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号坑
——结构复杂的指挥部
在完成了对三号兵马俑坑的勘探和试掘后,于1988年9月完成了1714平方米遗址保护大厅的建设,并于1988年12月1日开始对三号坑进行正式发掘,次年9月发掘工作结束。
通过细部清理,基本上弄清了该坑的建筑结构及陶俑、陶马的排列情况。其平面布局分为南、中、北三区。南区的平面是土字形,由廊道、甬道、前堂、后室四部分组成。廊道内有担任警卫的卫兵俑8件,甬道内6件,前堂内24件,后室内4件,这些俑均分作左右两侧面对面环卫形排列,戒备森严。廊道、甬道是供人员出入的通道;前堂的面积较宽广,应是议事和会见宾客的处所;后室的面积较小,应是统军将领的休憩之处。
北区的平面呈T字形,由前廊及后厅两部分组成。后厅有卫兵俑22件,分置于左右两侧,每侧11件做面对面夹道式排列。北区内出土有鹿角、兽骨,这些是祭祀用的遗物。古代作战之前要进行祭祀、祷告,祈求神灵保佑,克敌制胜,战绩辉煌,古人称之为“祷战”。
中区的平面呈正方形,有木质战车1乘,车前驾有4匹陶马。车通体髹漆彩绘,上部罩有伞状的圆形华盖。说明它不是一般的战车,而是装饰华丽、级别较高的指挥车。车后有武士俑4件,其中1件为驾车的御手俑,1件为军吏俑,另2件为甲士。古代车上的乘员一般只有3人,此有4人,为考古史上首次发现。根据古文献记载,在特殊的情况下为了加强护卫才会有4人乘的车,故名曰驷乘车。
在北区的前廊与后厅东口的交接处、中区与南区的交接处、南区的前堂与后室的交接处各有门楣木一根。门楣木上有的仍存有等距离的3个铜环,用来悬挂布帘,以资内外相隔各自形成一个独立的空间。
从以上种种迹象看来,三号坑的结构复杂,警卫森严,当是统率军队的指挥部,名曰军幕。古代将军领兵外出作战,因为没有固定的住所,只能临时搭盖帐幕作为住所及指挥战事的指挥部,名曰军幕,或曰帷幄。古文献中有关军幕的记载文字简略,对军幕的形状、内部结构和卫兵的部署等诸多情况都模糊不清,可以说是一片空白。三号坑的发现填补了这一空白,为我们提供了关于古代军幕形象具体的实物例证,对研究古代的军事史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是考古史上的一个重大发现。

○三号坑南区陶俑的排列

○三号坑中区的陶俑、陶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