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图书馆需要,请维护个人信息
何为良好生活(解读)
[播]李锐、[著]陈嘉映
「音频解读书,就是用30分钟把一本几十万字的作品给你讲清楚讲明白,让你快速了解一本书的精华。」 推荐语: 海德格尔的再传弟子,为你从伦理学的角度,精讲什么是良好生活 内容介绍: 《何为良好生活》从利己与利他、事实与价值、目的与手段、思想与行动四方面,为我们说清楚德性与良好生活的关系:要带着良好的德性去生活。也就是既要理性地活着,但更要活出人的意义来,不能成为生活的奴隶,而是要成为生活的驾驭者,那么我们该如何如何驾驭生活呢? 全书通俗易懂,富有趣味,但又不乏思想深度。因此,对于喜欢哲学,尤其是伦理学的朋友来说,这是一本不错的入门书籍。 作者介绍: 陈嘉映,“中国最可能接近哲学家称呼的人”。其师熊伟,师承海德格尔(20世纪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作者翻译过海德格尔的名著《存在与时间》。因此,把他称为中国研究西方哲学的佼佼者,一点都不为过。 金句: 1.伦理学虽与道德问题关系紧密,但它并不是狭义的道德研究,毋宁说,它联系生活整体来考虑道德维度。因此,威廉斯建议把苏格拉底问题即人该怎样生活这个问题,作为伦理学的初始问题。 2.经济利益只能支撑经济学,支撑不住伦理学,因为是生存定义利益,而不是利益定义生存。 3.实然和应然在典范那里和合,在典范那里,实然展示了应然。这种更深的和合是通过努力达到的,不经过这种努力,实然与应然不是表面上分张,而是真实地分张:实然不副应然。这种分张需要不是通过解释消除的,而是通过实践中的努力消除的。 4.个人不再作为整体的人通过他所属的实践传统与社会相关联,他的性情、德性跟他的“效用”隔离开来,“生活的意义”渐渐成为主观的事情,而一旦意义成了主观的事情,就等于没有意义了。 5.实践之知是通过行动者组织起来的,一个一个行动者就是实践之知的“系统”。
哲学的慰藉(解读)
[播]兆龙、[著]阿兰·德波顿
「音频解读书,就是用30分钟把一本几十万字的作品给你讲清楚讲明白,让你快速了解一本书的精华。」 推荐语: 英国文坛奇葩阿兰·德波顿,教你如何用哲学慰藉人生 内容介绍: 《哲学的慰藉》通过一种通俗易懂的笔法,对苏格拉底、伊壁鸠鲁、塞内加、蒙田、叔本华和尼采六位哲学家的思想,进行了精彩的阐释。它意在告诉我们,要用哲学的方式去面对人生的痛苦。哲学因为注重理性,注重对事物的本质进行探讨。所以,它总是能引导我们,深入痛苦的本质去思考和批判。因而,它是我们面对痛苦、化解痛苦的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作者介绍: 阿兰·德波顿,英国文坛的一朵奇葩。他是一名作家,深得英国古典散文的精髓。他是一名用文学的方式去思考哲学的作家,文风简洁而文雅,机智而含蓄,能用小字眼就不用大字眼,深得英国古典散文的精髓。因此,许多看似深奥无比的哲学问题,在他的叙述下,都变得通俗易懂起来,使每个人都能从中汲取到人生的智慧。 金句: 1.何必为部分生活而哭泣?君不见,全部人生都催人泪下。 2.我们在黑暗中掘地洞之余,一定要努力化眼泪为知识。 3.善良而平凡的生活,努力寻求智慧而从未远离愚蠢,有此成就足矣。 4.哲学家的任务就是帮助我们解读自己弄不清楚的痛苦和欲望的脉搏,从而使我们免于制定错误的谋求快乐的方案。 5.我们之所以对现状不予质疑,除了气候和城市规模的因素外,主要是因为我们把大众喜爱好正确混为一谈了。
植物的欲望(解读)
[播]滕欢、[著]迈克尔·波伦
推荐语: 大胆而独到的视角,充满趣味性的笔触,为你讲述了一段人与植物共同缔造的传奇。 内容简介: 《植物的欲望》从自然和文明两个维度讲述了人类文明的演进与苹果、郁金香、大麻、土豆四种植物之间的联系。在书中,作者以“人类蜜蜂”的比喻批判了人类中心主义的观念,提出“人类自认为是植物的主人,但植物也利用了人类的欲望完成了自身的繁衍。” 作者简介: 迈克尔•波伦,美国畅销书作家、行动主义者、新闻学教授,同时他还是一名自然爱好者;曾获路透社世界环保联盟的环境新闻全球奖、吉姆斯•比尔德基金会的2003年度最佳杂志系列、美国人文协会的创世纪奖;其文曾两次获得“美国最佳科学著作”、“最佳美国散文”,并被收录于“诺顿自然写作文选”。 金句: 1. 这个叫约翰•查普曼的人,光着脚、穿着一身咖啡袋改的麻布衣,划着一只独木舟,带着堆积如山的苹果籽,顺着俄亥俄河向西部随意漂流。他从宾夕法尼亚苹果酒厂后门捡果肉渣,再用苔藓和泥土小心包好。查普曼总有办法预知下一轮开发浪潮将要发生的地方,到了当地就把这些苹果种子种下去,“以便在新的移民到来的时候,可以把苹果树苗卖给他们。” 2. 不论以什么常识来衡量,用数千盾来买一个郁金香鳞茎都是人傻钱多,但只要有一个更大的傻瓜愿意付更高的价钱,那么这样做看起来就变得合理了。也就是说有人愿意倾家荡产来接盘,这颗花真金白银买来的鳞茎就不是烫手山芋,而是块金疙瘩,能让人一夜暴富。 3. 在古希腊神话传说里,阿波罗是掌管太阳、光明和音乐的神。Apollinian这个词除了有“阿波罗神的”意思外,还有“和谐的、秩序的、理性的”含义。而酒神狄俄尼索斯则代表了与阿波罗完全相反的气质,他头戴花冠,身披兽皮,在山林中四处游荡,所到之处,便教人如何种植葡萄和酿出甜美的葡萄酒。因此他的形象常被印在酒器上,一提到他,人们就会联想起那些因纵欲而被酒弄得神魂颠倒的人们,于是,Dionysian就成了“狂热的,非理性的、自然的、纵欲的”代名词。 4. 当马铃薯刚刚从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被引进到欧洲时,并没有多少人愿意去种这种作物。原因竟然是觉得它低贱,首先它是“那种长在黑暗王国中的丑陋的块茎”,颜值上就输了阳光中优雅摆动的小麦一大截;其次土豆那种挖出来煮煮就能吃的特点,也使它和“牲畜”、懒惰扯上了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