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您所在的分组
袁氏当国(解读)
[播]李锐、[著]唐德刚
「音频解读书,就是用30分钟把一本几十万字的作品给你讲清楚讲明白,让你快速了解一本书的精华。」 推荐语: 和黄仁宇齐名的史学大家,为你解读民国初年的人和事 内容介绍: 《袁氏当国》主要讲述的是从1912年到1916年的中国历史。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就在于,告诉我们历史就像是水过三峡,期间必然会遇到激流险滩,但只要勇敢地闯过去,必定是一泻汪洋。这本书文风诙谐幽默、平易近人。重要的是,从中可以感受一个历史学家的仁爱之心。 作者介绍: 唐德刚,生于1920年,当代最富盛名的美籍华人历史学家之一。与黄仁宇齐名,是“历史三峡”论的著名提出者。常年旅居海外,能见到许多珍贵的档案。他还有一个更大的优势,就是接触过许多历史事件的当事人,因而积攒了许多宝贵的历史资料。所以,他的许多历史结论都真实可靠,是我们认识近现代中国一个必不可少的参照物。 金句: 1.他想到了历史上的那些前辈和老师——王莽、曹丕(pī)、刘裕、朱全忠、赵匡胤(yìn),这些人都曾明白地告诉过他,正确的程序应该是:趁势抓权,然后逼宫受禅(shàn)。继位之后,与革命派摊牌,也就是该撤的撤,该杀的杀。 2.民国之所以和以往其他的政权不一样,一个很关键的原因是,它始终坚持的是法律的原则,而不是人治的原则。但在中华民国初期,法律的原则很难贯彻,人们仍旧习惯以暴力和权力来说话
断舍离(解读)
[播]殷超、[著]山下英子
「音频解读书,就是用30分钟把一本几十万字的作品给你讲清楚讲明白,让你快速了解一本书的精华。」 推荐语: 断绝不需要的东西,舍弃多余的废物,脱离对物品的迷恋。清空环境,清空杂念,过简单清爽的生活,享受自由舒适的人生。 内容简介: “断舍离”是由日本杂物管理咨询师山下英子提出的人生整理观念。所谓断舍离,就是透过整理物品了解自己,整理心中的混沌,让人生舒适的行动技术。换句话说,就是利用收拾家里的杂物来整理内心的废物,让人生转而开心的方法。其中,断是“断绝不需要的东西” ,舍是“舍弃多余的废物”,离是“脱离对物品的执着”。 断舍离非常简单,只需要以自己而不是物品为主角,去思考什么东西最适合现在的自己。只要是不符合这两个标准的东西,就立即淘汰或是送人。 通过学习和实践断舍离,人们将重新审视自己与物品的关系,从关注物品转换为关注自我——我需不需要,一旦开始思考,并致力于将身边所有“不需要、不适合、不舒服”的东西替换为“需要、适合、舒服”的东西,就能让环境变得清爽,也会由此改善心灵环境,从外在到内在,彻底焕然一新。 作者简介: 山下英子,日本早稻田大学文学部毕业,大学期间开始学习瑜伽,并通过瑜伽参透了放下心中执念的修行哲学“断行,舍行,离行”,随后便致力于提倡以这种概念为基础的、任何人都能亲身实践的新整理术“断舍离”,通过对日常家居环境的收拾整理,改变意识,脱离物欲和执念,过上自由舒适的生活。 犀利金句: 1.不管东西有多贵,有多稀有,能够按照自己是否需要来判断的人才够强大。能够放开执念,人才能更有自信。 2.从加法生活转向减法生活很重要,并不是心灵改变了行动,而是行动带来了心灵的变化。可以说,断舍离就是一种动禅。 3.断舍离在行为上要先学会“舍”,也就是把不需要的东西全部扔掉。舍的秘诀,就是完全地以自己为中心,并且以当下为时间轴。因此,在考虑物品是否应该被留下时,思考的主语是“我”,而不是物品。将与物品的关系比作人际关系,选择对当下的我来说最必要的朋友。更高级别是只选择真正必需、而且自己又喜欢的东西的阶段。扫除:分为收拾,整理,以及表现为扫、擦、刷的打扫。
沉默的大多数(解读)
[播]于浩、[著]王小波
「音频解读书,就是用30分钟把一本几十万字的作品给你讲清楚讲明白,让你快速了解一本书的精华。」 推荐语: 当代中国最具批判性的思想家王小波,告诉你打破沉默的智慧。 书籍介绍: 王小波对沉默的态度和鲁迅先生一样。现实生活中,我们周围总是充满了许多光怪陆离的思想和观点。这些思想和观点貌似深刻,其实一经分析和推敲,就原形毕露了。《沉默的大多数》讲的就是王小波批判这些思想和观点的一些智慧。这些智慧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三点。一是诚实,也就是尊重事实。二是理性,也就是尊重知识和科学。三是乐趣,也就是要做一个有趣的人。这些智慧的形成,离不开王小波的人生阅历。 作者: 说起王小波,许多人都会想到他的《时代三部曲》,认为他是一个实力派作家。其实,王小波的人生阅历非常丰富。他不仅经历过文革时代,也经历过知青时代。他曾在名校就读,毕业以后又去了美国深造,师从著名学者许倬云先生。他的学术起点是理工科,后来又受到了人文科学的深度影响。王小波是当代中国最具批判性的思想家之一。读他的书,我们能很明显地感受到他独有的讽刺和幽默。最关键的是,这种讽刺和幽默能把我们带到一个全新的境界中。 金句 1.真理直率无比,坚硬无比,但凡有一点柔顺,也算不了真理。 2.“重建精神结构”是好事,可别建出大笼子把大家关进去,再造出些大棍子,把大家揍一顿。 3.我们的社会里,必须有改变物质生活的原动力,这样才能把未来的命脉握在自己手里。 4.他的本意恰恰是劝人不要放弃求知这一善行。抱着封闭的态度来生活,活着真的没什么意思。 你讲听到: 1.花剌子模的故事说明什么? 2.什么是知识分子的中古传统? 3.当代学者应当如何看待“士”的传统? 4.王小波认为的新道德有哪些内容? 5.理性的第一个表现是什么? 6.科学的特质有哪些? 7.科学发展的拦路虎有哪些? 9.如何开辟新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