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永乐的逆袭
隆福宫里的燕子
洪武十三年(1380年),一支队伍从南京出发,一路上走走停停,来到了当时的北平城下,这支队伍的领袖正是皇四子燕王朱棣。作为就藩王爷中的一员,不会有人想到,这位年仅二十岁的皇子,将会在未来几十年内改变这座城市的命运。
壹
让燕王就藩北平,并非朱元璋脑子一热作出的决定。在朱棣还很小的时候,洪武皇帝就已经为他的儿子们规划好了美好的未来。
排行老四的朱棣出生在1360年,换成年号还是元朝至正二十年,老爹朱元璋还处于创业阶段,当时正在安徽、江西一带跟陈友谅角逐。朱棣一出生,他连看一眼的时间都没有,匆匆忙忙地上了前线。
所以,导致的结果就是朱棣当时并没有大名,估摸着就是朱小四这种乳名叫着。不光是朱棣没名字,而且他的三个哥哥和三个弟弟都没有名字,加起来七个人,后来被朱元璋合称为“渡江七子”,意思是渡江之前生的七个孩子,搞得有点像葫芦娃。
老朱家在起名方面都有先上车、后补票的习惯。朱元璋本人就很典型,叫了二十多年的朱重八,参了军才算有了大名,改名叫朱元璋。称帝以后连带着追赠了自己的父亲和兄弟一人一个新名字,老爹从“朱五四”改成了“朱世珍”,兄弟分别叫作“朱兴隆、朱兴盛、朱兴祖”。其实,朱元璋自己也在称帝后改了名,叫作“朱兴宗”,和兄弟们加起来正好是“隆盛祖宗”,相当吉利。只不过后来这名字不怎么用而已。
到了朱棣这里也不例外,直到明朝正式建立前一个星期,朱元璋才去太庙祭祀,禀告祖宗把孩子的名字补上。《明太祖实录》上讲: “维子之生,父命以名,典礼所重,古今皆然。仰承先德,自举兵渡江以来,生子七人。今长子命名曰标、次曰樉、曰棡、曰棣、曰橚、曰桢、曰榑……” 意思是说,感谢祖宗保佑,从渡江以来,生了七个孩子,现在开始起名。到这为止,朱棣的名字才算定了下来。
朱元璋对自己儿子们的定位相当长远,早在“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时期,他就已经在思考国家之后的运转问题了。
尽管元朝靠着刀和马打下了天下,但正如之前说的那样,抛开忽必烈的三十年以及元顺帝的三十年,元朝跟走马灯一样,三十年换了十个皇帝。从权臣专政到后宫乱权,历朝历代政治上能犯的大忌,元朝基本上都登峰造极地展示了一遍。而朱元璋的青少年就是在这种乱世中度过的,所以他必须想办法规避这种政治上的混乱。
想来想去,还是自己的亲儿子靠得住。所以,还没等打下江山,朱元璋已经把皇长子朱标的正统地位,以及其他儿子作为王爷分封各地的体系搭建好了。到时候老大在南京城坐着,弟弟们往边疆一站,老朱家的江山万寿无疆。
但是,培养一个镇守边疆的王爷可不容易。像电视剧里演的普通的太平王爷就无所谓,混混日子,等二十岁成年以后找个地方,该遛鸟遛鸟,该听戏听戏,该成家成家。
但是,要去守国门就不一样了。首先你得懂军事,总不能打起仗来分不清炊事班还是骑兵营,那一准儿要丢完人丢城,全部完蛋。
而且,当时北方被少数民族统治了几百年了,很多地方人烟稀少。所以,边疆驻守的长官必须上马打仗、下马管民,放个草包在这儿很容易祸害平民。万一到时候天怒人怨,老百姓回头一急眼把城门打开,北方就不稳定了。
也就是说,以朱棣为代表的这群二十多岁的年轻人,至少要担负起封疆大吏外加“军区司令员”的工作,那培养的路子就任重而道远了。
贰
所以,在洪武三年(1370年)的时候,朱元璋就建立了所谓的“宗人府”,当时还叫“大宗正院”,对皇室子弟进行管理。当然,那时候的老朱家还没有开枝散叶,宗人府基本上就是朱元璋父子们自娱自乐,统计成表格估计也就一页纸不到,不像后来的几十万人,凑一块儿能顶一个县城。
既然人少,那基本上人人都有官来做,当时的宗人令,正一品的职位,由秦王朱樉担任。然后,晋王朱棡任左宗正,燕王朱棣任右宗正,周王朱橚任左宗人,楚王朱桢任右宗人,也全部都是正一品。反正都是自己的儿子,职位不要钱,随便给,见了领导都叫哥。
当时最大的二皇子秦王朱樉才十四岁,勉勉强强地能处理事务,反正也就统计一下宗人府的人数,加起来没有十个人。其他的就比较离谱了,当时燕王朱棣才十岁,最小的楚王朱桢才六岁,鼻涕还没擦干净。所以,最早的宗人府本质上就是学堂,宗人令相当于班长,每天负责点名,外加给老爹汇报弟弟们的学习进度。
学什么呢?首先儒家经典和兵法谋略是必不可少的,这是朱元璋和他的创业团队起家的东西。尤其是儒学,打仗这种事大差不差就行,那会儿大明朝最不缺的就是能打仗的。但很多将领都是大老粗,包括朱元璋自己也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文化教育。我们现在看朱元璋写的很多诗,基本上格律都对不上,只有意境,放在过去是要被文人笑话的。
所以,朱元璋和他的皇后马氏都很希望孩子们读书,甚至请了很多隐居的宿儒来给孩子们上课。当时有个宿儒叫李希颜,河南人,被朱元璋特地下诏书请过来给皇子们上课。结果,这位老先生实属不客气,拿着戒尺,上来就把不听话的学生敲了个满头大包。
这下朱元璋不乐意了,我的孩子你教可以,打学生算怎么回事,你这违反“素质教育法”呀。结果,老先生慢条斯理地说: “乌有以圣人之道训吾子,顾怒之耶?” 就是说,我拿圣人的道理教育你孩子,你居然还生气?
朱元璋马上懂了,觉得这人说的有道理,动不得,哪能和圣人过不去!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你和圣人作对,基本上跟畜生差不多。所以,朱元璋不光没收拾李希颜,还以礼相待。在皇子都去就藩以后,李希颜光荣退休,朱元璋还特别赐给他“绯袍”,就是大红的官服,待遇跟四品以上的官员一样。
除了儒学以外,朱棣他们还要特别去学两本书,一本叫作《宗藩昭鉴录》,另外一本叫作《祖训录》。前者记载着历朝历代藩王的好坏事迹,先把定位给你们明确了,该学谁不该学谁自己掂量好;后者则记载着朱元璋平时教育孩子们的话,时不时地要回想一下老爹的教诲,别忘了自己该干什么。
到这儿还不算完,朱元璋还给儿子们布置了社会实践任务,比如《明太祖实录》上载有: “宜习劳,令内侍制麻履行縢。凡诸子出城稍远,马行十七,步行十三。” 就是让孩子们特意穿上布衣麻鞋,出城远足,骑马走十分之七的路程,步行十分之三的路程,感受行军打仗的劳累。
等到了朱棣十七岁(洪武九年,1376年)的时候,朱元璋还把哥儿几个扔回了老家凤阳,就是所谓的中都,城市建设水平上肯定不能跟南京比,也没什么正儿八经的宫殿。所以,朱元璋希望朱棣这群皇子能在其中感受民间疾苦,别回头到了地方上天高皇帝远,不守规矩,胡作非为。
所以,到了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棣已经在文韬武略上初具水准了。这一年三月,燕王朱棣正式就藩北平,和他一起同行的,还有大将军徐达的女儿徐氏。
在燕王就藩之前,朱元璋琢磨着成家才能立业,所以就跟好兄弟徐达商量: “朕与卿,布衣交也。古君臣相契者,率为婚姻。卿有令女,其以朕子棣配焉。” 意思是说,咱俩从平头百姓开始就是哥儿们,过去君臣关系好的都得结为亲家,你这边有个女儿,跟我家四儿子朱棣凑一块儿吧。徐达哪敢说不呀,命都卖给朱元璋了,不差一个女儿。所以,在去凤阳老家之前,徐氏就被赐封为燕王妃,第二年和朱棣成婚。
其实,这一桩婚姻在朱元璋看来,远不止联姻这么简单。朱棣就藩的地方是北平,属于反攻北元的前线,将来朱棣肯定是要带兵打仗的。徐达在军中树大根深,朱棣手底下免不了要有徐达的手下,朱棣治军需要徐达的辅助。
有了徐达做岳父就不一样了,老丈人的人就是我的人。所以,后来朱棣打北元,手底下就有徐达当年北伐的大将傅友德,顺顺当当地就打赢了。
等朱棣到了北平以后,王府已经给他准备好了,就是当年元大都的太子府——隆福宫。
叁
现在有很多人认为明代之后元故宫就拆除了,其实不完全对。元故宫的大多数建筑在明代初年是完整保存的,只不过在明代的数百年里陆陆续续地坍塌毁坏了,比如前文说过的放置渎山大玉海的广寒殿就是其中之一。
后来,万历年间的首辅张居正就曾经写道: “皇城北苑中有广寒殿,瓦甓已坏,榱桷犹存,相传以为辽萧后梳妆楼。成祖定鼎燕京,命勿毁,以垂鉴成。至万历七年五月,忽自倾圮……” 说明至少在明中后期,北京城里还有很多元代的建筑遗存。
隆福宫的位置大概是在现在太液池(中南海)以西、灵境胡同以北的地方。明朝洪武年间的工部官员萧洵写了本书,叫《故宫遗录》,后来被人们在几百年后的地摊上找到了。
萧洵描述这个“故宫”跟现在的故宫完全不是一个意思,说的就是元故宫,即过去的元宫城,里面提到 “山后仍为寝宫,连长庑,庑后两绕邃河,东流金水,亘长街,走东北。又绕红墙,可二十步许,为光天门,仍辟左右掖门,而绕长庑。中为光天殿,殿后主廊如前,但廊后高起,为隆福宫” 。按照这个思路,隆福宫离过去元代的寝宫不远,属于标准的元代“大内”。
所以,既然是过去的太子宫,又在“大内”,那么隆福宫的规制建设跟普通藩王的宫殿绝对不是一个级别。所以,这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争议。朱棣的兄弟们为这事眼都红了。
因为那时候明朝刚刚建国,本来就是百废待兴,比较穷。老爹朱元璋又是农民出身,崇尚节俭,你建个王府稍不留神就可能赶超皇宫,谁敢大兴土木?万一惹得老爹不开心了,王宫直接给你改成王陵。所以,朱棣白捡了一座现成的宫殿,很容易树大招风。
为了这件事,朱元璋煞费苦心,特地在《祖训录》里面解释了一下: “凡诸王宫室,并依已定规格起造,不许犯分。燕府因元旧有,若子孙繁盛,小院宫室任从起造。” 大致就是说,只要是藩王的宫殿,都得按照目前已经制定的规制来建设,不能逾越。老四朱棣那个属于例外,本来就是元朝留下的,所以比较特殊。如果以后他的孩子多了,可以单独再建小院子。
现在很多学者为这个讨论,就是在宫殿安排这件事上,朱元璋有没有点特殊用意在里面。不过,这个有点过分演义了。朱标的皇太子之位是跟朱元璋的皇帝之位一块儿定下来的,稳得不能再稳,以朱元璋的性格,也犯不着这么纠结,提前十几年去暗示。
因此隆福宫的安排,大概率就是朱元璋觉得没必要麻烦,因为当时建宫殿的木头主要得从南方找,真要在北京建个王府指不定猴年马月才能建成,有现成的,不用白不用。
所以,从洪武十三年(1380年)开始,燕王朱棣将在隆福宫里,度过他人生中最无忧无虑的十年,并积极地为反攻北元做好准备。

姚广孝墓塔 位于北京城西南房山区常乐寺村。
功夫不负有心人。到了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蒙古发生了内乱,阿里不哥的后代也速迭儿趁着蓝玉打败北元之际,截杀了北元后主脱古思帖木儿。
朱元璋一看机会来了,果断决定出手。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正月,由燕王朱棣和晋王朱棡做统帅,西线归晋王朱棡管辖,从太原往北走;东线则由燕王朱棣统帅,带着颍国公傅友德、南雄侯赵庸等人,从北平出发。
这是朱棣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独自统兵,后来齐王朱榑也跟了过来,归朱棣统辖。一群人在北平,就等着开春远征塞外。
朱棣一行人三月从现在北京密云的古北口出发,没想到路上正好碰上了大雪,按理说大雪行军属于作死。但朱棣年轻,不信邪,满脑子都是出奇制胜,就跟傅友德说: “天雨雪,彼不虞我至,宜乘雪速进。” 就是说,雨雪天气,对面也猜不到我们敢在这种天气下行军,应该加速前进。
傅友德他们一听人都傻了,心说我们也想不到啊,正常人谁这么玩命,这种天气如果迷路断了补给,基本上就是全军覆没的结果,属于兵家大忌。但没办法,你不能和王爷对着干吧,敢跟朱元璋的儿子作对,你有几条命啊?所以就只能硬着头皮往前走。
结果走着走着,就走到了迤都,也就是现在的蒙古国苏赫巴托省境内,跟元军来了个脸对脸,碰到了当时的蒙古太尉乃儿不花。乃儿不花没想到朱棣能从这边冒出来,吓得拔腿就跑。结果当时朱棣手底下有个蒙古投降过来的叫观童。观童和乃儿不花是老朋友,一见面俩人抱头痛哭,捎带着就把乃儿不花劝降了。
这场仗打得非常漂亮,因为乃儿不花不是一个人,他是带着他完整的部落一起回来的,相当于不战而屈人之兵。而且,与之形成对比的,是西线晋王朱棡直接在敌国迷路,导致西路军毫无所获。所以,朱元璋评价道: “肃清沙漠者,燕王也!” 这话一说,基本上奠定了朱棣作为北方东线的军事节制地位。
所以,假如没有任何意外,朱棣这只住在隆福宫里的燕子,将会逐渐被磨炼成一只傲视北方的雄鹰,他和他的后代也许会成为世代镇守边疆的一支贵族,就这么繁衍下去。北平也将因为政治中心的南移逐渐被冷落,成为类似于西安或是洛阳那样的故都。
只可惜,历史从不缺少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