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中国制造的挑战:由多而大向强而精转型升级
我国的制造业于新中国成立后的30年间建立了完整的制造业体系,尤其是装备制造业体系,自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以后,经历了快速发展和强势崛起,尤其是消费品制造业成为制造业发展的拉动力量,装备制造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一、中国制造的崛起:中国价格与中国速度
20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民营经济的崛起,以及全国各地工业园区的兴建,大批外资企业纷纷涌入,中国消费品制造业发展迅速,随后由于发达国家的“去工业化”产业转移,以及国内发展的需求,装备制造业也进入了快速发展通道。2001年,中国加入WTO(World Trade Organization,世界贸易组织),中国制造业进入了新一轮的迅速发展期,船舶、机床、汽车、工程机械、电子与通信等产业的产品创新尤为突出,进而又拉动了对重型机械、模具以及钢铁等原材料需求的大幅增长,从而带动了整个制造业产业链的发展。
就在这个时候,“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成为中国经济给全世界印象深刻的词汇,中国也被全球制造业视为“世界工厂”。与此同时,价格优势成为中国制造的一张重要底牌。2004年12月的《商务周刊》封面赫然出现了“中国价格——美国产业最恐惧的四个字”,这篇封面文章详细地描绘了中国出口产品依靠其低廉的价格已经让美国传统制造业全面萎缩。美国的一些政府官员、学者还有小企业老板开始认为中国对美国制造厂商和工人的生存构成了威胁,中国制造业同行会毁掉美国从厨具、轮胎到电子线路板等众多制造业。更令美国企业担心的是,中国出口的产品已经不仅仅是服装、家具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已经有迹象表明中国的网络通信设备甚至汽车都可能成为主要的对美出口商品。在通信设备方面,大到路由器,小到网卡等产品的中美价格差都在40%以上。当然,这种低价格的前提是低成本,但是并不意味低质量。大家都非常清楚,我们供应全球的商品都是经过客户方严格检验的,无论是纺织品还是家电,都是如此。我记得,1998年,我作为顾问到浙江为嵊州市做产业规划的时候,调研发现,嵊州被称为继意大利米兰、韩国大邱之后的世界领带之都,全世界每4条领带中一定有一条是嵊州生产的,而且几乎全世界所有的高端领带品牌,都在这里设有加工厂。同样一条领带,如果贴上意大利的某品牌,价格可能是上千元,如果贴上当地的牌子,10元都不到,其实成本是一样的。可见,这个价格优势并不是靠低劣的质量而是靠总体的低成本形成的。
除了价格优势,中国制造还形成了全世界独一无二的速度优势。2006年的时候,我曾经为一家家电企业做咨询顾问,公司老板跟我讲了他们是如何快速获取订单的:上午他们参加意大利米兰的展览会发现新款式,下午就可以提供同样款式的实物产品,这令国外的对手惊呆了。我问他们是如何做到的,他说很简单:看到新款式后马上拍照录像,即时传回国内的研发设计中心进行仿制,中午就可以向国外伙伴下单定制,下午闭馆前新的仿制品就进展览馆了。后来,国外对手终于明白了,几乎所有的国际性展览,都不允许中国参展者或游客拍照、录像。
今天,中国制造的这种速度已经不仅仅凭借着这种投机取巧的小聪明了,而是依靠整体的价值链速度。苹果公司要求外包厂家的峰值日产量须达到100万部,需要75万名熟练工人和技术工人,而这些只有中国具备。国内的一家无人机制造商,研发设计中心设在美国硅谷,新产品设计出来后,本打算直接在美国硅谷及相关城市找一家制造商,结果连能够造出一架样品的厂商也没有,回到广东,一天就完成了。这样的事情,在今天已经不是个案。2019年,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的一位博士分享了他自己的感受:北方一个大城市的企业,有一个部件需要3D打印,在这个城市及周边找了一圈,也无法制造,晚上8点钟把需求传给了广东东莞,工厂晚上9点钟开始设计并排产,次日早上7点钟派人乘坐最早的航班到达首都机场,8点钟就到了客户手中,这令客户感到惊讶。
其实,这种速度,已经不仅仅体现在某个具体的产品、某个特定的消费品或消费电子类行业里,电子信息设备、高铁、船舶、航天、汽车、工程机械等重型装备制造业也体现了同样的中国速度。2016年以来,我国海军各型国产新型舰艇相继加入战斗序列,“下饺子”这类词语似乎已不足以形容海军新舰入列的速度了,2016年一年就入列25艘舰船。从2008年中国建成京津高铁开始到2018年12月,高铁投入运营3万公里,已经是2008年的44.5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