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图书馆需要,请维护个人信息
取悦症:不懂拒绝的老好人
[播]于浩、[著]哈丽雅特·布莱克
「音频解读书,就是用30分钟把一本几十万字的作品给你讲清楚讲明白,让你快速了解一本书的精华。」 推荐语: 人生是自己的,从说“不”开始戒掉取悦症 内容介绍: 取悦症是一种只考虑他人而忽略自己的心理疾病。取悦症并不等同于发自内心的奉献精神。取悦症会压抑患者的情感、让患者忽略自己的需求,并因此变得衰弱、紧张,严重时甚至会影响他们的日常生活。本书梳理了取悦症的类型,并提出了缓解取悦症的有效方法。 作者介绍: 哈丽雅特·布莱克,做了25年的临床心理学学者,成功治疗了数百位被取悦症困扰的患者,可以说,布莱克对取悦症有着非常深刻的认识,这本书就是她多年来研究成果和工作经验的结晶。布莱克还创作了许多心理自助类畅销书,如《谁在操纵你》。 你将听到: 1.取悦症患者的特点是什么? 2.取悦症患者的代价是什么? 3.取悦症患者会有什么样的错误思维? 4.取悦成瘾是怎么形成的? 5.孩子听话能逃避父母离婚吗? 7.长期压抑情绪会造成什么伤害? 8.如何戒掉取悦症? 金句 1.你越是认定自己应该当好人,而不是当个真实的人,你就越是会遭受怀疑、不安以及畏惧的纠缠和折磨。 2.维护自身利益跟为人自私有着重大区别。你可以选择做圣人,牺牲自己来满足家人和朋友的需求。但是,这样做并不能证明你不自私,而只能证明你喜欢伤害自己。 3.固执地以为你对别人好,他们就应该对你好,这只会让你对别人感到格外失望、愤怒和怨恨。 4.不管你为人多好,都不能保证你免遭他人的拒绝、冒犯、排斥、反对甚至抛弃。 5.把你父母满意的标准当成你做出重大人生依据,这是误入歧途。
亲密关系(解读书)
[播]雪坤、[著]罗兰·米勒
本书探究了长期以来诗人、剧作家、哲学家,乃至医学家对亲密关系的理解和论断。由于数千年来科学家对亲密关系研究的忽视,当通俗心理学占据了关系学的主导地位时,人们对人际关系的了解和领会往往是肤浅的,甚至是错误的。然而,最近20年中,如本书所记载,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它将使我们对爱情、婚姻、承诺、友谊、激情、理解、沟通、亲密、依恋、伴侣选择、嫉妒等各个方面有一个崭新的认识。 作者简介: 罗兰·米勒:美国休斯顿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从事亲密关系教学25年之久,于2008年荣获人际关系研究国际学会卓越教学奖,并获得美国心理学会和Psi Chi的Edwin Newma杰出研究奖。 丹尼尔·珀尔曼:美国北卡罗来那州立大学教授,从事家庭问题研究长达30年,曾经担任人际关系国际研究学会主席。 值得看: 1.爱情 浪漫爱情的一个方面是高水平的唤起所带来的兴奋和幸福感。各种令人激动的事件都可以增加我们对伴侣的爱意。然而,浪漫不仅仅是激情,也涉及我们的思想。 2.嫉妒 嫉妒是一种消极的情感体验,源自人们所珍视的关系可能会被现实中的或想像中的竞争对手夺走。 嫉妒的三种典型情绪是伤害、愤怒和恐惧。嫉妒有时候会与羡慕相混淆,其实二者差异很大。当我们也希望拥有别人所具有的某些东西时,我们羡慕别人。 3.欺骗 欺骗是一种故意的行为,它给接收者造成的印象是欺骗者知道那是假的。欺骗和说谎比嫉妒更常出现。 人们编造信息或者做出与真相相反的说谎行为是最明显的例子,人们可能仅仅是隐瞒信息,不提及能够表明真相的细节,或者他们可能转移你对关键事实的注意力,突然地转变话题以避免讨论棘手的问题。在另外一些场合中,他们可能将真实的和欺骗性的信息混淆在一起形成半真相来误导人。
悉达多(解读)
[播]悠悠、[著]赫尔曼·黑塞
「音频解读书,就是用30分钟把一本几十万字的作品给你讲清楚讲明白,让你快速了解一本书的精华。」 推荐语: 德语文学巨匠黑塞写给印度宗教的绝美情书;一个佛性灵魂的诞生,让你历尽繁华与沧桑,与世界和解,与神道合一。 内容简介: 古印度贵族青年悉达多英俊聪慧,拥有人们羡慕的一切。为了追求心灵的安宁,他离家出走,踏上了求道之旅。他做过沙门苦行僧,他聆听过佛陀宣讲教义,他跟名妓坠入过爱河,他成为过腰缠万贯的富商。这些都无法让他的灵魂得到解脱。在极度厌倦之后,他抛弃了自己所拥有的一切。他来到河边,想结束自己的生命。在最绝望的一刹那,他突然听到了生命之河永恒的声音…… 作者简介: 赫尔曼·黑塞(1877-1962),著名的德语文学作家、诗人、评论家。以《荒原狼》《悉达多》《玻璃球游戏》等作品享誉世界文坛。1946年,“由于他的富于灵感的作品具有遒劲的气势和洞察力,也为崇高的人道主义理想和高尚风格提供了一个范例”,黑塞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精彩看点: 1、当一个人有所追寻时,他只会看到他所追寻之物。他之所以无所发现、无所获得,是因为他只专注于他所追寻之物,因为他执迷于自己的目标。追寻意味着有了目标,而寻见则意味着自由、包容,摈弃一切目标。 2、真理的反面也同样真实。只有片面的真理才能形诸于言辞;事实上,以语言表达或思维的一切都只能是片面的。当佛陀世尊宣讲关于世界的教义,他不得不把世界分为轮回与涅槃、虚幻与真实、痛苦与救赎。而世界自身则遍于我之内外,从不沦于片面。从未有一人或一事纯属轮回或者纯属涅槃,从未有一人完全是圣贤或是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