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 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
战争年代,他们舍生忘死,冲锋在前;和平年代,他们戍守边疆,保卫家园;危急时刻,他们用血肉之躯筑起生命的防线。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哪里有需要,他们就义无反顾地冲上前线。他们,就是最可爱、最可敬的军人。
军人和千千万万的普通人一样,也有情有泪,对家有着惦念,只是再多的心酸和惆怅只能咽到肚子里,再多的思念和牵挂都只能默默藏于心。因为他们知道,自己从穿上了军装的那一刻,就注定了牺牲奉献,要对得起头顶上的徽章,对得起祖国人民的重托。
多少军人,无法成为一个守护在父母身边的孩子,也不能成为一个称心的恋人,甚至将来无法做一个陪伴孩子成长的好父亲,可他们无怨无悔,因为他必须先是一个合格的军人。网络上曾经盛传过一篇文章,名为《没有了祖国你将什么都不是》。文章用通俗的语言告诉所有人:“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国家好、民族好、百姓才好”、“家国两相依,有国才有家”。国家的强大与稳定,永远离不开军人的守护!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在保家卫国的峥嵘岁月里,多少抗战将士舍家为国。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一位91岁的国民党抗战老兵、黄埔军校同学会会长林上元,接过了习近平主席亲自颁发的纪念章,受邀与国家领导人一起观看阅兵式。回忆起烽火连天的年代,他铿锵有力地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那时我们正当青年,国家危亡之时,每一个血性男儿都应为国效力。”
林上元毕业于黄埔军校,本来有机会留校,他却毅然选择上前线,成为驻防广东曲江的第十二团教导团步炮连的排长。他总是说:“没有国,哪有家?这绝不是一句空话。”还寄望年轻人:“中国的前途要靠着你们,不要躺在和平上面追求安乐享受,而应发奋图强,以天下为己任,把民族复兴的责任担当起来,捍卫世界和平、维护世界公平正义,这才是对先烈们最好的纪念。”
老一代的革命者,用血肉之躯换来了和平,而现代的军人们,也在用热血和生命延续着维护和平的使命。
年轻的军人吴树铭,2008年和2010年两次作为运输分队的卫生员,远赴西非利比里亚执行维和任务,那里给他留下的印象是:多年内战,民生凋敝,高温炎热,蚊虫毒蛇肆虐,传染病蔓延,道路崎岖难行。他告诉记者,有一次从蒙罗维亚前往某地执行任务,早晨五点多出发,中午最热的时候气温有40度,衣服上的汗渍一层叠着一层。每逢中途短暂休息时,都有成群衣衫褴褛的孩子围着车队,眼神里透着渴望和期盼,把一只手指放在嘴边,他们饱受饥饿的煎熬。很多战士看着都于心不忍,把自己的干粮分给他们。
期间有一件事给吴树铭留下了难以抹去的印象:一个六七岁的小男孩,抱着自己的妹妹,他抢到了五六片饼干,但只吃了半片。吴树铭问他,是不是饼干不好吃?孩子说不是,他要把剩下的饼干留给妹妹。那一刻,吴树铭的心一震:战争带来的贫困给孩子们造成的阴影太可怕了,一个国家如果没有了和平与稳定,那么给个人与家庭带来的只有灾难。
每逢佳节,远在利比里亚执行联合国维和任务的士兵们心里都很纠结,不知道要怎么跟家人说自己在国外的情况。吴树铭记得,那是2008年,他刚去利比里亚执行任务,连续高烧了好几天。眼看着就要过春节了,给家里打电话说什么呢?
那次,他真是强撑着起身给妈妈打电话,嘴里说着自己挺好的,没什么事,可其实是一边抹着眼泪一边说的。在家人面前,自己就是孩子的角色;可是穿上了军装,走出了国门,就是一名“中国军人”,不能愧对这四个字。
两年的时间里,吴树铭表现优异,先后获得了联合国一级和平荣誉勋章和联合国三级和平荣誉勋章。正因为有了执行维和任务的经历,吴树铭对家与国的理解,比过去更加深刻了。他曾经说过一番震撼人心的话,而这也是所有甘愿舍弃小家、守护国家的军人的心声:“我们出国维和的服装是头顶着蓝色的贝雷帽,右肩是联合国的标志,代表肩负着联合国赋予的神圣任务;左肩是中国国旗,因为左肩离心脏最近,代表祖国永远在我心中。当我们以军人身份走出国门时,我们代表的不仅仅是个人和家庭了,而是国家的形象。艰难困苦,吓不倒中国军人,国强了,家才能稳,才能幸福安康。”
● 驻守边疆,国防连着你我他
“9月30日,我们这里下了第一场雪。一下雪我就想家,不知道家里的天气如何?爸爸妈妈国庆节快乐!”
“爸,这些年您辛苦了,我离开家已经一年多了,非常想念你。部队培养我成长,我现在已经大了,希望你能幸福,为自己找一个伴吧,为我找一个妈!”
“班长,你已经退伍两年了,在地方好不好?我在这里很好,为战友们烧了四年的锅炉,无怨无悔。谢谢你当初手把手地教我、指导我,今年我的服役期已满,如果可以,我希望能继续留在这里。”
……
这是来自漠河边防团某连的官兵们写下的一封封家书,他们向家人、曾经的战友,传递着自己的思念,也传递着自己无悔于选择驻守边防的信仰。
漠河是我国东北地区版图的最北端,也是我国温度最低、无霜期最短、一年有八个月被冰雪覆盖的地方,这里最低的温度曾经达到过零下57℃。在这里驻守边防的战士们,满心都是对家和亲人的惦念,可他们深知自己的责任,甘愿抵御严寒、忍受寂寞,用行动诠释着对祖国和人民的忠诚。
因为有了他们的坚守,边关才有了坚不可摧的屏障;因为有了他们的坚守,人民和家人才有了安享生活的时光。在不少边防线上,我们都会看到一些墓碑和坟茔,多少先烈长眠在这里,他们离开了,可却化作了一座座丰碑,矗立在新一代戍边战士的心中。
曾经,有位诗人为一位在战斗中牺牲的边防战士写了一首诗——
此时他已经牺牲了,
可是红旗却拌着他的鲜血深深插入了他深爱的土地。
布满弹孔的红旗,
在英雄的手上向着敌人怒吼。
他知道,
红旗决不能倒,
他是共和国的军人。
他死了不要紧,
军人的职责比生命更重要;
他死了,
任由鲜血溶入大地母亲的怀抱,
任由微风把破烂的棉絮吹向缥缈的天空。
他是站着死的,
这是一个民族不屈的脊梁!
一字一句,都是对军人精神最好的艺术诠释。
曾经在成都军区边防某部驻守的一位大学生军人,在巡边守界时经常会遇见毒蛇,每次潜伏执勤还要忍受蚊虫叮咬带来的奇痒。昔日的同学都替他惋惜:“不去当这个兵,何来吃这份苦?日夜守着界碑,有什么价值可言?”
其实,有时他心里也有过这样的念头,可在瞻仰了烈士陵园后,他受到了极大的震撼。那些长眠的烈士,牺牲时大多正值青春年华,可是当敌人侵犯了祖国的疆土,对人民的和平生活造成了威胁时,他们选择了冲上前去,把生命融入边关的热土中。他突然领悟到,坚守界碑,就是坚守和平,实现人生的最大价值。
当代的士兵们,大都是在父母的娇惯下长大的,从小过着无忧的生活。离开家,走向边防,尤其是驻守绝境极地,更要挑战生理的极限,这对他们是一个巨大的考验。可就像一位战士在回复父亲的家书中写道的那样:“这里的确是一个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的地方,可也让我有了精神生活的依归。没有经过艰难困苦的磨砺,就不会领悟到生活的真谛。在‘生命禁区’守护界碑,不是每个青年都有的机遇,我为能在这里接受艰苦环境的磨砺而庆幸,我为能在这里巡边守界而自豪。巡边守界的经历是一笔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我绝不会轻言放弃。”
是的,每一位驻守边防的军人,都秉承着这样的奉献理念:“苦了我一个,幸福十亿人。”他们不是不知道艰苦疲惫,也不是不渴望回家,可为了“大家”的幸福,总要有人去忍受寂寞、承受困苦。在小家和大家的抉择上,他们只能选择守卫界碑,保卫国与家的和平。
没有人生来就是军人,也不是穿上了军装就有了军人的境界。要把自己锤炼成一名优秀的军人,往往要经受各种各样的考验。是什么支撑着他们去克服训练时的艰难险阻,忍受想家的寂寞煎熬?
是对和平的大爱,是对祖国的忠诚,是对人民的责任,也是对人生价值的追寻……是这些让他们义无反顾地驻守着边防。一块界碑,就是一个动人的故事;一名战士,就是一座永恒的丰碑!
● 人物故事|王 伟:妻儿需要我的肩膀,人民更需要我的脊梁
“怀孕2个月的妻子、岳父、岳母、妹妹……都死了……我很后悔没接那个电话,一个女子在黑暗中,一定很害怕……但我没在她身边……那是我一辈子的悔恨。”
·突如其来的灾难
2010年8月7日晚11时20分,舟曲武警中队副队长王伟接到了妻子的电话。妻子张蓉刚怀孕不久,两个人像往日一样聊起了家常。突然间,王伟听到天空中发出了一阵刺耳的声音,就像是钢筋在水泥路上摩擦一般,脚底下还有震颤和晃动。他对妻子说:“我这边有情况,先挂了,你也提高点警惕。”
王伟察觉到了不妙,预感到自己这边会有情况,却没想到电话的那一端,也被灾难笼罩了。当他跑出营房的大门时,完全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巨大的泥石流像猛兽一样,把大门口的马路瞬间吞没了。他立刻向支队政委报告了情况,随即吹响了紧急集合哨,1分钟之内,73名官兵全部冲出宿舍,整齐归队。此时的营房,开始晃动了,巨大的泥石流翻滚过来,把营房边看守所周围的房屋全都卷了进去。
灾难降临了,在中队领导的指示下,8月7日晚11时43分,中队全体官兵撤离到安全地点。随后,中队将除执勤外的50名官兵组成两支救援队,冲出营区展开救援。
王伟带着20多名官兵冒雨冲入了泥石流现场。此时的天就像裂开了口子,四周一片漆黑,就算打开应急灯,能见度也不足5米。雷声和群众的哭喊声混在一起,洪水和淤泥禁锢着双脚,他们凭借着记忆和呼救声,搜寻着生还者。
8月7日晚11时50分,王伟带领战士们搬开了瓦砾和泥石,在一所倒塌的房子中成功地救出了两名女子。8月8日0时10分,在倒塌的断墙下,王伟透过手电的光亮,依稀看见碎石下露出的一只手臂,人的身体被压在瓦砾下。王伟用手摸了一下,对方的手指尖还在轻微地颤抖,人还活着!他大声喊:“快点,还活着,快救人!”他们手里没有任何工具,完全靠手掀开瓦砾。经过了40分钟的奋力营救,总算把那名男子从死亡线上拽了回来。
王伟与战友营救了20多个小时,挽回了23条性命。到了8月8日上午,王伟才拖着疲倦的身躯坐在废墟里,喝上一口水。而此时,他的指甲和手掌间的鲜血,早与泥水混在了一起。此时的他,才想起妻子一家的安危,掏出手机想拨电话,却看到了一个未接来电……
·一个永远不能接起的电话
未接来电的时间显示是8月8日零时6分,来电者正是他的妻子张蓉。王伟连忙回拨这个曾经打过无数次的号码,却已无法接通;他不停地重拨,却依然没有回应。
王伟回想起来,8月8日0时6分,他正在看守所里转移犯人,环境嘈杂,根本没有听见手机响。他能够想象得到,在无边的黑暗里,妻子该是多么害怕,多么无助,而他却没有接通电话……想到这儿,王伟急了,连跑带爬地来到了妻子娘家所在的三眼村附近的923林场职工家属院。
可是,这里早已不是他记忆中的样子了,眼前全是废墟,没有任何的生命迹象。王伟的脑子里像是爬进了几千只蚂蚁,他知道这次灾难有多么可怕,而妻子的娘家住在一层,还属于洼地。他说:“没有希望了!怀孕2个月的妻子、岳父、岳母、妹妹……都死了……我很后悔没接那个电话,一个女子在黑暗中,一定很害怕……但我没在她身边……那是我一辈子的悔恨……我再也没有去过那里,没挖过她,我愧疚!”
是啊,那天晚上,他和战友们先后救出了23名幸存群众,挖出尸体9具,协助交警指挥流通车辆5000多台,引导救援部队40余批,共有5600多名群众得到及时的营救和转移。当时,他的家距离他救人的地方,只有区区的500米!
王伟的手机里,还存着妻子张蓉8月7日傍晚给他发的最后一条短信:“亲爱的,今天真凉快,你可以睡个好觉了。”他和妻子结婚半年多,真正在一起的时间就只有7天。为了补偿对妻子的亏欠,他在QQ空间里转载了很多菜谱和育婴知识、女性养生等帖子,为的是将来能够尽到一位丈夫应尽的责任。对美好的家庭生活,对未出世的孩子,他有过许多憧憬,可是这一切,都不可能实现了。
最初的那段时间,王伟根本接受不了这个现实,每天晚上都是到一两点钟才能睡着。可是,眼睛一闭上就会感觉妻子在叫自己,伸着无助的手,而他再怎么用力,就是抓不住她的手。而后,他会惊醒,陷入恐惧中,躲在没人的角落里,嚎啕大哭。
·妻儿需要我,人民更需要我
伤痛在短期内是难以愈合的,王伟只能尽量地克制自己。作为军人,他知道自己不可能带人专门去营救家人,因为舟曲还有很多群众等待着救援。虽然他心里不肯承认这个无奈而残酷的事实,但军人的天职就是保家卫国,义无反顾。
王伟2000年入伍,2005年军校毕业后先分配到陇南支队;2008年汶川地震后,他参与了一线救援,先后还参与了陇南文县关家沟周边的关家坝、李家坝、滴水崖、庙背后、铁楼沟5个自然村的抗震救灾,和官兵一起将5个自然村的267名群众全部撤离转移,帮助受灾群众抢运粮食2000公斤,排除险情12处。2008年部队抽调骨干去藏区工作,他积极请缨,完成了汶川大地震抢险后,6月份调入甘南藏族自治州支队三中队。
他的大爱忠诚感动了舟曲全体参战官兵和受灾的群众。2010年8月11日下午,中央军委领导在看望舟曲救灾官兵的时候,亲切地接见了王伟,赞扬他在家里遭遇困难的时刻,能够服从命令听指挥,诠释了军人的本色。2011年2月,王伟来到了感动中国的录制现场,那段感人至深的颁奖词,令千万人潸然泪下:
“大雨滂沱,冲毁了房屋,淹没了哭喊。妻儿需要你的肩膀,而人民更需要你的脊梁。五百米的距离,这个战士没有回家。那个最黑暗的夜晚,他留给自己一个永远不能接起的电话,留给我们一种力量。”
在大灾面前,他恪尽职守,勇救群众,舍弃小家,援救大家,这种高尚的精神恰恰是源自对祖国、对人民的忠诚。他失去了自己的家人,但也赢得了更多的家人。更令人感动的是灾难结束后,王伟一边抚慰着自己内心的创伤,一边延续他的大爱。他在部队援建的一所爱民小学,主动资助了两名藏族小学生。
王伟是中国军人中的普通一员,可他的精神世界却告诉了世人,军人的情怀和心境有多么无私无畏。在危难的时刻,他们舍弃了家庭,扛起了艰巨的任务,不是没有情与爱,只是在国家人民需要的时候,大爱和忠诚远比儿女私情更重要。这既是王伟已做出的选择,也是千千万万军人没有说出口却无比坚定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