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月经病
一、月经先期
案1
余某,女,13岁,省委党校职工子女。1995年12月21日初诊。11岁月经初潮,一次即停汛,半年后复潮。每次月经来潮先期10天左右,血量较多,历时10天左右始净,近半年尤为突出,甚至淋漓不净,或间隔7天又见阴道出血,末次月经12月19日来汛,先期15天。现值经行期,小腹痛不明显,纳呆便溏,有时恶心欲吐,甚则吐食物,性急易怒,夜寐时好时差,舌质红,苔薄,脉细弦数。拟方:大熟地14克,川断肉14克,生黄芪15克,女贞子14克,麦门冬14克,覆盆子14克,旱莲草15克,炒杜仲14克,茜草炭14克,地榆炭14克,山萸肉14克,潞党参12克,炒白术14克,淮山药15克,茯苓12克,甘草5克,4剂。
1995年12月26日复诊。药后经净,现无特殊不适。拟方:大熟地12克,女贞子15克,嫩青蒿14克,杭白芍14克,旱莲草15克,地骨皮14克,淮山药15克,茯苓14克,山萸肉14克,炒杜仲15克,坤草14克,川断肉14克,炒白术12克,10剂。
1996年1月12日三诊。药后本次月经于1月11日来汛,周期22天,血量一般,小腹无痛,无特殊不适。舌质淡红脉缓。守人参归脾丸固之。
按:月经先期指月经周期提前7~15天,连续发生2个周期以上(含2个周期)。主要的病机为气虚冲任不固和血热血海不宁,治疗原则重在调经止血,针对病机或补或清。张老认为对月经先期者,滋养肝肾、益气健脾系治疗之本,故拟方熟地黄、川断肉、女贞子、覆盆子、山萸肉、杜仲、麦门冬滋补肝肾,黄芪、党参、白术、山药、茯苓健脾益气,因现正值经期,故加用旱莲草、茜草炭、地榆炭凉血止血。药后经净,继服补益肝肾、健脾益气之方,守人参归脾丸以固疗效。张老曾指出:对于阴虚肝郁化火之人,可予青蒿疏发肝气而不伤其阴。
案2
余某,女,32岁,省地矿测绘技术院职工。1996年5月20日初诊。婚后足月剖宫产一子,6年前曾做人工流产1次,而后男方避孕。月经基本正常,至今年2月中旬经来,血量甚多,在外院清宫及抗感染治疗,住院7天血止。术后每次月经先期10天左右,血量较多,历时7~10天始净。上次月经4月19日来潮,本次月经5月12日来汛,量尚多,历时已8天尚未净,腰腹不痛,头昏神疲乏力。既往胃脘胀满作饱,二便正常,曾在6年前患急性黄疸性肝炎,住院治愈而出院,偶发期前收缩,诊刮止血。盆腔B超:子宫附件未见异常。舌质红暗,脉沉细。拟方:知柏地黄汤合清经散加味为治,5剂。
1996年6月6日复诊。药后经净,现无特殊不适。面部湿疹微痒,舌质红暗,苔薄,脉沉细数。拟予原方加地肤子15克,白鲜皮15克,刺蒺藜15克,5剂。
1996年6月28日三诊。病情同上述,药后好转,拟予知柏地黄合清经、二至化裁,7剂。
1996年10月5日四诊。本次月经于9月20日来汛,周期基本正常,血量仍多,历时6天而净,腰痛、腹痛基本消失,平素白带甚多如水,色微黄混浊,舌质红,苔薄,脉细弦数。拟方:补中益气合杞菊地黄加二至、何首乌、浙大贝、红藤,7剂。
按:经水赶前,古人归于热,朱丹溪谓:“经水不及期而来,血热也。”(《丹溪心法·妇人八十八》)血热则迫血妄行,经水也就超早而来。本例属于水亏火旺,阳盛血热,经行先期量多者。《傅青主女科》云:“先期而来少者,火热而水不足也……先期而来多者,火热而水有余也。”上例盖久病后,血虚则气亦亏、气不摄血、经量多,张老喜用知柏地黄丸合清经散、二至丸以滋阴清热,资天一之癸水,使水充木涵而气火不亢,后拟补中益气汤加减健脾益气以摄血。而月经先期经量甚多,系湿热壅滞,热伤血络。二诊时患者出现面部湿疹微痒,此乃湿热内蕴不化,上犯头面所致。张老治疗皮肤瘙痒时常喜用地肤子、白鲜皮、刺蒺藜,认为诸药合用有疏肝风、清湿热、滋肝肾之效。
案3
刘某,女,11岁,学生,合肥市自行车厂职工子女。1997年5月20日初诊。因月经先期2周来吾处就诊。拟方:乌贼骨12克,大熟地10克,炒杜仲12克,川断肉12克,桑寄生12克,桑螵蛸10克,覆盆子10克,菟丝子12克,西当归10克,女贞子15克,旱莲草15克,山萸肉12克,山药14克,5剂。
1997年6月11日复诊。本次月经6月4日先期来潮。血量一般,历时6天而净,小腹无痛,时而出现小便失控,舌质红暗,苔薄,脉细弦数。拟方:桑螵蛸14克,菟丝子14克,杭白芍14克,女贞子14克,乌贼骨14克,炒杜仲14克,牡丹皮12克,旱莲草14克,大熟地12克,益智仁7克,覆盆子14克,五倍子8克,西当归14克,五味子6克,茯苓12克,7剂。
1997年7月7日三诊。末次月经6月24来潮,量多,历时13天净,舌质红暗,苔薄,脉细数。拟方:炒黄柏12克,山萸肉15克,黄芪15克,旱莲草15克,肥知母12克,五味子12克,桑螵蛸14克,乌贼骨12克,麦门冬12克,茯苓15克,女贞子15克,东阿胶10克,生地黄12克,覆盆子12克,淮山药14克,红枣7枚,7剂。
1997年8月12日四诊。本次月经8月2日来潮。过期9天,血量较多。历时6天而净,舌质红,苔薄,脉细数。拟方:阿胶珠150克,生黄芪300克,红枣250克,分10次服,每日1包煎服;另,知柏地黄丸,1次8粒,每日4次。
1997年9月4日五诊。本次月经8月28日来潮,先期5天,血量较多,经水历行3天后血量减少,淋漓至今已7天,尚未净,伴腰酸,白带少,小腹无痛,惊恐,时或噩梦,时小便失控。拟方:山萸肉12克,炒杜仲14克,桑寄生14克,川断12克,金毛犬14克,生黄芪15克,菟丝子12克,阿胶珠10克,覆盆子12克,大熟地12克,桑螵蛸12克,五倍子12克,乌贼骨12克,地榆炭12克,女贞子20克,旱莲草15克,10剂。
药后经尽,小便自如。
按:《景岳全书·妇人规·经脉类》有“(月经)先期而至,虽曰有火,若虚而挟火,则所重在虚,当以养营安血为主。矧亦有无火而先期者,则或补中气,或固命门”。西医学认为,月经频发多是黄体功能不足,排卵性月经失调。一般表现为月经周期缩短,归属中医学“月经先期”论治;有盆腔炎症体征者,亦会引起月经先期。
本例年少,杨家习惯把此阶段“天癸将通未通之间所生天癸诸证,名为‘小限’”,又称为“小限之疾”。详究本案,当属肾气未充,肾气虚弱,冲任不固,不能制约经血,因“肾主前后二阴”,遂致月经提前而至,或小便固摄无权。所以治疗上张老在前两诊中重用补肾固精收湿之品以固经水,后继加知柏地黄丸、二至丸调之,资后天以养先天,滋肾调经,故药后而收效。
二、月经后期
案1
蒋某,女,35岁,省房产开发公司职工。1997年6月13日初诊。婚后足月产一胎,人工流产2次(末次人工流产带宫内节育器受孕,于1996年10月刮宫3次)。现男方避孕。月经每月过期数天,血量一般,历时5~6天净。末次月经5月28日来潮。平素腰酸痛,小腹两侧隐痛,盆腔B超:未见明显异常。舌质红暗,苔薄,脉细弦。拟方:车前草15克,甘草10克,元胡索12克,广木香6克,薏仁米20克,制香附14克,炒白芍14克,川郁金14克,当归14克,紫丹参15克,山楂15克,制乳没 各 8克,川芎8克,鸡血藤15克,台乌药10克,大熟地12克,5剂。
1997年6月19日复诊。药后少腹两侧隐痛减轻,月经尚未来潮,舌质红暗,苔薄,脉缓。拟守原方步之,上方加红藤15克,5剂。
1997年7月16日三诊。脉弦。拟予疏肝养血丸1料。
1998年2月23日四诊。两侧少腹隐痛不适,白带或多或少。末次月经1998年2月13日来潮,历时5天而净,血量一般,小腹微痛。舌质红暗,苔薄,脉沉细涩。拟方:败酱草15克,丹参14克,炒杜仲15克,大熟地14克,茯苓15克,山萸肉15克,薏仁米20克,乌药14克,山药15克,甘枸杞15克,甘草10克,桑寄生15克,生黄芪15克,败龟板10克,7剂。
按:月经周期延后7天以上,甚至3~5个月,连续2个周期以上(含2个周期),称为月经后期。青春期月经初潮后1年内,或围绝经期,周期时有延后,而无其他证候者,不做病论。若每次延后三五天,或偶然延后一次,下次仍如期来潮,均不做月经后期论。明代新安医家吴崐《医方考·妇人门》论述“月经后期为寒,为郁,为气,为痰”。薛己、万全、张景岳等更提出了“脾经血虚,肝经血少,气血虚弱,气血虚少,气逆血少,脾胃虚损,痰湿壅滞,以及水亏血少,燥涩而然”等月经后期的发病机制。纵观脉证,张老认为本例属于气滞血瘀型的月经后期,多因气机不宣,血为气滞,运行不畅,冲任阻滞,血海不能按时溢满而经迟。故治疗上拟疏肝理气、活血调经之方。其中对于输卵管不通及附件炎等症,张老常擅用乌药一味,其曾介绍:峏山杨氏认为乌药有通络之效。临床中如有疑难之证,或需缓而调之者,张老亦喜用杨氏多种大丸药服用。该案治疗中配以疏肝养血丸调服,故获佳效。
案2
叶某,女,33岁,肥东县人。1999年3月16日初诊。足月产三胎,一男两女。宫内节育器避孕已8年。月经后期10~20天。血量一般,历时4天而净。末次月经2月上旬来潮,现尚未来潮。现症见喉咙阻塞感,吞咽无痛楚(已有数年,曾治愈)。于今年2月又发现咽阻,经检未见异常。舌质红暗苔薄,脉细弦。拟方:春柴胡8克,杭白芍14克,制香附15克,川郁金14克,秋桔梗14克,青陈皮 各 12克,炒枳壳14克,海藻14克,昆布14克,川楝子12克,广木香7克,薏仁米20克,老苏梗12克,7剂。随诊,效佳,咽阻感消失,守上方稍增活血之品,继服3剂而经水来潮。
按:月经后期首见于《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其谓“至期不来”。《丹溪心法》根据经期、经量、经色、经质的变化,提出了辨证要点和治疗方药。从其病机而言,不外血寒、虚寒、血虚、气滞4种。本患者喉咙阻塞感,月经后期而至,其实为肝气不疏、气机失调之梅核气之象。气滞则血瘀,故又导致患者血运不畅,冲任受阻,应至不至,发为月经后期。故拟方开郁行气,和血调经。观此案,张老组方乃由杨氏秘传“七方八法”之“无根虚气法”化裁而来。“无根虚气法”系杨氏所创、治疗产后杂证的代表方剂,病名“产后无根虚气”亦为杨氏首拟。在《峏山妇科》中曾记载:“产后无根虚气,产妇多有此患,因临盆之际,无有不挣产下胎,而少腹无有不空者,空则虚气自生,挣则逼气乱行。”杨氏认为此虚气可乱窜于脏腑、筋骨、血脉、诸窍,上下表里无处不到。如发现某种征象,表明无根之气已生根矣。虚气伏藏,若不用软坚理气之药,则病不能去,故常选海藻、昆布等软坚之品合理气之药同用,遂能愈病。本案患者足月产三胎,虚气已成,窜于咽窍。虽已避孕8年,然此虚气深伏于内而难化,故张老用海藻、昆布软坚散结,松解生根之虚气,再合柴胡、香附、木香、川楝子、青陈皮等理气疏肝,并佐苏梗、桔梗清肃肺气以平抑上逆之肝气,此实乃佐金平木之法,肺气一降而肝气亦随之条达疏畅。数年顽疾随手而愈,看似闲庭漫步,实则多法同用,可见张老在继承杨氏妇科学术思想的同时,常合己意,多有发挥,真正做到了“法随证变,方随法出”。
三、月经过多
案1
龚某,女,29岁,市供电局职工。1993年7月3日就诊。婚后足月产一胎,人工流产2次。末次人工流产时间为4月26日,恶露5天而净。5月23日来经,血量一般,历时5天而净;6月17日来潮,血量较多,至今淋漓不净,量尚属多,无块,鲜红色。症见头昏腰痛,神疲乏力,两腿发软,咳嗽气逆,甚则发喘,已二月有余。二便正常,夜寐尚可,心悸,纳谷一般。舌质红,苔薄腻、色白,脉沉细。拟予益肾补气,固冲任而摄血。拟方:炒杜仲15克,川断肉14克,金毛犬15克,女贞子15克,旱莲草15克,仙鹤草20克,潞党参15克,秋桔梗12克,光杏仁10克,炒白术15克,侧柏炭12克,荆芥炭9克,乌贼骨20克,前胡12克,玉苏子12克,大熟地15克,7剂。
1993年12月29日复诊。药后诸症大减,然近3个月来月经又先期而潮,甚至每月两潮,血量中等,历时3天而净,腰痛,左少腹隐痛,末次月经于12月28日来潮,先期17天。舌质红暗,无苔,脉沉细。拟予益气固冲而治,拟方:生黄芪20克,潞党参15克,元参14克,炒杜仲20克,炒白术15克,菟丝子15克,何首乌15克,茯苓15克,红藤15克,桑寄生15克,甘草8克,白芍14克,川断肉15克,山药15克,天麦冬 各 15克,坤草15克,7剂。随访患者药后经水届期而行,量尚可。
按:月经过多是妇科常见病。《证治准绳》曰:“劳伤气血,冲任虚损,月水过多。”该案患者人工流产2次,肾气受损,冲任受伤,气虚而冲任不固,经血失于制约,故第二次人工流产后出现月经过多之症。系因脾肾两虚,气血虚馁,冲任不固。脾虚则气血不充,症见面色无华,乏力气短,心悸眩晕;肾虚则冲任不固,症见经行量多,腰腿酸软,头昏腰痛,神疲乏力,两腿发软,咳嗽气逆发喘,苔薄腻、色白,脉沉细,均为一派子病及母,肾气虚弱之证。冲任不固为本,出血为标,标本互为因果,固冲止血须标本并治。故张老在治疗此案时,药分二路,固肾止血并举并重,益肾气、固冲任而摄血,故用“二至”入方。药证合拍,7剂而愈。症状虽得一时之解,然肾气未巩固,气虚冲任失固之因仍存,5个月后,再次月经先期、经量多,但明显为轻。虽肾气虚为本,当从补脾充益肾气入治为主,且有清经之意,药证相符,收效明显,故经水届期而行。
案2
蒋某,女,20岁,含山县林头镇人。1992年9月3日就诊。14岁月经初潮,基本正常。上次月经于7月1日来潮,血量较多,历时7天而净。本月至8月16日来潮,过期半月,血量甚多,夹有瘀块,少腹痛疼,腰酸痛,至今淋漓不净。舌质淡红,苔薄,脉沉细涩。拟方宗少腹逐瘀汤为治。处方:桃仁泥10克,西当归14克,赤芍12克,地榆炭14克,大小蓟炭 各 12克,制乳没 各 7克,炮姜炭4克,炒杜仲15克,地骨皮10克,五灵脂12克,炒吴茱萸5克,川断肉12克,乌贼骨20克,茜草炭15克,4剂。云南白药3瓶(每瓶分6次服)。药后血止。
按:月经过多之病机,不外乎三端,除肾气虚弱、冲任受伤、血失统制之外,还有血热迫血妄行,或瘀血阻于冲任而新血难安两端。本案因肾气不充,经血不固,血量较多,后瘀血阻于冲任胞宫,血行受阻,新血不循常道,失于统摄,且瘀血阻于胸腹、腰骶,导致少腹、腰骶酸痛,经血淋漓不尽。可用活血调经法进行止血,祛瘀生新,拟方少腹逐瘀汤为治。方中桃仁、赤芍活血化瘀,当归活血养血调经为主,配合祛瘀止痛止血,瘀祛则冲任通畅,自能血循常道。值得一提的是,张老生前曾言:“方中制乳没、五灵脂相伍,是杨氏祖传经验药对,杨氏认为此二味相合具‘化血为水’之功。”此二味乃张老活血祛瘀必用之品。药证合拍,故收效甚捷。
案3
张某,女,43岁,合肥市卫岗小学教职工。1998年3月31日初诊。曾足月产一胎,人工流产一次,置宫内节育器数年,因经来血量多,小腹痛而取之。然取出后经来量仍多,且夹有瘀块,小腹痛,经前少腹亦痛,乳房胀痛。末次月经3月30日来潮。现值经行期,舌质红暗,苔薄,脉细弦。拟方:女贞子15克,西当归14克,潞党参15克,川郁金15克,广三七粉7克(分2次冲服),紫丹参15克,五灵脂14克,生黄芪20克,春柴胡8克,旱莲草15克,制香附15克,荔枝核15克,藕节5个,3剂。
1998年4月6日复诊。经来历时3天而净。小腹仍痛,脉沉细涩。拟守原方加减为治:四物汤加香附14克,木香10克,荔枝核15克,乌药15克,五灵脂15克,延胡索14克,三七粉7克,败酱草15克,薏仁米20克,制乳没 各 8克,7剂。
按:此妇年届六七、七七之间,恰属三阳脉衰,天癸将竭,地道不通之候。然经行腹痛且量多,虑与其置宫内节育器数年,且又早岁人工流产,胞宫、胞络俱伤有关,参之舌脉,此证当属肾气渐衰、气滞血瘀无疑。张老一诊药用生黄芪、潞党参补气以摄血,谨防气随血脱,用女贞子、旱莲草以滋养所耗之肾阴,加之其兼有经前少腹痛,乳房胀痛之症,故张老用香附、荔枝核、柴胡、郁金、丹参疏肝止痛,行血祛瘀。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张老对于气滞血瘀等实证型的经行量多,常喜用藕节、三七为伍。临床实践及观察,此配伍确可达凉血活血,止血而不留瘀之功。首诊后患者经量减少,历时3天而净,可见药已中的。二诊小腹仍痛,脉沉细涩,其病机已转为血虚气滞,故张老在以“四物”养血的基础上加重行气理气之品,如乌药、木香之类,兼选杨氏家传“制乳没、五灵脂”之药对,以达“冲墙倒壁、化血为水”之功,而配薏仁米、败酱草以清胞宫瘀毒,而终获良效。此证实与今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相当,而非器质性病变所致,可见中医调治,确有佳效。
四、月经过少
王某,女,34岁,合肥搪瓷厂职工。1999年5月16日初诊。患者29岁结婚,当年受孕,无生育计划,行人工流产术。10个月后又受孕,40天自然流产,于去年2月受孕47天,发现“宫外孕(左)”,阴道出血,小腹疼痛。住外院检查,确诊宫外孕。行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而出院。未行避孕而未再怀孕。从今年1月起,月经来量很少,色紫黑,小腹胀坠感,历时3天即净,经前乳房胀痛。平素腰酸痛,白带重,色黄,带检(-)。末次月经5月3日来潮,周期28天。舌质红暗,苔薄,脉沉细涩。拟方:四物汤加石打穿、路路通、炒枳壳、制香附、广木香、茯苓、半夏、陈皮、炮山甲,3剂。
1999年5月23日复诊。药后小腹痛消失,白带大减,经前乳房微痛又起,舌质红暗,苔薄,脉细弦。拟方:四物汤加香附、春柴胡、青陈皮、清半夏、茯苓、广木香、炮山甲、皂角刺、石见穿、路路通、薏仁米,6剂。
1999年6月2日三诊。药后平善。本次月经于6月1日来潮,周期28天,小腹无痛胀感,唯腰酸楚,经前两乳房胀痛消失,经量少,色紫黑,舌质红暗,苔薄,脉缓。拟桃红四物汤加牡丹皮、猪苓、泽泻、茯苓、青陈皮、制半夏、炮山甲、石打穿、路路通,3剂。
1999年6月6日四诊。药后经水基本干净,腹鸣、便溏,每日1~2次,余无不适,舌质红暗,苔薄,脉沉细。拟方:不孕得效方调冲汤加潞党参、甘草、石莲子,6剂。
1999年6月28日五诊。药后平善。昨日夜间经水来潮,周期28天,血量较前多,小腹无痛,无特殊不适,舌质红暗,苔薄,脉细弦。拟方:活血调冲汤,4剂。
按:月经过少有虚实两端。虚者有肾虚和血虚,实者有血瘀和痰湿。《证治准绳》云:“经水涩少,为虚为涩,虚则补之,涩则濡之。”该案虚实夹杂,既因肝郁血瘀而致月经过少,又因肾气虚衰,天癸至而不盛,精血亏虚,血海满溢不足而致月经量少。肝郁则肝失条达疏泄之性,故经行乳胀不适。血瘀则血运不畅,故见经行量少,小腹刺痛拒按。舌质红暗苔薄,脉沉细涩呈一派气郁血瘀之象,故前四诊拟四物汤加活血化瘀药,佐以疏肝解郁,行气通滞之品。张老认为:治疗月经量少,后期重在“富其源流,充其血脉”。因此,该案患者月经较前量多且色红后,改用不孕得效方调冲汤加减以补肾调冲,最后以活血调冲汤巩固疗效。
五、月经先后无定期
案1
梁某,女,32岁,合肥市供电局职工。1993年11月15日初诊。婚后足月产一子,已5岁。平素不定期服避孕药。本次月经来潮,先期10天左右,血量较多,夹有瘀块,右少腹胀痛。月经潮期10月21日,至11月6日又潮,至11月12日方净,血量较多,头昏,腰酸,神疲乏力。平素白带较多,色白,无痛痒。舌质红暗,无苔,脉沉细。血常规和血小板常规检查:凝血时间基本正常。盆腔B超:未见异常。拟方:制香附15克,广木香6克,元胡索14克,川郁金15克,苏芡实20克,红藤15克,香白芷12克,杭白芍14克,鸡血藤15克,台乌药12克,老苏梗15克,薏仁米30克,桑寄生15克,仙鹤草15克,元参15克,7剂。
1994年1月15复诊。药后平善,本次月经于1993年12月29日来汛,周期、血量尚可,历时4天而净。近来小便频数,尿急尿痛,尿中挟有血丝。尿检:红细胞(++),脓细胞(+++)。舌质红赤,苔薄,脉沉细数。拟方:知母14克,天麦冬 各 15克,车前子15克,萹蓄15克,黄柏14克,甘草10克,细木通12克,白茅根15克,元参15克,黄芪20克,瞿麦15克,党参20克,生地黄15克,海金沙15克,红藤15克,山药15克,5剂。
1994年1月20日三诊。药后尿痛、尿频好转。尿检:红细胞、脓细胞均为(++)。拟守原方步之,加桔梗14克。5剂后,经水定期来潮,经净第2天,尿检:红细胞、脓细胞均(-)。
按:月经亦称月汛,乃女性生理之常候也。每月如期一至,太过、不及均为不调,失其常候矣。月经提前或延后7天以上,且连续3个或3个以上周期者,称为月经先后无定期,相当于西医学排卵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月经不规则。《傅青主女科》云:“妇人有经来续断,或前或后无定期,人以为气血之虚也,谁知是肝气之郁结乎?”古人认为“阳太过则先期而至,阴不及则后时而来”,而今则不尽然也。本例患者长期服用避孕药,导致月经紊乱,先期而至又延期而净,有血瘀,出血量多导致体虚。血常规检查排除凝血系统疾病,B超检查排除盆腔器质性病变,属于肝郁化热,湿热内蕴于下,气滞血郁,蓄溢无制之证。肝郁气滞则右上腹胀痛,血郁则月经夹瘀血块,血量较多则气血不足,头昏腰酸,神疲乏力。张老治以制香附、广木香、延胡索、川郁金疏肝理气;红藤、鸡血藤、仙鹤草活血凉血止血;芡实、白芷、白芍、薏仁米健脾祛湿,行气止痛为主,药后收效。1个多月后复诊,经期正常,然出现尿检不正常,显然有泌尿系感染,以八正散加减,治以清热利湿通淋,10剂而愈。病情发生变化,要随机应变,此又不可拘于月经病也。另,本案中张老用萹蓄、瞿麦、薏仁米、车前子、白茅根等利湿通淋之品,虽是根据患者尿检结果而“有是证,用是药”,然《妇科秘传》中有言:“欲调经种子者,宜常利其水窍,养其精血不致妄动。”古人之五子衍宗丸之法即是此,方中用车前子即启尿道之药,可见峏山大杨家一直认为行水利湿之药尚有调经之功用。本案张老选用此类药物,一是根据杨氏家传经验,二是结合现代检验结果,可谓切实做到了衷中参西、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故而收效甚佳。总之,杨氏要求临证时“治病之法,必须将病认确,各有各病,证象不同,其次在有方,再次则明药性”。从此案亦可见张老诊疗风格确实与杨氏一脉相承。
案2
魏某,女,14岁,住省军区大院。1998年5月29日初诊。月经去年初潮,周期先后不规则,量多夹有瘀块,周身不适。末次月经5月2日来潮,至5月9日净。5月18日又见阴道出血,5天而净。大便干燥,数日一解,白带较多,舌质红暗,边有明显瘀点,苔薄腻。拟方:女贞子15克,淮山药15克,生地黄14克,旱莲草15克,炒白术14克,白芍14克,炒杜仲15克,牡丹皮14克,当归10克,川断肉15克,麦门冬12克,川芎8克,薏仁米20克,丹参12克,大黄3克,5剂。
1998年6月28日复诊。本次月经6月18日来潮,血量很多,历时7天而净。平素白带重、色黄,舌质红暗,苔薄,脉沉细弦。拟方:生地黄15克,地骨皮14克,生黄芪15克,杭白芍14克,山萸肉15克,当归14克,麦门冬14克,山药15克,北沙参15克,仙鹤草15克,焦三仙(焦麦芽、焦神曲、焦山楂) 各 14克,茯苓14克,旱莲草15克,车前子15克,牡丹皮12克,薏仁米20克,6剂。患者服用后,月经于7月18日来潮;次月继服上方5剂,后经水于8月17日来潮,量可,5天净。
按:《傅青主女科·调经》曰:“夫同是先期而来,何以分虚实之异……先期者火气之冲,多寡者水气之验。故先期而来多者,火热而水有余也;先期而来少者,火热而水不足也。倘一见先期之来,俱以为有余之热,但泻火而不补水,或水火两泄之,有不更增其病者乎!”月经先后无定期见于妇女各年龄阶段,而以青春期少女多见。青春期少女,其基本病理是肾气尚未发育健全,冲任气血尚未充盛,血海蓄溢功能紊乱而出现月经或先或后,此亦属杨氏所称“小限之疾”。张老在治疗上是以补肾为主,逐渐恢复肾和冲任的功能,恢复正常的月经周期。本例患者初潮以来周期先后不规则,禀赋不足,虽有瘀血之患,但仍不脱气血不盛之本,故张老先以补脾肾、养气阴为治,佐以活血祛瘀,后以养阴补肾为主。拟方不仅使用女贞子、淮山药、旱莲草、杜仲、川断等补肾固冲,亦使用牡丹皮、丹参、麦门冬、仙鹤草、北沙参等凉血止血,患者阴液亏虚,大便干结,故加用麦门冬、大黄增液行舟,润燥通便,当归活血补血通便。药后气血得充,冲任得润,果然经转。
案3
胡某,女,44岁,含山县福山张华四村人。1993年11月16日初诊。置宫内节育器已18年,近3个月经来不规则,先后无定期,血量较多,历时2周左右始净。末次月经于11月6日来汛,已净10天。伴有头昏眩晕,腰酸痛,白带重,舌质淡红,苔薄,脉沉细。拟方:炒杜仲15克,桑寄生15克,潞党参15克,苏芡实20克,红藤15克,净山萸肉15克,甘枸杞15克,炒白术15克,薏仁米30克,地榆炭15克,茯苓神 各 15克,大熟地15克,仙鹤草15克,何首乌15克,菟丝子15克,冬瓜仁15克,10剂。
按:月经先后无定期的主要病因病理是冲任调节气血功能失调,而致血海的蓄溢失常所致,以肝郁和肾虚为多见。肾为先天之本,主封藏。从经血而论,肾又主施泄。若素体肾气不足或多产房劳,大病久病伤肾,或少年肾气未充,或绝经之年肾气渐衰,肾气亏损,藏泄失司,冲任失调,血海蓄溢失常。若当藏不藏则月经先期而至;当泄不泄则月经后期而来。《万氏女科》谓其为“虚证”,悉从虚证论治。本例患者头昏眩晕,腰酸痛,白带重,脉沉细,呈现一派肾虚之象。其经候不调属肾虚封藏失职,藏泄失常,加之置宫内节育器18年,冲任受损,血海蓄溢功能紊乱,经水失调,或先或后,不及期而行。肾固冲任,脾统血,治当以补肾健脾,统摄冲任,配以止血,尤以扶肾为主,平衡肾中阴阳,乃为根本。张老先生采用益气健脾之丹参、芡实、白术、薏仁米以资后天生化之源;杜仲、桑寄生、山萸肉、甘枸杞、何首乌、菟丝子等补肾填精以充养先天不足;红藤、仙鹤草、地榆炭活血凉血止血;茯苓神、冬瓜仁以化脾虚之无力运化之湿气。气血复元,经候自然正常。张老曾有告诫:至于更年期患者,经候不定乃其常态,不必以恢复正常月经周期为目标。
六、痛经
案1
胡某,女,27岁,未婚,长丰县土山中学教师。1995年3月19日初诊。14岁月经初潮,小腹痛,至今10余年未愈,每月经来小腹胀痛,喜按,血量较多,痛甚,恶心呕吐。末次月经今日来潮,周期正常,舌质红暗,苔薄,脉沉涩。拟方:桃仁泥10克,五灵脂12克,元胡索14克,黄芪15克,川芎8克,炒吴茱萸6克,当归14克,红花8克,陈艾叶12克,制乳没 各 8克,泽兰叶14克,赤芍12克,郁金14克,坤草14克,4剂。随访,药后病获痊愈。
按:妇女正值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则剧痛昏厥者,称为“痛经”。究其痛经的病因病机,主要是“不通则痛”“不荣则痛”。如《景岳全书·妇人规·经期腹痛》曰:“经行腹痛,证有虚实……然实者多痛于未行之前,经通而痛自减;虚者多痛于既行之后,血去而痛未止,或血去而痛益甚。大都可按、可揉者为虚,拒按、拒揉者为实。”本案经来小腹胀痛,喜按,为气虚血瘀而致痛经。用当归、桃红、赤芍、坤草、乳没、泽兰叶活血化瘀调经为辅;又以郁金、元胡索、川芎疏肝理气止痛。张老在治疗各类痛经时,常以桃红四物汤、少腹逐瘀汤等为基本方,配杨氏“药对”,守“通则不痛,痛则不通”之法则,每获良效。另外,行经期用药实为杨氏妇科一大特色。峏山杨氏认为:“当天癸行动之时,服药三五期,必愈无疑。”张老亦常言:“经期服药有荡涤胞宫,澄源复旧之效。”故其对于痛经、月经失调、久不受孕之人,常喜于经期用药三五剂以治其源。
案2
高某,女,20岁,未婚,省外贸公司职工。1995年8月7日初诊。初经来时小腹坠痛,至今已6年,未愈,经来量或多或少,夹有少许血团和黏膜样物。本次月经现已行2天,伴双乳小叶增生,脉弦紧,舌质红暗,苔薄。拟活血化瘀镇痛为治。方予:桃仁泥8克,丹参15克,制乳没 各 8克,京赤芍12克,川郁金14克,五灵脂12克,杜红花8克,元胡索14克,牡丹皮12克,制香附15克,茯苓15克,荔枝核15克,紫丹参15克,广木香12克,3剂。
1995年8月11日复诊。药后经刚净,小腹痛消失,两乳肿块明显,两乳外侧肿块尤甚(拟诊双乳小叶增生症)。舌质红暗,苔薄,脉沉细弦,拟予活血温经,软坚消瘀。处方:紫丹参15克,元胡索15克,橘核仁14克,昆布15克,京三棱14克,川郁金15克,荔枝核15克,五灵脂12克,蓬莪术10克,制乳没 各 8克,海藻15克,川桂枝8克,全当归14克,春柴胡8克,制香附15克,10剂。
1996年2月7日三诊。药后经来时疼痛基本消失。本次月经2月6日来汛,过期7天,经前两乳胀痛,小腹疼痛涉腰下部酸痛,血量较多,夹有瘀块,舌质淡红,苔薄,脉沉细弦。拟方:自拟“活血化瘀镇痛汤”,4剂。
1996年8月15日四诊。经调治数次,经来小腹疼痛减轻,乳房胀痛基本消失,乳房小叶增生明显缩小而停药。现症:7月9日经来,周期正常,小腹微痛,乳房胀痛减轻,血量一般,历时7天始净。本次月经8月10日来潮,周期正常,血量较多,夹有血块少许,小腹疼痛,现尚未净,腰酸痛,舌质淡红,苔薄,脉沉细涩。拟予理气活血化瘀镇痛为治。方予活血化瘀镇痛汤,3剂。
1996年9月13日五诊。停药经净,于8月31日在康复门诊投“母吴枳丹汤”合趁痛散加味,7剂,药后平善。经于今日上午来潮,周期32天,血量一般,小腹痛基本消失,经前乳房胀痛消失,血块亦无,脉缓,舌质淡。拟方:益气活血化瘀调冲汤,5剂。
按:张老临证时常说,痛经的辨证首分时段,后辨虚实。分时段者,经前痛、经行痛、经后痛三个时段。由于时段不同,前两段多为实证,后一段多为虚证。而实证不外气滞、血瘀、寒凝、瘀热、湿浊;虚者多因肝脾肾三脏亏损、气血精津不足。该案患者经来小腹坠痛,且伴双乳小叶增生症,判断为气滞血瘀而致痛经。多由肝气调达失司,冲任气血郁滞,经血不利,不通则痛,故行经时投自拟活血化瘀镇痛汤为治;又“血不利则为水”,配合茯苓行气利水;经后血块排出,气血暂通,故腹痛缓解,但双乳肿块明显,故拟活血、软坚、消瘀之剂,如海藻、昆布、荔枝核等;并全程佐以疏肝理气之药。调治数月后,小腹疼痛及乳房疼痛、肿块基本消失,气血畅通,再投益气活血化瘀调冲汤,补益气血,调理冲任以固之。
案3
杨某,女,22岁,未婚,安大经济管理学院毕业生。1999年1月5日初诊。15岁月经初潮,周期28天,血量较多,夹有血团少许,小腹疼痛,左少腹疼痛尤甚。经前一天即发生小腹隐痛坠胀,至行经1~2天疼痛加剧,伴恶心,呕吐,不能进食,历时6天而净。末次月经1998年12月19日来潮。平素大小便,纳谷,夜寐均可,余无特殊不适。舌质红暗,苔薄,脉沉细涩。拟理气活血化瘀为治。方予:桃红四物汤加鸡血藤、制香附、元胡索、川郁金、紫丹参、广木香、制乳没、炒五灵脂、京三棱、蓬莪术,6剂。
1999年1月28日复诊。药后平善。本次月经1月14日来潮,周期基本正常,小腹痛大减,无呕吐,历时6天而净,现无特殊不适,脉沉细,舌质红暗。拟守原方步之,6剂。
1999年3月29日三诊。本次月经3月11日来潮,周期28天,血量中等,小腹隐痛一天即除。舌质淡红,苔薄,脉沉细涩。拟方:当归14克,肉桂5克,丹参15克,泽兰15克,川芎9克,广木香8克,川楝子12克,牡丹皮15克,坤草15克,制香附14克,炒白术15克,元胡索15克,鸡血藤15克,京三棱7克,蓬莪术7克,6剂。
按:《傅青主女科·调经》曰:“盖肾水一虚,则水不能生木,而肝木必克脾土,土木相争,则气必逆,故而作疼。”肝木乘土,气逆则致患者小腹疼痛,并伴恶心,呕吐,不能进食等症状,该案张老脉证合参,拟方桃红四物汤加制香附、元胡索、川郁金、广木香、制乳没、三棱、莪术等加强疏肝理气、活血调冲之功效。肝木平,则脾土安,故药后腹痛大减,诸症皆消。
案4
戴某,女,15岁,安纺二厂职工子女,1996年7月13日初诊。12岁月经初潮,小腹痛不明显,13岁夏季饮冷则发生疼痛。末次月经7月8日,延期6天,血量一般,色淡红而无块,小腹疼痛,舌质淡红,苔薄,脉沉细。拟方:西当归14克,上肉桂4克,台乌药12克,制香附14克,广木香7克,正川芎9克,鹿角霜10克,川牛膝12克,元胡索15克,补骨脂12克,炒白术12克,焦三仙 各 14克,川郁金15克,制乳没 各 9克,紫丹参15克,7剂。
1996年7月31日复诊。药后平善,现无特殊不适,舌质淡红,苔薄,脉缓。拟原方加鸡血藤15克,去焦三仙,6剂。
1996年8月16日三诊。药后平善,纳谷尚可。本次月经8月9日来汛,周期31天,血量尚可,小腹痛隐胀较上稍减,历时5天而净,腰酸痛,舌质淡红,苔薄,脉沉细。拟守上方加大熟地12克,赤白芍 各 12克,广木香7克,西当归14克,紫丹参15克,台乌药12克,川芎8克,元胡索15克,制香附14克,京三棱7克,蓬莪术7克,鹿角霜12克,炒吴茱萸6克,10剂。
按:隋朝《诸病源候论》即谓:“妇人月水来腹痛者,由劳伤血气以致体虚,受风冷之气客于胞络……风冷与血气相击,故令痛也。”宋朝陈自明《妇人良方》云:“妇人经来腹痛,由风冷客于胞络冲任。”本例属虚寒气滞型痛经,经期饮冷、淋雨、受寒,都是引起本病之因素。经来受寒,气血阻滞,不通则痛,形成痛经。治宜理气行滞,化瘀止痛。方中鹿角霜、川牛膝、补骨脂温肾固冲,乌药、元胡、当归、丹参、乳没、郁金行气活血止痛。气滞日久,必成气结,而破气散结非三棱、莪术莫属,故复诊在原方基础上加重破血行气之三棱、莪术,药后症消。
案5
孙某,女,16岁,安大高中学生。1996年10月14日初诊。月经13岁初潮,经行小腹疼痛,至今未愈。本次月经于10月1日来潮,周期20天,血量较多,小腹疼痛,历时5天而净,净后小腹无不适,舌质红暗,苔薄,脉沉紧。拟方:元胡索14克,制乳没 各 9克,荔枝核15克,丹参15克,西当归14克,五灵脂14克,京三棱7克,坤草15克,制香附14克,广木香8克,蓬莪术7克,川牛膝12克,路路通12克,王不留行14克,5剂。
1996年10月21日复诊。药后平善,经尚未潮,无不适,脉沉细涩,舌质淡。拟守原方加减为治。方予桃红四物汤合失笑散加三棱,莪术,青木香,川牛膝,4剂。
1996年11月5日三诊。本次月经10月24日来潮,经痛较上月轻,血量较多,夹有瘀块,历时5天而净,现无特殊不适,舌质红暗,苔薄,脉沉细涩。拟方:四物桃红益母吴丹汤加三棱、莪术、香附、元胡索、川郁金,6剂。
按:《景岳全书·妇人规·经期腹痛》中有言:“经行腹痛,证有虚实……然实者多痛于未行之前,经通而痛自减;虚者多痛于既行之后,血去而痛未止,或血去而痛益甚。大都可按、可揉者为虚,拒按、拒揉者为实。”当然,上述多是常例,其实在临证之时,虚实夹杂者有之,舌脉不能互参者亦有之。医家当以辨证论治为要诀,有是证,用是药,方保无虞。该案患者年方十六,初潮即有腹痛之症,属原发痛经,气滞血瘀客于胞宫而作痛。故选桃红四物合失笑散调治,遂获佳效。
以上所选张老诊治痛经五案。案1乃十余年痛经未愈之顽症。初诊恰逢经期,故用药以桃红、当归、赤芍等活血为主,使经血顺时而下;加之其喜按,再佐以舌脉互参,当是久病体虚,寒凝血瘀无疑,故张老又选吴茱萸、艾叶等温经和血之品,配合黄芪、坤草益气养血;多年宿疾,竟4剂而愈,真不可谓效不速也。案2则为肝郁血瘀型痛经,类似于当今膜样痛经。此类痛经,经行时多疼痛难忍,故张老一诊时在注重活血化瘀的同时,尤重镇痛。经净后则注重疏肝行气,软坚散结。主次分明,效亦颇佳。然约半年后,患者复痛,张老再经辨证后认为患者证机未变,故遵“效不更方”之说,仍予一诊之方服之,经数次调治后,患者证情虽有好转,可始终未获痊愈。张老曾言:“久痛之人必有虚、有瘀。”通过细察,患者经量增多这一变化,认为胞宫宿血、败血已松,遂继以自拟“母吴枳丹汤”合趁痛散加味调治,终获良效。最后张老为巩固疗效,以益气固本、活血化瘀之法,调理冲任而收功。案3亦是痛经重症,然考舌脉,与前案有别之处为本案兼有血虚之证,故张老选用桃红四物汤加减治之,全程配伍坤草、鸡血藤以养血活血,并兼行气破血之品以增其效。案4、案5俱为室女痛经。案4实乃饮食不节,受寒而致。宋代陈自明《妇人良方》云:“妇人经来腹痛,由风冷客于胞络冲任……”患者饮冷受寒而致寒凝血脉,不通则痛,形成痛经。故治宜温经活血,化瘀止痛。方中鹿角霜、上肉桂、台乌药、补骨脂温肾通经,元胡索、当归、丹参、乳没、郁金行气活血止痛。其中焦三仙可谓画龙点睛之笔,即可温养脾胃,又可活血通经,一举两得。虑其血滞日久,必有气结,而破血散结非三棱、莪术莫属,故三诊时张老在原方基础上加重破血行气之品,药后症消。案5患者经行腹痛,经量较多,周期较短,初诊时恰在“真机的候”,故张老选用三棱、莪术、王不留行、路路通、川牛膝等活血通络,以助卵珠顺利排出,为下一月经周期打下良好基础,这也体现了张老善于吸取西医妇科理论,分期用药的调经特色。
峏山杨氏认为,妇人正当经行之时,若经水不畅,久之则易成败血,此败血常常居巢窟曲折之处而难化,故杨氏尤其看重经行首日用药之机,认为此时正是荡涤难下之瘀血的绝佳时机。故张老在临证时继承了杨氏经验,常常择妇人首日经行之机,选用活血甚至破血之品,荡涤胞宫,旧血一去则新血自生矣。另,张老对于痛经重症,常常喜投乳没、灵脂,此亦是杨氏用药之经验,峏山杨家认为此药对有“溶血为水”之妙用。故对于膜样痛经,张老恒用之。
七、崩漏
案1
王某,女,25岁,未婚,电信器材厂职工。1995年12月14日初诊。13岁月经初潮,小腹微痛,量不多,历时1周始净,周期基本正常。末次月经于1995年11月15日来汛,正常1周而净,经停3天又见阴道出血,小腹微痛,淋漓不尽至今未净。现症见头昏,腰酸痛,神疲乏力,自汗,心烦易怒,经前乳房胀痛,舌质红,苔薄,脉细弦。于12月4日在某中医院服活血化瘀止血5剂,未效。故拟疏肝滋肾、引血归经为治。拟方:春柴胡7克,生熟地 各 14克,山萸肉15克,杭白芍14克,荆芥炭12克,川断肉14克,乌贼骨15克,茜草炭14克,地榆炭14克,炒杜仲15克,地骨皮12克,牡丹皮12克,麦门冬12克,青蒿12克,3剂。
1995年12月18日复诊。药后经基本干净,无特殊不适,拟予原方3剂步之。
1995年12月27日三诊。药后经净,未见头昏、腰酸、神疲不适等症状,白带少许,近日又伴外感已服速效感冒胶囊。拟方:知柏地黄丸加二至合杜仲、川断肉、麦门冬、当归,5剂。
1996年1月22日四诊。本次月经于1月9日来汛,至16日干净。19日又见阴道出血少许,现尚未净。拟方:大熟地14克,杭白芍14克,女贞子15克,旱莲草15克,炒杜仲15克,川断肉14克,桑寄生14克,甘枸杞15克,地骨皮12克,茜草炭14克,乌贼骨15克,山萸肉15克,春柴胡7克,荆芥炭12克,4剂。
1996年2月22日五诊。本次月经2月12日汛,历时5天即尽,量中等。乏力自汗、腰酸皆消,告愈。
按:崩漏初起,以有热有瘀的病因占多数,《素问·阴阳别论》谓:“阴虚阳搏谓之崩。”阴虚则阳亢,阳亢盛则迫血妄行,下注成崩,而肝藏血,肾藏精,乙癸同源,水能生木。然水亏木失涵养,精竭无以化血,子母不得相济,阴虚复搏阳热,故可表现为一派虚热之象。张老认为,对于“崩漏”的“三法”“塞流、澄源、复旧”中,不应单用一法,应在拟方时三法并用,有所侧重,否则塞流而不澄其源,则炎上之火不可遏,只澄源而不复其旧,则孤独之阳无以主。本患者月经淋漓不尽,头晕腰酸、神疲乏力、自汗、心烦易怒、经前乳房胀痛,均属肾阴亏虚,肝阳上亢,迫血妄行之征象。故拟予疏肝滋肾、引血归经之剂。药后经净,原方继服步之。后改服知柏地黄丸加“二至”合杜仲、川断肉、麦门冬、当归继续补肝肾,调冲任。在四诊时,淋漓稍有反复,故服用首方加茜草炭、荆芥炭、旱莲草,加强止血之效。
案2
汪某,女,41岁,合肥市青年路小学教师。1996年4月13日初诊。婚后足月产一胎。人工流产2次,置宫内节育器15年,至1995年11月,经来先期,量或多或少,淋漓不净,腰酸痛,头昏耳鸣,夜寐欠佳,多梦,神疲乏力,性易怒,于1996年3月24日取宫内节育器后诊刮,病理报告:宫内膜呈早期分泌期图像。本次月经1996年4月4日来汛,量仍多,历时5天量减,淋漓至今才净。面色萎黄乏华,舌质红暗,脉细弦数。拟方:生熟地 各 14克,炒杜仲15克,川断肉14克,生黄芪15克,杭白芍14克,山药20克,桑寄生14克,南沙参15克,炒白术14克,菟丝子15克,春柴胡7克,茯苓神 各 15克,净山萸肉15克,女贞子15克,旱莲草15克,潞党参14克,7剂。
1996年4月21日复诊。药后诸症大减,阴道出血已净。夜寐欠佳,口干欲饮,舌质红暗,苔薄微黄,脉数。拟予原方加酸枣仁、麦门冬,去柴胡,7剂。知柏地黄丸5瓶,人参归脾丸5瓶,服按说明。
按:妇女非周期性子宫出血是调节生殖的神经内分泌机制失常引起的异常子宫出血,而全身及内外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属“崩漏”范畴。其发病急骤,暴下如注,大量出血者谓“崩”;病势缓,出血量少,淋漓不绝者为“漏”。如《诸病源候论·妇人杂病诸候》曰:“非时而下,淋漏不断谓之漏下……忽然暴下,谓之崩中。”临床表现为月经周期、经期、经量均严重紊乱,可长期少量出血不止,或时有时无;也可停经数月后,突然暴下不止;常伴贫血。《医述·卷十三·女科原旨·崩漏》中载:“盖血随气行,气旺则周流不息,血即随之而周流于身。故欲止崩漏,当使血归经,欲血归经,当先补气。气属阳,得温则阳气旺,故曰‘热则流通’。若气虚而寒,则凝涩矣。凝涩则不能周流于身,涓涓不断,而成漏下之证。”本案患者经期紊乱1年有余,经期延长,淋漓不净,量时多时少,腰酸痛,头晕耳鸣,夜寐欠佳,神疲乏力,面色萎黄无华,一派脾肾亏虚之象。张老对此类患者治疗上重用益肾填精之药,加用黄芪、党参、白术健脾益气之品,共奏健脾胃、固冲任、摄经血之效。初诊后患者诸症大减,阴道出血已净,夜寐欠佳,口干欲饮,拟原方加酸枣仁养心安神,麦门冬滋阴止渴,更添知柏地黄丸、人参归脾丸健脾益肾,以达引火归元或引血归脾之功,即“血既止以丸药缓图之”。
案3
刘某,女,35岁,合肥市烟草公司职工。1996年4月21日初诊。婚后足月产一女,置宫内节育器1年发现经前、经中期阴道出血,淋漓不净,即取出,继后仍在月经中期阴道出血少许,淋漓至经来。至今,经西药周期治疗未效。拟诊:子宫内膜异位症。诊刮:月经期内膜。本次月经:4月2日起阴道少许出血,红到紫黑色至4月14日月经正式来潮,小腹痛不明显,腰酸痛,血量一般,夹有少许血块,历时七八天始净,神疲乏力,困倦欲睡,二便正常,心烦意乱,易怒,舌质红暗,苔薄,脉细弦。拟方:生熟地 各 15克,茯苓15克,乌贼骨15克,润元参15克,女贞子15克,茜草炭15克,山萸肉15克,旱莲草15克,牡丹皮12克,五味子10克,杭白芍14克,山药20克,肥知母12克,覆盆子14克,煅龙牡 各 20克,炒黄柏12克,广三七粉6克(分2次冲服),6剂。另,逍遥丸、知柏地黄丸每次各8粒,每日3次。
1996年4月28日复诊。现腰酸小腹胀感,未见阴道出血,白带较多,脉缓。拟方:苏芡实20克,山萸肉15克,炒白术14克,车前子15克,川断肉15克,山药20克,覆盆子15克,女贞子14克,炒黄柏14克,炒杜仲15克,旱莲草14克,肥知母12克,乌贼骨15克,茜草炭12克,牡丹皮12克,三七粉6克(分2次冲服),7剂。
1996年5月23日三诊。药后平善,本次月经5月14日来汛,刚净。拟予上方加减,5剂。
按:经间期出血即两次月经中间(排卵期,亦称氤氲期),出现周期性的阴道出血。王孟英曰:“经水固以月行为常,然阴虚者多火,经每先期,阴愈虚,行愈速,甚至旬日半月而一行。”妇人在此期间,冲任气血盈盛,精充阳动,若阴阳和,则可摄精成孕。然本案乃脾肾亏虚,相火偏炽,阳气内动,扰动血海为主因。所见非时之血,心烦意乱,神疲困倦,腰肢酸困,均为明证。肾虚作强失司,故腰痛肢困,相火激发,则心烦意乱,精亏于下,浮阳上越,则眩晕困倦。阴虚过甚,则孤阳不长,阴阳无以化生,则经行无信而妄溢。故张老予滋肾阴、平肝阳、收敛止血之方,并兼服逍遥丸、知柏地黄丸疏肝解郁,滋肾益阴。药后上症缓解,未见阴道出血,故加重滋补肾阴、收敛固涩之品。并于次月来汛后继服此方固之。
案4
吴某,女,12岁,大学生。1995年6月27日初诊。今年2月14日月经初汛,血量一般,历时10天而净。小腹微痛,间隔10天又见阴道出血,血量一般,历时10天而净,末次月经4月18日来汛,淋漓不断,至5月28日净,间停6天,于6月2日又见阴道出血,现已25天尚未净,小腹隐痛,头昏耳鸣,口干,二便正常,舌质红,苔薄,脉沉细数,自2岁患过敏性哮喘至今尚在治疗中(在安医脱敏并服山东哮喘净),症状缓解。拟予滋肾固冲为治。拟方:炒杜仲15克,女贞子15克,大熟地14克,东阿胶18克(分2次化冲),川断肉15克,旱莲草15克,菟丝子14克,广三七粉5克(分2次冲服),山萸肉15克,金毛犬15克,五味子10克,麦门冬14克,乌贼骨15克,茜草炭14克,5剂。另,人参归脾丸5瓶,知柏地黄丸5瓶,服按说明。
1995年7月17日复诊。药后效切,经已净12天,现无特殊不适。拟予原方加减为治。女贞子15克,旱莲草15克,杭白芍14克,生地黄15克,润元参15克,何首乌15克,山萸肉15克,乌贼骨15克,茜草炭15克,五味子12克,麦门冬14克,炒黄柏12克,覆盆子14克,知母12克,5剂。
1995年8月4日三诊。药后经于8月1日来汛,周期28天,血量较多,色鲜红,夹有小血团,似中指头大小,小腹微痛,余无特殊不适。拟方:熟女贞子15克,仙鹤草15克,旱莲草15克,三七粉6克(分2次冲服),乌贼骨15克,茜草炭15克,阿胶18克(分2次化冲),3剂。
按:青春期无排卵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为临床常见病及疑难病之一。主要由于调节生殖的神经内分泌机制失常,引起卵巢无排卵所导致的异常子宫出血。常表现为月经周期、经期、经量均严重紊乱,可长期少量出血不止,或时有时无;也可停经数月后,突然暴下不止;好发于青春期女性,多无腹痛,常伴贫血。本病的主要病因病机是先天肾气不足,或后天失养,致天癸初至后,冲任虚弱,或气虚不能制约经血,或虚热内扰,血海不宁,胞宫藏泻失常。刘完素提出“童幼天癸未行,皆属少阴;天癸既行,皆从厥阴论之;天癸已绝,乃属太阴也”的观点。故张老认为,青春期女子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功血),乃属肾气未充,治疗以补肾填精为主。并据先贤提出的治血三法“塞流、澄源、复旧”,根据不同情况,灵活使用。患者未成年女性,经血25天未净,小腹隐痛,头晕眼花,口干,有过敏性哮喘史,系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养,符合上述情况,故拟予滋肾固冲之剂,加服人参归脾丸、知柏地黄丸健脾益肾,充养患者先后天之虚以“复旧”。一诊后经净,二诊继服原方,加炒黄柏以防方剂过于滋腻。三诊经来,量较多,夹血团,故拟补血收敛止血之剂“塞流”。又《济阴纲目》中崩漏眉批云:“止涩之中,须寓清凉,而清凉之中,又须破瘀解结。”张老掌握补与清、通与涩的关系,以阿胶、女贞子滋肾补血,茜草炭、仙鹤草、乌贼骨收敛止血;茜草炭、三七粉活血止血;旱莲草凉血止血,全方共奏止血调经之效。
案5
王某,女,16岁,安徽建筑学院教师子女。1998年5月3日初诊。15岁月经初潮。继后先期15天左右,曾服妇科十味片、断血流片,月经周期二十几天一次,量稍减。上次月经4月15日来潮,量多,约7天而净。继于5月1日又来潮,先期15天,血量仍较多,腰酸痛,纳呆,神疲易怒,舌质红暗,苔薄,脉细弦。拟予滋肾健脾摄经为治。拟方:生地黄15克,女贞子15克,甘草6克,焦三仙 各 15克,山萸肉14克,潞党参12克,炒白芍12克,牡丹皮12克,炒白术14克,益母草14克,乌贼骨14克,茯苓15克,山药15克,3剂。
1998年5月6日二诊。药后经尚未净,而血量渐少,头晕、腰酸痛仍存,拟守上方加减。西潞党14克,茯苓14克,焦三仙 各 14克,炒杜仲15克,乌贼骨15克,杭白芍14克,淮山药15克,覆盆子14克,桑寄生15克,茜草炭14克,炒白术14克,山萸肉15克,女贞子14克,川断肉14克,地榆炭15克,7剂。
1998年5月22日三诊。经来头痛,血量中等,小腹无痛,历时而净,脉舌同上。拟方:四物汤加蔓荆子10克,土藁本10克,炒杜仲15克,桑寄生14克,煅龙牡 各 15克,炒白术14克,女贞子14克,旱莲草14克,制半夏10克,山萸肉15克,淮山药15克,7剂。
1998年6月26日四诊。药后平善。本次月经6月17日来潮,血量较多,历时4天而净,小腹无痛,现无特殊不适。唯头微痛、恶心。拟方:杭菊花10克,甘枸杞14克,山萸肉14克,清半夏10克,炒白术14克,茯苓14克,生地黄14克,牡丹皮12克,蔓荆子10克,土藁本5克,杭白芍14克,西当归12克,淮山药15克,川芎8克,女贞子14克,旱莲草14克,5剂。
1998年8月2日五诊。药后本次月经7月18日来潮,周期31天,血量较多,夹有少许血团,历时7天而净,小腹痛不明显,平素头晕头痛,恶心,纳谷欠佳,二便一般,舌质红淡,苔薄,脉细弦。拟方:旱莲草14克,地骨皮14克,大熟地15克,杭白芍14克,牡丹皮12克,山萸肉14克,山药15克,黄芪20克,炒白术14克,甘枸杞14克,茯苓14克,当归12克,焦三仙 各 14克,川芎8克,制半夏10克,5剂。另阿胶500克,每日1次,每次20克。药后病瘥。
按:功能性子宫出血简称功血,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是指异常的子宫出血,全身及生殖器官没有器质性病变,属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失调所致。《素问·阴阳别论》云:“阴虚阳搏谓之崩。”本例“功血”表现为月经先期而至,周期缩短,且不规则,经量多,曾服妇科十味片、断血流片养血疏肝,调经止血,效果不明显,诊时已历时1年多,现已出现腰酸痛、纳呆、神疲易怒,脾肾亏虚昭然若揭。肾虚不固,脾虚失统,故异常出血。纵观病史,张老认为此案不能单纯止血,当滋肾健脾摄经为治,加减用药,方中生地黄、女贞子、山萸肉、覆盆子、川断肉补肾填精;焦三仙、西潞党、白术、山药健脾培中;白芍养血柔肝;茯苓、牡丹皮清心宁神;坤草、乌贼骨、茜草炭、地榆炭活血止血。待血量减少拟方四物汤补血养血加补肾固涩,健脾益气之品加重固脱之力,使先天得充、后天得养、肝气调达、郁火宣发,月事应时而不悖。10剂药后月经由先期延至20余天,初显其效。12剂后,月经来潮,周期31天,五诊时仍头晕头痛、恶心、纳谷欠佳,继续健脾补肾,滋阴补血,5剂而愈。同一病证,前后情况各异,如能善为应变,庶可奏手取效。本例室女崩漏,为年逾二七,肾气未充,冲任不固,复加忧思伤脾,志郁化火,导致经漏不止。心主血,志火亢则血失所主。肝藏血,肾虚木失涵养则血失所藏。脾统血,脾不健运则经血失统。肾虚、脾弱、志火乃本例病机所在。另拟阿胶日服20克补血柔肝,以补益崩漏失血过多之体,以善其效。
案6
文某,女,27岁,未婚,安徽省社会科学院艺术研究所职工。1997年3月7日初诊。月经14岁初潮,周期过两三个月一汛,甚至达半年之久。来汛时血量较多,甚至休克,住院静脉滴注治疗。妇检:未见明显异常。诊刮病理报告不详。上次于1996年10月28日来汛,历时6天(正在人工周期治疗),本次月经1997年2月22日,过期达4个月,至今已13天尚未净。血量不多,色鲜红,腰酸腹不痛,头不晕,夜寐尚佳,纳谷一般,二便正常。苔薄,质淡红,脉细弦,拟予益肾柔肝摄血为治。拟方:炒杜仲15克,五味子7克,乌贼骨15克,三七粉7克,生黄芪15克,金毛犬15克,春柴胡7克,茜草炭10克,仙鹤草12克,潞党参10克,桑寄生14克,旱莲草14克,甘枸杞14克,女贞子14克,地榆炭12克,炒荆芥炭10克,5剂。
1997年3月31日复诊。药后阴道出血量不多,仍未止,淋漓不净,或有或无,腰酸楚,小腹微痛,色鲜红,舌质淡红,苔薄,脉沉细。拟方:女贞子15克,乌贼骨15克,润元参12克,益母草14克,广三七6克,旱莲草15克,大熟地14克,荆芥炭14克,黄芪15克,桑寄生14克,杭白芍12克,陈棕炭12克,紫花地丁12克,仙鹤草12克,炒白术12克,山药12克,5剂。
1997年4月7日三诊。药后阴道出血量不多,似未止,小腹胀感,舌质淡红,苔薄,脉沉涩。拟更为逐瘀净经,方予:桃仁泥8克,当归12克,川芎8克,益母草14克,京赤芍10克,紫丹参15克,制香附15克,茯苓神 各 15克,杜红花8克,赤石脂14克,泽兰叶12克,水蛭5克,桑寄生15克,花蕊石15克,元胡索12克,山药15克,黄芪15克,川郁金14克,2剂。
1997年4月15日四诊。药后经净3天,未继服药,又见阴道出血,舌质红暗,苔薄,脉缓。拟予原方加大熟地14克,女贞子15克,旱莲草14克,3剂。
1997年4月21日五诊。药后阴道出血少许,舌质红暗,苔薄,脉沉细涩。拟方宗上加减:赤石脂20克,杭白芍14克,丹参15克,女贞子15克,地榆炭15克,生黄芪15克,陈棕炭15克,大熟地12克,茜草炭15克,水蛭5克,续断14克,元参14克,仙鹤草15克,6剂。
1997年5月8日六诊。药后血净已12天。腰腹无痛感,白带无,纳谷、夜寐、二便均可。唯神疲、乏力、口干,舌质淡,苔薄。脉沉细。拟予滋肾、益气、培元治疗,以善其后。拟方:润元参15克,杭白芍14克,山萸肉15克,甘枸杞14克,茯神14克,大熟地12克,炒杜仲15克,淮山药20克,潞党参14克,桑寄生14克,麦门冬12克,生甘草6克,补骨脂10克,炒白术14克,黄芪14克,川断肉14克,身当归10克,6剂。
1997年6月3日七诊。药后平善,至5月15日又见阴道出血,先量不多,至5月22日量似月经,至今已有18天,尚未净,腰腹无痛感,纳谷欠佳,脉沉细,舌淡无苔。法拟益气健脾摄血为治。拟方:潞党参15克,甘草6克,春柴胡3克,乌贼骨15克,炒白术14克,山药15克,升麻6克,赤石脂20克,茯苓14克,薏仁米15克,黄芪15克,五味子6克,女贞子14克,旱莲草15克,地榆炭14克,5剂。
1997年6月12日八诊。药后经停2天,现又见阴道出血,量较多,夹有瘀块,小腹部胀感,胃脘隐痛不适,纳谷尚可,舌质淡红,苔薄,脉沉细涩。拟方:潞党参15克,黄芪15克,桃仁8克,赤芍12克,巴戟天14克,水蛭4克,菟丝子15克,益母草15克,丹参15克,茯苓14克,山萸肉14克,猪苓10克,炒杜仲15克,金毛犬15克,川断肉15克,甘草7克,3剂。
1997年6月17日九诊。药后阴道出血量渐少,口干,舌质淡红,苔薄,脉沉细数。拟守上方加生地黄15克,麦门冬15克,3剂。
1997年6月26日十诊。药后血量减少,但仍淋漓不净,小腹无痛,胃脘不适,时而隐痛,舌质红暗,苔薄,脉沉细。拟方:生地黄15克,煅牡蛎30克,乌贼骨15克,水蛭6克,川断肉15克,桑寄生15克,仙茅12克,巴戟天14克,潞党参14克,生黄芪15克,何首乌14克,蛇床子14克,女贞子15克,炒青皮12克,紫丹参15克,5剂。
1997年7月21日十一诊。本次月经仅隔7天又见阴道出血,量尚多,无腰腹痛,脉数,舌淡。拟方:乌贼骨20克,生黄芪20克,阿胶30克(分2次冲),女贞子20克,茜草炭15克,旱莲草20克,炒白术20克,山药20克,红枣3个,西洋参30克(每天1克,舌下含服),5剂。
1997年9月25日十二诊。药后月经已基本正常,本次月经9月15日来潮,量多,3天净后出血2次,后未出现淋漓不净。现症见面色
白无华,舌质淡,苔无,脉沉细。拟守原方加味善后:乌贼骨20克,生黄芪20克,阿胶30克(分2次冲),女贞子15克,茜草炭15克,旱莲草15克,炒白术14克,山药14克,潞党参12克,茯神12克,甘草8克,红枣7枚,4剂。
按:《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说:“妇人经行之后,淋漓不止,名曰‘经漏’;经血突然大下不止,名曰‘经崩’。”本病的发生,是由于冲任受损,不能固摄而致。《素问·阴阳别论》曰:“阴虚阳搏谓之崩。”阳盛之体,邪热灼伤冲任,损及肝肾,迫血妄行,可为崩漏的病因病机之一;巢氏《诸病源候论》有“劳伤冲任”之说,素体不足,或劳思伤脾耗气,脾虚不摄,冲任不固,冲任失司,血不循经可为崩漏的病机之二;另有瘀血凝滞,新血不守,以致经血淋漓不断,如《金匮要略》中“妇人宿有癥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所以下血不止,其癥不去故也”,又可为崩漏的病机之三。张老常常告诫,血热、气虚、血瘀是崩漏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病机。本案患者月经14岁初潮,周期过两三个月一汛,甚至达半年之久,来汛时血量较多,甚至休克,住院静脉滴注治疗。其病情反复,日久不愈,而成痼疾。纵观病史、脉证,张老认为该案虽平素血量不多,淋漓不尽,色鲜红,面色
白无华,呈气血亏虚之象,当属肝肾阴虚,冲任不固之症,治宜益肾、柔肝、摄血为其大法。经净后,拟滋肾、益气、培元治疗,以善其后。经张老长达半年调治,最终获愈,期、量如常。
八、闭经
案1
尹某,女,30岁,新疆石河子市民政局职工。1992年7月3日初诊。结婚3年,夫妇同居生活未孕,月经14岁初潮,过期至20岁许每年经来1次(约在12月)。婚后经水一两年一潮,量不多,历时四五天而净。曾服乙酰酚,肌内注射孕酮,周期疗法,前期有效,连用无效(经不来)。舌质淡红,苔薄,脉沉细。拟予益肾温通血脉为治。拟方:大熟地12克,远志肉12克,西当归14克,淡附片12克,鹿角霜14克,正川芎10克,赤白芍 各 14克,桂枝14克,甘枸杞15克,炙甘草10克,茯苓神 各 15克,淡大云15克,巴戟天15克,淫羊藿15克,仙茅15克,10剂。
带药回疆,10剂服完又循上方服5剂,药后经水即通。
按:女子年满16周岁,月经从未来潮,或正常月经发生后又闭止6个月以上,或根据自身月经周期计算停经3个(包含3个)周期以上者,称为闭经。《景岳全书·妇人规》所云:“欲其不枯,无如养营,欲以通之,无如充之。”本例月经14岁初潮,过期至20岁许每年经来1次。婚后一两年一潮,量不多,历时四五天而净。参合脉证、病史,张老认为此案为肾精亏虚,先天不足,胞宫发育不良之闭经。补肾填精,涵养天癸,通任益冲为治疗大法。方中四物汤养血,茯苓神健脾,淫羊藿、熟地黄、巴戟天、淡大云、远志温肾壮阳、通任益冲;桂枝、淡附片温通经脉;当归、川芎活血行滞;鹿角霜、甘枸杞填精补髓,涵养天癸。药后,肾气盛、子宫复常,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得下。
案2
王某,女,35岁,高压开关厂职工。2000年7月27日初诊。婚后数年不孕,曾于1991年在我处治疗而孕,足月产一女,继后人工流产1次。数年来月经失常,现已闭经达5个月,尚未见来潮。舌质红淡,苔薄,脉沉细。拟方:十全大补汤加巴戟天、淫羊藿、杜红花、香白芷,5剂。
2000年12月15日复诊。服上药经来潮。后停药至今又5个月未潮。同房则小腹痛。今外院盆腔B超:未见明显异常。舌质红暗,苔薄,脉沉细。拟方:十全大补汤加巴戟天、淫羊藿、红花、香白芷,5剂。
2003年9月16日三诊。药后经即潮,后停服则月经闭而不潮。前一年服激素治疗即潮,不药又不潮。现又闭经数月。妇检为卵巢功能早衰,脉沉细。面部色素沉着明显。拟守前方6剂进之。
2003年10月17日四诊。经已届期,尚未潮。服前药而潮,停药则闭。脉沉细,舌质红淡,苔薄。拟方:酸枣仁12克,当归14克,川芎10克,茺蔚子20克,益母草15克,红花9克,牡丹皮14克,桃仁10克,赤芍12克,丹参15克,茯苓14克,泽兰叶14克,元胡索12克,郁金12克,制香附12克,7剂。
2004年2月3日五诊。继发经闭,伴失眠、心烦,脉沉细涩。拟方:酸枣仁12克,当归14克,川芎10克,茺蔚子20克,益母草15克,泽兰叶15克,丹参14克,赤白芍 各 14克,麦门冬12克,红花9克,牡丹皮12克,制香附12克,桃仁10克,巴戟天12克,淫羊藿9克,鸡血藤15克,7剂。
2004年2月24日六诊。药后经尚未潮,夜寐心烦好转,低热,神疲头昏,脉沉细。拟守上方继服7剂。
2004年4月6日七诊。月经又闭2个月不潮,现面部色素沉着渐退。舌质红暗,苔薄,脉沉细。拟方:大熟地15克,桃仁泥10克,赤白芍 各 12克,三棱10克,莪术10克,茺蔚子30克,制香附12克,红花9克,丹参14克,巴戟天12克,淫羊藿9克,当归14克,川芎10克,路路通12克,泽兰叶14克,广木香7克,5剂。
药后月经如期而至。
按:《仁斋直指方·妇人论》中曰:“经脉不行,其候有三:一则血气盛实、经络遏闭……一则形体憔悴、经脉枯涸……一则风冷内伤,七情内贼,以致经脉痹满。”西医学认为,闭经可以分为子宫性闭经、卵巢性闭经、垂体性闭经、下丘脑性闭经、其他内分泌功能异常闭经,本例属于卵巢性闭经,由先天卵巢发育不良继而卵巢功能早衰引起,因此患者婚后多年不孕,服药受孕,流产一次后常年月经失常,服激素治疗即潮,不药又不潮,属于肝肾亏虚合气滞血瘀之证。张老在治疗各种闭经之证时,常守“补中有通,泻中有养”之大法。肝肾虚弱,冲任失调者,宜先补后攻,先使脏腑和调,冲任气血充盈,生殖功能旺盛,然后加以引导,引血下行,后适当攻逐通利,以顺乎胞宫定期藏泻,血海蓄满而溢之机。故前三诊拟十全大补方补益气血,加淫羊藿、巴戟天补肾壮阳填精;红花、白芷活血通络。后四诊拟方活血化瘀、破气消积之品引血下行,佐以补肾调经之品,使闭塞之经血得以条畅。思路明晰,药中肯綮,故而获效甚捷。
九、经断复来
田某,女,56岁,含山运漕人。2006年7月12日初诊。50岁绝经,近1个多月发现阴道出血,淋漓不断,血量不多。经某院诊断性刮宫未见明显异常,培养未见子宫内膜病变。妇检:宫颈小囊肿。无腰腹痛病状,无白带和不洁分泌物,纳谷、夜寐、二便均可。舌质红暗,苔薄,脉沉细。拟方:生熟地 各 12克,血余炭14克,荆芥炭14克,炒白术12克,女贞子15克,田三七(分3次冲)9克,潞党参14克,川断肉14克,旱莲草15克,地榆炭14克,黄芪15克,炒杜仲14克,仙鹤草14克,贯众炭14克,山药12克,茯苓12克,净山萸肉14克,当归身15克,7剂。
随访,药后经净,未再漏红。
按:绝经期妇女月经停止1年或1年以上,再次出现子宫出血,称“经断复来”,又称“年老经水复行”。其实本病也可归入“绝经前后诸证”中。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绝经后出血”。若由生殖道恶性病变引起者,预后不良,故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历代医家认为,本病的病因病机为,“妇人天癸过期而经脉不调,或三四月不行,或一月再至,腰腹疼痛”(《妇人大全良方》),“妇人卦数已尽,经水当止,而复行者,何也?七七则卦数已终或劳伤过度,喜怒不时,经脉虚衰之余又为邪气攻冲,所以当止而不止也”(《女科百问》),“责之肝不藏,脾不统或精过汇而动命门之火,或气郁甚而发龙雷之火所致,二火交发,血乃奔也”(《女科产后编》)。《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更为直接而简扼地指出“经断复来审其故,邪病相干随证医”。张老认为,经断复来主要责之脾虚、肝郁、肾虚、湿盛四个方面。
该患者出血发生在“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后,故出血量一般不多,诊刮及妇检排除恶性之变,判断为脾肾亏虚,摄纳不能,冲任不固,导致经断复来。拟熟地黄、女贞子、川断肉、杜仲、山萸肉等补肾固冲,黄芪、山药、茯苓、白术健脾益气,张老加用大量活血止血药物以治其标。药后经停而愈。
十、经行头痛
戴某,女,44岁,东关镇小郭村人。1997年3月4日初诊。婚后足月产三胎(第一胎双胎,第二胎单胎)结扎绝育已12年,现症:经来周期正常,唯经前数日头痛(两侧太阳穴处),恶心欲吐。末次月经已净约半个月,平素腰酸,白带较重。舌质红暗,苔薄,脉沉细。拟予益肾、养肝、活血、通阳为治。拟方:大熟地14克,苍耳子12克,福泽泻10克,甘枸杞15克,正川芎10克,制半夏10克,猪苓10克,杭白芍14克,黄芪15克,广陈皮10克,茯苓15克,香白芷10克,丹参14克,薏仁米30克,炒杜仲15克,菟丝子15克,10剂。另,红参100克,每日1次,每次10克。
按:经行前后及期间出现头痛均属于经行头痛之列,临床较为常见。《张氏医通》有“经前辄头痛”之记载。惜历代医家论述较少。张老认为,行经头痛主要责之两方面,一则素体肝脾肾不足,另则随机感邪,包括风寒阻滞、湿浊内蕴及瘀血内停,两因共同作用而致气血瘀滞,清窍失养,发为头痛。本案经前头痛,恶心欲吐,加之平素白带重,腰酸、脉沉细,究其证当属脾肾亏虚,湿浊裹首。故治疗上拟熟地黄、甘枸杞、黄芪、薏仁米、杜仲、菟丝子健脾滋肾养肝;苍耳子、白芷、泽泻、猪苓、茯苓祛风除湿;川芎、半夏、陈皮疏肝理气;丹参、白芍活血养血。“头乃诸阳之首”,另服红参,益气通阳,畅达十四经脉,尤为重要。其中,苍耳子、白芷药对,乃张老治疗诸多头痛必用之品。全方共奏健脾益肾、疏肝行气、活血通阳之功效,标本兼治,故而服之即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