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呼吸科
一、感冒
感冒是风邪侵袭引起的上呼吸道疾病,以头痛、鼻塞、流涕、喷嚏、恶寒、发热等为主要特征,临床分为风寒、风热两类,多兼湿、暑、燥、食等,治以发散外邪为主。其中,恶寒无汗、咳痰稀白、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者,为风寒感冒,常用淡豆豉、生姜、葱白等中药;发热汗出、咽喉肿痛、咳痰黄黏、口渴喜饮者,为风热感冒,常用菊花、连翘、桑叶等中药。若兼湿、暑、燥邪,则分别佐以除湿、解暑、化燥之品。
1.人参姜蜜酒 来源:《浙江中医杂志》
【原料】 人参、生姜各80克,蜂蜜100克,米酒1.8升。
【制作】 前2味切片,置容器中,添加米酒,每日振摇1~2次,密封浸泡7~10日,去渣留液,入蜂蜜溶解。
【功效】 补气健脾,解表散寒。
【主治】 气虚感冒。
【用法】 口服。不拘时候,随量饮用。
【注意】 忌食萝卜、莱菔子、生葱、大蒜、藜芦等。
2.肉桂酒 来源:《费氏食养三种》
【原料】 肉桂10克,白酒20毫升。
【制作】 肉桂洗净,研为细末。
【功效】 温中补阳,散寒止痛。
【主治】 感冒身寒,全身疼痛;脘腹胀痛,满闷不舒;冷气攻心,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经行少腹冷痛,产后少腹冷痛;寒疝腹痛。
【用法】 温饮。每日1次,取肉桂末用白酒冲服。
【注意】 阴虚火旺、发热、出血者及孕妇忌用。
【来源】 《费氏食养三种》。又,《食治养志方》桂心酒,取肉桂30克研末,用白酒调匀令热,分2次顿服,主治老人冷气心痛、气闷。又,本方用白酒煎服,治产后腹痛、胃寒疼痛、心绞痛。又,本方用白酒调成膏状,外敷头顶、额角,用治命门火衰、肢冷脉微、亡阳虚脱、腹痛泄泻、腰膝冷痛等。
3.防风苍耳酒 来源:《普济方》
【原料】 防风50克,苍耳子10克,糯米1000克,酒曲150克。
【制作】 前2味粗碎,置容器中,加清水3升,武火煎取2升,去渣留液,入糯米、曲末搅匀,密封,置阴凉干燥处,常规酿酒,酒熟后去糟留液。
【功效】 祛风散寒解表。
【主治】 外感风寒。
【用法】 口服。每日2~3次,每次20~30毫升。
【注意】 苍耳子小毒。本酒不宜多服、久服,孕妇忌服。
4.姜蒜柠檬酒 来源:民间验方
【原料】 生姜100克,大蒜400克,柠檬3~4个,蜂蜜70克,白酒800毫升。
【制作】 大蒜蒸熟,柠檬、生姜去皮,三物均切成薄片,与蜂蜜同置容器中,添加白酒,每日振摇1~2次,密封浸泡90日,去渣留液。
【功效】 祛风散寒解表。
【主治】 风寒感冒,头痛恶寒,鼻流清涕。
【用法】 口服。每日2次,每次15~20毫升。
【注意】 不可过量饮用,以免发汗过度。
5.茶叶姜汁酒 来源:民间验方
【原料】 红茶5~10克,生姜汁3克,白酒适量。
【制作】 茶叶加清水,文火煎熬5分钟,成浓涩茶汤,置容器中,添加白酒,入生姜汁混匀。
【功效】 祛风散寒解表。
【主治】 风寒感冒。
【用法】 口服。不拘时候,代茶饮用。
【注意】 避风寒,忌生冷食物。
【来源】 民间验方。又,一方去生姜汁,余同上。
6.荆芥葱豉酒 来源:唐代名医孟诜的经验方
【原料】 荆芥6克,淡豆豉15克,葱白30克,黄酒200毫升。
【制作】 前3味粗碎,置容器中,添加黄酒及清水200毫升,武火煎煮10分钟,去渣留液。
【功效】 祛风散寒解表。
【主治】 外感风寒,发热,头痛,无汗,虚烦,呕吐,泄泻。
【用法】 温饮。每日1次,每次1剂。
【注意】 避风寒,忌生冷食物。
7.荔枝煮酒 来源:《续名医类案》
【原料】 荔枝肉30克,米酒1升。
【制作】 荔枝肉粗碎,置容器中,添加米酒,武火煮沸,待温。
【功效】 健脾益气,养血柔肝。
【主治】 气虚感冒,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头痛头晕,鼻塞流涕;脾气不足,泄泻,食欲不振,子宫脱垂。
【用法】 温饮。每日1次,每次1剂。
【注意】 避风,忌生冷食物。
【来源】 《续名医类案》。又,一方用鲜荔枝2000克,糯米2000克,细曲250克,同酿成酒,温饮,能益气养血、健脾养胃、益肝肾、滋心营,治疗气血不足、脾肾亏虚所致食欲不振、胃痛呃逆、五更泄泻等。
8.桑菊酒 来源:《温病条辨》
【原料】 桑叶、菊花、连翘、杏仁各30克,薄荷、甘草各10克,芦根35克,桔梗20克,米酒1升。
【制作】 前8味捣细,置容器中,添加米酒,每日振摇1~2次,密封浸泡5日,去渣留液。
【功效】 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主治】 外感风热,或风温病初起,发热不重,微恶风寒,头痛咽痛,咳嗽鼻塞,咳痰黄稠,口微渴饮。
【用法】 口服。每日2次,每次15毫升。
【注意】 忌食辛辣、厚味食物。身热较甚、咽痛较重及目赤肿痛者忌服。
【来源】 《温病条辨》桑菊饮改为酒剂。
9.淡豆豉酒 来源:《本草纲目》
【原料】 淡豆豉200克,黄酒1升。
【制作】 淡豆豉炒至微香,趁热投入黄酒中,每日振摇1~2次,密封浸泡3日,去渣留液。
【功效】 发汗解表,止汗除烦。
【主治】 脚气,伤寒热病,寒热头痛,烦躁,胸闷,阴虚盗汗。
【用法】 空腹温饮。每日3次,每次10~20毫升。
【注意】 避风寒,忌生冷食物。
【来源】 《本草纲目》。又,《太平圣惠方》改黄酒为米酒,能祛瘴气,治疗瘴气腰腿酸痛、心烦失眠及外感风寒头痛等。
10.葡萄鸡蛋酒 来源:《药酒治百病》
【原料】 红葡萄酒15毫升,鸡蛋1个。
【制作】 红葡萄酒加热,打入鸡蛋拌匀,待温。
【功效】 发汗解表,助阳散寒。
【主治】 感冒。
【用法】 温饮。每日1次,每次1剂。
【注意】 避风寒,忌生冷食物。
11.葱豉酒 来源:《本草纲目》
【原料】 淡豆豉15克,鲜葱实3根,白酒300毫升。
【制作】 前2味粗碎,置容器中,添加白酒,武火煎至减半,去渣留液。
【功效】 祛风散寒解表。
【主治】 外感风寒初起,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鼻塞,身痛而烦;冷痢腹痛,恶心呕吐,泄泻。
【用法】 温饮。每日2次,每次1/2剂。
【注意】 避风寒,忌生冷食物。
【来源】 《本草纲目》。另《偏方大全》葱豉黄酒汤,即本方去白酒,加黄酒500毫升,葱实改30克,余同上,能发散风寒、温中除烦,用治中焦阳虚、脾胃虚寒兼外感风寒。
二、咳嗽
咳嗽由肺气上逆所致,有外感、内伤之分,治以宣肺降逆为主。其中,咳吐稀痰、鼻流清涕者,为风寒咳嗽,重在祛风散寒;发热口干、咽喉疼痛者,为风热咳嗽,重在疏风清热;干咳少痰、咽喉干燥者,为风燥咳嗽,重在润燥养肺;痰多黏稠、胸闷气促者,为痰湿咳嗽,重在燥湿化痰;痰多稠黄、面赤心热者,为痰热咳嗽,重在清热化痰;痰少难咳、胸胁胀痛者,为肝火咳嗽,重在清肺平肝;干咳少痰、潮热盗汗者,为肺阴咳嗽,重在滋阴润肺。常用前胡、白前、桔梗、甘草、防风、薄荷、海蛤壳等中药。
1.山药酒 来源:民间验方
【原料】 鲜山药350克,黄酒2升,蜂蜜适量。
【制作】 黄酒置容器中,密封,武火煮沸,入山药煮沸,改文火,待山药熟后去山药,加蜂蜜,再文火煮沸。
【功效】 健脾补肺,固肾益精。
【主治】 脾、肺、肾不足,虚劳咳嗽,痰湿咳嗽,脾虚泄泻,消渴,小便频数,腰酸,下肢乏力。
【用法】 口服。不拘时候,随量饮用。
【注意】 外感咳嗽者忌服。
【来源】 民间验方。又,《食医心鉴》山药酒为上方去蜂蜜,能补气养阴、健脾固肾,治疗食欲不振、咳嗽便溏、咳嗽喘息、遗精、小便频数、妇女带下、老年人糖尿病。
2.百部重楼酒 来源:民间验方
【原料】 百部、重楼各50克,白酒750毫升。
【制作】 前2味稍炒,置容器中,添加白酒,每日振摇1~2次,密封浸泡30日,去渣留液。
【功效】 止咳化痰平喘。
【主治】 一切新久咳嗽。
【用法】 口服。每日2次,每次10~20毫升。
【注意】 重楼小毒。本酒不宜多服、久服,孕妇忌服。百部过量使用,偶见胸部灼热感,口、鼻、咽喉发干,甚至头晕、胸闷、气急,应立即停药。
3.阿胶蛋黄酒 来源:民间验方
【原料】 阿胶20克,鸡蛋黄4个,米酒500毫升,精盐少许。
【制作】 米酒置容器中,密封,武火煮沸,入阿胶烊化,加鸡蛋黄、精盐拌匀,再武火煮5~7沸后离火。
【功效】 补虚养血,滋阴润燥,止血息风。
【主治】 体虚乏力,血虚萎黄,虚劳咳嗽,胎动不安,胎漏下血,崩漏,失眠。
【用法】 温饮。每日2次,每次30~40毫升。
【注意】 实证忌服。
4.陈皮酒 来源:民间验方
【原料】 陈皮30克,白酒300毫升。
【制作】 陈皮晾干、撕碎,置容器中,添加白酒,每日振摇1~2次,密封浸泡3~5日,去渣留液。
【功效】 健脾理气,燥湿化痰,止咳。
【主治】 慢性支气管炎,咳嗽气急,痰多清稀色白。
【用法】 口服。每日3次,每次15~20毫升。
5.龟肉酒 来源:《本草纲目》
【原料】 龟肉1000克,酒曲300克,糯米6500克。
【制作】 龟肉、糯米粗碎,置容器中,加清水蒸熟,候温,入酒曲末拌匀,密封,置阴凉干燥处,常规酿酒,酒熟后去糟留液。
【功效】 补肺益肾,祛风止咳。
【主治】 慢性支气管炎,冷咳寒嗽,久治不愈;中风缓急,四肢拘挛,日久瘫痪。
【用法】 饭后温饮。每日3次,每次20毫升。
【注意】 脾胃虚寒者忌服。
6.油酥蜜酒 来源:民间验方
【原料】 猪油、芝麻油、蜂蜜、茶叶末各120克,黄酒150毫升。
【制作】 前4味混匀,置容器中,添加黄酒,文火煮沸5分钟,候冷。
【功效】 温肺润燥止咳。
【主治】 寒痰咳嗽,或久咳、燥咳,便秘。
【用法】 口服。每日2次,每次用热茶冲服本酒15毫升。
【注意】 痰热咳嗽不宜。
7.郁李仁酒 来源:《本草纲目》
【原料】 郁李仁60克,白酒250毫升。
【制作】 前1味洗净,置容器中,添加白酒,每日振摇1~2次,密封浸泡5日,去渣留液。
【功效】 清热利湿,消积杀虫。
【主治】 慢性支气管炎,咳嗽,肺气肿,水肿腹胀,疝气,瘰疬,疥癣,牙痛。
【用法】 口服。每日3次,每次10~20毫升。
8.复方樟脑酊 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原料】 樟脑3克,阿片酒50毫升,苯甲酸5克,八角茴香油3毫升,56%乙醇900毫升,50%乙醇适量。
【制作】 苯甲酸、樟脑、八角茴香油同置容器中,添加56%乙醇900毫升溶解,入阿片酒、50%乙醇至1升,搅匀,过滤。
【功效】 镇咳,镇痛,止泻。
【主治】 咳嗽,腹痛,泄泻。
【用法】 口服。每日3次,每次2~5毫升。
【注意】 樟脑有毒。本酒不宜多服、久服,孕妇忌服。避光、密封保存。
【来源】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75年版)。
9.柚子酒 来源:民间验方
【原料】 柚子2个,蜂蜜150克,黄酒500毫升。
【制作】 柚子去皮、核,切成细块,置容器中,添加黄酒,每日振摇1~2次,密封浸泡3日,文火慢煮至烂,入蜂蜜溶解,乘热去渣留液。
【功效】 理气化痰,行气宽胸。
【主治】 咳嗽,痰多气急;脾胃气滞,胸腹闷胀不适。
【用法】 口服。不拘时候,随量饮用。
10.桑叶酒 来源:《养生须知》
【原料】 霜桑叶500克,黄酒适量。
【制作】 前1味晾干、研末。
【功效】 祛风清热,凉血明目。
【主治】 劳伤咳嗽;肝肾亏虚,头晕目眩。
【用法】 口服。每日3次,每次取药末4~5克用黄酒送下。
11.猪肝大枣酒 来源:民间验方
【原料】 猪肝3具,大枣100枚,米酒2.5升。
【制作】 前2味粗碎,同置容器中,添加米酒,文火煮沸,密封浸泡30日,去渣留液。
【功效】 温肺润燥止咳。
【主治】 阳虚咳嗽。
【用法】 口服。每日2次,每次20~30毫升。
12.紫苏陈皮酒 来源:《肘后急备方》
【原料】 紫苏叶9克,陈皮12克,白酒120毫升。
【制作】 紫苏叶晾干,与陈皮同置容器中,添加白酒,文火煮取60毫升,去渣留液。
【功效】 散寒燥湿,理气化痰。
【主治】 感受寒邪,咳嗽上气,痰多色白,胸腹胀满,慢性支气管炎。
【用法】 温饮。每日2次,每次30毫升。
13.葶苈酒 来源:《圣济总录》
【原料】 葶苈子100克,白酒500毫升。
【制作】 前1味捣碎,置容器中,添加白酒,每日振摇1~2次,密封浸泡3日,去渣留液。
【功效】 逐饮泻水,泻肺定喘。
【主治】 咳嗽气喘,痰多,胸胁痞满,遍身水肿,小便不利。
【用法】 口服。每日2次,每次20毫升。
【注意】 肺气虚喘促、脾虚肿满、气虚小便不利及体虚者忌服。
【来源】 《圣济总录》。又,方用葶苈子(微研后成末)200克,加米酒5升,密封浸泡7日,去渣留液,用法同上,可治肺壅喘息、痰饮咳嗽、水肿胀满或遍身气肿,或单面肿,或足肿。
14.蜇硝荸荠酒
【原料】 海蜇500克,芒硝50克,荸荠100枚,白酒2升。
【制作】 海蜇切碎,荸荠削皮,芒硝粗碎,3味同置容器中,添加白酒,每日振摇1~2次,密封浸泡10日,去渣留液。
【功效】 泄热化痰,软坚散结。
【主治】 痰热型咳嗽,痰多、色黄。
【用法】 晨起空腹口服。每日1次,每次食荸荠5~7枚、酒15~20毫升。
【注意】 寒痰咳嗽者不宜,脾胃虚寒及孕妇禁服。
【来源】 由清代医家王孟英的雪羹汤改为酒剂。又,一方去芒硝,余同上。
15.蜂蜜鸡蛋酒 来源:《中国民族医药杂志》
【原料】 鲜鸡蛋、蜂蜜各500克,三花酒或白酒1.5升。
【制作】 蛋清、蛋黄、蜂蜜同置容器中,添加白酒或三花酒,混匀。
【功效】 润肺止咳。
【主治】 老年虚寒咳嗽。
【用法】 口服。每日2次,每次20~50毫升。
【注意】 高血压、肾炎、结核、严重骨病及孕妇禁用。
三、哮喘
哮以突然发作、呼吸喘促、喉间哮鸣为特征,喘以气息迫促为主症,两者常相兼为病,皆与肺、脾、肾三脏相关,治应畅肺气、补肾气、健脾气、化痰涎,并注意区分缓解期和急性期。急性期,咳痰清稀色白、形寒无汗、面色青白者,为寒性哮喘,重在温肺化痰;痰稠色黄、面赤身热、便秘尿赤者,为热性哮喘,重在清肺化痰。缓解期,常见四肢不温、气短懒言、食少消瘦等,为肺脾肾气虚,重在健脾补肾益肺。常用厚朴、杏仁、蛤蚧、桑白皮、旋覆花等中药。
1.人参蛤蚧酒 来源:《卫生宝鉴》
【原料】 人参9克,蛤蚧1对,低度白酒1升。
【制作】 前2味焙干打碎,置容器中,添加白酒,每日振摇1~2次,密封浸泡7日,去渣留液。
【功效】 补肺益肾,止咳平喘。
【主治】 久咳肺肾两虚,咳嗽气短,动则喘甚,言语低微,心烦不安,身疲乏力,心悸气短,身体羸弱,面目浮肿。
【用法】 空腹口服。每日2次,每次20毫升。
【注意】 风热、风寒、痰实咳嗽者忌服。忌食萝卜、莱菔子、生葱、大蒜、藜芦等。
【来源】 《卫生宝鉴》。又,《圣济总录》人参改30克,加甘蔗汁100毫升,余同上。
2.千日红花酒 来源:《中国药植志》
【原料】 千日红的花头10个,黄酒3升。
【制作】 前1味粗碎,置容器中,加黄酒,文火煎沸,去渣留液。
【功效】 清肝散结,止咳定喘。
【主治】 支气管哮喘,痢疾。
【用法】 口服。每日3次,每次10~20毫升。
3.大枣桃杏酒 来源:《增补万病回春》
【原料】 大枣60克,胡桃仁、甜杏仁、酥油各30克,蜂蜜80克,白酒500毫升。
【制作】 胡桃仁、大枣捣碎。甜杏仁浸泡后去皮尖,文火煮4~5沸,晒干并捣碎。酥油、蜂蜜同置容器中,添加白酒溶解,再入前3味,每日振摇1~2次,密封浸泡7日,去渣留液。
【功效】 补肺益肾,止咳平喘。
【主治】 肺肾两虚,咳嗽气喘,声低乏力,呼长吸短,痰多涎沫,腰痛脚软,老人便秘,久痢;皮肤粗糙,容颜憔悴,未老先衰,须发早白。
【用法】 空腹口服。每日2次,每次20毫升。
【注意】 痰火积热及阴虚火旺者忌服。
4.牛膝五味酒 来源:民间验方
【原料】 牛膝30克,五味子15克,补骨脂50克,胡桃仁100克,熟地黄、山茱萸各24克,山药40克,白酒1升。
【制作】 前7味粗碎,置容器中,添加白酒,每日振摇1~2次,密封浸泡30日,去渣留液。
【功效】 补肾纳气,降逆平喘。
【主治】 虚喘,呼吸急促,气道阻塞,提不能升,咽不能降,呼吸不相接续。
【用法】 睡前口服。每日1次,每次10毫升。
【注意】 痰火积热及阴虚火旺者忌服。
5.四味花椒酒 来源:《百病中医药酒疗法》
【原料】 花椒、白芷、旋覆花各60克,肉桂25克,白酒1升。
【制作】 旋覆花布包,花椒微炒出汗。前4味捣碎,置容器中,添加白酒,每日振摇1~2次,密封浸泡5~7日,去渣留液。
【功效】 温肾散寒,祛风化痰,止咳平喘。
【主治】 肾虚耳鸣,咳逆喘急,头目昏痛。
【用法】 口服温饮。每日2次,每次10~20毫升。
【注意】 阴虚火旺者忌服。
6.竹黄酒 来源:《药酒与膏滋》
【原料】 竹黄30克,白酒500毫升。
【制作】 前1味粗碎,置容器中,添加白酒,每日振摇1~2次,密封浸泡5日,去渣留液。
【功效】 化痰散寒,止咳平喘。
【主治】 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咳嗽痰多,胃气痛。
【用法】 口服。每日2次,每次10~15毫升。
7.芝麻胡桃酒 来源:《肘后备急方》
【原料】 黑芝麻、胡桃仁各25克,白酒500毫升。
【制作】 前2味洗净,置容器中,添加白酒,每日振摇1~2次,密封浸泡15日,去渣留液。
【功效】 补肾纳气平喘,活血润燥通经。
【主治】 肾虚肺燥,喘咳,腰痛脚软,阳痿遗精,小便频数,大便燥结;肺阴虚,干咳少痰;肝肾亏虚,眩晕,健忘,须发早白,产后少乳;多囊卵巢综合征,闭经,月经后期。
【用法】 温饮。每日2次,每次15毫升。
【注意】 痰火积热、阴虚火旺者及脾虚便溏者忌服。
8.苍耳咳喘酒 来源:《河北新医药》
【原料】 苍耳子500克,辛夷300克,95%乙醇500毫升。
【制作】 前1味炒黄、轧碎,与辛夷同置容器中,加冷开水1升,浸泡4~6小时,再加乙醇,温浸(60~80℃)2日,去渣留液。药渣再加适量水,文火煎煮30分钟,过滤留液。混合上述滤液,静置12~24小时,去渣留液,加冷开水至1升。
【功效】 祛风止咳。
【主治】 慢性支气管炎。
【用法】 空腹口服。每日2次,每次10~20毫升。
【注意】 苍耳子小毒。本酒不宜多服、久服,孕妇忌服。
9.苏子陈皮酒 来源:民间验方
【原料】 紫苏子50克,陈皮30克,白酒750毫升。
【制作】 前2味放炒锅中,文火慢炒至香,候冷后研成细末,再置容器中,添加白酒,每日振摇1~2次,密封浸泡30日,去渣留液。
【功效】 降气化痰,止咳平喘。
【主治】 慢性支气管哮喘,咳嗽痰多。
【用法】 口服。每日2次,每次10~20毫升。
10.苏芥三子酒 来源:民间验方
【原料】 紫苏子60克,白芥子、莱菔子各20克,米酒500毫升。
【制作】 前3味炒香,研末,置容器中,添加米酒,每日振摇1~2次,密封浸泡7日,去渣留液。
【功效】 降气化痰,止咳平喘。
【主治】 咳嗽喘息,胸闷气逆,痰涎壅盛。
【用法】 空腹口服。每日2次,每次10~15毫升。
【注意】 气虚久咳、脾虚便溏者忌服。
11.柑树叶酒 来源:《中国民间百病良方》
【原料】 柑树叶30克,米酒适量。
【制作】 前1味炒焦,研末,置容器中,添加米酒,混合成泥。
【功效】 平喘。
【主治】 麻疹后气喘。
【用法】 外用。每日1次,每次取1剂调敷于肚脐上。
【注意】 避免受寒。
12.胡桃酒 来源:《中国民间百病良方》
【原料】 胡桃仁50克,红砂糖80克,黄酒500毫升。
【制作】 胡桃仁去皮及杂质,捣碎,置容器中,添加黄酒,每日振摇1~2次,密封浸泡15日,去渣留液,入红砂糖溶解。
【功效】 补肾养血,纳气平喘,润肠通便。
【主治】 年老体弱,津液不足,肾虚肺燥,咳喘频作,腰痛脚软,阳痿,遗精,大便干燥,小便频数;产后血虚、肠燥便秘;气血虚弱,痛经。
【用法】 口服。每日3次,每次15毫升。
【注意】 痰火积热及阴虚火旺者忌服。
【来源】 《中国民间百病良方》。又,《烟霞圣效方》用胡桃仁烧炭至烟尽,用黄酒冲服,每日2次,每次3克,能补肾养血止血,治肾精亏虚型崩漏。
13.峨参酒 来源:《太平圣惠方》
【原料】 峨参50克,白酒500毫升。
【制作】 峨参凉水泡软、切片,置容器中,添加白酒,每日振摇1~2次,密封浸泡7日,去渣留液。
【功效】 补中益气,健脾补肺。
【主治】 肺脾两虚,纳食减少,咳嗽气喘,畏寒尿频;跌打损伤,吐血。
【用法】 温饮。不拘时候,随量饮用。
【注意】 邪盛正未虚者忌服。
14.桑白皮酒 来源:《证治准绳》
【原料】 桑白皮200克,米酒1升。
【制作】 桑白皮切碎,置容器中,添加米酒,每日振摇1~2次,密封浸泡7日,去渣留液。
【功效】 清热泻肺,止咳平喘。
【主治】 肺热咳喘,痰多、黏稠、色黄,身热口渴,高血压。
【用法】 口服。每日3次,每次15~20毫升。
【注意】 肺寒咳嗽、咳喘者忌服。
15.桑皮姜萸酒 来源:《肘后备急方》
【原料】 桑白皮150克,生姜9克,吴茱萸15克,白酒1升。
【制作】 桑白皮切碎,与生姜、吴茱萸混匀,置容器中,添加清水500毫升及白酒,文火煮成1升,去渣留液。
【功效】 泻肺平喘,理气化痰。
【主治】 肺热咳喘,上气喘促,四肢水肿,胸胁胀闷,呕吐痰涎。
【用法】 口服。每日2次,每次30毫升。
【注意】 吴茱萸有小毒。本酒不宜多服、久服,孕妇及虚喘者忌服。
16.消咳喘酒 来源:《全国中草药新医疗法展览会技术资料选编》
【原料】 映山红、40%乙醇各适量。
【制作】 前1味研粗粉,置容器中,添加乙醇,每日振摇1~2次,密封浸泡7日,去渣留液,加冷开水配成10%乙醇液。
【功效】 祛痰止咳平喘。
【主治】 喘息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
【用法】 空腹温饮。每日2次,每次10毫升。
17.猪胰酒 来源:《老老余编》
【原料】 猪胰3具,板栗30个,白酒3升。
【制作】 猪胰洗净、细切,与板栗同置容器中,添加白酒,密封浸泡1~2日,去渣留液。
【功效】 健脾温中平喘。
【主治】 老年人上气喘急,坐卧不安。
【用法】 空腹温饮。每日3次,每次10毫升。
【注意】 忌辛热、油腻食物。
18.猪脬大枣酒 来源:《太平圣惠方》
【原料】 猪脬2具,大枣30克,白酒1升。
【制作】 猪脬洗净,大枣去核,同置容器中,添加白酒,每日振摇1~2次,密封浸泡3日,去渣留液。
【功效】 理肺止咳平喘。
【主治】 肺气喘急,睡卧不安,经年咳嗽不愈。
【用法】 温饮。不拘时候,随量饮用。
19.紫苏大枣酒 来源:《备急千金要方》
【原料】 紫苏叶300克,大枣30枚,黄酒1升。
【制作】 前2味粗碎,置容器中,添加黄酒,每日振摇1~2次,密封浸泡5~7日,去渣留液。
【功效】 解表散寒,降逆下气。
【主治】 肺气上逆,咳嗽不止。
【用法】 口服。每日2次,每次20~30毫升。
【注意】 虚性咳嗽忌服。
20.紫苏陈皮酒 来源:民间验方
【原料】 紫苏梗、紫苏叶、紫苏子各10克,陈皮12克,白酒300毫升。
【制作】 前4味捣碎,置容器中,添加白酒,文火煎至减半,去渣留液。
【功效】 散寒燥湿,理气化痰。
【主治】 胸腹胀满,痰湿滞塞,气逆咳喘。
【用法】 温饮。每日2次,每次30毫升。
【注意】 痰热咳喘者忌服。
21.紫菀香豉酒 来源:《外台秘要》
【原料】 紫苏叶、牛膝、丹参、紫菀、陈皮各15克,生姜30克,生地黄、淡豆豉各50克,火麻仁25克,防风20克,白酒2.5升。
【制作】 前10味捣末,置容器中,添加白酒,每日振摇1~2次,密封浸泡3日,去渣留液。
【功效】 泻肺降气,下痰止嗽。
【主治】 咳嗽气急。
【用法】 空腹温饮。每日3次,每次10~15毫升。
【注意】 虚性咳嗽忌服。
22.葡萄冰糖酒 来源:《单方验方治百病》
【原料】 鲜葡萄、冰糖各500克,白酒500毫升。
【制作】 前3物混匀,置容器中,每日振摇1~2次,密封浸泡15日,去渣留液。
【功效】 生津润肺止咳。
【主治】 慢性咳嗽反复发作,痰多。
【用法】 睡前口服。每日1次,每次15~20毫升。
【注意】 不饮酒者忌服。
23.葶苈防己酒 来源:《中国名医名方》
【原料】 葶苈子60克,木防己20克,黄酒500毫升。
【制作】 前2味切碎,置容器中,添加黄酒,密封浸泡1日,去渣留液。
【功效】 降气平喘,利水消肿。
【主治】 水肿胀满,咳嗽痰喘,小便不利。
【用法】 口服。每日2次,每次30~50毫升。
【注意】 木防己不宜用广防己代替,因为后者可损害肾脏功能。中病即止,不可过用。
24.蛤蚧参芪酒 来源:民间验方
【原料】 蛤蚧1~2只,党参30克,黄芪30克,米酒3升。
【制作】 前3味粗碎,置容器中,添加米酒,每日振摇1~2次,密封浸泡30日,去渣留液。
【功效】 补肺益肾,止咳平喘。
【主治】 肺肾气虚,咳嗽气喘。
【用法】 口服。每日1~2次,每次10~20毫升。
【注意】 阴虚火旺者忌服。
25.鹌鹑酒 来源:民间验方
【原料】 鹌鹑1只,红砂糖20克,黄酒30毫升。
【制作】 鹌鹑杀后不去毛,焙烧存性,研成末。红砂糖置容器中,用温开水溶化,再加鹌鹑粉15克,入黄酒混匀,文火加热。
【功效】 补虚益肺,止咳平喘。
【主治】 气虚型支气管哮喘。
【用法】 口服。每日2次,每次15~20毫升。
【注意】 实喘忌服。
26.橘红酒 来源:《饮食辨录》
【原料】 橘红30克,白酒500毫升。
【制作】 橘红捣碎,置容器中,添加白酒,每日振摇1~2次,密封浸泡7日,去渣留液。
【功效】 理气散寒,化痰止嗽。
【主治】 肺脾不和,湿痰久蕴,喘嗽咯痰,慢性支气管炎。
【用法】 睡前口服。每日1次,每次10~15毫升。
【注意】 不宜多饮,免助湿邪。
四、肺脓肿
肺脓肿指肺组织化脓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咳嗽、胸痛、发热和吐痰腥臭,甚至咳吐脓血,因痰热瘀血互结于肺所致,治以清热解毒、化瘀排脓为主,脓未成应重在清肺消肿,脓已成应当排脓解毒,常用鱼腥草、苇茎、金荞麦、薏苡仁、桔梗等中药。
1.金荞麦酒 来源:民间验方
【原料】 金荞麦250克,黄酒1.25升。
【制作】 前1味切碎,置容器中,添加黄酒,密封,文火蒸煮至1升,去渣留液。
【功效】 解毒排脓。
【主治】 肺脓疡,病情迁延,脓疱不易破溃,高热持续不退。
【用法】 口服。每日3次,每次8毫升。
2.苇茎腥银酒 来源:民间验方
【原料】 苇茎30克,鱼腥草60克,金银花20克,冬瓜仁24克,桔梗12克,甘草9克,桃仁10克,黄酒5升。
【制作】 前7味粗碎,置容器中,加清水2升,文火煎至减半,候冷,添加黄酒,每日振摇1~2次,密封浸泡3日,去渣留液。
【功效】 清肺泄热,解毒排脓。
【主治】 肺痈已溃或未溃。
【用法】 口服。每日3次,每次30~100毫升。
【注意】 桃仁有小毒。本酒不宜多服、久服,孕妇忌服。忌食鱼、虾、鸡、辛辣刺激等食物。
3.薏苡芡实酒 来源:《药酒汇编》
【原料】 薏苡仁、芡实各25克,白酒500毫升。
【制作】 前2味粗碎,置容器中,添加白酒,每日振摇1~2次,密封浸泡15日,去渣留液。
【功效】 健脾利湿,除痹缓急。
【主治】 肾虚遗精,早泄,小便频数;脾虚泄泻,白带过多,水肿,脚气病;湿阻经络,四肢拘急,肌肉酸重,关节疼痛;湿热壅滞,肺痈,肠痈。
【用法】 口服。每日2次,每次10~15毫升。
【注意】 肺痈、肠痈属热毒者忌服。
4.银翘三仁酒 来源:民间验方
【原料】 连翘18克,金银花、鲜芦根各30克,冬瓜仁15克,瓜蒌仁12克,杏仁、桑叶各10克,薄荷、桔梗各6克,生甘草9克,黄酒4升。
【制作】 前10味切碎,置容器中,加清水煎成浓汁,再添加黄酒,文火煮沸,候冷,每日振摇1~2次,密封浸泡3日,去渣留液。
【功效】 辛凉宣肺,清热解毒。
【主治】 肺痈初起。
【用法】 口服。每日3次,每次30~80毫升。
【注意】 胸痛甚者加犀黄丸3克,每次饮酒时服1克。忌武火煎熬,以免药性挥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