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鲍恩理论
莫瑞·鲍恩医师(Murray Bowen, M.D.)一生专注于探索人类行为,他创造了一个新理论:家庭系统理论(family systems theory),也就是鲍恩理论(Bowen theory)。这个理论在1963年形成,于1966年正式发表。
鲍恩理论是一种思考人际互动的知识,可以运用于一般家庭,还能扩展到更广的团体,包括工作场域、大型组织、社群。它清楚说明个人、家庭、组织甚至是社会的情绪样貌。
鲍恩理论又名自然系统观、多世代家族治疗,强调“个人内在系统”与“个体间外在系统”。鲍恩家庭系统观重视思考的历程,也就是重视一个人如何形成想法,远胜于一个人的想法内容。
鲍恩理论由八个相互关联的概念所形成,透过这些概念,我们得以了解个人、家庭乃至职场。它是一个思考人与人之间互动的方式,用以改善关系,稳定家庭和组织。
八大概念简介如下:
一、核心家庭情绪系统(nuclear family emotional system):每一个核心家庭都是一个情绪单位。人们在家庭中一起生活,当家人关系紧绷时会彼此传递焦虑情绪,焦虑情绪自动流转在关系系统之中,衍生出四种典型的关系“姿态”或“模式”,这些模式是:
• 冲突
• 疏离
• 高功能/低功能的互惠关系
• 三角关系
当家人间的焦虑情绪上升时,这四种模式容易被用来处理焦虑情绪,使用过多就会成为习惯。反过来它们会制造焦虑情绪,循环下去,就容易有多位家庭成员产生症状。
二、自我分化(differentiation of self):一个人能发展多少“自我”,深受童年与青少年时期家庭关系与社群团体的影响。自我分化就像是细胞分裂一样,能够从紧密融合的关系中成长为独立的个体。
分化较好的人,能较好地分辨理智系统与情绪/感觉系统,因而能有更多选择,在大多数领域中都会表现较好。相反,分化较不好的人则选择很少或甚至没有选择,表现也较差,需要他人的肯定与认同,或独断地施压控制他人。
一个自我分化良好的人,可以在不同的关系系统中清楚地“界定自我”,面对压力及冲突时,经过思考后做决定、产生行动,不被情绪性思考控制。自我分化好的人也会考虑他人及团体,做出对整体有益的选择,而不是只顾自己的利益。
三、三角关系(triangle):三角关系是最小的稳定关系系统。在二人关系不稳定,压力和焦虑超出二人关系所能负载时,第三者通常会被这两人吸引或拉进去,形成其中的两人是“圈内人”,而另一人则是“圈外人”的状况。
把关注焦点集中在孩子身上就是三角关系的典型例子,父母忽略伴侣间真正的问题,或缺乏解决问题的办法,而转移注意力将焦虑传递及转移给孩子。
四、情绪切割(emotional cutoff):指的是互为重要关系的两人为了减少互动上的冲突,而选择心理上彼此之间不再接触。在关系中,最极端的疏离就是情绪切割。短时间来看,这样的做法可能会带来短暂的解压,但长期来说,它会造成严重的影响,冲击个人的生活及其他领域,致使出现人际关系问题,同时还带有情绪性、生理性、社交性等其他症状。
五、家庭投射历程(family projection process):父母直接教育或潜移默化将大人的问题和长处传递给孩子,其中影响最多的是对关系的敏感度。然而每个孩子在家庭中吸收焦虑情绪程度不尽相同,所以对每个孩子的影响也不同,吸收愈多焦虑情绪的孩子,愈容易在投射历程中削弱自我的功能及产生相对应的症状,这将会影响自我分化程度。
六、多代传递历程(multi-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process):父母通常会影响孩子的发展状况,而孩子天生就会回应父母的情绪、态度和行动,因此孩子的自我分化往往会跟父母很接近,就算同一个家庭中成长的手足,还是会有人分化比父母多一些,有人分化比父母少一些,几代后,家族成员中会有显著的分化差距。当家庭投射历程在家族的几代间传递,就称为多代传递历程。
七、手足排行(sibling position):就算在同一个家庭长大,每一个孩子有着不同的成长经验,透过家庭投射历程以及多代传递历程,在每个人身上都会形成独特的组合。手足排行对人格形成具有决定性作用,而我们的表现会依据手足排行与性别交互作用,成为个人的强项与弱点。因此,没有哪一个出生排行特别“好”,每一个出生排行都有其关系的状况以及带来的挑战与长处。
八、社会情绪历程(social emotional process):鲍恩理论不只用于家庭,还可以运用在各种不同的团体与组织中。社会情绪历程就是在说明情绪系统主导社会、团体及组织中的行为,进而形成社会的进步与退化周期。当普遍处于高焦虑的状态时,就会有比较多的社会问题,离婚、暴力、犯罪事件、族群对立等的发生概率会增加,虽然无法确定究竟是什么引发了这种社会退化,不过,这些都有一个共同线索,那就是与生存威胁有关。
个人情绪与人际的关系
这八个概念构成了鲍恩所提的正式理论。在这本书中,我们将透过鲍恩理论来观察职场的你,以及你与同人、上司、下属或客户之间的情绪反应与流动,进而分析解构每个人在工作中遇到的困境及其背后更深层的问题。
鲍恩理论只有八大概念,不需要心理学专业背景就能读懂,只要想了解自己,想了解情绪、认知、行为模式的系统,鲍恩的八大概念就能帮助你向内看到自己,而且可以了解自己对外面临的人、事、物与对应方式。
从鲍恩理论看个人:
个人内在系统怎样运作?
个人内在情绪是怎样流转的?
个人内在情绪及系统是由怎样的脉络所形成的?
从鲍恩理论看人际:
人我之间是什么关系?
我们是因怎样的脉络造成现在的关系?
为什么我们之间总是这种互动模式?
用鲍恩理论的八大概念对个人及人际之间的互动分析,不仅可以看到自己的行为模式,更可了解个人内在系统的运作,同时理解组织、所属单位、公司团队等之中的情绪流动状态。善用鲍恩理论,等于为自己开启系统化的思考眼光,看见自己,透视系统。
我们会以案例来说明每一种概念的实际状况为何,协助你辨识自己在职场中的状态与反应,同时也能明白别人情绪背后的真相。从鲍恩理论来看,不论是人与人相处的问题,还是价值观的差异,或是个人目标与公司目标的冲突,都摆脱不了与过去的经历、与原生家庭的联结的关系。
例如,小时候常常被迫介入父母的冲突,可能就会自动化地想要避免冲突,不喜欢看到父母吵架,只要大人一吵架,甚至打起来,孩子就会躲到另一个空间,因此长大后面对冲突时,可能会转身逃避,或退到观察者角色,选择不介入,先看别人的状态后再决定自己的行动模式。又或者在职场上希望自己维持在光鲜亮丽的状态里,不论任何时刻,都要是好的状态,脸书(Facebook)打卡分享的,也一定是好玩的、好吃的,所有的呈现都要是正向的、快乐的,只能报喜不报忧。
我们在工作中也可能会遇到类似的情形,你也许会懊恼:“为什么自己一再重演同样的剧本?”“为什么老是遇不到友好的主管?”“为什么我的同事可以懈怠,我必须尽责?”
如果总是遇到同样的问题、重复的困扰,这时确实该停下来好好想想自己发生了什么事。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行为模式,行为模式跟早期经历有密切关系。因为早期经历形成了我们的信念、价值观与行为准则,这些都会在遇到不同的事件或刺激时,或深或浅、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我们的情绪反应,从而决定我们的应对方式与行为。
虽然过去的经验与当下的时空已然不同,把过去的经验直接放在现在,可能不适合处理当下的难题,甚至不管用,但若没有发现自己的自动化反应与处理模式,你就会不断困惑:
“怎么问题一直在原地打转,一直重复发生?”
我很喜欢看团队成员所拍的团体照,照片中的所有成员总是看着镜头,笑得特别灿烂。然而在这瞬间美好定格之后呢?只有每一个成员自己才知道自己当下真正的内心状态与情绪,而这正是这本书关心的议题,因为真实生活是在按下快门之后,真实都藏在那些光鲜亮丽的背后,而鲍恩理论能协助你看见自己的情绪,并理解、认识情绪背后的成因。
在第二章后的每个部分都附有“自我觉察练习单”,因为在真实生活里,我们身边不会永远有一位老师、一位心理咨询师,或者教练随时在自己身边。最好的方式是,成为自己的情绪教练,实际操作并觉察,就可以帮助自己看见真实的自己。
“教练”要协助人们在工作与生活中朝向理想的状态发展,而教练所处的位置是在真实的现在与期待的自我之间。我们希望借由本书所述鲍恩理论的引导,助你踏上成为更好的自己之路,做自己最好的情绪教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