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条件执行,保证完成任务
● 服从!无条件服从
西点军校第52届毕业生,国际电话电报公司总裁兰德·艾拉斯科说:“军人的第一件事就是学会服从,整体的巨大力量来自于个体的服从精神。”
对军人来说,服从命令是天职。一支部队、一个组织、一名战士,要完成上级交付的任务,必须具有强有力的执行力。接受了任务的那一刻,就等于做出了承诺,而完成不了自己的承诺,是不该去找任何借口的。这是一种崇高的思想,体现着一个人对自己的职责和使命的态度。
在西点军校,服从被视为一种美德,每一位军人都必须服从上级的指挥。即便是立场最自由的旁观者,都坚信着服从的观念。在西点人看来,学不会服从,不养成服从的习惯,就不能在军队中立足。
1945年6月30日,布雷德利将军在给巴顿将军撰写工作能力报告时,给了一个不同寻常却又合情合理的评语:“他总是乐于并且全力支持上级的计划,而不管他自己对这些计划的看法如何。”简单的一句话,就道出了巴顿将军的服从意识。
服从是自制的一种形式,每一位军人都要深刻体验身为一个伟大集体中的一分子,哪怕是很小的一分子,有着怎样的意义。西点人深知,从组织里走出的每一位军官,都是投入战争的人,要执行作战命令,要带领士兵进攻有坚固防御的敌人,没有服从就不可能有胜利。
威廉·拉尼德说过:“上级的命令,就像大炮发射出的炮弹,在命令面前你无理可言,必须绝对服从。”
能够进入西点军校的学员,各方面都是优秀的,但越是这样的青年,越有可能变成刚愎自用的管理者。考虑到这一点,西点军校对学员进行了严格的服从训练,让他们知道自己是西点团队中的一员,肩负着国家的重大使命。
培养服从意识的训练是残酷的。在训练的过程中,学员失去了“自由”,不能保留任何最基本的个人财物,不准保留任何代表个人特色的象征。在最初训练的几个星期里,他们都像新生儿一样,没有姓名,也没有任何独立的个性。
此外,西点还采用了“斯巴达式”的各种训练。这种方式的优点在于,学员的身体时刻处于疲惫不堪的状态,没有提出反对的余地,进而形成无条件服从上级的基础。这种行为积累下来,就可维持绝对服从的团队规则,今后就算他们有再好的理由,也无法对规则提出异议。
当西点的军官对学员下达指令时,学员必须重复一遍军官的指令,然后军官问道:“有什么问题吗?”学员的回答只能是:“没有,长官。”这样的回答等于做出了承诺,接受了军官分派给自己的任务。
军人必须学会服从,尤其是初级职务的军官,倘若不学会服从,不养成服从的观念就无法在军队中立足。虽然,不是所有的指令都绝对正确,毕竟上级也会犯错,但他的地位、责任决定了他有权力发号施令,上级的权威、整体的利益,是不允许部属抗令的。
军人的生命意味着责任,必须服从命令,时刻准备着。当冲锋号吹响的时候,你必须出发,哪怕是赴汤蹈火,也不能有任何的犹豫或退缩。服从,是成长直至成熟的第一步,也需要个人付出巨大的努力。当你身处服从的角色上,就要遵照命令做事,暂时摒弃个人的利益,把集体的利益放在首位。
在服从命令的过程中,你会对集体的价值观念、运作方式有更加透彻的了解。在服从的过程中,你也会遇见各种难题,但穿过所有困难的考验,你的自信、自尊和自律也会随之更上一层楼。要知道,服从不仅是对组织的忠诚,也是对自我的尊重与肯定。
● 完成任务没有借口
作为军人,无论接到什么样的任务,脑海里的第一个念头都应该是:我必须完成它!
这是一种恪守责任的态度,也是一种奋力进取的精神,更是一份完美的执行能力。美国一位军校指挥官说过:“军人只有两种,一种是合格的,一种是不合格的。为什么不合格?因为他们在寻找借口。”面对棘手的任务,要想方设法去完成它,而不是为没有完成找借口,哪怕是看似合理的借口。
1898年,美国和西班牙战争爆发后,美国总统麦金莱必须跟西班牙的反抗军首领加西亚将军尽快取得联系,可当时加西亚正在古巴丛林里活动,根本没有人知道他的确切地址。这项艰巨的任务,最终落到了美国陆军中尉罗文的身上。当罗文接过那封决定战争命运的信后,没有问:“加西亚将军在哪儿?”“怎样去找?”“怎么把信交给他?”他所想的就是,把信送给加西亚。
临行前,上校嘱咐罗文说:“这封信有我们想了解的一系列问题,除此之外,要避免携带任何可能暴露你身份的东西。历史上有太多这样的悲剧,我们没有理由冒险。我们不能失败,一定要确保万无一失,没有人知道加西亚将军在哪儿,你自己得想办法去寻找他,以后所有的事全靠你自己了。”
当这样的情况出现时,当一个人的荣誉乃至生命处于极度危险中,服从是军人的天职。罗文孤身一人辗转前往古巴。途中,他历经了千难万险,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下,以绝对的忠诚、高度的责任感和创造奇迹的主动性,把信交给了加西亚将军。
从罗文身上,我们看到了不找借口、无条件执行、献身使命的精神,而这些都是当代军人必备的优秀品质。在执行命令的时候,军人没有任何借口,必须想尽一切办法去完成它。
莱瑞·杜瑞松许多年前还是个新兵,在第一次被派到外地服役的时候,接到了一个任务。连长要求他到营部去,同时交代了他七件事。这些事情包括,去见上级的一些人,向他们请示任务;申请一些东西,如地图和醋酸盐,当时醋酸盐严重缺货。
从客观上来讲,要完成这七件事非常不易,特别是对一个初次奉派外地服役的学员来说。莱瑞·杜瑞松心里七上八下的,他没有把握把这些事做好,但还是下定决心完成这些任务,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必须完成!
事情正如他所预料的那样,进展得很不顺利,尤其是在醋酸盐的问题上。负责补给的中士不愿意拨给他醋酸盐,认为没有这个必要。莱瑞·杜瑞松不甘心,义正词严地向那位中士说明理由,希望对方能够从库存中拨一点出来。那位中士开始有些为难了,到底要不要给他呢?莱瑞·杜瑞松一直缠着他,滔滔不绝地说服他,最终打动了对方,让他相信醋酸盐现在对他们而言真的非常重要。
当莱瑞·杜瑞松拿着醋酸盐向连长复命的时候,连长简直惊呆了,根本说不出话来。他知道,自己交给下属的这个任务,根本就是不可能完成的,更何况他只是一名初次奉派外地服役的学员!可就是这个新兵,居然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保质保量地完成了所有任务。
其实,莱瑞·杜瑞松就算没有按时完成任务,他也可以找到合理的借口。可他没有那么做,在接到任务之后,他心里就有了一个“必须完成它”的信念,这份信念带给了他强大动力和执行力。
对军人而言,有一种使命是用火与血熔铸的,要用生与死来磨砺,它比生命还要可贵,这就是命令。在保卫祖国、献身国防、担负使命时,不找任何借口,必须竭尽所能去完成它。知难而上、永不言弃,这是军人必备的素养。
● 全力以赴去执行
军令如山倒,军中无戏言。在面对命令和任务的时候,军人首先要做的就是服从,而后是执行,且要全力以赴,以求执行到位。
美国有一位退伍军人,在战场上负伤后回到地方,由于年龄比较大,身体又有残疾,找工作很难,不少单位都拒绝了他。纵然如此,他依然迈着坚定的步伐,寻找着可能的机会。
一次,他来到了美国最大的一家木材公司求职,却被招聘人员挡在门外,说这里不会聘用他。他巧用脑子,想办法通过了几道关卡,最终见到了这家公司的副总裁,并坚定地说:“副总裁,作为一名退伍军人,我郑重地向您承诺,一定会完成您交给我的所有任务,请您给我一次机会。”
副总裁真的给了他一次机会。不过,那真的算不上什么好差事,而是安排他到美国中部去收拾烂摊子。在他之前,公司派了不少优秀的经理人过去,都没有把这个工作做好,因为那里的客户关系很糟,公司的欠款长期收不回来,整个公司的形象都受到了损坏。
副总裁心想:那些优秀的经理人都无法完成这个任务,倒不如让你去试试自己到底是不是那块料。对于副总裁的心思,退伍军人并未过多地琢磨,他只是坚定地说:“我会全力以赴完成任务。”
第二天,他就起身去了自己要接手的区域。几个月后,他成功地挽回了公司的形象,把客户关系梳理通畅,收回了大部分的欠款。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现在,让我们看看他在平日里的工作表现,或许就能知道答案了。
一个周末的下午,总裁把这个退伍军人叫进了自己的办公室,对他说:“我周末要出去办点事情,我的妹妹在犹他州结婚,我得去参加她的婚礼。现在,麻烦你帮我买一件礼物,这个礼物在一家礼品店里,那个漂亮的橱窗里面有一只蓝色的花瓶。”描述完之后,总裁就把写有地址的卡片递给了那位退伍军人。
接到任务后,退伍军人郑重地向老板承诺:“我保证完成任务。”
退伍军人看到卡片的后边,有老板要乘坐的火车车厢和座位。因为老板说过,买到花瓶后,直接送到他所在的车厢就行了。他立刻开始行动,走了很长时间才找到那个地址,当找到地址的时候,他大脑一片空白,这个地址根本不是老板描述的那家商店,也没有什么漂亮的橱窗,更没有那只蓝色的花瓶。
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跟老板解释说:“对不起,您给我的那个地址有误,所以我没能买到那只蓝色的花瓶。”可是,这位退伍军人没有这样想,他向老板承诺了,保证完成任务。他给老板打电话询问,不料老板的电话已经打不通了,因为在北美周末的时间,老板是不允许别人打扰他的,通常他都不会接电话。
该怎么办?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绝对不能耽搁了!于是,这位退伍军人开始结合地图,用扫街的办法,在距离这个地址五条街的地方,他终于看到了老板描述的那家店。透过漂亮的橱窗,他看见了那只蓝色的花瓶。他欣喜若狂,飞奔过去,到了门口才发现,商店已经提前关门了。
他结合黄页和地址,找到这家店铺经理的电话。当电话打过去后,对方告诉他:我正在度假,不营业。而后,直接挂断了电话。他没有放弃,心想:不管怎么样,我都必须拿到那只蓝色的花瓶。他想到砸破橱窗取花瓶,可等他找到工具回来时,刚好一个全副武装的警察来到了橱窗前。他等了半天,那位警察都没有走的意思,一直站在橱窗前。
这个时候,退伍军人似乎意识到了什么。他再次拨通了该店经理的电话,他第一句话就说:“我以自己的性命和一名军人的名誉担保,我一定要拿到那只蓝色的花瓶,因为我承诺过,这关系到一名军人的荣誉和性命,请您帮帮我。”
对方没有挂断他的电话,开始听他讲述人生的经历:为了挽救战友的性命,把战友背出战场,因此负伤落下残疾。那个经理被他感动了,终于派了一名员工,给他打开了商店的门,把那只蓝色的花瓶卖给了他。
事情到这里,是不是该结束了呢?远远没有。在退伍军人正在为买到了花瓶高兴的时候,他一看表,老板的火车已经开了。他连忙给自己以前的战友打电话,说要租一架私人飞机。在北美很多人都拥有私人飞机,最终他找到了一位愿意把私人飞机借给他的人,而后他乘驾飞机追赶老板乘坐的火车。当他气喘吁吁地跑进站台的时候,老板所坐的火车刚好缓缓地驶进站台。
按照老板给的车厢号,他找到了老板,将蓝色的花瓶小心翼翼地放在老板面前的桌子上。而后,他对老板说:“总裁,这是您要的蓝色花瓶,祝您旅途愉快。”说完,他转身就下车了,没有多说一句话。
新的一周开始,上班的第一天,老板又把这位退伍军人叫进了自己的办公室,对他说:“谢谢你帮我买的礼物,我妹妹很喜欢。你完成了任务,我向你表示感谢。这几年,公司一直在挑选一位经理人,想把他派到远东地区担任总裁,这是公司很重要的一个部门,可之前的选拔一直不太满意。后来,顾问公司出了一个蓝色花瓶测试选择经理人的办法,在这个过程中,多数人都没有完成任务,因为我们给的地址是假的,让店铺经理提前关门,让他最多只能接两次电话……在过去的测试中,只有一个人完成了任务,因为他把橱窗的玻璃砸了,但这与我们公司的道德规范不符,没有被录用。在后来的测试中,我们特意雇了一位全副武装的警察守在那里,而这些都没有阻碍你完成任务的决心。现在,我代表董事会,正式任命你为公司远东地区的总裁……”
什么叫作全力以赴去执行?这就是最好的解释。在面对挑战和危险的时候,依然有保证完成任务的决心和勇气,不给自己留任何退路,不去寻找回旋的余地,始终保持冲锋的力量。现实的经验告诉我们:硬骨头并不难啃,难啃的是具备啃骨头的勇气!不要让自己的懦弱,成为阻碍自己变优秀的敌人。
● 人物故事|王百姓:每一次任务,都是与死神较量
生活中,不少人做事都喜欢给自己留后路,总认为一次没有执行到位,没有完成任务,没什么关系,大不了重新再来一次。可你知道吗?对有些人来说,在接到任务的那一刻,他不会给自己找任何重来的理由,他要求自己必须全力以赴地完成任务,不容许有丝毫的差错。
因为,生命只有一次,而他是与死神较量的人。
·与死神较量的人,只有一次机会
王百姓,全国知名排爆专家,现任河南省公安厅治安管理总队调研员,三级警监,高级工程师。他1969年参军至1985年转业到河南省公安厅至今,已经在爆破、防爆和排爆这个令人肃然起敬的领域工作了近50年。有人统计过,自1987年以来,王百姓亲手排除的1.5万多枚战争时代遗留炸弹、爆炸装置和100多眼爆破作业遗留哑炮,足以装满5车皮。多数废旧的炸弹,或发现于闹市区,或发现于居民区,弹体严重锈蚀,不易分离,引信底火外露,排除难度极大,只要其中一枚发生爆炸,他就会丢掉性命。
正因为此,王百姓有一个特殊的习惯,每次执行任务的时候都要请同事给自己拍一张工作照。为什么要拍这个照片?他解释说:“一个是规矩,组织上规定要拍照。第二个,考虑到家庭,万一出事了,给后人留个资料,知道是咋出事的。至少给家人一个最后的交代。”鉴于工作的性质很危险,以至于每次出去执行任务时,他都很少告诉家里人,有时甚至还会对妻子说谎。
这些年来,王百姓究竟处置过多少爆炸现场,排除过多少爆炸物,经历过多少危险,连他自己也说不清楚了。每一次接到任务,他都是无条件执行,这是他的工作,他的职责,他的使命;每一次执行任务,都如同站在生死的边缘线上,必须全力以赴地完成任务,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必须一次执行到位。
排爆,是将社会的危险系数系于一身的职业。在这个特殊的队伍里,王百姓是目前唯一没有伤残,不曾发生过任何事故的全国劳模、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模。他创立的有关爆破理论和爆破方法,填补了国内的空白,在国际交流中也让世界同行对他的独到见解、对中国防爆界刮目相看。他用精湛的技术、严谨的作风、高超的智慧和无畏的忠诚,实现着一个人民警察的人生信条。
·谁都可以出错,唯独“他”不行
1998年6月27日,王百姓在开封出差。突然,他接到了上级的电话,说郏县有一颗炸弹需要排除。接到电话后,王百姓连夜返回家乡,到现场时是凌晨2点多。他拿着手控灯,趴到车底一看,是一枚高智能的遥控汽车炸弹。这枚炸弹在河南省是首次发现,在国内也很罕见,其爆炸威力足以炸毁汽车并危害到周围的民房。
当时,王百姓暗暗捏了一把汗,怎么会出现这样的炸弹呢?天很黑,周围的环境也不熟悉,且犯罪分子还没有归案,一旦惊动了他,很有可能会发生爆炸。看到这种情况,王百姓决定等天亮后再排爆。
第二天一早,天蒙蒙亮,王百姓就到了现场。准备就绪后,他走向了那辆被安装了炸弹的汽车。第一次爬进去,他很快就出来了,因为心跳特别快,情绪不够稳定;第二次进去后,手有点不听使唤,他又退了出来;第三次,他还是退了出来。此时,很多同志说干脆不要拆了,汽车炸了算了。可王百姓没同意,在那个时代,老百姓买辆汽车不容易,说炸就炸的话,怎么都觉得对不住老百姓,不能让“保护群众的利益”变成空谈。
王百姓第四次钻进了车底。这枚炸弹线路密集,里面装有4个雷管,8根雷管线,4根电池线,对他来说,拆除这个装置是一个空前的挑战。这12根线,到底该剪哪一根?一旦剪错了,肯定会爆炸。
在理出头绪后,王百姓开始了作业。他一共剪掉了10根线,最后只剩下两根。此时,他又远距离剪掉了一根,最后的那一根他重新钻到车底剪断。就这样,这颗炸弹被成功地拆除了,全程历经2个小时。
2003年,河北省威县检察院的一位检察官,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那是一枚制作精良的炸弹。河北警方想了很多办法,都没能将其拆除,最后这项任务又落到了王百姓的身上。在看了X光拍的炸弹图后,王百姓心里一紧,这样的炸弹在他几十年的排爆生涯中,从未遇见过。
那一刻,王百姓心里想了很多,甚至想到了有可能去了就无法回来。到办公室提防爆服的时候,走起路来都觉得脚步很沉。从来不向人提要求的王百姓,这次向河北的同事提了一个要求,说希望能和妻子吃顿饭再走。可是那顿饭,他一口菜也没吃,临别的时候,两个人都掉眼泪了。谁也不知道,这一去是不是就成了永别。
到了河北威县以后,王百姓一层层地打开炸弹包裹,发现里面放了一个类似茶叶桶的东西。有人提议说拧开,被他果断否决了,他看到盒子外面有个线头,其他的线头还缠在里面。为了安全排除炸弹,王百姓可谓是绞尽脑汁、倾尽全力。他在现场加工了一个无缝钢管,在钢管上截出一个长方形的孔,然后把炸弹放入钢管里,通过无缝钢管上的孔,围着炸弹导线的位置切开一个口,把炸药一点一点地倒出来。
经过了一天半的时间,这枚炸弹才被成功拆除。打开后一看,这个爆炸装置做得相当有水平,若是拧了盒盖肯定会造成伤亡。在场的领导和同志对此大为震惊,多亏听了王百姓的话,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在无数次与爆炸打交道的经历中,王百姓用自己的生命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神话。对他来说,选择了这项工作,就要恪守承诺和职责,努力把每一次的任务执行到万无一失。每次排爆时,他都会仔细考虑每一处细节,用他的话说:“生命对谁都是只有一次,因为我是一名警察,既然干这个了,就要承担起保证社会治安稳定的义务和责任。”
·为人民做事,不掺私心杂念
王百姓曾说:“人民的利益和党的事业高于一切。作为一名警察,在党和人民需要的时候,没有任何理由打退堂鼓,没有任何理由当逃兵。”这些年,他除了亲手排除炸弹以外,还参与了很多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爆炸案件的侦破和查处工作。
2001年3月16日凌晨4时至5时之间,河北省石家庄市发生了一起特大爆炸案:死亡108人,伤54人,损失之多、影响之坏,都是空前的。案发3个小时,王百姓就接到了公安部的紧急通知:火速赶往石家庄!
这是一项紧急命令,王百姓12点就赶到了案发现场。经过勘察和分析,他执笔给出了专家组意见,并对炸药种类、装置类型、炸点位置和装药量逐一进行了分析,得出结论:5个爆炸现场,炸药包装一致,点火方式一致,作案手段一致,侵害目标明确,作案时间接近,是同一伙人所为,完全可以并案侦查。
确定了侦破方向后,刑侦人员把被炸的5个炸点的所有住户并在一起分析,很快发现只有一个人和这5个炸点同时有关系,如继母、姐姐、前妻、前妻家人等,且他对这些人都很敌视,存在报复心理。
案发8个多小时,通缉令迅速发往全国。7天以后,犯罪嫌疑人在广西落网。在世界刑侦史上,这样的侦破速度也是罕见的。
每一次执行任务,都是与危险打交道,与死神较量。都是血肉之躯,谁能不害怕?平常人只要一次遭遇炸弹,就已经心惊胆战了。王百姓也是一样,他有家庭、有妻子、有儿女,可他头上还有警徽、国徽,他只能把家人的担忧、战友的期盼、国家的重任,一并担起。
从接到任务起,他就知道自己必须完成,也要求自己必须完成。因为,跟死神多较量一次,人民离危险就少几分可能。在2001年感动中国的年度颁奖仪式上,评委们给王百姓的颁奖词中有这样一句话,而这也是他排爆生涯最真实的写照:“心怀百姓才使他一身是胆,心怀百姓才使他屡建奇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