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号坑
——多兵种曲尺形阵
二号兵马俑坑于1976—1977年经过勘探和试掘,情况大体摸清后,也用土回填。1988年,遗址保护大厅正式动工,1993年底竣工。
根据二号坑的形状,大厅的平面略呈曲尺形,建筑面积17016平方米(包括二层的室内参观廊等),占地面积12000平方米。大厅的外观呈覆斗形,厅内的防火、防盗、通风等各项设施齐备。大厅的一层和二层四周设有参观廊,观众既可近距离观赏陶俑、陶马出土情况,又可以从二层的参观廊俯视俑坑的全貌。

○棚木遗迹(二号坑)
1994年3月1日,我们开始对二号坑进行正式发掘。国家文物局对此次发掘十分重视,曾组织众多全国一流的考古学家对发掘方案进行论证,并成立了由国家文物局直接领导的五人专家组,负责发掘工作的指导和督察。国家对二号坑发掘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殷切期待,让考古队的成员受宠若惊的同时也深感责任重大。
二号兵马俑坑的发掘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清理俑坑上部覆盖的土层,把坑顶原来搭盖的棚木遗迹全部揭示出来,以显现俑坑顶部木结构的构建情况。第二阶段,清理俑坑北半部棚木层下的遗迹、遗物。第三阶段,清理俑坑南半部棚木层下的遗迹、遗物。

○棚木遗迹(二号坑)
全坑共划分20米×20米的24个发掘方,每个发掘方内又以十字形隔梁间隔成10米×10米的4个小区,以便控制地下遗迹、遗物的出土情况。
1994年3月10日至1997年底,第一阶段的发掘任务基本告一段落。1998年3月开始转入第二阶级的发掘工作。
通过这十余年艰苦细致的考古发掘,二号坑中间一道道的夯土隔墙,坑四周的边墙、门道、封门木,以及坑顶搭盖的面积近5000平方米的棚木遗迹已全部被揭示,俑坑的形制与内部结构的出土原状清晰地展现在人们面前。
二号兵马俑坑的形制比较复杂,平面呈曲尺形,东边有4个门道,西边有5个门道,北边有2个门道,南边无门道,门道均呈斜坡形。全坑东西长124米(包括门道),南北宽98米(包括北侧门道),距现地表深约5米。其平面结构,大体可分为如下4个单元。
第一单元位于坑的北部东端,即曲尺形的顶端,东西长26.6米(不含门道),南北宽38米,面积为1010.8平方米。它四周环有长廊;中部有4条东西向的过洞,过洞与过洞之间以夯土墙相隔。四周长廊内有立射步兵俑,中间的四个过洞内是跪射步兵俑,俑都面朝东方。
第二单元位于坑的南部,东西长52米,南北宽49米,面积为2548平方米。其东西两侧各有一条南北向的长廊,里面没有陶俑、陶马;两侧长廊之间有8条东西向的过洞,每个过洞内有前后依次排列的木质战车8辆,共有战车64辆。
第三单元位于坑的中部,其东端与第一单元西边的长廊相邻,二者间以夯土墙相隔,墙上开有小门以便相通;其南侧与第二单元相邻,二者间亦以夯土墙相隔,在隔墙的东端开有一扇小门与第二单元的长廊相通。此单元东西长68米(不含门道),南北宽16米,面积为1088平方米。有3条东西向的过洞,过洞内有19辆战车,每辆车后跟随若干步兵俑,最后以骑兵作为殿军。
第四单元位于坑的北部西端,其东端与第一单元相邻,二者间以夯土墙相隔,墙上辟门以资相通。此部分东西长50米,南北宽20米,面积为1000平方米。有3条以夯土墙相隔而成的过洞,过洞内有108骑骑兵俑。
以上4个单元各自相对独立,又密切相连,彼此间有门可以相通。这种布局从建筑学的角度考察,可以得知它是个建筑组群,由4个形制和大小各不相同的建筑单元组合一起,形成一座曲尺形的宏伟的地下建筑。4个单元内的兵种和陶俑、陶马各不相同,说明各单元内的功能各异,其平面布局是完全根据军阵的实际需求部署的。
二号坑的立体结构和构筑方法与一号坑基本相同,其工程量亦十分巨大,粗略统计,其土方量约为6.7万立方米,所用木料约2700立方米,铺地砖约为9万块。
棚木多系自然腐朽、塌陷,故保存情况较好,一根挨着一根密集排列,倒塌的形状跌宕起伏,像一幅蕴含着历史沧桑的宏伟画卷。一号兵马俑坑坑顶搭盖的棚木,由于大火焚烧,仅存零星的炭迹以及遗留在一道道土隔墙上压印的凹槽,而二号坑棚木遗迹较完整地保存下来,因而显得弥足珍贵,为研究俑坑的建筑结构提供了实物资料。

○骑兵俑出土情况(二号坑)

○跪射俑出土情况(二号坑)
在二号坑的发掘中,目前已出土陶俑、陶马约400件,有车兵、骑兵和跪射俑、立射俑等多种不同姿态的俑群。尤其可贵的是出土了一批颜色保存基本完整的彩色俑,使世人得以窥见兵马俑绚丽多彩的原始风貌。俑坑内的陶俑、陶马原来全部绘彩,由于经过焚烧,一号坑内陶俑、陶马身上的彩绘颜色基本上已经全部脱落,仅存少量的残迹;而二号坑是局部被焚,大部分系木结构腐朽自然塌陷,因此俑身上的颜色保存较好,颜色的种类有红、绿、蓝、紫、黄、黑、白等,多数颜料为天然的矿物呈现。经过研究,我们发现其施色方法是:在陶俑、陶马的表面先涂一层生漆作底,然后绘彩。陶俑中有的身穿绿色的上衣,下着天蓝色的长裤,外披赭黑色铠甲;有的身穿粉紫色的上衣,下着绿色长裤,外披赭黑色铠甲,甲上缀着白色的甲钉、朱红色的联甲带。秦俑服装的颜色多种多样,各随所好,不拘一格,色调明快、艳丽。这说明秦军没有统一颜色的军服,服装是自备的。
陶俑、陶马身上的彩绘颜色,因埋在地下两千多年,彩绘涂层中的一些成分已经老化或流失,有的变成粉状;生漆层则全部老化,失去了与俑体表面的黏附力。这给考古发掘和保护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我们需要用竹签或手术刀等小型工具轻轻地把覆盖的土层剥离,再用镊子夹小棉球清洗掉附在颜色层上的土。清理出一小片颜色后要立即用针管注射加固剂以防止颜色的脱落。对彩绘陶俑、陶马的发掘和保护,是一项精细的科学工程,不能有丝毫的粗心大意,不然将会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

○跪射俑出土情况(二号坑)
二号兵马俑坑像部厚重的秦文化史书,蕴含着各种各样古文化的信息。在对二号坑发掘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俑坑内遗留有修俑坑工人赤足的足印、鞋底印,工具挖土的印痕;另外,还有工人烤火的痕迹以及暴雨冲刷的水流迹象,说明二号坑的修建曾历经数年寒暑,非短期内建成;俑坑的修建者是一批手持铁锸、赤足或穿麻履的下层劳动工人。
与此同时,考古人员在俑坑斜坡门道的底部发现向坑内运物时留下的车辙遗迹。其中西端北侧门道底部的一条轮辙痕引起考古人员特别注意。此条轮辙宽约4厘米,深0.5厘米,由西向东伸展,至一不规则形的小土坑内折回又绕着土坑的南边向东延伸。此轮辙无对应边,说明它不是双轮车,而是独轮车;当车轮陷入土坑无法前进时,也只有独轮车才能灵便地从坑内向后退回并绕坑而过。此推断如果无误,将是个重要的发现。以往认为独轮车是公元1至2世纪的东汉时才出现的,此轮辙证明远在秦王朝(公元前221—公元前206)时已有了独轮车。
因为在俑坑东、西两侧斜坡门道的底部车轮碾痕比较密集,想准确断定哪两条轮辙为一对是同一辆车十分困难。值得庆幸的是,在东边三号门道的下口向右侧转弯处,遗留有两两对应的三对(即三辆车)轮辙印痕,由此测得两轮的间距约为125厘米,据此推断车厢的宽度为90厘米左右。而二号坑出土的木质战车,其两轮的间距为190厘米,车厢宽120厘米,这也是秦代一般乘车的定制。说明上述轮辙的车是较秦代战车和一般乘车更窄狭的小型车。因为车太小,不宜用马牵拉,适合用人力推拉,这种车古名曰辇。
考古工作不同于挖宝,为了研究历史,恢复历史的原貌,在发掘过程中要极力搜集各种古文化的信息。有些信息稍不注意即会消失,那将是古文化研究的重大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