定国传》:“其父于公为县狱史,郡决曹,决狱平,罗文法者于公所决皆不恨。郡中为之生立祠,号曰‘于公祠’。”
(5)陆贾:汉初政论家,楚人。早年随刘邦平定天下,有辩士之称,曾任太中大夫。曾两次受命出使南越,说服尉佗接受汉朝所赐予的南越王印,去帝制,归附汉朝。先后为汉高祖著书十二篇,总结秦亡汉兴教训,名为《新语》。
(6)曩(nǎng)时:往时,以前。
(7)桓范:字元则,沛郡龙亢(今安徽怀远龙亢镇)人。三国时期曹魏大臣,号称“智囊”。高平陵事变发生后,力劝曹爽挟皇帝曹芳进入许昌,没有得到采纳,最终被太傅司马懿诛杀。著有《世要论》。
(8)帝王用人:以下至“高祖用陈平之智而托后于周勃”,出自《三国志·魏书·徐宣传》。
(9)书策:《三国志·魏书·徐宣传》作“策略”。
(10)晋文:晋文公,名重耳,春秋时期晋国国君,春秋五霸之一。流亡在外十九年,后借助秦穆公的帮助回国。即位后整顿内政,增强军队,在城濮之战中大败楚军。咎犯:即狐偃,字子犯,晋文公的舅父,故又称“舅犯”,“咎”与“舅”通。智计过人。晋文公返国,咎犯之功甚多。雍季:晋文公大臣,事迹不详。城濮之战发生前,晋文公询问大臣的意见,咎犯主张采取诈伪之道,而雍季认为诈伪之道虽可得逞一时,但好比竭泽而渔,不是长久之计。晋文公虽然采用了咎犯的主张,但战后论功行赏时,雍季得到的奖赏比咎犯更多。事见《韩非子·难一》《吕氏春秋·孝行览·义赏》。
(11)周勃:汉初大臣,沛县(今属江苏)人。秦末从刘邦起义,以军功为将军,封绛侯。吕后时,任太尉。吕后死,与陈平一道诛杀诸吕等,迎立汉文帝。《史记·高祖本纪》:“上曰:‘……陈平智有余,然难以独任。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可令为太尉。’”
(12)守文之代:以下至“功多者赏厚”,出自《后汉书·袁绍传》。
(13)诸葛亮: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期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14)商鞅:姓公孙,卫国人,又称“卫鞅”或“公孙鞅”,战国时秦国政治家。秦孝公任用他实行变法,奠定了秦国强盛的基础。
(15)苏、张:指苏秦、张仪。张仪,战国时期纵横家,主张以连横策略瓦解六国。
(16)不可以结盟誓:张仪曾以“商於之地六百里”为诱饵,诱使楚怀王撕毁齐、楚同盟,之后却拒不承认,所以说这些纵横家“不可以结盟誓”。事见《史记·张仪列传》。
(17)白起:郿(今陕西眉县东)人。战国时期秦国名将。因功封武安君。
(18)子胥:即伍子胥,名员。原为楚国人,其父伍奢被楚平王所杀,他逃亡至吴国,帮助吴王阖闾夺取王位,治军攻楚。吴王夫差打败越王勾践后,伍子胥力劝夫差拒绝越国的求和,夫差不听,并逐渐疏远他,最后赐剑命他自杀。
(19)尾生:古代传说中坚守信约的男子。《庄子·盗跖》:“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
(20)王嘉:字公仲,平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西汉哀帝时为丞相,封新甫侯。因反对封董贤为侯,哀帝怒将他下狱。狱中绝食二十余日,呕血而死。
(21)许子将:即许劭,字子将,汝南平舆(今河南平舆)人。东汉末年著名人物评论家。
【译文】
这样看来,如果让韩信去教书,让董仲舒带兵打仗,让于公进行游说,让陆贾听理诉讼,他们肯定不会有昔日的功劳与今日的美名了。所以,任人要用其所长的道理,不可不仔细体察。 评论道:曹魏时期的桓范说:“帝王用人,要根据时势任用人才。争夺天下的时候,优先选拔谋略之士;天下安定之后,首先任用忠义之士。所以晋文公虽然采纳了咎犯的计策,却着重奖赏了雍季的进言;汉高祖虽然采用陈平的智谋,临终时却托孤于周勃。”古语说:“和平时代,德行高的人地位尊贵;遇到非常事变时,功劳多的人得到的赏赐丰厚。”诸葛亮说:“老子善于修身养性,却不善于治理危难的局面。商鞅善于以法治国,却不善于教化民众。苏秦、张仪善于游说,却不能依靠他们订立盟约。白起擅长攻城略地,却不善于扩充人口。伍子胥善于图谋算计敌人,却不善于为自身打算。尾生善于信守诺言,却不善于应付事变。王嘉善于辅佐明君,却不善于侍奉昏君。许劭善于褒贬人物,却不善于培养人才。”这就是用人要用其所长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