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精审四诊,明察八纲
张老平素临证讲究精审四诊,根究病源,常谓:“病邪往往藏奸于独处,中医的四诊合参,恰犹如老吏断狱,以望、闻、问、切四法查奸,则不致遗漏点滴线索,如若诊查不细,则易误诊、漏诊,终致误人。”其根据师传经验,诊查妇人时,首先注重望色查目。张老晚年曾回忆当年在峏山大杨村跟师学艺之时,杨先生就曾叮嘱说:“五脏六腑之精上注于目,查目神为诊断之首要。目珠露突者,其肝气必盛;眼白起红筋者,内热为甚……。”此外,杨家所传其查胸腹虚里、视经水异色等妇科诊查绝活,亦被张老完整地继承并灵活地运用于平日临证之中。
张老除重视四诊外,还要求明察八纲。此八纲之诀亦为杨氏所秘传,与平日教科书所言“以阴阳为总纲,以辨表里寒热虚实”为主的“两纲六辨”有稍许差异。今余在此,公布张老所传杨氏八纲口诀,以惠苍生。此八纲为:“寒、热、虚、实,气、血、痰、湿。”读来朗朗上口,摈弃了阴阳两个哲学概念较深的总纲,而侧重于实际的临床辨证,使人易于领会、学习、运用。还望后学不陋其简,用心体会,定有助于临床。
总之,张老尤其善用“四诊”,并结合妇女经、带、胎、产、哺乳的生理特点来治疗妇人之疾。其在辨证中不仅注意月经期、量、色、质等特异之处,同时还结合妇人全身证候,运用杨氏“八纲”理论以辨别疾病的属性,必要时亦结合西医学妇科检查及实验检查,以助诊断。
二、推重肝脾肾,调和精气血
数十年来,张老每每临证,均以此为准绳,处处着意从肝脾肾入手论治,立调理肝脾肾之法,尤其在妇科疾病论治上,已形成自己独具一格的学术特色。
鉴于妇女以血为本,以肝为先天和足厥阴之脉分胁肋入毛际、络阴器之生理特点,肝的病理变化对妇科疾病的影响就更为突出。妇人之疾临床常见到经、带、胎、产,杂证诸病,其病理机制多为肝体不足或有余,肝用之失司和气血之逆乱。前阴为厥阴循行之地,其病重点在肝。肝为“将军之官”,主疏泄和藏血,性喜条达而恶抑郁。任何可致人精神情志过分变动之七情刺激,或肾水不能涵肝木,均会导致肝的疏泄功能失常,成为肝经气郁或肝阴不足的原因。女性患者多郁善感,故由肝气郁结引起的病证更为多见,正如叶天士所云:“妇科病的诊治,奇经八脉固属重要,其最重要为调肝。”因女子以肝为先天,阴性凝结,易于怫郁,郁则气滞,血亦滞。“气为血帅”“气病之总司,女科之主帅”,故张老临床上对肝气郁结的患者,治疗上在劝诱开导的同时,采用疏肝理气,养血解郁,常获良效。常用方药有春柴胡、炒枳壳、川朴花、香附、栀子、郁金、白芍、蒺藜、代赭石、荔枝核、金橘叶、当归、川芎、川楝子、绿萼梅等。但对素体虚弱患者,则并不一如常法,而要慎用芳香辛散香燥之药,以免伤阴血、散元气,此时则运用扶正解郁法治之。对素体阴虚而兼肝郁者,则用养阴解郁法;对气阴不足之肝郁者,处以益气健脾解郁之剂;而对肾气不足之肝郁者,拟予益肾解郁之方。张老认为,不论治本治标都应辨证施治,始可获效。
张老宗前贤“脾肾虚损不能摄血归经”之经验,对素体脾虚气弱,统血失司,血不循经之崩漏、月经过多之患者,先以益气健脾摄血,取得良好效果,用补中益气合参苓白术散为基础方,加用乌贼骨、茜草炭、煅花蕊石、煅赤石脂诸药。对肾气不足,冲任不固之崩漏、经量过多之患者,宜予补肾益气止血,常采用参麦地黄汤去泽泻,加狗脊、桑寄生、续断肉、补骨脂、甘枸杞、乌贼骨、贯仲炭、地榆炭、乌梅炭,合二至丸,取得良效。若见气滞血瘀型崩漏或月经过多之患者,则以理气活血化瘀为主,常用桃红四物汤加制乳没、五灵脂、蒲公英、紫丹参、川郁金、元胡索、制香附、荔枝核、苏木、赤芍药、益母草等,效确敏捷。
肾藏精,为先天之本,命门附焉。张老对命门火衰、肾阳虚损的男妇病证,投熟附片、肉桂、甘枸杞、巴戟天、淫羊藿、淡大云、大熟地、杜仲、金毛犬、补骨脂、鹿角霜(茸、胶)、阳起石等味,以温肾填精,使肾气旺盛,生化有源。临床上常用此法治疗席汉综合征和宫寒不孕及男子阳虚精少、阳痿等证,都取得较好疗效。对于奇经八脉与肾的关系,张老尊崇“八脉皆属于肾”之说,尤其是冲任二脉与肾的关系,张老生前常言“补肝肾即调冲任”,认为冲任二脉只是经水运行的道路,而肾则是周身一切物质生化的源泉与根本。肾中元阳与真气乃诸气之根,气火同源,无火则无气,火微则气弱,故有“肾中元阳乃诸气之本”之说。临床上遇有因禀赋素虚或房劳伤肾而致冲任督带诸脉失和不固,胞络失约,精不化血,遂成月经失调、崩漏带下、习惯性流产等病者,张老常用金匮肾气、十全大补汤为基本方药,随症加减,临时变通,以益气血,填精助火,温煦奇经,以期阳生阴长,冲任调和,病自除矣。一言以蔽之,张老临证时刻以“肝肾为要,主调脾胃”为准绳。
三、继承师传,发扬秘法
张老受业于恩师杨仪亭,老先生乃世传医家,名振大江南北,据皖《巢县志》记载,杨氏先祖受衡山道僧传授以女科医术,大显于时。有自制妇科“七方八法”良方,世代秘传,迄今已有20余代。张老尽学之,临床50余载,遇证投之,颇见奇效。所谓杨氏家传妇科“七方八法”,其中龙灵大丸方、保胎方、顺胎方、催生方、通脉调经方、治胎咳方、治胎痢方,是谓七方;开血府生血法、化血法、治胎气法、泻胎火化湿热法、损伤保胎法、长胎复活法、产后无根虚气法、产后消导法,是谓八法。
杨氏“七方八法”,药物配伍十分考究,方药组成结构严谨,随症加减亦颇灵活合理。张老根据临床体验,选用其中方药,只要符合病机,即可取得较好疗效。鉴于杨氏“七方八法”,加减之多,内容丰富,限于篇幅,不能一一枚举,现只选述一二,便可见窥一斑。如化血法,其方药组成有煅花蕊石、赤石脂、五灵脂、红花、桃仁、三七等。此化血法方,原是主治产后恶露不下,加乳香、没药治小腹疼痛,适用于经行不畅,血瘀崩漏等证,临床实践,屡用屡效。张老根据心主血脉,痛则不通,通则不痛,气滞血瘀之理,在此方基础上加丹参、薤白头、广木香、制香附、檀香等,大胆用于内科,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数十例均获显效。又如保胎方,由黄芪、甘枸杞、山萸肉、川断肉、甘草、益智仁、杜仲、山药、补骨脂、阿胶、茯苓、地黄、黄芩、白术、当归身、桑寄生、艾叶、黏米、苎麻根、银元等诸药组成,见阴道出血加栀子炭、陈棕炭、地榆炭。杨氏用此方于先兆流产、习惯性流产患者,确为有效。但张老并不拘此方名之主治证,而是根据临床见证,辨析病因病机,扩大保胎方治病范围,如妇女子宫功能性出血,多为脾肾不足或肝郁血热,且有阴有阳、寒热并兼,析杨氏保胎方中的药物组成配伍和性味功能,为益气血、补肝肾、固冲任,多符合妇女子宫功能性出血之病因病机。故张老大胆将保胎方用于妇女子宫功能性出血之患者,果见良效,遂深感对经方、时方、家传秘方和自拟方、单验方,都不可教条死守,作茧自缚,而要全面理解,掌握方中的药物组成和性味功用,如能符合病因病机,不论内外妇幼等科疾病,均可选用,而不拘泥于汤药具体名称。只要临证时掌握辨证施治,随证化裁,通权达变,不盲目投药,自可提高中医临证水平。
四、汤丸并举,针药并用
张老临证时除常用汤药外,亦喜自备丸剂治疗痼疾。此举实乃继承杨氏妇科善用丸药之举。杨氏妇科一直认为:“丸散有渣滓之力,水之力单薄,又有忌水饮之弊。”故杨氏疗病除以“七方八法”为主打方法外,尤以同时配服丸药为其一大特色。杨氏大丸药以其卓越的疗效而远近闻名。在杨家亦有“不会搓丸不是杨家正宗”一说。杨氏曾把能否完整地掌握制作丸药的流程,作为是否得到真传的标准之一。张老日常诊疗除常选用杨氏家传龙灵大丸外,又根据自己的临证经验自拟了不孕得效丸、消瘤丸、益肾种子丸等十几种自制丸药,从长期的临床实践来看,疗效颇佳。
张老20世纪50年代毕业于安徽中医学院针灸师资班,故其平生亦善于用针。其注重辨证取穴,选穴少而精当,常常用穴不过三五处。如曾治一位18岁耳鸣少女,自其10岁许因燃放鞭炮致面部灼伤,用艮他霉素后双耳听力减退,始终未愈。此女13岁月经初潮,期、量、色、质基本正常。平素白带重,舌质淡,脉沉细。张老从其舌脉及平素白带之况,辨为脾虚血瘀、气滞络阻。选穴以手少阳三焦经的中渚、外关、耳门为主,以冀清热通络,开窍益聪,间辅以手太阳小肠经听宫,手阳明大肠经合谷,每日1次,连针7次后患者病遂愈。此针方妙在中渚配外关而有疏肝行气、活络通窍之效;合谷乃引针气行于头面,似方药之药引;又配以听宫、耳门穴,而使此针方效专力宏。从此案即可管窥张老针灸根底之扎实。
五、中西医并重,辨病辨证同举
张老虽为名老中医,但亦不排斥西医知识,尤善学习及接受西医学观点和最新科研成果。其家中常年订阅几十种中西医权威期刊,可谓“活到老、学到老”。张老生前常言:“西医检查是一个重要手段及必要参考,治病之时,既要辨病也要辨证。”但其亦不被西医所禁锢,有时在中西医不能相合之际,往往弃西选中,坚持以辨证论治为核心,在临床上常常取得意想不到的疗效。如遇脑卒中患者时,张老认为卒中不论何因、何期,病机主要在于“血瘀”,应不失时机攻瘀通下,化瘀之中内寓温通开窍,可加强活血化瘀功能,再配合通腑可使神志转清,腑气调和。常自拟验方化瘀开窍汤进行治疗,其组成药物主要有桃仁、赤芍、白芍、川牛膝、丹参、当归、茯苓、生地黄、京菖蒲、川芎、川黄连、天竺黄、白芷、炒水蛭等。观此方主要以活血化瘀、开窍涤痰为主。对于脑梗死患者固然得当,但对于早期脑出血患者,一般医家多不敢以活血化瘀立法处方用药。张老则通过辨病辨证相结合,辅以颅脑CT等检查结果,判断患者处于出血稳定期后,即以此方为主方进行加减治疗,且认为越早介入疗效越好,并不庸固于“西医治疗早期脑出血原则上应以止血为主”的观点。张老随后总结临证经验,撰写了“化瘀开窍汤治疗卒中三则”一文,刊登在1989年《中医临床与保健》。当年此文刊登前,期刊副主编张笑平先生担心选登此文会引起广大读者的质疑与探讨,故登门拜访张老征询意见。张老毅然决定全文刊登,并随时接受读者的质询。张老事后在给张笑平先生回信时称:“此法完全得于临证实践,可提供患者原始病历备查。”
对于经闭、月经失调的患者,张老往往中西互参,衷中参西。立法处方常与西医学的“下丘脑-垂体-卵巢-子宫”生理环路相对应,分四期(行经期、经后期、排卵期、黄体期)进行中医人工调周治疗。张老认为,行经期主要以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为主,经后期则以养血益肾、补气培元为主,排卵期以通络活血、温阳利湿为主,黄体期以疏肝理气、益肾培元、养血和血为主。这里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张老往往通过子宫内膜的厚薄来处方用药。如子宫内膜在B超下显示厚于8mm而经水久闭不行者,张老常以破血逐瘀贯穿整个周期治疗;对于内膜薄于8mm的患者,张老则常以益肾培元,养血温阳为主,正值经期亦是如此,而并不赞同经期一定要活血化瘀,一味强通。他认为,即便月水已通,也是点滴而下,并不利于子宫内环境的修复。
对于药物的选择,张老亦是中西互参。如经行腹痛及经行吐泻的患者,张老辨证若实属寒凝气滞,则常用厚朴、木香、枳壳、甘草、白术、砂仁、豆蔻仁等药,温中理气以治之。药理学研究亦证明,此类药物具有缓解平滑肌痉挛,促进胃肠蠕动等解痉止痛的作用。此举既符合中医辨证,又符合西医机制,自然临床疗效显著。
张老出身贫寒,祖代居于偏僻山区,体百姓缺医少药之艰难,故最重医德。在临床教学之际,常承实习医生之询,简述医德之要:济困扶危,救死扶伤,乃医之责也。对危重疑难病症,不袖手旁观,不巧避嫌疑,诊治护理,必尽心着力,从疑难病中吸取经验教训,不断提高医疗技术水平。更不能对患者草率从事,敷衍塞责,要以治病救人为己任。如曾有一女工夏某于酷暑炎天之际,产后大出血,病情危急,其夫深夜求其出诊,张老立即随往,诊视患者失血亡阳,命在垂危,当即连夜亲自为之配煎中药,为观察用药后病情变化和疗效,虽炎夏暑热,亦衣不解带,彻夜不寐,悉心守护,终使患者转危为安。
张老业医一生,虽享有盛名,亦从不骄傲自负,尊敬同道,善于虚心听取别人意见。平素对待就诊者,不论高低亲疏,干部工人,男女老少,均慎思切问,精心治疗,毫不异视。有患者特赠“当代扁鹊”之匾以赞之。
张老在继承和发扬中医学的同时,秉承传统中医救死扶伤,拯病患于危难之际,挽病员于生命垂危之间的传统美德,无私忘我的治病救人,其医德与医术必为后世所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