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您所在的分组
舆论(解读)
[播]兆龙、[著]沃尔特·李普曼
「音频解读书,就是用30分钟把一本几十万字的作品给你讲清楚讲明白,让你快速了解一本书的精华。」 推荐语: 传播学领域奠基之作,带你全景式领略舆论传播现象 书籍介绍: 在现代社会,身处信息时代,我们每天接收的信息比以前的人要多很多,如果了解一点传播学方面的知识,不论对生活还是对工作都非常有好处。说到传播学,就绕不开传播学领域的奠基之作《舆论》,它第一次对舆论做了全景式描述,卓有成效地梳理了舆论研究中的一系列问题,如偏见、兴趣、民主等,并以精辟的见解和独特的洞察力,深刻分析了美国和世界的大众传播,为后人的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作者介绍: 沃尔特·李普曼,美国著名时政评论家、作家,20世纪美国最具影响力的记者,曾两度荣获美国新闻界的普利策奖。 李普曼做过12位美国总统的顾问,西奥多·罗斯福非常欣赏他,说他是全美三十岁以下最著名的男士。一生都致力于研究大众传播对社会的巨大影响,写了很多相关的书籍,其中以《舆论》《幻影公众》等最为知名。 金句 1、头脑清醒,指的是有能力分辨出表面的相似性,注意到差异性,并对多样性有所理解。 2、在多数情况下,我们并非先理解后定义,而是先定义后理解。在庞杂喧闹的外部世界中,我们会优先认出自己的文化里已有定义的事物,然后又倾向于按照文化业已在自己脑海中设定好的刻板印象去理解这些事物。 3、虚构的事实通常由于符合人们的期待而被当作真相。 4、宣传家能够阻止人们对事件形成独立的见解,他们对新闻进行操控,以服务于自己的目的。即便这个目的是打着爱国的旗号,但操控就是操控。 5、新闻媒体往好了说,算是社会机构的仆从或监护人;往坏了说,根本就是一小撮人利用社会秩序的混乱为自己牟利的工具。 你将听到: 1.为什么随着信息大爆炸,我们接收到的信息越来越多,反而距离真相越来越远,偏见越来越深? 2.我们为什么难以认知真相? 3.什么是刻板印象?它究竟有什么好处,会被我们应用到方方面面?它又有什么缺点?我们应该如何应对这些缺点? 4.舆论传播手段为什么不可靠? 5.为什么“美国式民主政治”不是理想的治国政策?作者提倡的“精英治国”究竟是什么意思?
未来简史(解读)
[播]殷超、[著]尤瓦尔·赫拉利
进入21世纪后,曾经长期威胁人类生存、发展的瘟疫、饥荒和战争已经被攻克,智人面临着新的待办议题:永生不老、幸福快乐和成为具有“神性”的人类。在解决这些新问题的过程中,科学技术的发展将颠覆我们很多当下认为无需佐证的“常识”,比如人文主义所推崇的自由意志将面临严峻挑战,机器将会代替人类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更重要的,当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学技术发展的日益成熟,人类将面临着从进化到智人以来的一次改变,绝大部分人将沦为“无价值的群体”,只有少部分人能进化成特质发生改变的“神人”。 未来,人类将面临着三大问题:生物本身就是算法,生命是不断处理数据的过程;意识与智能的分离;拥有大数据积累的外部环境将比我们自己更了解自己。如何看待这三大问题,以及如何采取应对措施,将直接影响着人类未来的发展。 犀利金句: 1.在第三个千禧年开始之际,人类开始意识到一件惊人的事。虽然多数人很少想到这件事,但在过去几十年间,我们已经成功遏制了饥荒、瘟疫和战争。当然这些问题还算不上被完全解决,但已经从过去“不可理解、无法控制的自然力量”转化为“可应对的挑战”。我们不再需要祈求某位神祇或圣人来解救人类,而是已经相当了解怎样能预防饥荒、瘟疫和战争,而且通常都能成功。 2.算法指的是进行计算、解决问题、做出决定的一套有条理的步骤。人类有99%的决定,包括配偶、事业和住处的重要抉择,都是由各种进化而成的算法来处理,我们把这些算法成为感觉、情感和欲望。 3.要说金钱是个互为主体的现实,相对还比较容易接受。但如果说自己的神、国家、价值观——这些赋予我们生命意义的事物——也是虚构的,我们就没那么容易接受了。我们希望相信自己的生命有客观意义,希望自己的种种牺牲不只是为了脑子里的各种空想。但事实上,大多数人生活的意义,都只存在于彼此讲述的故事之中。
牛奶可乐经济学(解读)
[播]悠悠、[著]罗伯特弗兰克
「音频解读书,就是用30分钟把一本几十万字的作品给你讲清楚讲明白,让你快速了解一本书的精华。」 推荐语: 获得第四届文津图书奖,通俗经济学鼻祖罗伯特·弗兰克经典力作,启发你用经济学视角重新观察生活,感受探索和思考的乐趣。 内容简介: 《牛奶可乐经济学》是用经济学的原理和方法来解释我们在现实中司空见惯而又未注意到的现象,并通过这些事例和解释来加深人们对经济学的理解。比如,为什么酒吧中不值钱的水要收费而花生米却免费?为什么女模特的收入高于男模特?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简单又实际。根据具体事例理解这些原理,谁都能毫不费力地掌握它。 作者简介: 罗伯特·弗兰克,博物经济学家,康奈尔大学约翰逊管理学院经济学和管理学教授,《纽约时报》经济专栏特约评论员。弗兰克不是一位学术型经济学家,他主张经济学应该是一门根植于经验和观察的社会科学,而不是以数学为核心的硬科学。 值得看: 1. 用经济学视角重新观察生活,答疑解惑。 为什么冰箱冷藏室有灯,冷冻室没有? 为什么女模特比男模特收入高? 为什么AA制均分账单,每个人消费比单人消费高? 2. 用通俗语言介绍经济学原理。 亚当·斯密的理论:看不见的手,市场中对个人利益的追求往往造福了所有人。 “没有免费的午餐”原则:小心提防那些太过美好的机遇。 3. 例子丰富,生动有趣。 比如,分析了为什么现在的男女初婚年龄延迟了。 4. 扩展视野和思维。 书中各章节涉及生活的各方面,这些无一例外都能用微观经济学的原理进行阐释。比如成本效益原则、供求关系、收入与贡献的关系、商品生产、定价与竞争、公共资源、产权明晰的重要性、各国行为差异对经济行为的影响以及非正式的社交关系市场的影响等。 为什么鲸鱼濒临灭绝,鸡却不会? 鸡和鲸鱼都有经济价值。人们对鸡能享有可靠的所有权,但对鲸鱼却不能,这就是前者繁衍不息,后者濒临灭绝的原因。养鸡的人知道自己杀掉的鸡必须要和新饲养的鸡保持平衡,这样能保证自己的收益;鲸鱼生活在公海,捕鲸人随时可以猎杀它们,尽管捕鲸人知道鲸鱼数量越来越少,但他不猎杀鲸鱼,也会有其他捕鲸人杀鲸鱼。捕鲸人无法从自我限制中受益。 为什么经济学里有那么多的数学公式? 数学形式主义的步步升级与学术工作竞争越发激烈是相辅相成的。在一个重视精确的职业里,熟练运用、构建数学模型就是精确的表现。因此,掌握了公式,就能传达出自己很厉害的可靠信号。当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在工作中提高公式的应用程度,表现智力的临界值就逐渐提高了。这样,公式就泛滥成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