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讲
和平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我国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体现了中国将自身发展与世界发展相统一的全球视野、世界胸怀和大国担当。
一 |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
1.“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提出
当今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快速崛起,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均衡,世界各国人民的命运从未像今天这样紧紧相连。同时,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世界经济增长乏力,贸易保护主义、孤立主义、民粹主义等思潮不断抬头,贫富分化日益严重,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恐怖主义、网络安全、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同国际社会的互联互动也已经变得空前紧密,我国对世界的依靠、对国 际事务的参与不断加深,世界对我国的依靠、对我国的影响也不断加深。习近平总书记关注世界局势变动,作出了“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大判断。
2.把握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面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类又一次站在了何去何从的十字路口。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和平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和平的基础。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我们要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保持战略定力,办好自己的事,认识和把握发展规律,发扬斗争精神,树立底线思维,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趋利避害,奋勇前进。
二 |
坚持和平发展道路 |
1.走和平发展道路
走和平发展道路,是我们党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我国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中国只有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同世界各国一道维护世界和平,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才能为世界作出更大贡献。
随着中国快速发展,国际上有些人担心中国会走“国强必霸”的路子,提出了所谓的“中国威胁论”,这既有认知上的误读,也有根深蒂固的偏见。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对国际社会关注中国发展走向的回应,更是中国人民对实现自身发展目标的自信和自觉。这种自信和自觉,来源于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来源于对实现中国发展目标条件的认知,来源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要求,来源于对世界发展大势的把握。
中华民族历来是爱好和平的民族。在5 000多年的文明发展中,中华民族一直追求和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的坚定理念,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没有侵略他人、称霸世界的基因。中国人民对战争带来的苦难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对和平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十分珍惜和平安定的生活。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华民族优 秀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发展,也是中国人民从近代以来苦难遭遇中得出的必然结论。
2018年4月24日,“和平号角—2018”上海合作组织第五届军乐节在北京居庸关长城北关广场举行。图为8支军乐团在开幕式上合奏上海合作组织军乐节的主题曲《和平号角》
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有和平的国际环境。没有和平,中国和世界都不可能顺利发展;没有发展,中国和世界也不可能有持久和平。
一个国家要发展繁荣,必须把握和顺应世界发展大势,反之必然会被历史抛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什么是当今世界的潮流?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中国不认同‘国强必霸’的陈旧逻辑。”当今世界,殖民主义、霸权主义的老路是走不通的,不仅走不通,而且一定会碰得头破血流。只有和平发展道路可以走得通。不能身体已进入21世纪,而脑袋还停留在过去,停留在殖民扩张的旧时代里,停留在冷战思维、零和博弈的老框框内。
延伸阅读
零和博弈,是指参与博弈的各方,在严格竞争下,一方的收益必然意味着另一方的损失,博弈各方的收益和损失相加总和永远为“零”,双方不存在合作的可能。
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不是权宜之计,更不是外交辞令,而是从历史、现实、未来的客观判断中得出的结论,是理论自信和实践自觉的有机统一。
2.构建新型国际关系
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并且希望世界各国共同走和平发展道路,构建新型国际关系。
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就是要秉持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原则,走出一条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
各国要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反对干涉别国内政,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世界长期发展不可能建立在一批国家越来越富裕而另一批国家却长期贫穷落后的基础之上。每个国家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要积极促进其他各国共同发展。各国要同心协力,妥善应对各种问题和挑战,共同变压力为动力、化危机为生机,谋求合作安全、集体安全、共同安全,以合作取代对抗,以共赢取代独占。
中国决不会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来发展自己,也决不放弃自己的正当权益。任何国家不要指望中国会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任何人不要幻想让中国吞下损害自身利益的苦果。
3.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
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必须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扩大同各国的利益汇合点,不断完善我国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打造覆盖全球的“朋友圈”。
延伸阅读
截至2019年11月,我国已经同世界上180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同11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建立了不同层级的伙伴关系,同相关地区国家和国际组织建立了中非合作论坛、中拉论坛、中阿合作论坛、中国—太平洋岛国经济发展合作论坛、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17+1”合作)等机制,实现了同发展中国家交流合作机制全覆盖。
——运筹好大国关系。推动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主张大国之间相处,要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
——发展好周边关系。中国按照亲诚惠容理念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外交方针深化同周边国家关系,欢迎周边国家搭乘中国发展快车,让中国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周边。
延伸阅读
我国周边外交的基本方针,就是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突出体现亲、诚、惠、容的理念。要坚持睦邻友好、守望相助,讲平等、重感情,常见面、多走动,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的事,使周边国家对我们更友善、更亲近、更认同、更支持,增强亲和力、感召力、影响力。要诚心诚意对待周边国家,争取更多朋友和伙伴。要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同周边国家开展合作,编织更加紧密的共同利益网络,把双方利益融合提升到更高水平,让周边国家得益于我国发展,使我国也从周边国家共同发展中获得裨益和助力。要倡导包容的思想,强调亚太之大容得下大家共同发展,以更加开放的胸襟和更加积极的态度促进地区合作。这些理念,首先我们自己要身体力行,使之成为周边国家遵循和秉持的共同理念和行为准则。
——处理好与发展中国家关系。广大发展中国家是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天然同盟军,我们秉持正确义利观和真实亲诚理念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
——维护好多边关系。中国积极倡导和践行多边主义,维护多边主义和以规则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反对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推动国际社会合作应对重大挑战。
三 |
推动共建“一带一路” |
1.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
2013年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大倡议。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正在成为我国参与全球开放合作、改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促进全球共同发展繁荣、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
“一带一路”倡议根植历史,更面向未来。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绸之路精神。
2019年4月,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源于中国,更属于世界。我们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就是要继承和发扬丝绸之路精神,把我国发展同沿线国家和世界其他国家发展结合起来,把中国梦同沿线国家和世界其他国家人民的梦想结合起来,赋予古代丝绸之路以全新的时代内涵。
2.共建“一带一路”的丰富内涵
“一带一路”建设跨越不同地域、不同文明,是各方共同打造的全球公共产品。各国要尊重彼此主权、尊严、领土完整,尊重彼 此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把“一带一路”建成和平之路;聚焦发展这个根本性问题,释放各国发展潜力,实现经济大融合、发展大联动、成果大共享,把“一带一路”建成繁荣之路;打造开放型合作平台,维护多边贸易体制,解决经济增长和平衡问题,把“一带一路”建成开放之路;坚持创新驱动发展,优化创新环境,集聚创新资源,把“一带一路”建成创新之路;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把“一带一路”建成文明之路。
共建“一带一路”是经济合作倡议,不是搞地缘政治联盟或军事同盟,不针对谁也不排除谁;是开放包容进程,不是要关起门来搞小圈子或者“中国俱乐部”;是中国同世界共享机遇、共谋发展的阳光大道,不是这样那样的所谓“陷阱”,不以意识形态划界,不搞零和游戏。
3.共建“一带一路”的基本原则和核心内容
“一带一路”倡议秉持和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共商”就是沟通协商,充分尊重各国发展水平、经济结构、法律制度、营商环境和文化传统的差异。“共建”就是共同参与,深度对接有关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共享”就是实现互利共赢,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这三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构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
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核心内容。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就是要以“五通”为抓手,广泛凝聚合作共识、全面提升合作水平。
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深度调整、贫富分化加剧,反全球化、民粹主义等思潮抬头。其深层次根源,仍然是发展不平衡问题。如何实现发展?是在弱肉强食、以邻为壑中掠夺,还是在求同存异、共生共荣中实现?历史告诉我们,人类可以作出完全不同的选择。正是基于这样的历史纵深视野和大国责任担当,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重大合作倡议,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最大公约数,着眼于世界各国人民追求和平与发展的共同梦想,致力于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2020年是人类历史进程中具有分水岭意义的一年。突如其来的疫情引发全球性危机,各国人员往来按下了“暂停键”,世界经济增长挂上了“倒车挡”,强权政治、冷战思维沉渣泛起,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逆流横行,人类发展面临空前风险挑战,国际形势进入动荡变革期。中国同各国的互利合作逆势前行。在疫情之下,“一带一路”合作尤其展现出强劲韧性和旺盛活力。2020年前8个月,中国与“一带一路”合作伙伴贸易额5.86万亿元,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合作伙伴非金融类直接投资同比增长30%以上。截至11月初,中欧班列开行突破1万列,运送集装箱数量同比增长50%以上,成为助力沿线各国携手抗疫的“钢铁驼队”。“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级别视频会议成果丰硕,各方一致同意共建“健康丝绸之路”,形成了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良好势头。
2020年3月,中欧班列(义乌—马德里)从义乌西站首发
四 |
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1.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高 度,以大国领袖的责任担当,正确把握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顺应时代潮流,深入思考“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等关乎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课题,高瞻远瞩地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论断。人类命运共同体,顾名思义,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努力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
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人类社会实现共同发展、持续繁荣、长治久安绘制了蓝图,体现了中国致力于为世界和平与发 展作出更大贡献的崇高目标,展示了中国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的大国担当,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营造更加有利的国际环境。
2.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古往今来,过上幸福美好生活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梦想。今天,世界各国人民前途命运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世界各国人民应该秉持“天下一家”理念,张开怀抱,彼此理解,求同存异,共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要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坚持对话协商,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国家和,则世界安;国家斗,则世界乱。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根本要义在于国家之间构建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任何国家都不能随意发动战争,不能破坏国际法治,不能打开潘多拉的盒子。出现矛盾和分歧,要通过平等协商处理,以最大诚意和耐心,坚持对话解决。
——坚持共建共享,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国家不论大小、强弱、贫富以及历史文化传统、社会制度存在多大差异,都要尊重和照顾其合理安全关切。各方应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让和平的阳光普照大地,让人人享有安宁祥和。
——坚持合作共赢,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各国要同舟共济,而不是以邻为壑。各国应该坚持你好我好大家好的理念,推进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经济全球化,既要做大蛋糕,更要分好蛋糕,创造全人类共同发展的良好条件,共同推动世界各国 发展繁荣,让发展成果惠及世界各国,让人人享有富足安康。
——坚持交流互鉴,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源泉。文明之间要对话,不要排斥;要交流,不要取代。人类历史就是一幅不同文明交流、互鉴、融合的宏伟画卷。不同文明要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
——坚持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人与自然共生共存,伤害自然最终将伤及人类,建设生态文明关乎人类未来。倡导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采取行动应对气候变化的新挑战,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 展道路,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全球生态体系。
2020年12月12日,习近平主席在气候雄心峰会上通过视频发表题为《继往开来,开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新征程》的重要讲话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是一个历史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帆风顺,需要一步一步沿着正确道路前进。
3.坚持以公平正义为理念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
坚持以公平正义为理念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核心要义之一。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是国际社会大家的事,要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使关于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主张转化为各方共识,形成一致行动。什么样的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对世界好、对世界各国人民好,要由各国人民商量,不能由一家说了算,不能由少数人说了算。
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并不是推倒重来,也不是另起炉灶,而是与时俱进、创新完善。全球治理体系变革要更好地反映国际格局的变化,更加平衡地反映大多数国家特别是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意愿和利益。坚定维护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核心的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维护和巩固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成果,积极维护开放型世界经济体制,推动建设和完善区域合作机制,加强国际社会应对全球性挑战的能力。
中国将继续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中国一贯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支持联合国发挥积极作用,支持扩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推动全球治理理念创新发展,发掘中华文化中积极的处世之道、治理理念同当今时代的共鸣点,努力为完善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中国力量。
学习思考
1.结合国际时政热点,谈谈你对“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理解。
2.搜集典型案例,讨论“一带一路”建设会带来哪些积极影响。
3.如何理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内涵?为什么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后 记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以下简称“读本”)由教育部组织编写。供中小学生使用的读本共4册,小学低年级、小学高年级、初中、高中(含中等职业学校)各1册。
为加强对编写工作的统筹指导,教育部成立了读本编写委员会。读本编写委员会主任由艾四林、王炳林担任,成员有(以姓氏笔画为序):田鹏颖、刘建军、芦咏莉、杨志成、肖贵清、吴玉军、辛广伟、陈先云、陈明青、陈培永、陈曙光、林建华、姜辉、秦宣、郭戈、郭建宁、陶文昭、颜晓峰、戴木才。
读本经国家教材委员会思想政治专家委员会、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专家委员会审核,征求了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的意见,在北京、上海、浙江、河南、陕西等省市开展了试教试用。北京、山东、广东、重庆、云南等省市部分骨干教师对读本进行了审读,提出了宝贵建议。人民出版社承担了版式设计和编辑加工等工作。在此,我们对参与读本编审工作的专家、教师和编辑表示诚挚的感谢。
欢迎使用读本的广大师生对读本提出宝贵意见。
联系电话:010-84095859
反馈邮箱:rmcbsjy@163.com
编 者
2021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