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图书馆需要,请维护个人信息
活出生命的意义(解读)
[播]于浩、[著]维克多·弗兰克尔
「音频解读书,就是用30分钟把一本几十万字的作品给你讲清楚讲明白,让你快速了解一本书的精华。」 推荐语: 奥斯维辛“死亡工厂”幸存者、享誉全球的心理学大师,带你一起寻找生命的意义 书籍介绍: 这本书相当于弗兰克尔的现身说法,他从心理学的专业角度出发,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入手,描述了在集中营这种极端环境下,人们的心理发展历程,并对生命的意义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系统的探讨。作者并没有正面描写纳粹军队那些丧心病狂的恶行,也没有写自己遭受了多少非人的待遇,而是把自己剥离出来,以上帝的视角和旁观者的身份,研究人们对这种极端体验的反应,最终写成了这样一本薄薄的小书。 作者介绍: 作者维克多·弗兰克尔,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的一个犹太家庭,是著名的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他经历坎坷,能够活下来简直就是个奇迹。纳粹时期,他们全家都被关进了号称“死亡工厂”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父母、哥哥、妻子全都死于毒气室,只有他和妹妹幸存了下来。弗兰克尔扛住了这炼狱般的磨难,始终对生命充满了饱满的热情。你可能无法想象,作者在67岁时学会了驾驶飞机,在80岁时还登上了阿尔卑斯山。 从集中营里被解救出来后,弗兰克尔积极投身心理学研究,把自己的经历和学术研究联合起来,开创了意义疗法,帮助人们寻找生命的意义,解救了无数身处痛苦、不能自拔的人。 “意义疗法”号称维也纳精神治疗法第三学派,与弗洛伊德派和阿德勒派齐名。弗兰克尔认为,弗洛伊德所宣扬的快乐,阿德勒所宣扬的权利和金钱,不过是人们在追求生命的意义过程中,衍生出的副产品。我们活着就是为了寻找生命的意义,这是我们一生最艰巨的使命。 你将听到: 1、奥斯维辛集中营里的囚徒在经历极端生命体验时,会产生什么样的心理反应? 2、心理学上说的“暂缓性迷惑”“人格解体”“心理减压病”“预期焦虑”等,都是什么意思? 3、什么是生命的意义? 4、如何找到生命的意义? 5、作者说集中营里的很多囚徒不是死于食物和医药匮乏,那么,这些人究竟死于什么? 金句 1、培养幽默感并以一种幽默的态度看待事情,是人在掌握生存艺术时学到的技巧。 2、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 3、快乐是一种附加品,如果这种附加品本身成了目的,反而会受到减损。
富人的逻辑(解读)
[播]李锐、[著]雷纳·齐特尔曼
本书为我们讲述了拥有巨额的财富不代表富有,告诉我们创造财富需要的特质,以及需要避免的投资误区。让我们了解到富人的致富逻辑。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学习富人的思维逻辑,创造属于自己的财富。 作者雷纳•齐特尔曼,是德国世界报的主编,也是一位很成功的投资人士。他在报社的时候,组织过一场成功的地产会议,从而在房地产界建立了人脉。后来自己经营了一家房地产行业服务的传播顾问公司,成为业内的佼佼者。齐特尔曼曾经写过17本书,其中最著名的一本叫《敢于不同:成功人士和你我之分》,被翻译成六种文字出版。如果你想知道让财富增值的方法,一定要仔细聆听本书的内容。 你将听到: 1、拳王泰森的生活是如何从天堂跌落到地狱的? 2、财富和幸福感是一种什么关系? 3、低波动性的项目一定是低风险吗? 4、为什么说诚信是创造财富的最佳策略? 5、百万富翁请客喝平价酒说明了什么?
批评官员的尺度(解读)
[播]于浩、[著]安东尼·刘易斯
「音频解读书,就是用30分钟把一本几十万字的作品给你讲清楚讲明白,让你快速了解一本书的精华。」 推荐语: 普利策奖得主,为你讲述美国新闻自由史上的典范案例,带你领会什么叫言论自由神圣不可侵犯。 作者: 安东尼•刘易斯,曾任《纽约时报》编辑、驻华盛顿司法事务报道记者,在哥伦比亚大学讲授过第一修正案与新闻自由,目前是《纽约书评》专栏作者。曾经两度获得过普利策奖。著有《吉迪恩的号角》《十年人物:第二次美国革命》《言论的边界: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简史》等。 书籍介绍: 本书系统地回顾了《纽约时报》诉警察局长沙利文一案:1960年,因为一则批评性广告,亚拉巴马州蒙哥马利市的警察局长沙利文以诽谤为由,将《纽约时报》告上法庭,并要求巨额赔偿。在亚拉巴马州法院败诉后,被逼至绝境的《纽约时报》,上诉到联邦最高法院。联邦最高法院以维护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为由,判决《纽约时报》胜诉。这起案件对美国的言论自由和民主进程影响深远,成了美国新闻自由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金句: 1、在美国,五十个州都有专属立法及法院,一州法院可以在另一方当事人的业务、财产或身份与本州有关联时,通知对方从其他州赶至本州应诉。 2、煽动诽谤政府罪,是全世界封闭社会的共同特征。在这样的社会里,批评政府就是诽谤,并构成严重罪行。如果政府以强力逼迫批评者噤声,政治自由将荡然无存。 3、人们所作所为的性质,有时候取决于当时的客观环境。即使我们对言论自由施以最周全的保护,也不保护一个在剧院内谎称火警,并引起恐慌的人。 4、仅仅为了维持法院尊严,就用法律迫使他人沉默,哪怕只是有限度的沉默,其可能引发的仇恨、猜忌和轻蔑,将远远超过它所能带来的尊重。 5、正确结论来自多元化的声音,而不是权威的选择。对于许多人来说,这一看法现在和将来都是无稽之谈,然而,我们却把它当作决定命运的赌注。 你将听到: 1、《纽约时报》和警察局长沙利文之间有什么纠葛? 2、《纽约时报》一开始时为什么败诉了? 3、联邦最高法院为什么会给《纽约时报》翻案? 4、批评官员到底应该遵循什么样的尺度? 5、《纽约时报》诉沙利文案对美国的言论自由进程有什么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