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塑造中国外交独特风范
——关于新时代中国外交的鲜明特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以对外工作优良传统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为方向塑造中国外交独特风范。这一重要论述明确了中国外交的鲜明特质。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展现出与时俱进、担当有为、开放包容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赢得国际社会广泛赞誉,极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声望,极大振奋了党心军心民心。
1. 守正创新的大国气派
(102)外交理论创新成果丰硕,领航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征程。我们党是高度重视理论指导并在实践中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我们的思想认识也必须不断前进,不断根据实践要求进行创新。世界在变化,时代在前进,实践发展永无止境,我们认识真理、不断进行理论和实践创新、不断开创事业新局面的征程也永无止境。
习近平总书记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坚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启示,提出共建“一带一路”、正确义利观、全球安全观、全球治理观等理念主张,为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提供中国方案。习近平总书记继承和弘扬新中国外交优良传统,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丰富发展和平发展道路理念,提出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重要理念,为推动新时代外交工作提供指引。这些重大理论创新使我国外交原则立场更加鲜明、外交理论更具时代特色。
(103)外交实践创新砥砺前行,开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境界。习近平总书记率先垂范、亲力亲为,开展丰富多彩的元首外交活动,引领推进波澜壮阔的外交实践。
主场外交展现新作为。主场外交是近年来我国外交实践创新的重大举措。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成功举办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第四次峰会、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纪念活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等一系列重大主场外交活动。这些活动主题鲜明、成果丰硕、亮点纷呈,打造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名片,成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实践,展现出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恢宏气势。
国际合作开创新平台。中国外交践行合作共赢理念,积极创建国际合作机制机构,推动国际合作深入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并引领推动建立健全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以及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咨询委员会等机制,推动创设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新开发银行等多边金融机构,搭建国际合作新平台,开创国际合作新模式,为全球经济治理和经济全球化注入强劲动力,为世界繁荣发展提供新机遇。
全球治理彰显新担当。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是中国外交大国担当的重要体现。在习近平总书记引领下,从推动达成应对气候变化《巴黎协定》到推动制定联合国二〇三〇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从引领经济全球化正确方向到推动各国共同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国以实际行动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充分体现“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和胸襟,在全球治理体系演变的历史进程中镌刻下深刻的中国印记。
(104)外交形式创新亮点纷呈,展现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气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进外交工作改革创新,加强外交活动的策划设计,力求取得最大效果。在习近平总书记指引下,中国外交不断开创丰富多彩的新形式,树立了开放自信的大国形象。
开展“体育外交”,是以体育为桥梁促进国家关系和人民友谊的成功模式。二〇一四年二月,习近平总书记赴俄罗斯出席索契冬奥会开幕式,开创中国国家元首出席境外大型国际体育赛事先河,拉近了中俄双边关系,增进了两国人民友谊。习近平总书记二〇一四年八月出席南京青奥会开幕式,二〇一七年七月同德国总理默克尔共同观看中德青少年足球友谊赛,二〇一八年十二月在阿根廷同马球运动员交流互动并挥杆击球,二〇一九年八月出席国际篮联篮球世界杯开幕式,二〇一九年十月出席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开幕式。“体育外交”活动不胜枚举,谱写中外人文交流佳话。
开展“点对点外交”,是针对一国开展短平快式访问,讲求务实、灵活、快捷、高效。二〇一四年七月和八月,习近平总书记分别专程访问韩国、蒙古国,时间虽短,但成果丰硕、意义重大,大大提升中韩、中蒙双边合作水平,有力塑造周边环境,带动外交全局。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还对俄罗斯、缅甸等国家开展“点对点外交”,取得突出成效。
开展“家乡外交”,是从情感文化入手撬动外交杠杆的重要实践。二〇一三年九月,习近平总书记访问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期间,在纳扎尔巴耶夫总统、卡里莫夫总统分别陪同下赴其家乡阿拉木图、撒马尔罕访问参观,大大提升领导人之间的互信和友谊,有力促进中国同两国关系发展。二〇一四年九月和二〇一五年五月,习近平总书记和印度总理莫迪分别访问彼此故乡印度古吉拉特邦和中国陕西。
开展“云外交”,是以视频、电话为主渠道,有别于传统“面对面”外交的新形态。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为各国线下交往按下了“暂停键”,但中国外交面对困难没有止步、面对挑战没有后退、面对重大议题没有失声。二〇二〇年,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设计、亲自指挥、亲力亲为,以“云外交”的方式出席二十三场重要双多边活动,同外国领导人和国际组织负责人通话八十一次。通过“云外交”,习近平总书记为国际抗疫树立了团结的旗帜,为世界经济复苏注入了强劲的信心,为全球治理体系改革指出了清晰的方向,展现了大国外交的智慧和担当。
(105)外交语言风格魅力独特,彰显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风采。习近平总书记对外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和文章,言约旨远,不拘一格,具有很强亲和力、感染力、穿透力,拉近了中外人民心灵距离。
善讲故事凝聚共识。习近平总书记在演讲中经常讲故事,让很多道理不言自明。他在俄罗斯讲述抗日战争时期苏联飞行大队长库里申科来华同中国人民并肩作战等事例,在美国讲述陕西小村庄梁家河发展进步的故事,在哈萨克斯坦讲述冼星海在阿拉木图根据哈萨克民族英雄事迹创作交响诗,在坦桑尼亚谈到中国电视剧《媳妇的美好时代》在当地热播,在墨西哥讲述米卢带领中国男足闯进世界杯比赛和墨西哥跳水队在中国教练指导下取得好成绩的事例。这些故事生动有趣、鲜活实在,使人自然而然受到感染、获得启迪。
巧作比喻解惑释疑。习近平总书记在各种外事场合讲话或致辞中善用比喻,直观形象生动。他以“黑屋子”和“大海”比喻搞保护主义和世界经济,以“在游泳中学会了游泳”比喻适应参与经济全球化,以“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比喻各国有权选择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这些巧比妙喻通俗易懂,令人耳目一新,成为广为传颂的名言金句。
广引经典画龙点睛。习近平总书记广征博引古今中外经典名言名句,意蕴隽永,引人入胜。他引用“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描绘亚太各方共同发展的壮阔图景;援引“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比喻中国同各国人民共同发展、互利共赢;借用海南民歌歌词“久久不见久久见,久久见过还想见”,形容同新老朋友见面的喜悦之情;引述阿拉伯谚语“语言是叶子,行动才是果实”和中国古语“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激励中阿共建利益和命运共同体;使用哈萨克斯坦谚语“吹灭别人的灯,会烧掉自己的胡子”,说明不能牺牲别国安全谋求自身所谓绝对安全。这些论述形象贴切,给人以深刻启发,令人精神激荡。
2. 立己达人的世界情怀
(106)“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立己达人是中华民族自古就推崇的高尚品德,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一贯的精神境界。
坚持爱国主义同国际主义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以社会主义大国领导人的气度,指出中国人是讲爱国主义的,同时我们也是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胸怀的。随着国力不断增强,中国将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承担更多国际责任和义务,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更大贡献。中国人民历来富有正义感和同情心,历来把自己的前途命运同各国人民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愿同国际社会一道把我们这个星球建设得更加和平、更加繁荣。坚持立足民族又面向世界,把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与扩大对外开放结合起来,积极倡导求同存异、交流互鉴,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
坚持中国人民利益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相结合。中国始终把自身发展置于人类发展的坐标系中,始终把中国人民利益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结合起来,不断扩大同各国的互利合作,实现共同发展繁荣。新时代的中国外交,应当有更加远大的目光,更加恢宏的格局,更加开阔的胸襟,更加从容的气度,更多从全世界、全人类整体利益的角度思考问题,积极作为,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贡献智慧和力量。
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负责任大国,中国认真履行相关国际责任和义务,积极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政治上坚持主持公道、伸张正义,经济上坚持合作共赢、共同发展,安全上坚持守望相助、相互支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3. 开放包容的宽广胸襟
(107)中华民族是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民族,始终同世界各民族平等交往、友好交流,共同创造了璀璨夺目的人类文明。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世界和谐、人类进步的高度,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大会、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等一系列国际场合提出文明交流互鉴重要主张,倡导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明互学互鉴、共同进步,展现出独具魅力的东方智慧和虚怀若谷的大国气度。
(108)推动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应该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推动文明交流互鉴,需要秉持正确的态度和原则。
文明是多彩的,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当今世界有二百多个国家和地区,二千五百多个民族和多种宗教。不同民族、不同文明多姿多彩、各有千秋,没有优劣之分,只有特色之别。
文明是平等的,人类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鉴的前提。各种人类文明在价值上是平等的。要了解各种文明的真谛,必须秉持平等、谦虚的态度。如果居高临下对待一种文明,不仅不能参透这种文明的奥妙,而且会与之格格不入。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傲慢和偏见是文明交流互鉴的最大障碍。
文明是包容的,人类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在文明问题上,生搬硬套、削足适履不仅是不可能的,而且是十分有害的。一切文明成果都值得尊重,一切文明成果都要珍惜。历史告诉我们,只有交流互鉴,一种文明才能充满生命力。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冲突”,就可以实现文明和谐。
要尊重文明多样性,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平共处、和谐共生,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要注重借鉴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取长补短,兼收并蓄,共同绘就人类文明的美好画卷。
(109)倡导不同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相互包容。“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模式,各方应该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和发展模式多样化。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入浅出地阐释这一道理:“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完全相同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制度”。
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只能由这个国家的人民,依据自己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来决定。一副药方不可能包治百病,一种模式也不可能解决所有国家的问题,生搬硬套或强加于人都会引起水土不服。实践已经并将继续证明,不同社会制度可以相互包容,不同发展模式可以相互合作,不同价值文化可以相互交流。各国要坚持开放包容,在交流互鉴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前进。
(110)中国永远做一个学习大国。不拒众流,方为江海。中华民族历来注重学习,强调“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强调“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提倡“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华民族之所以历经数千年而生生不息,正是得益于这种见贤思齐、海纳百川的学习精神。从历史上的佛教东传、“伊儒会通”,到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传入中国,再到改革开放以来全方位对外开放,中华文明始终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的事业是得到世界人民支持的事业,是向世界开放学习的事业,是同世界各国合作共赢的事业。中国要永远做一个学习大国,不要骄傲自满,不要妄自尊大,而是要谦虚谨慎、勤奋学习,不断增益其所不能。不论发展到什么水平,中国都虚心向世界各国人民学习,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加强同世界各国的互容、互鉴、互通,不断把对外开放提高到新的水平。
中国先哲老子讲,“大邦者下流”。就是说,大国要像居于江河下游那样,拥有容纳天下百川的胸怀。当代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正在发生历史性变化,中国愿意以开放包容心态加强同外界对话和沟通,积极发出中国声音,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历史文化、发展道路、治国理念的了解、理解和认同,同时通过开展更多文明交流了解和认识世界,虚心倾听世界的声音。
4. 重情尚义的崇高品格
(111)中国外交有原则、重情谊、讲道义、谋公正。习近平总书记出访足迹遍及五大洲,在国内热情接待四海宾朋,话友谊、促合作,讲述中国故事,阐述中国理念,提出中国方案,尽显大国领袖魅力和风范。在对外交往中,习近平总书记坦率真诚、坚毅沉着、从容亲和、重义守信,为中国外交赢得普遍尊重。
(112)坚持诚信为本。“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信任是人与人关系的基础、国与国交往的前提。中国人民历来重友谊、负责任、讲信义,这也是中国外交的鲜明品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说到的话、承诺的事,一定会做到、一定会兑现;要讲信义、重情义、扬正义、树道义。中国历来讲究言必信、行必果,我们说话是算数的。我们提出要建设“一带一路”,我们就去做;我们提出要中非合作,我们就去做;我们提出解决贫困问题,我们就去做,而且几年后都可以进行检验。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中国履行承诺的成绩单已经摆在那里,我们还会继续向人民、向世界交出更好的成绩单。人无信不立,国家也要讲信用,这一点深深植根于中国人头脑里,特别是从政者的头脑里。一个人、一个国家说话要算数,要重诺守信。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始终恪守政治承诺,忠实履行责任义务,为变乱交织的世界注入了稳定性确定性。
(113)增进领导人友谊。领导人之间的友谊对国家关系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促进作用。在同外方领导人交往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不仅以高尚品格、宽广胸襟、远见卓识、深厚学养让各国领导人敬重、钦佩,而且以真挚情感、周到礼数、创意安排、温暖话语吸引人、感动人,展现出独特人格魅力。
习近平总书记同俄罗斯总统普京的互动成为大国领导人友谊的典范。二〇一三年至二〇一九年,两国元首三十多次会晤,还一起坐高铁、看球赛、过生日、做煎饼、游览涅瓦河,情谊不断加深。二〇一四年十一月,习近平总书记接待美国总统奥巴马来访期间,精心选择富有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场所,进行深度交流。
二〇一八年,在不到三个月时间内,习近平总书记同朝鲜劳动党委员长金正恩三次会晤,为两党两国关系发展指明了方向,开启了中朝关系发展新篇章。二〇一六年十月底至十一月初,习近平总书记在接待几内亚总统孔戴访华时,向其赠送亲笔签名的《摆脱贫困》一书,表达了对非洲国家加快发展、走向富裕的真诚期盼。
(114)广交民间朋友。“唯以心相交,方能成其久远。”习近平总书记重视民间友好、民心相通,指出人民的深厚友谊是国家关系发展的力量源泉。在繁忙的外事活动中,习近平总书记总是尽量抽出时间,同各界人士和普通民众广泛接触、交流互动。
对老朋友念念不忘。习近平总书记多年前赴美国考察学习时,在艾奥瓦州马斯卡廷小镇结识一些美国朋友。他后来同这些友人多次会面,共忆美好时光,一句“衣莫若新,人莫若旧”令老友备感温暖。二〇一四年十一月,习近平总书记访问澳大利亚,在塔斯马尼亚州专程看望他在福建工作期间结识的前州长培根的遗属,忆故人、谈友好,气氛温馨感人。二〇一七年十一月,习近平总书记访问老挝期间,专门同曾在北京八一学校就读的老同学、老朋友相聚,跨越半个世纪的情谊令人动容。
向国际友人颁发奖章。二〇一五年五月,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俄罗斯纪念卫国战争胜利七十周年庆典并访问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白俄罗斯,在俄罗斯和白俄罗斯分别会见当年曾经抗击法西斯侵略尤其是参与打击日本侵略者的第二次世界大战老战士代表,并为他们颁发纪念奖章。二〇一五年九月,习近平总书记向为中国抗战胜利作出贡献的国际友人或其遗属代表,颁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纪念章,表彰他们的历史功勋。习近平总书记还亲切会见俄罗斯援华专家和亲属代表,同他们共同追忆奋斗岁月,共同传承两国人民的深厚友谊,共同展望中俄关系更加美好的明天。
同工人农民共话生产。二〇一三年六月,习近平总书记访问哥斯达黎加,走访农户,品尝咖啡,谈“三农”情怀,一句“我当过农民”拉近了彼此距离。二〇一四年七月,习近平总书记访问阿根廷,走进农场农家,看牛羊骏马,聊牧民文化,促农牧合作。二〇一六年六月,习近平总书记访问塞尔维亚,深入斯梅代雷沃钢厂热轧车间,了解工艺环节,到员工食堂同工人师傅交流互动,勉励大家努力开拓,提高钢厂综合竞争力。
同专家学者交流思想。二〇一三年三月,习近平总书记访问俄罗斯,同老中青三代汉学家和媒体工作者开起“神仙会”,回忆青年时代对俄罗斯文学艺术的深挚感情,强调文化交流的重要意义。二〇一四年三月,习近平总书记访问德国,同德国汉学家和孔子学院师生代表就加强中德语言文化交流进行座谈,强调了解中国要全面深入,切忌盲人摸象。
同青少年亲切互动。二〇一五年九月,习近平总书记访问美国期间,同华盛顿州塔科马市林肯中学的同学们聊体育、聊音乐、聊青春、聊中国。习近平总书记还给日本、意大利、美国等多国青年学生回信,寄语同学们珍惜韶华,努力学习,了解中国,做友好使者。
作为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国际上广交朋友,以诚相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人文情怀,赋予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情理相交、真诚温暖的风格,对外交工作全局发挥了强有力的引领和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