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您所在的分组
孤独六讲(解读)
[播]滕欢、[著]蒋勋
《孤独六讲》就是在为孤独正名。孤独并不想我们通常想的那样,是一种消极、悲观的精神状态。相反,孤独是一种积极、进取的状态。作者认为,人最需要获得六种孤独,分别是情欲孤独、伦理孤独、语言孤独、思维孤独、革命孤独、以及暴力孤独。这六种孤独引导我们真实地面对自己,与自己对话沟通,让自己的精神变得越来越富足和饱满,并最终走向觉醒。而只有每个个体都走向了觉醒,一个社会才能真正健全起来。 作者蒋勋,是中国台湾人,生于1947年,青少年时期因受台湾作家陈映真以及诗人痖弦的启蒙,开始接触文学和艺术,并具备了一种异于常人的美学意识。后来,又因为接受了历史学以及哲学的训练,蒋勋的美学思想变得更加深刻和醇厚。蒋勋影响了许多人,如演员林青霞,诗人席慕蓉等,而且对大陆的学界也有广泛的影响。即使是现在,他的影响力依旧不减当年。 你将听到: 1.孤独和寂寞的区别? 2.为什么父母和子女的关系会水火不容? 3.语言有哪两个陷阱? 4.如何具备思辨能力? 5.革命的同义词有哪几个? 6.暴力有哪些本质?
知行合一王阳明(解读)
[播]李锐、[著]度阴山
「音频解读书,就是用30分钟把一本几十万字的作品给你讲清楚讲明白,让你快速了解一本书的精华。」 推荐语: 如果心学是圣贤功夫,那么知行合一则是俗世智慧。一本了解阳明心学的入门级读物 1905年,日本军神东乡平八郎在天皇为他举办的庆功宴上,说了一句话:一生俯首拜阳明。 1917年,青年毛泽东研究阳明心学,非常感慨,写下《心之力》。老师杨昌济非常喜欢这篇文章,破格给了105分,比满分还多5分。 2015年,两会期间,习近平说:王阳明的心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增强中国人文化自信的切入点之一。 王阳明究竟是何方神圣?为什么会引得无数伟人敬佩不已? 内容介绍: 度阴山的这本《知行合一王阳明》,为我们解答了这个疑问。本书讲述了王阳明的传奇一生,文风幽默风趣。它最大的亮点,就是用简洁的语言,梳理了阳明心学的精华,这是一本很好的了解王阳明和他的心学的入门级读物。 这本书主要为我们讲述了三点内容,第一点说了王阳明创建心学的原因;第二点分析了心学给王阳明带来了军功;第三点总结了心学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作者简介: 度阴山,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硕士,北京大学历史与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理事,代表作有《帝王师:刘伯温》《知行合一王阳明》《成吉思汗:意志征服世界》等。 你将听到: 1、为什么是王阳明创建了心学? 2、当我们在谈论心学时,到底在谈论什么? 3、心学给王阳明带来了什么? 4、心学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5、心学有什么缺点? 6、理学有什么缺点?
断舍离(解读)
[播]殷超、[著]山下英子
「音频解读书,就是用30分钟把一本几十万字的作品给你讲清楚讲明白,让你快速了解一本书的精华。」 推荐语: 断绝不需要的东西,舍弃多余的废物,脱离对物品的迷恋。清空环境,清空杂念,过简单清爽的生活,享受自由舒适的人生。 内容简介: “断舍离”是由日本杂物管理咨询师山下英子提出的人生整理观念。所谓断舍离,就是透过整理物品了解自己,整理心中的混沌,让人生舒适的行动技术。换句话说,就是利用收拾家里的杂物来整理内心的废物,让人生转而开心的方法。其中,断是“断绝不需要的东西” ,舍是“舍弃多余的废物”,离是“脱离对物品的执着”。 断舍离非常简单,只需要以自己而不是物品为主角,去思考什么东西最适合现在的自己。只要是不符合这两个标准的东西,就立即淘汰或是送人。 通过学习和实践断舍离,人们将重新审视自己与物品的关系,从关注物品转换为关注自我——我需不需要,一旦开始思考,并致力于将身边所有“不需要、不适合、不舒服”的东西替换为“需要、适合、舒服”的东西,就能让环境变得清爽,也会由此改善心灵环境,从外在到内在,彻底焕然一新。 作者简介: 山下英子,日本早稻田大学文学部毕业,大学期间开始学习瑜伽,并通过瑜伽参透了放下心中执念的修行哲学“断行,舍行,离行”,随后便致力于提倡以这种概念为基础的、任何人都能亲身实践的新整理术“断舍离”,通过对日常家居环境的收拾整理,改变意识,脱离物欲和执念,过上自由舒适的生活。 犀利金句: 1.不管东西有多贵,有多稀有,能够按照自己是否需要来判断的人才够强大。能够放开执念,人才能更有自信。 2.从加法生活转向减法生活很重要,并不是心灵改变了行动,而是行动带来了心灵的变化。可以说,断舍离就是一种动禅。 3.断舍离在行为上要先学会“舍”,也就是把不需要的东西全部扔掉。舍的秘诀,就是完全地以自己为中心,并且以当下为时间轴。因此,在考虑物品是否应该被留下时,思考的主语是“我”,而不是物品。将与物品的关系比作人际关系,选择对当下的我来说最必要的朋友。更高级别是只选择真正必需、而且自己又喜欢的东西的阶段。扫除:分为收拾,整理,以及表现为扫、擦、刷的打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