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指出,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是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风雨无阻、勇敢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2020年12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首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举办,强调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激励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一代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人才保障。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广大劳动群众在从事社会生产的长期劳动实践中锤炼形成的,不仅是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我们伟大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用劳模的干劲、闯劲、钻劲鼓舞更多的人,激励广大劳动群众争做新时代的奋斗者,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是引领教育广大职工的重要抓手。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我们要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的基础上,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继续奋斗,需要把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作为砥砺前行、奋发进取的强大精神力量,不断谱写新时代的劳动者之歌。
一、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
1.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
人类是劳动创造的,社会是劳动创造的。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是对人类文明进步规律的重要诠释。人类历史的产生与劳动的产生是同一个过程,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劳动史。马克思深刻指出,“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 ;劳动是“一切历史的一种基本条件”,“人们单是为了能够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去完成它,现在和几千年前都是这样” 。习近平总书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劳动历史观,作出了“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是对人类文明进步规律的重要诠释”“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劳动是一切成功的必经之路”“人类是劳动创造的,社会是劳动创造的”“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等一系列重要论断,这些论断深刻阐释了劳动创造的历史价值、历史地位、历史意义。劳动创造了人类本身,劳动把人同动物区别开,把人从自然界中提升出来,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能动的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劳动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有了人类的劳动,有了满足人类生存必需的前提,才产生了生活和历史,劳动创造财富、也创造价值,是文明进步的源泉。劳动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前提,是生产的真正灵魂,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得以实现的中介,是人类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社会实践。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正是千百万人民群众以辛勤的劳动、伟大的创造、不懈的追求,把人类文明不断推向前进。
劳动创造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就有“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古训。古人说:“事者,生于虑,成于务,失于傲。”中华民族是勤于劳动、善于创造的民族。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历史的辉煌;也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今天的成就。正是因为秉持勤于劳动、善于创造的优秀品质,我们泱泱大国虽历经沧桑、饱受磨难,仍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劳动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因素,劳动者在我国生产力要素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始终强调劳动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始终强调劳动者在社会生活中的主体地位,在社会分配中重视劳动者的贡献。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与祖国同成长、与时代齐奋进,奏响了“咱们工人有力量”的主旋律。新中国成立后,我们从一穷二白到初步建立起比较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靠的是战天斗地的劳动激情;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由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到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引擎,靠的是开拓进取的劳动精神;近年来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我们从步履蹒跚走出危机到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取得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重大战略成果,靠的仍然是共克时艰的劳动信念。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广大职工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踊跃投身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洪流中,围绕“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战略,积极参加劳动和技能竞赛、技术革新、技术协作、发明创造、合理化建议等活动,为推动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建功立业,在伟大历史进程中镌刻了工人阶级的无上荣光。
劳动创造光明未来。习近平总书记热情礼赞劳动的价值,“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根本上靠劳动、靠劳动者创造”“劳动创造了中华民族,造就了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也必将创造出中华民族的光明未来”“光荣属于劳动者,幸福属于劳动者”。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劳动力大国,人口多、底子薄、人均占有资源匮乏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扩大就业、增加收入、发展福利、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水平,仍然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发展实体经济、鼓励劳动致富仍然是未来的一个重要方向。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我国的改革发展进程,必须牢固树立依靠劳动推动发展的理念,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高度重视劳动,切实尊重劳动。在全社会大力倡导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营造鼓励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社会氛围,使通过劳动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创造美好幸福生活,真正成为广大职工的共同心声和普遍追求。
2. 我国亿万劳动群众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力量。
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党和国家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方针,始终高度重视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始终高度重视发挥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上指出,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以党的坚强领导和顽强奋斗,激励全体中华儿女不断奋进,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从党的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是14亿中国人民的共同期盼。
伟大梦想不是等得来、喊得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强调,40年来取得的成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更不是别人恩赐施舍的,而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用勤劳、智慧、勇气干出来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从根本上讲,必须依靠工人阶级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必须依靠全体人民的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梦想不会自动成真。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需要全体中华儿女众志成城、万众一心,把一切力量都凝聚起来,把一切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为了共同的目标不懈奋斗。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截至2019年末,我国16至59周岁的劳动年龄人口为89640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4%,是人民群众的主体力量。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要靠各行各业人们的辛勤劳动,始终重视发挥工人阶级的主力军作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为广大劳动群众描绘了光明的前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任务,为广大劳动群众赋予了光荣的使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征程,为广大劳动群众提供了宝贵的机遇。
前进道路并不平坦,必须随时准备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无论遇到什么风浪都不能停下前进步伐。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和世界经济衰退给我国经济带来前所未有的影响,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上下共同努力,取得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重大战略成果,经济呈现恢复性增长势头,表现出逐步回稳态势,充分展现出中国经济强大韧性和巨大回旋余地。但国际环境不确定性仍在增加,形势仍然严峻,国内经济面临的困难挑战十分突出。面临严峻的国内国际形势,奋力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依然要依靠劳动者,确立劳动者在社会生活中的主体地位,在社会分配中更加重视劳动,在社会关系中更加尊重劳动者,在社会发展中更加鼓励劳动创造,让劳动创造的活力竞相迸发。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必须紧紧依靠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必须紧紧依靠一线工人、广大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的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来实现,必须造福劳动者,为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持久动力,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伟大征程上再创新的业绩,以劳动托起中国梦。
3. 劳动、创造、奉献不断为中国精神注入新能量。
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一代又一代工人阶级塑造的“信念坚定、立场鲜明,艰苦奋斗、勇于奉献,胸怀大局、纪律严明,开拓创新、自强不息”伟大品格,铸就的“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劳模精神,反映了中国工人的政治本色、价值取向、光荣传统和进取精神,是工人阶级先进性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集中展示。劳动模范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个人行为准则,坚守“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价值取向,追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发展目标,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精神为支撑的;一个伟大的民族,总有一种昂扬奋发的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模大会上强调:“要继续学先进赶先进,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崇高精神和高尚品格鞭策自己,焕发劳动热情,厚植工匠文化,恪守职业道德,将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作为自觉行为。”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熔铸于我们党领导人民长期奋斗的伟大实践,彰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体现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任何一种文化要立起来、强起来,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凝结和贯穿其中的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引领力。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有利于在职工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蕴涵其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价值表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价值引领和全体人民为实现共同理想目标奋斗的价值准则,引导职工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实现路径和实践要求,自觉把劳动创造、职业理想、家庭幸福融入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伟业之中,在全社会形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强大合力。
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越来越成为广大职工群众认同的价值观。绝大多数职工崇尚劳动、敬仰劳模,认可通过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创造美好生活,认为当前形势下需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第八次全国职工队伍状况调查表明,有70.4%的职工认同或比较认同“靠劳动能过上富裕的生活”,52.7%的职工认为“劳模是工人学习的榜样”。广大职工投身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积极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叫响做实大国工匠品牌,职工中全国道德模范及最美教师、最美医生、最美司机等最美人物不断涌现,2012年至2020年,先后涌现出3753名全国劳模、1708名先进工作者和71名“最美职工”代表。工会组织要继续引导广大职工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发扬我国工人阶级的伟大品格,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和高尚人格影响、带动全社会。
二、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丰富了伟大民族精神的内涵
1. 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模大会上指出,在长期实践中,我们培育形成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劳动精神,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对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内涵进行了深刻概括,进一步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劳动学说,鲜明体现了我们党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劳动模范是民族的精英、人民的楷模,是共和国的功臣。劳动模范是千千万万奋斗在各行各业劳动群众中的杰出代表,是时代的永远领跑者,他们以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卓越的劳动创造、忘我的拼搏奉献,在共和国的历史上写下了绚丽的篇章。长期以来,广大劳模铸就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爱岗敬业、争创一流”体现广大劳模恪尽职守、创先争优的职业道德及高度的历史使命感、责任感,反映了工人阶级敢为人先的阶级先进性。“艰苦奋斗、勇于创新”体现广大劳模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作风和强烈的开拓意识,勤于学习、善于实践,积极掌握新知识,努力增强新技能,主动应对各种挑战,反映了工人阶级的进取精神和与时俱进的阶级禀赋。“淡泊名利、甘于奉献”体现广大劳模任劳任怨、不计得失的模范行动,反映了工人阶级的价值取向和大公无私、不怕牺牲的高尚情操。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劳模是劳动群众的杰出代表,是工人阶级中的优秀分子,他们身上体现的劳模精神,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是工人阶级精神风貌的最好展示。
2014年4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乌鲁木齐接见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先进人物代表时指出,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新风,促使全体社会成员弘扬劳动精神;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先进人物要身体力行向全社会传播劳动精神和劳动观念;广大党员、干部要带头弘扬劳动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弘扬劳动精神,是对党的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方针、“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重大方针的深化和拓展,是对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坚持和发展,是对广大劳动者的褒奖和激励,是对全社会劳动氛围的凝聚和倡导,对于进一步焕发广大劳动者劳动热情,释放创造潜能,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劳动精神的基本内涵主要包括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是关于劳动的理念认知和行为实践的集中体现,在理念认知上表现为全社会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热爱劳动,在行为实践上表现为劳动者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劳动精神是对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劳动观的丰富和发展,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应有之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国工匠是职工队伍中的高技能人才。中央明确要求,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完善激励机制,培育众多“中国工匠”,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主要包括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是对劳动精神的精粹提升,主要体现在职业技能上技能精到、技艺过硬,在职业素养上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在职业理念上敬业守信、责任担当。我国自古就有尊崇和弘扬工匠精神的优良传统,一些工艺水平在世界上长期处于领先地位,瓷器、丝绸、家具等精美制品和许多庞大壮观的工程建造,都离不开劳动者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在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始终坚持弘扬工匠精神,无论是“两弹一星”、载人航天工程取得的辉煌成就,还是高铁、大飞机等的设计与制造,都离不开工匠精神,都展现出我们对工匠精神的继承与发扬。大国工匠是我国广大一线技术工人的杰出代表,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是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推动中国制造和服务迈上中高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从“向人口要红利”到“向人才要红利”转变的重要抓手;是提高职工就业创业能力、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动力。
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相互包容、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互支撑,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劳模精神彰显劳动的价值、展现劳动者的境界,是一种高层次的道德追求,是劳动精神的集中体现,对全社会起到了引领作用。劳动精神是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的基础,无论是劳模精神,还是工匠精神,都是基于劳动光荣的理念而产生的,是劳动精神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不同实现形式。工匠精神是对劳模精神、劳动精神的升华,强调技术上精益求精的不懈追求。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既一脉相承又各有侧重,劳模精神面向劳模群体,劳动精神面向广大劳动者,工匠精神更多的是面向有一技之长的产业工人。党中央大力提倡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目的就在于让每一个人都热爱劳动,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更要成为优秀的劳动者,成为广大劳动者群体中的佼佼者和大家学习的榜样。
2. 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深深根植于中国大地。
一个国家的繁荣,离不开人民的奋斗。一个民族的强盛,离不开精神的支撑。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深深扎根于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根植于中华优秀文化沃土,具有极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伟大的中国人民,在千百年来胼手胝足的劳动中,以勤劳、智慧、创造和奋斗,收获了光辉灿烂的文明成果,创造了历久弥新的伟大民族精神,成为我们风雨无阻、砥砺奋进、高歌前行的根本力量。
早在20世纪30年代,为发展生产,武装自己,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组织下,部分苏区开展了热火朝天的生产运动,出现了生产竞赛的实践活动。毛泽东同志在《长冈乡调查》中,曾提议“每一次竞赛,都要作出总结,并且给奖” 。对一些革命根据地公营工业企业内部,工人们自发开展的“生产模范队”“经济核算队”等活动,毛泽东同志评价“提高劳动热忱,发展生产竞赛,奖励生产战线上的成绩昭著者,是提高生产的重要方法” 。
到了20世纪40年代,由于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的封锁,党领导的陕甘宁边区政府在经济上面临着巨大的困难。为了突破敌人的封锁,在陕甘宁边区(后来发展到在所有解放区)开展“大生产运动”“新劳动者运动”,促进了根据地的繁荣,有力支援了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在这一运动中,涌现出“边区工人一面旗帜”赵占魁、“兵工事业开拓者”吴运铎、“新劳动运动旗手”甄荣典等一大批先进人物,他们以“新的态度对待新的劳动”,积极参加义务劳动,全力支援前线斗争,带动解放区、边区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毛泽东同志动情地称赞他们:“你们是人民的领袖”“你们是全民族的模范人物”,并指出“整风运动和生产运动,曾经分别地在精神生活方面和物质生活方面起了和正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两个环子,如果不在适当的时机抓住它们,我们就无法抓住整个的革命链条,而我们的斗争也就不能继续前进” 。
解放战争开始后,我国东北、西北、华北各个解放区的广大公营企业工人群众发扬“大生产运动”的光荣传统,不断扩大竞赛范围,并与合理化建议活动、修拣和献纳器材运动等相结合,有力支援了人民解放战争,为新中国的成立创造了强大的物质基础,也为社会主义建设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
我国在革命战争时期开展的大生产运动实际上是一场规模宏大的军民生产竞赛活动,它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自觉自愿发展起来的。这一时期涌现出来的劳动模范和孕育产生的伟大劳模精神,是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高贵品格的具体表现,充分体现了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展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强大力量。
3. 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成长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面对满目疮痍、积贫积弱、百废待兴的局面,我国工人阶级积极响应党中央作出的“用很短时间恢复国民经济、争取财政经济状况基本好转”的号召,以国家主人翁的姿态投入恢复国民经济的伟大斗争,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爱国主义劳动竞赛和创造新纪录运动,为恢复国民经济和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作出了重大贡献。
爱国主义生产竞赛和增产节约运动是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劳动竞赛的第一个高潮。工人们一致喊出“工厂就是战场,机器就是枪炮,多出一件产品就是增加一份杀敌的力量”“减少一件废品就等于消灭一个敌人”的口号,把投入竞赛当作杀敌的战斗。火热的竞赛使工人们干劲倍增,新的生产纪录不断被刷新,过去不能生产的一些产品也都在生产竞赛中制造出来,涌现出“马恒昌小组”、“纺织行业巾帼标兵”郝建秀、“高炉卫士”孟泰、“汗水浇矿山”的马万水等一大批劳动模范和先进集体。
1950年9月,为了表彰群众生产运动中涌现的劳动模范,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召开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和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毛泽东同志在会上赞扬战斗英雄和劳动模范是全中华民族的模范人物,是推动各方面人民事业胜利前进的骨干,是人民政府的可靠支柱和人民政府联系广大群众的桥梁。464人被中央人民政府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会议决定“要把评选劳模形成固定的制度”。劳动模范的评比表彰作为制度坚持了下来,劳模精神也得到不断丰富和发展。
在大规模经济建设时期,工人阶级进一步发挥聪明才智和创造才能,开动脑筋,攻克技术难关,制造争气产品,大长中国人民的志气。创造万能工具胎、被誉为走在时间前面的人——王崇伦,“钻头大王”、制造七刃新钻头的倪志福等一批劳动模范就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在劳模的示范带领下,广大职工你追我赶、互帮互学,焕发了空前的革命热情,掀起了社会主义竞赛运动的热潮。纺织行业“万米无次布”、铁路行业“百日安全无事故”等竞赛如火如荼开展,涌现出了“毛泽东号”机车组等模范榜样,在全社会形成了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向先进学习、人人争当先进生产者(工人)的良好风气。
从1958年开始,面对重大自然灾害和国民经济遭受的严重挫折,我国工人阶级发扬革命硬骨头精神,以旺盛的劳动热情,开展了“比、学、赶、帮、超”竞赛,并经长期孕育发展,在20世纪60年代初出现了“职工技术协作活动”的伟大创举,涌现出“宁肯一人脏、换来万人净”的时传祥、“铁人”王进喜、搞技术协作攻难关的吴家柱等一大批家喻户晓的劳动模范代表。王进喜以“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气概,带领石油工人为我国石油工业发展顽强拼搏,“铁人精神”“大庆精神”成为激励各族人民意气风发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在伟大劳模精神的激励感召下,工人阶级战天斗地、奋发图强,把我国从一穷二白变成初步建立起比较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的社会主义国家,摘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并实现了两弹升空、卫星上天等伟大壮举,堪称人间奇迹。
4. 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发展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神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发,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在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劳模精神被赋予新的时代涵义并发扬光大,形成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引领着社会风尚,影响和激励着广大劳动者勇立时代潮头,用劳动书写人生篇章,用知识、技术实现人生价值,用奋斗追求人生梦想。
敢于挑战、勇于创新是这一时期劳模的鲜明特色。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他们迎难而上、勇于登攀,以岗位为舞台,以创新为动力,工作不息、奋斗不止,带动群众锐意进取、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增强我国技术创新能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出了贡献,为国家和人民建立了杰出功勋。“抓斗大王”包起帆、“中国航空发动机之父”吴大观、“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等劳动模范,用自己的先进事迹阐释了劳动创造未来的深刻涵义,用自己的成长历程诠释了奋斗成就梦想的不变真谛,用自己的骄人业绩展现了当代中国劳动者的伟大力量。
爱岗敬业、甘于奉献是这一时期劳模的不变本色。劳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任何一份职业都很光荣。在平凡的岗位上,“新时期铁人”王启民、“新时代雷锋”徐虎、“马班邮路”王顺友、“白衣圣人”吴登云、“当代雷锋”郭明义等一大批劳动模范,将自己的远大理想同脚踏实地干好本职工作紧密结合,牢记使命、报效祖国,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热爱自己的事业,珍惜自己的岗位,始终把心思和精力用到工作中,把才华和干劲用在事业上,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用劳动奏响着昂扬的时代主旋律。他们的事迹再次表明,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劳动成就幸福梦想,劳动开创光辉未来。
精益求精、完美卓越是这一时期劳模的不懈追求。科学和技术密不可分。再高端的技术、再先进的设备、科技含量再高的产品,都需要技术工人来落实、来操作、来生产。在对技术、技能、技艺要求越来越高的今天,他们以苦为乐、以累为荣,勤学技术、苦练本领,执着专注、追求卓越,以工匠精神打磨“中国品牌”、助推产业转型升级,不断发展工人阶级先进性。在“蓝领专家”孔祥瑞、“工人教授”窦铁成、“知识工人”邓建军、“工人专家”李斌、“中国电焊界第一人”高凤林、“金牌工人”许振超、“高铁焊接大师”李万君、“航空手艺人”胡双钱等劳动模范群体的影响引领下,一大批普通工人通过自己的勤学苦练,成长为具有精湛技艺、高超技能的高技能人才,在生产实践和国际大赛上为祖国赢得了荣誉、为中国工人争了光。
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充分彰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焕发了亿万劳动者的劳动热情,激发了广大劳动者的创造活力,凝聚起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展现出新的强大力量,也让世人看到了中国人特有的中国风范、中国气派。
5. 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辉煌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劳动、高度关心广大劳动者,多次发表重要讲话,作出系列重要指示,特别是每逢“五一”国际劳动节,习近平总书记都会通过不同形式,向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致以节日问候,寄予殷切希望,向全社会传导和树立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鲜明导向。
进入新时代,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以实干兴邦的劳动精神,继续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新篇章。广大职工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拼搏奋进,在经济建设中创业创新创优,踊跃投身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洪流。特别是在“慧眼”卫星遨游太空、C919大型客机飞上蓝天、首艘国产航母下水、港珠澳大桥全线贯通等一系列科技创新和重大工程建设中,广大职工迸发出火热的劳动激情和巨大的创造活力,锐意进取、争创一流,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贡献了智慧和力量,谱写了“中国梦·劳动美”的新篇章。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更成为社会热词,“劳动最光荣、劳动最伟大、劳动最崇高、劳动最美丽”成为时代强音,为建功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崇尚劳动的价值引领。
“伟大出自平凡,英雄来自人民。”面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遭遇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新冠肺炎疫情,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风雨同舟、众志成城,积极投身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为全国抗疫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取得积极成效作出了突出贡献,充分展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力量。从疫情防控到复工复产,无数劳动者坚守岗位、默默奉献,为国家和人民尽责尽力。医护人员逆行出征、救死扶伤,工人加班加点生产防疫物资,农民不误农时忙春耕,货车司机、快递员不辞辛劳地奔波忙碌,公安民警、社区工作者、志愿者等日夜值守。疫情发生以来,舍生忘死的英雄壮举令人泪目,大爱无声的凡人善举温暖人心。一加十,十加百,以至千万,抗击疫情的人民战争让劳动的价值更加凸显,让奋斗的强音愈发激昂。呼吸疾病研究领域领军人物、“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钟南山,敢医敢言、勇于担当,提出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策略和防治措施挽救了无数生命,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作出巨大贡献。“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张伯礼,指导中医药全程介入新冠肺炎救治,主持研究制定的中西医结合疗法成为中国方案的亮点,为推动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发展作出重大贡献。扎根医疗一线的杰出代表、“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张定宇,作为渐冻症患者,疫情期间仍义无反顾、冲锋在前、救死扶伤,为打赢湖北保卫战、武汉保卫战作出重大贡献。生物危害防控研究专家、“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陈薇,闻令即动,在基础研究、疫苗、防护药物研发方面取得重大成果,为疫情防控作出重大贡献。在这场抗击疫情的雄壮斗争中,14亿人民谱写了感天动地的英雄壮歌,产生出一大批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他们同全国各族人民一道,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不愧为新时代最美奋斗者。
三、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不断发扬光大
1. 高度重视劳模、关心关爱劳模。
大力宣传劳动模范和其他典型的先进事迹。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社会要崇尚劳动、见贤思齐,加大对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宣传力度。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宣传劳动模范和其他典型的先进事迹,号召全社会向他们学习、向他们致敬。要加强社会舆论引导,持续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发挥《工人日报》、中国工人出版社、中工网和各级工会报刊、网站等工会媒体作用,创新运用“两微一端”等新媒体,开设专题专栏,坚持举办“劳模大讲堂”活动,讲好劳模故事、讲好劳动故事、讲好工匠故事,影响和带动更多职工崇尚劳动、爱岗敬业,营造尊重劳模、崇尚劳模、学习劳模、争当劳模的浓厚氛围,弘扬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社会风尚。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先进人物要珍惜荣誉、再接再厉,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身体力行向全社会传播劳动精神和劳动观念,用工人阶级的优秀品格、模范行动引导和鼓舞全体人民,再立新功、再创佳绩。
创新劳模培养选树和管理服务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尊重劳模、关爱劳模,贯彻好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方针,完善劳模政策,提升劳模地位,落实劳模待遇,推动更多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竞相涌现。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选树褒扬劳动模范,在他亲自关心、逐步确立的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体系中,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是历史最为悠久的一个,也是最具影响力的国家级表彰奖励项目之一。长期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劳模工作,关心关爱劳模,先后出台实施了关于提高劳模退休金、安排劳模体检和疗休养、给予劳模一次性奖励、解决劳模社会保障和生活困难、做好劳模困难帮扶、不得安排劳模下岗等政策措施,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在新形势下,需要进一步为他们更好施展才华、展现精神品格提供全方位支持,使他们的劳动技能、创新方法、管理经验能广泛传播,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热情关心他们的工作、学习、生活,帮助劳模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的健康和幸福、为他们更好发挥作用创造良好环境和条件,营造关心关爱劳模的良好社会氛围。要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模本科班学员回信精神为重要契机,坚持政治素质过硬、劳动情怀深厚、专业功底扎实、实践能力突出的培养目标,进一步加大劳模教育培养工作力度,不断提升教育培养质量。工会是“劳模之家”,各级工会要切实承担责任,进一步关心关爱劳模,落实劳模待遇,提升劳模地位,维护劳模和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努力把所有工会组织都建成劳模和职工群众信赖的职工之家,使所有工会干部都成为劳模和职工群众信赖的娘家人、贴心人。
搭建劳模发挥作用平台。要协同各个方面为劳动模范发挥作用搭建平台、提供舞台,为劳模传承技能、传承精神创造条件。要以提高广大职工的职业道德、创新能力和技术技能素质为核心,以发现和解决工作现场的急、难、险、重问题为重点,进一步深化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创建工作,最大限度实现创新工作室示范引领、集智创新、协同攻关、传承技能、培育精神等功能,形成以全国示范性创新工作室为引领、以省市级创新工作室为中坚,基层创新工作室蓬勃发展的工作体系,使创新工作室的运作更加规范,创新创效成绩更加突出,品牌影响力更加显著,真正成为发挥劳模和工匠人才作用,传承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新平台”,解决生产技术难题的“攻关站”,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的“孵化器”,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练兵场”。
2. 全社会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
尊重劳动首先要尊重在一切劳动形式下从事劳动的主体——劳动者。毛泽东提出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相结合的思想,推广“两参一改三结合”的“鞍钢宪法”,即实行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工人群众、领导干部和技术员三结合,要求各级干部都要以普通劳动者的身份积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积极深入工人农民群众中,向人民群众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国梦,最终要靠全体人民辛勤劳动,天上不会掉馅饼。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开创我们的美好未来,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始终为了人民,必须依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任何时候任何人都不能看不起普通劳动者,都不能贪图不劳而获的生活。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一切劳动,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都值得尊重和鼓励;一切创造,无论是个人创造还是集体创造,也都值得尊重和鼓励。在法律的天平上,劳动者的身份是平等的,不存在身份上的差别,社会分工有不同,但每一位劳动者都值得尊重。只有确立这样的劳动判断标准,才能实现公平对待不同形式的劳动,才能实现对待包括农民工在内的普通劳动者和从事复杂劳动的劳动者的一视同仁。要为每一位劳动者营造平等、有尊严感的外部环境,让“尊重劳动者”成为社会习惯,让维护劳动者的尊严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2020年5月1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明确提出,坚持多劳多得,着重保护劳动所得,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在共建中共享是为了在发展生产力的同时保护生产力,促进在共享中共建,是为了通过保护生产力更好地发展生产力。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在于改善民生,让劳动者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要在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干得好的就有更多收入。全社会都要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重大方针,维护和发展劳动者的利益,保障劳动者的权利,排除阻碍劳动者参与发展、分享发展成果的障碍,努力让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舒心工作、全面发展。
劳动教育是真正关系我们民族发展的一个长远大计。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劳动教育在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中的基础性作用,强调要开展以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和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劳动观,培养一代又一代热爱劳动、勤于劳动、善于劳动的高素质劳动者。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强调要把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当前,要全面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特别是要加强对广大青少年的教育,树立“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劳动荣辱观,让他们从小热爱劳动、热爱创造,通过劳动和创造播种希望、收获果实,也通过劳动和创造磨炼意志、提高自己,不要形成贪吃懒做、好逸恶劳、游手好闲、投机取巧、坐享其成等错误观念。要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价值引领作用,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牢固树立热爱劳动的思想、牢固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使通过劳动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创造美好幸福生活,真正成为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的共同心声和普遍追求,为祖国发展培养一代又一代勤于劳动、善于劳动的高素质劳动者。在全面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中,要充分发挥工会组织作用,不断彰显工会组织的宣传引导优势、资源阵地优势、理论研究优势、体系机构优势,围绕推动强化劳动育人功能,搭建体现工会特色的劳动实践平台,推动构建体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体系。要将劳动教育融入工会院校教育培训全过程,组建全国工会劳模宣讲团,深化劳模和大国工匠进校园活动,加大劳模和工匠人才等先进群体的宣传力度,探索加强新时代职工文化建设的办法举措,发挥全总文工团等职工文艺团体作用,加强劳动主题作品创作,积极开展公益演出进校园活动。鼓励、引导和支持作家、艺术家创作更多反映当代劳动者精神风貌的优秀作品。要引导广大学生充分认识劳动的价值和意义,认同劳动、热爱劳动、尊重劳动者,学会劳动、善于劳动、养成劳动习惯,掌握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知识和劳动能力,通过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开创今后的美好生活。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新风,推动全社会热爱劳动、投身劳动、爱岗敬业,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马克思说过,体力劳动是防止一切社会病毒的伟大的消毒剂。 对共产党员来说,劳动是共产党人保持政治本色的重要途径,是共产党人保持政治肌体健康的重要手段,也是共产党人发扬优良作风、自觉抵御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四风”的重要保障。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发扬劳模精神,出实策、鼓实劲、办实事,不图虚名,不务虚功,苦干实干、奋勇争先,努力创造无愧于党和人民的实绩。广大党员、干部要带头弘扬劳动精神,增强同劳动人民的感情,带头在各自岗位上勤奋工作、踏实劳动,真正把群众工作做实、做深、做细,不负党和人民的重托。
3. 弘扬工匠精神、打造大国工匠。
工匠精神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多层的要求,其培育和塑造也需多管齐下、综合把握,分类施策、定向发力,不能单一片面,有所偏废。要根据职业技能、职业素养、职业理念不同层次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培育和塑造。要引导广大职工群众以昂扬奋斗的实干、精益求精的匠心、执着专注的坚守、持之以恒的传承,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精品和佳绩、展现价值和作为、收获幸福和快乐。
强化职业培训,夯实产生工匠精神的人力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完善现代职业教育制度,创新各层次各类型职业教育模式,为劳动者成长创造良好条件。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投入不足,职业培训体系不完善,培训资源没有有效整合,培训有效性不强、与市场需求脱节,一些企业存在片面追求眼前效益的短期行为,忽视长远发展,参与职业培训积极性不高,影响了职工技术技能的提升,制约着工匠精神的产生。要进一步加大职业培训力度,集中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资源,实施企业职工技能提升计划,形成以企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政府推动与社会力量相结合的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要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推行“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校企联合培养”经验做法,使新进入企业的职工都有机会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积极推广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采取“一带一”“一带多”“多带多”等多种形式促进师带徒活动创新发展,发挥好传、帮、带作用,展示工匠的绝招绝技绝活,使之薪火相传。进一步深化金蓝领工程,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推动岗位练兵、技术比武等活动,形成以世界技能大赛为龙头、以国内技能竞赛为主体、以企业岗位练兵为基础的职业技能竞赛体系,激发职工学习业务、钻研技术、提高技能、岗位成才,在创业创新的时代洪流中发挥领军作用。
健全政策措施,形成培育工匠精神的保障机制。当前,影响工匠精神产生的体制机制因素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技能人才的评价使用和待遇政策不完善、保障机制不健全;学历仍是评价人才的主要指标,职业技能的重要性尚未得到应有的体现,“重装备、轻技工,重学历、轻能力,重理论、轻操作”的观念依然较深;技能人才在就业机会、收入水平、晋级提升等方面政策支持不够,职业发展通道不畅,上升空间有限。要完善和落实技术工人培养、使用、评价、考核机制,提高技能人才待遇水平,畅通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完善技能人才激励政策,激励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人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加快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改革,使职业资格证书成为衡量职工技能水平的重要依据,将以学历为主体的单一评价模式改变为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的综合评价标准体系。探索技能人才与工程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办法,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和学历证书、职称证书的互通互认。推动企业将技能人才作为人力资本和战略资源,把培育工匠精神作为发展目标纳入企业管理体系之中,制定规划、采取措施,推动技术技能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使技能人才劳动付出与其劳动成果等挂钩,保障他们获得相应的物质回报,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推动有条件的地区、产业、企业布点建设工匠学院,推广全国产业工会工匠学院先进经验,在全国范围内推进实体工匠学院建设。不断丰富“技能强国”、全国产业工人学习社区等各类线上平台培训内容,打造线上线下融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平台。
强化价值激励,营造尊崇工匠精神的社会文化。当前社会上存在着急功近利、急于成名、一夜暴富的浮躁情绪和暴发户心态,影响了工匠精神的产生、培育和弘扬。“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工匠精神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形态,需要在长期的价值激励中逐渐形成,慢工出细活。要强化思想引领,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养成善于学习、勤于思考的习惯,实现学以养德、学以增智、学以致用,积极发展先进企业文化和职工文化。举办好“大国工匠年度人物”“最美职工”“中国梦·大国工匠篇”等大型主题宣传活动,大力评选表彰杰出技能人才,树立工匠精神先进示范,弘扬劳动价值,使技能人才享有应有的社会认同和尊重,给予相应的社会地位,使工匠精神成为引领社会风尚的风向标。鼓励技能人才把职业作为事业,认识到没有信念支撑的技术能手只是单纯的“匠人”,要把谋生与实现自身价值融为一体,耐得住寂寞,不计较一时的得失短长,摆脱功利束缚,将追求技能的完善、产品品质提升作为自己的职业理想,无怨无悔、融入血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要加强学校教育,把养成工匠精神作为学校教学的重要内容,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工匠精神的教育,教育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劳动观,养成热爱劳动、崇尚劳动的品质,培养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追求,形成勇于创新、甘于奉献的作风,通过劳动和创造磨炼意志、提高自己、赢得未来。要加大宣传力度,充分运用各类媒体,从大国工匠的推荐、评审、认定、激励等各个环节宣传工匠精神,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能、鼓励创造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