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诚奉献,唱响动人的高歌
● 忠诚胜于能力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陆军部长牛顿·贝克将军说过这样一番话:“在处理日常事情时,有些人也许因为工作的不精确甚至不真实,受不到同事的敬重,或者受到法律起诉的烦恼。但是,作为一名军官,如果他的工作不精确、不真实,就是在玩弄他伙伴的性命,损害政府的荣誉。严格的组织纪律,与其说是一种骄傲,倒不如说是西点的一种教育手段。依靠它来培养学员,使他们具有一丝不苟的忠诚。”
忠诚对军人而言,不只是自尊自豪的问题,而是一种绝对的需要。任何一支军队,唯有在忠诚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共同的价值观,才能具备强大的战斗力,否则就会变成一盘散沙。对领导者来说,他宁肯选择一名忠诚而能力一般的士兵,也不会选择能力强而别有用心的人。前者值得培养,后者却可能成为集体的背叛者。只有忠于职守,不图私利,才能把任务完成得尽善尽美。
1861年4月12日凌晨4时30分,伴随着萨姆特堡的隆隆炮声,蓄势已久的美国南北战争爆发了。战争爆发后,南方奴隶主率领的军队包围了萨姆特堡。北方军队的一位陆军上校接到命令,一定要全力保护好军用棉花。接到命令后,他立刻向上级保证:“我不会让一袋棉花丢失。”
没过多久,美国北方的一家棉纺厂派代表来找这位上校洽谈,对方说:“如果您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我会给您5000美元作为酬劳。”陆军上校丝毫没有动心,而是痛骂了那位业务代表,把他和随从全都赶了出去,大声地斥责说:“你们怎么会有如此卑劣的想法?前方的战士正在为你们拼命,为你们流血,而你们却想拿走他们的生活必需品。快点给我走开,不然我就要开枪了!”
受到战争的影响,南方农场主的棉花无法运送到北方,又有一些需要棉花的北方人来拜访这位上校,许诺给他1万美元作为酬劳。这一次,上校的儿子患了重病,已经花掉了家里大部分的积蓄,就在几天前,他又收到妻子发来的电报,说家里已经快要没有钱支付医药费了,还请他想想办法。上校心里很清楚,这1万美元对他来说,就相当于儿子的性命。可即便如此,他还是像上次一样,把试图贿赂他的人赶走了。因为,他心里始终记得自己向上级的保证:“不会让一袋棉花丢失。”
不久之后,贿赂他的人又来了,这次给出的酬劳是2万美元。这一次,上校没有痛骂他们,而是平静地说出了心里话:“我的儿子正发着高烧,耳朵听不见了,我很想收下这笔钱,可我的良心告诉我,我不能这么做,不能为了我的儿子害得十几万士兵在寒冷的冬天没有棉衣穿,没有被子盖。”听了上校的话,那些人不禁佩服他的崇高品格。他们没有多说,惭愧地离开了上校的办公室。
后来,上校找到自己的上级,坦白说:“我知道自己应该遵守承诺,可我的儿子生病了,需要钱,而我现在的职位又受到很多诱惑,我怕自己有一天把持不住自己,收了别人的钱。所以,我恳请您派一个不急需用钱的人来做这项工作。”上级非常赞赏他忠诚正直的品行,批准了他的辞职申请,又帮他筹集到了为儿子治病的医药费。
而今,我们的身边,也有很多这样的忠诚守卫者。空军装备研究院某所退役航弹处理站的官兵,34年如一日,每天都要上“战场”,日日穿硝烟,危险无处不在,死亡如影随形。每次执行任务,他们都会写一封遗书,担心再也回不来。一位39岁的排弹专家,在第六封遗书里给父亲写道:“不再骗你们了,这次还是排弹,不是去开会;如果回不来,下辈子再好好弥补你们,一定做到忠孝两全。”
这,就是军人的忠诚。
他们默默行走在没有战争的硝烟中,为祖国减少隐患,用行动诠释信仰。忠诚无法延续生命的长度,却可以升华人生的高度;忠诚无法丈量生命的长短,却可以称出信念的轻重。无论是血与火的战场,还是和平的年代,军人都有着义无反顾、视死如归的品质,也正因为有了他们在平凡岗位上的牺牲奉献,才让我们有了享受美好生活的资本。
● 奉献的礼赞
什么是奉献?
在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前,一位即将踏上战场的青年军人,在离家时被新婚的妻子哭泣阻拦。他恼怒了,吼道:“哭什么哭?要嫁给当兵的,就得准备做寡妇。”随后,一把甩开妻子的手,大步流星地走出了家门,身后只剩下妻子的哭喊:“我等你回来,等你回来。”
后来,这位青年军人真的回来了,胸前挂满了军功章,只是脸上多了一副墨镜,他的双眼永远都看不到了。妻子抚摸着他的脸说:“以后,我就是你的眼。”他们回到家乡,相濡以沫,度过了几十年。
这些年里,他们没有向任何组织提出过特殊照顾的要求,也没有轻易地提起过他的过去,完全是自食其力,过着贫寒的生活。直到有一天,这位老军人向南方洪灾地区捐献出1万元,才引起了当地媒体的注意。失明的英雄为灾区捐献巨款的消息,很快传遍了大街小巷,人们这才知道,原来他们的身边生活着一位英雄。
当有记者采访这位老军人时,他说了很多,其中有一句话最触动人心:“我虽然退伍了,但脱下军装,我仍旧是一名军人。我无法到抗洪一线去,但我仍旧要为国家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他的一生没有轰轰烈烈的大事迹,可他却用行动诠释了什么叫作忠诚与奉献。
1998年抗洪救灾时,为了躲避洪峰,一位被迫转移的妈妈无意间看到了正在参加抗洪抢险的儿子。那一刻,望着自己阔别了整整三年的儿子,妈妈百感交集,她多想拉一拉儿子的手,摸一摸他的头,说上两句心里话。可是,她没有想到,无论她怎么呼唤,儿子只是回头望了她一眼,又义无反顾地和战友们冲上了抗洪大堤,没有跟她说上一句话。妈妈哭了,她怎么也没想到,自己养育了近20年的儿子,居然会不认自己的妈妈。许久以后,妈妈收到了儿子的来信:“亲爱的妈妈,原谅我吧!险情重于泰山,因为我穿着军装,戴着党徽,我首先是共和国的一名军人,是一名共产党员,其次才是您的儿子呀!”
还有一个普通的村团支书,为了组织抗洪救灾,帮助灾民早点渡过难关,他三天三夜都泡在泥水里,跟洪峰搏斗。第四天,他拖着疲惫的身躯步履艰辛地回到家,告诉母亲说:“我好饿,好想吃一个荷包蛋。”说完,他就沉沉地睡去了,这一觉再也没有醒来。他走了,可在他身后的足迹里,却写满了一个共产党员的价值与追求。
一个个真实的故事,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他们用实际行动来解释奉献,远比用语言来说明更精彩,更形象。军人,从穿上军装的那一刻起,就以保家卫国为职业,以枪弹武器为伴侣。战争年代,死神随时威胁着每个军人,而他们在生死抉择面前,愿意奉献自己的一切;纵然到了和平时期,执行军事训练、备战执勤、抢险救灾……他们依然愿意走在最前面,用鲜血和身躯作为堡垒,守护着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安危。
军人的奉献,不只是在战场和灾区,也不仅仅是流血牺牲。在工作中,他们不可以离开自己的岗位去谋求私利,不能像普通人一样自由地安排业余生活,更多的情况下,他们要听从指挥,驻守在深山老林、戈壁沙漠、荒郊野岭、孤岛边陲。他们也有家,有亲人,要承担家庭的义务,但因为身着军装,不得不与家人两地分居,甚至要牺牲个人家庭的某些幸福。
军人的岗位是平凡的,可他们的伟大,恰恰就在于在平凡中积极地做着贡献,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的不平凡。
一位普通的女军医,年仅30岁就身患癌症,她完全有理由病退,可她却一边做化疗,一边为战士们做心理疏导工作,被战士们称为“知心大姐”。
西藏乃堆拉哨卡的一位指挥员,妻子在家生孩子,他几次准备回去探亲,都因工作紧张没能如愿。妻子来信说,儿子长得很漂亮,很像他,就是没见过父亲。当上级第三次批准他回去探亲休假时,天已经开始下雪了,高原地区缺氧严重,他不放心战士,晚上不顾身体的疲劳和悬崖峭壁的危险,把6个阵地哨口全都查看了一遍。当查完最后一个阵地,把一位战士破了的衬衣补好,返回连部途经一处险峻地段时,不幸跌落悬崖。他牺牲的第二天,刚好是中秋节,这一天他的妻子寄来了孩子的照片,说希望他能在儿子周岁之际,回来看看他……可是,他永远回不去了。
平凡的岗位,不平凡的奉献,他们都在自己坚守的阵地上,实现了一名军人最崇高的价值,诠释了奉献的真意。这种默默无闻的牺牲,和枪林弹雨中的牺牲相比,同样光荣,同样高尚,同样伟大!
● 人物故事|李文波:二十年的坚守,站成了任凭风浪的礁石
“二十年的坚守,你站成了一块礁石,任凭风吹浪打,却只能愧对青丝白发。你也有梦,可更知肩上的责任比天大。你的心中自有一片海,在那里,祖国的风帆从不曾落下。”
上面的这段话,是献给中国海军南海守礁士兵李文波的。他是南沙守备部队永暑专业队海洋气象分队的工程师,技术6级,专业技术大校军衔。他在南沙工作21年,先后29次赴南沙执行海洋气象观测和驻守永暑礁的任务,累计守礁时间达8年零1个月,创造了守礁次数最多、时间最长的纪录。
·不忘初心,我有我的骄傲
1985年,李文波从中国海洋大学毕业。当时,国家海洋局和中科院青岛海洋研究所纷纷向他抛出了橄榄枝,而李文波却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军营。他说:“我从小就喜欢当兵,三个哥哥想当兵都没当成,我能去当兵,便实现了我的人生理想。”
李文波如愿以偿了。他成了所在专业唯一去部队工作的大学生,被分配到宁波市的东海舰队某海测船大队,做了一名从事海洋调查工作的技术军官。1991年6月,李文波主动申请调到新组建的南沙守备部队;次年9月,他乘舰第一次来到了永暑礁,此后没有再离开。
当时,市场经济的浪潮刺激了人们的物质欲望,很多人都下海经商了,并赚到了大量的财富。那一年,李文波回老家探亲,恰逢大学同学聚会。毕业多年,昔日的同窗有的成了国家机关领导,有的成了企业高管,有的自己开公司做了老板,还有的移民海外。当得知李文波还在南沙守礁时,同学们都很惊讶。其中,有一位当领导的同学跟大家合计,说帮李文波调职,换一个好点的环境,但李文波谢绝了同学的好意。
至于原因,他私下里说:“虽然我的同学有的成了大款,有的做了大官,可跟他们比起来,我并不差。因为,我对国家做的贡献一点也不少,我也有自己的骄傲,起码我给我的国家和所处的时代留下了痕迹。”
同学的好意可以毫不犹豫地谢绝,亲人的恳求却让他无比纠结。当年,是他劝慰妻子及其家人,让妻子离开家乡,与他一同来到湛江。2001年,李文波的母亲不幸瘫痪了,因为怕耽误他的工作,就一直没告诉他。直到2003年他回去探亲,才知道母亲已经在床上躺了三年,那一刻他忍不住失声痛哭。
不久后,李文波的岳父也患病瘫痪了,作为家里唯一的女儿,妻子希望能在父母需要的时候帮帮他们。可是,此时的李文波需要马上守礁,上学的儿子也需要照顾,妻子根本无法回老家。无奈之下,她只好恳求丈夫。
到底是转业回家,还是坚守在南沙?李文波陷入了痛苦的挣扎中。
当时,如果提出转业的话,按照他的条件,肯定是没问题的;如果继续留在部队,马上就得去执行守礁任务。李文波做了最后的决定,打起背包奔向了那熟悉的礁盘,他想:“我不能做逃兵,我娘、我哥能理解我,妻子也应该理解我。”
在关键的时刻,选择南沙,选择坚守,这是李文波内心的声音,也是他为国家做出的牺牲与奉献。对家庭来说,他是有做得不周之处,可他知道自己首先是一名军人,其次才是父母的儿子、妻子的丈夫,用他自己的话说:“对孩子、对妻子的亏欠只有等到退休再补偿了,但只要穿一天军装,我就要像钢钉一样,牢牢铆在南沙的礁盘上。”
·把南沙当家建,把守礁当事业干
李文波刚调入南沙守备部队时,由于面对的是新岗位,很多东西都需要去学习。他认真研究《海洋观测规范》、《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等知识,利用假期到高校和科研院所查询资料、请教专家教授,不断地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逐渐成了部队里有名的气象“活预报”。
他对永暑礁海洋气象观测站建站以来所有的气象数据都进行了分类统计和分析研究,撰写了《南沙海区季风过渡期风的特点》、《南沙海区海浪年内变化特征》等多篇论文;还带领分队干部编写了十万多字的《南海水文气象观测教材》,作为南海舰队水文气象观测专业通用教材。
南沙的气象复杂多变,倘若预报不准,就会给战备巡逻、物资补给带来极大的困难,也会给值班的舰船造成危险。李文波带领分队人员对南沙海区天气的变化规律,包括一些灾难性天气,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总结出了一系列准确预报天气变化的规律,为值班的舰船和守礁部队提供了准确的气象参考。20多年来,由他带领的海洋气象观测站累计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军内外气象部门提供水文气象数据140多万组,创造了连续7000多天无差错的纪录。
李文波曾经说:“小数据连着大气象,必须确保每一组数据精准无误。因为,那不仅是一个气象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更是中国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庄严承诺。人,一撇一捺而已;如何做好这个人,却不简单。要做到顶天立地,心中不能只有自己!”
2005年12月底,强热带风暴肆虐南沙海域,海风高达9级,李文波马上向领导建议:“风力还会加大,赶快通知附近渔船进港。”在守礁官兵的帮助下,在附近作业的两艘渔船靠上礁盘码头,船上20多名渔民安全登礁。
李文波的这些业绩,真的来之不易。曾经,为了安装海气边界层观测系统,李文波带领分队的官兵扛水泥、搬器材,通宵达旦地摸索施工。建站之初,气象报表全部都靠人工填写,既要精准又要字迹工整,着实是一件很磨性子的工作。后来,李文波买了一台旧电脑,四处求教,最终设计出了南沙第一套水文气象月表程序,大大简化了制表流程。
2009年8月,在一次巡察中,李文波发现国家海洋局设在永暑礁的水准点地基出现了裂纹,为了不影响南沙海区内潮汐表的准确性,他立刻带领分队官兵对水准点进行复测和校准,在近三海里的距离上,每10米测一次。一天下来,李文波的双脚全是被礁石划出的伤痕。可是,他从来没有抱怨过,而是说:“我不是不懂享受生活,只是心里实在舍不下这份南沙情、观测爱。”
·舍弃“小家”,奉献“大家”
在南沙巡防区工作20多年,李文波先后有10个春节都是在那里度过的。
1992年9月,在家休假的他接到了部队的通知,舍下刚刚满月的儿子,就去南沙执行守礁任务了。3个月后,家里告知孩子持续高烧半个月了,怎么都不退,转了多家医院也不见好,生命垂危。
李文波很担心儿子,可当时礁上气象分队只有他一个干部,他不能走。这一待,就到了1993年3月。由于常年守礁,他很难顾及家庭,期间先后有六位亲人去世,都没能赶回去尽孝。2005年9月,李文波回家看望已经卧床已久、危在旦夕的母亲,只陪伴了老人十天,就接到赴南沙守礁的命令。回到部队的第二天,他的母亲不幸辞世。那天夜里,李文波一个人走到后甲板,面朝北方,长跪在甲板上失声痛哭。半年后,当他从南沙守礁回来,母亲的坟上已经长满了青草。
这20年来,李文波自觉亏欠家里太多太多。当年,他在新婚的第五天就来到南沙,上礁后音讯全无。他算过,结婚20多年来,与妻子真正在一起的时间不足3年。结婚以来,他没有陪妻子逛过几次街,没有陪她出去旅游过,就算是相隔不远的海南岛,妻子跟他说过无数次,他也未能满足爱人的心愿。他说:“对孩子、对妻子的亏欠,只有等到退休再补偿了。
但只要穿一天军装,我就要像钢钉一样,牢牢铆在南沙的礁盘上。”
·寂寞守礁人,一生无悔
守礁是寂寞的,尤其是李文波所在的气象分队,每天跟气温、湿度、潮汐等各种数据打交道,更是枯燥乏味。可是,比起在后方的安稳生活,他却很享受这种寂寞又充实的日子。
在战友眼里,李文波是一个沉默少言、淡定如水的人。曾经跟李文波同期守礁、同住一个寝室的战士小李,说起他们在永暑礁住过的那间大气波导室,记忆犹新。在那间10平方米的房子里,只有一张上下铺的床和简易的桌椅、柜子。小李对李文波的感觉,就像是对父亲一样,既有尊敬又有怕。3个月的时间里,他们很少交流,也没说上几句话。
不过,李文波爱读书的习惯,给小李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说,李文波绝大部分时间都在看气象专业的书,每天都要看到很晚,熄灯后就用台灯看。后来,李文波自己说,读书不仅仅是因为兴趣,也是因为寂寞。永暑礁的建筑面积,不足一个足球场,几分钟就能逛一圈,在上面一守三个月、半年、九个月,实在没有什么新鲜事情可以说。
在沧海孤礁坚守2900多天,这绝非常人可以忍受的。建礁初期,条件很艰苦,天气非常热,湿气重、盐分高,没有空调,缺乏淡水,蔬菜不足,人上礁后没多久就会口舌生疮。精神上的孤寂,更是折磨人。当时,有几只军犬被带上礁,结果不到3个月,有的得了风湿病站不起来,有的得了抑郁症,见谁都疯叫。
恶劣的自然环境侵蚀着守礁人的身体,李文波的风湿病也很严重,可他依然一次不落地坚持守礁,还经常替战友值班。有人问李文波:“你这样拼着命在南沙守礁,到底值不值啊?”李文波说:“南沙守礁是我一生的荣耀,就算下辈子坐轮椅,也没什么后悔的!”
这个普通的军人,把理想和忠诚刻进了心里,扎根南沙,坚守在气象工作的第一线,埋头苦干,甘于奉献。虽然也有过痛苦无奈,也曾泪流满面,也曾心酸愧疚,可他依然执着前行,秉承着“将士受命之日,则忘其家;临阵之时,则忘其亲;击鼓之时,则忘其身”的原则,在观天测海的岗位上散发着耀眼的光芒。
李文波用自己的坚守,生动地演绎出了忠诚于党、奉献于民的核心价值观,他也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每一个知道他的人:人生的高度在于过程的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