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您所在的分组
微习惯(解读书)
[播]良辰周、[著]斯蒂芬·盖斯
本书是一本介绍微习惯行动法则的书籍,这是最近大火的一种习惯养成策略。微习惯是一种非常微小的积极行为,你需要每天强迫自己完成它。微习惯很小,小到不可能失败。正是因为这个特性,所以它不会给你造成任何负担,因此也就成了极具优势的习惯养成策略。 微习惯策略的科学原理表明人们无法长期坚持大多数主流成长策略的原因,也揭示了人们长期坚持微习惯策略的可能性。人们无法让改变的效果持久时,往往认为原因在于自己,但其实有问题的并不是他们本身,而是他们采用的策略。当你开始用微习惯策略教你的方法按照大脑的规律做事情时,持久改变其实很容易。 作者简介: 斯蒂芬·盖斯是个天生的懒虫。为了改变这一点,他开始研究各种习惯养成策略,从2004年起在美国各大自我成长类网站上发表了许多文章。2011年,他开始运营自己的博客Deep Existence,为读者提供自我成长策略方面的建议。他崇尚极简主义,喜欢打篮球和探索世界。 犀利金句: 1.坏习惯有多可怕,好习惯就有多神奇。 2.如果没有产出什么结果,再大的决心也毫无价值。 3.哪怕是一点点行动,也比毫无作为强无数倍。 4.相比某一天做很多事,每天做一点儿事儿的影响力会更大。 5.我们的行为中大约有45%都源于习惯,而习惯远比这45%的比重代表的含义更重要。
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解读)
[播]李锐、[著]张宏杰
明朝,中国上下几千年历史中,最为奇葩的一个朝代,是一个最讲究道德高尚的时代,也是一个道德风气最为败坏的时代;是一个最讲究忠君爱国的时代,也是一个叛徒最多的时代。 本期解读的这本书,割开时间的帷幕,扫除历史的灰尘,通过分析明朝的七个代表人物,开朝者朱元璋、篡位者朱棣、大清官海瑞、大太监魏忠贤、农民起义领袖张献忠、叛徒吴三桂、忠臣郑成功,剖析他们生命历程背后不为人知的无奈和痛苦,解读了明朝的一系列怪现象,展现出大明王朝强大背后的虚弱、意志决绝背后的精神涣散。 作者张宏杰毕业于东北财经大学,在葫芦岛的建设银行工作,在银行繁杂的工作之余,研究中国历史,写出了这本书。仅仅是这股毅力就是值得人钦佩的,更何况这本书,写得还那么出彩。今天我们中的大部分人,都患有知识焦虑症,每天都要发誓下班之后一定要看书,最终却又静不下心来认认真真地看,更别说看完之后的文字输出了。如此看来,张宏杰简直就是励志帝啊。 你将听到: 1、朱元璋为什么要杀那么多人? 2、朱棣为什么会篡权成功? 3、什么是“清官之恶”? 4、魏忠贤作为一个“傻子”,是怎样祸害大明朝的? 5、农民起义为什么总是失败多,成功少? 6、郑成功为什么会成为明朝的一个例外? 7、吴三桂一再背叛,是他的本性就是没有底线没有原则吗?
牛奶可乐经济学(解读)
[播]悠悠、[著]罗伯特弗兰克
「音频解读书,就是用30分钟把一本几十万字的作品给你讲清楚讲明白,让你快速了解一本书的精华。」 推荐语: 获得第四届文津图书奖,通俗经济学鼻祖罗伯特·弗兰克经典力作,启发你用经济学视角重新观察生活,感受探索和思考的乐趣。 内容简介: 《牛奶可乐经济学》是用经济学的原理和方法来解释我们在现实中司空见惯而又未注意到的现象,并通过这些事例和解释来加深人们对经济学的理解。比如,为什么酒吧中不值钱的水要收费而花生米却免费?为什么女模特的收入高于男模特?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简单又实际。根据具体事例理解这些原理,谁都能毫不费力地掌握它。 作者简介: 罗伯特·弗兰克,博物经济学家,康奈尔大学约翰逊管理学院经济学和管理学教授,《纽约时报》经济专栏特约评论员。弗兰克不是一位学术型经济学家,他主张经济学应该是一门根植于经验和观察的社会科学,而不是以数学为核心的硬科学。 值得看: 1. 用经济学视角重新观察生活,答疑解惑。 为什么冰箱冷藏室有灯,冷冻室没有? 为什么女模特比男模特收入高? 为什么AA制均分账单,每个人消费比单人消费高? 2. 用通俗语言介绍经济学原理。 亚当·斯密的理论:看不见的手,市场中对个人利益的追求往往造福了所有人。 “没有免费的午餐”原则:小心提防那些太过美好的机遇。 3. 例子丰富,生动有趣。 比如,分析了为什么现在的男女初婚年龄延迟了。 4. 扩展视野和思维。 书中各章节涉及生活的各方面,这些无一例外都能用微观经济学的原理进行阐释。比如成本效益原则、供求关系、收入与贡献的关系、商品生产、定价与竞争、公共资源、产权明晰的重要性、各国行为差异对经济行为的影响以及非正式的社交关系市场的影响等。 为什么鲸鱼濒临灭绝,鸡却不会? 鸡和鲸鱼都有经济价值。人们对鸡能享有可靠的所有权,但对鲸鱼却不能,这就是前者繁衍不息,后者濒临灭绝的原因。养鸡的人知道自己杀掉的鸡必须要和新饲养的鸡保持平衡,这样能保证自己的收益;鲸鱼生活在公海,捕鲸人随时可以猎杀它们,尽管捕鲸人知道鲸鱼数量越来越少,但他不猎杀鲸鱼,也会有其他捕鲸人杀鲸鱼。捕鲸人无法从自我限制中受益。 为什么经济学里有那么多的数学公式? 数学形式主义的步步升级与学术工作竞争越发激烈是相辅相成的。在一个重视精确的职业里,熟练运用、构建数学模型就是精确的表现。因此,掌握了公式,就能传达出自己很厉害的可靠信号。当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在工作中提高公式的应用程度,表现智力的临界值就逐渐提高了。这样,公式就泛滥成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