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冲破焦虑的迷雾
焦虑是如今我们这个时代的热门词汇。在容貌、身材、金钱、学业、事业、婚姻等方面的攀比,在社交媒体上随处可见的炫耀,这一切让我们很多人一天到晚活在焦虑的情绪里。这一节,我们来探讨一下焦虑的成因、焦虑的种种表现以及相应的解决办法。
一、医学解释下的焦虑成因
除了我们之前提过的杏仁核之外,焦虑还有可能跟人脑的“焦虑细胞”和血清素匮乏有关。先说“焦虑细胞”。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医学中心CUIMC团队和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的联合研究报告指出,海马体腹侧部分的特定细胞在实验小鼠暴露在危险环境时,会非常活跃。小鼠越焦虑,这些细胞的活性就越强。海马体还会向其他大脑区域发送信息,比如杏仁核和下丘脑,这两个区域被证明过可以控制跟焦虑相关的行为。
再说血清素,它又被称为快乐因子,英文名:5-hydroxytryptamine,简称5-HT,它是一种脑细胞用来相互交流的化学物质,在积极情绪的调节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的情绪、睡眠、记忆或多或少都跟血清素相关。更有权威医学研究提到,血清素含量低会导致抑郁和焦虑。而很多比较知名的处方抗抑郁药物,比如百忧解(Prozac)和佐洛复(Zoloft),都是通过提升血清素的含量来改善病症的。那为什么有些人会缺乏血清素呢?美国哈佛医学院研究员戴茨博士在他2013年出版的《为什么我的大脑不工作了》一书中就提到,某些抑制类药物的摄取、营养不良、生活压力大、不健康的生活习惯、酒精咖啡、缺少阳光等都可能导致血清素缺乏。
之所以讲这些底层原理,就是想告诉你,很多时候我们以为的那些复杂的焦虑成因其实并不复杂。首先,焦虑是我们身体里与生俱来的东西,与其费尽心思消灭它,不如接受现实。就像某些细菌和病毒一直潜伏于人体中一样,我们不应该彻底消灭病毒,而应尽可能地避免它们对我们的日常生活造成太大的影响。
二、认知和行为问题导致的焦虑
1.搞清楚你之所以焦虑的具体原因
焦虑是一种特别笼统的感受,背后可能隐藏着无数种具体的情绪,比如紧张——上台演讲之前紧张,所以觉得很焦虑;比如着急——上班要迟到了,但是车还没来,很焦虑;比如难过——考试考砸了、失恋了、被裁员、被降薪,也会很焦虑;再比如不甘——为什么网络上有人年薪百万,自己月薪只有3000元,对比之下,感到很焦虑。因此,只有冷静分析焦虑的原因之后,才能知道具体引起我们焦虑的情绪是什么。一旦你搞清楚现在正在被哪种情绪困扰,你也就迈出了缓解焦虑的第一步。知道问题是什么,我们才能解决问题。
2.缺乏行动
你是不是经常等着工作堆积成山了才去做?你是不是功课落下两个月了,才开始奋力追赶?很多时候,焦虑是因为我们缺乏行动。当你明确知道自己被什么事情困扰之后,你还需要采取行动。如果你担心考试会考砸,那就做好充分的准备;如果你担心自己的工作不稳定,随时可能丢饭碗,那就花时间多提升自己的能力;如果你焦虑钱挣得太少,那就把业余时间利用起来,尽一切可能去琢磨怎么挣钱。焦虑的克星,是行动。有时候,你的焦虑完全是自找的。但凡你主动一点,焦虑也许就消失了。
3.认知偏差
当然更多的时候,焦虑还是源于我们丧失了理性思考。为什么人们总是喜欢用“爆发”“崩溃”这些词语来形容情绪?就是因为它往往来得很快,我们没有经过理性分析就已经上头了。这里我们介绍一个心理学上很经典的ABC理论。
这套理论最早是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艾利斯在20世纪50年代创立合理情绪疗法时提出来的。他认为,挫折是否引起人的情绪恶化,不在于挫折本身,而在于人对挫折的认知是否合理。其中,A(Activating Event)指诱发性事物,即刺激;B(Beliefs)指人们对挫折产生的认识和信念,即对这一事件的知觉、认识和评价;C(Consequences)指在特定情境下,个体的情绪反应及行为的结果。通常人们认为A会直接引起C,就比如另一半没有回信息,导致自己很失落和生气(结果)。但是ABC理论指出,诱发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绪反应的间接原因,人们对诱发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解释,才是引起人们的情绪及行为反应的更直接原因。按照艾利斯的观点,人既是理性的,也是感性的。人的大部分情绪困扰和心理问题都来自不合理的逻辑或思考,即不合理信念,这种不合理信念会导致不适当、不适度的挫折反应。减少不合理信念,则大部分的困扰和问题可能减少或排除。也就是说,要想改变C,要想让我们的情绪好一点,只有改变B,也就是转变我们的信念系统,因为我们没办法改变A,我们对已经发生的客观事实无能为力。而转变观念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多问自己几个问题,强迫自己回归理性思考。
比如,很多家长一看见自家孩子打游戏、看电视就生气,就焦虑,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觉得孩子打游戏会耽误学习,考不上理想的学校,进而找不到好工作,这样他一辈子就毁了。但是,当你冷静下来想想,就会发现这是典型的滑坡谬误。你把一连串的微小可能性,当成了必然。比如,孩子打游戏跟学习不好没有必然联系;学习不好跟找不到好工作,乃至人生失败也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你非常主观的判断,是你焦虑的源头。
滑坡谬误(Slippery slope)是一种很多人都会陷入的逻辑误区。人们会使用一连串的因果推论,夸大每个环节的因果强度,而得到不合理的结论。滑坡谬误的典型形式为“如果发生A1,接着就会发生A2,接着就会发生A3,最终就会发生An”。从A1推论至An的过程就像一个滑坡。事实上,现实不一定会照着线性推论发生,也有其他的可能性。
所以,在事件发生、做出判断之前,如果你要是能停下来,冷静地问自己几个简单的问题,比如,我预想的结果真的会发生吗?如果发生了,结果一定会那么糟吗?我还有别的选择吗?这些问题可以有效地把你的思路拉回来,你的焦虑也会因此得到缓解。而这些问题的答案,就是你的终极行动指南。而一旦你行动起来,焦虑往往就不见了。
4.欲望与能力的不匹配
焦虑的另一大成因,是我们每个人欲望和能力的不匹配。卢梭在《爱弥儿》里写道:“我们的痛苦正是产生于我们的愿望和能力的不相称。”很多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你的欲望太大,但是你的能力太小。有些朋友非常明白自己焦虑的点在哪里,因为看到社交媒体上浮夸的炫富视频心生羡慕,但是再看看自己干瘪的钱包,所以焦虑;有人因为看到自己日益苍老的容颜,但是又没有办法改变什么,所以焦虑;还有的人,面对父母的催婚,面对七大姑八大姨不友好的评价,看见同龄人早早地结婚生娃而自己孤家寡人,没有信心脱单,更没有信心步入婚姻,所以焦虑。这些焦虑其实本质都是对自己无能为力的愤怒。那面对这些无能为力,我们究竟有什么能做的呢?给你提供两个方向。
方向一,缩减欲望。比如,远离焦虑源,尽量跟那些引发我们焦虑感的人和事儿保持距离;少做比较,适当的比较可以帮助我们找到差距,激发动力。而过度的比较,或者跟错误的对象比较就有可能扰乱我们的内心秩序,让自己方寸大乱。如果一定要比,就跟过去的自己比吧。
方向二,增强能力。比如,尝试一切可能性。有时候当你因为自己无能为力而焦虑的时候,你应该问自己一句话,那就是“我真的做了我能做的一切了吗”。如果还没有,那比起焦虑,你是不是更应该先去做完所有的尝试?就比如我刚毕业那会儿,眼看周围的同学一个个拿到了大厂或者名校的offer,而自己不断地收到各种公司的拒绝信,那段时间真是焦虑到了极点。但是冷静之后,我发现其实我还能做很多。之前投简历、找面试几乎都是网上海投,好像从来没有找过熟人推荐。后来我鼓起勇气给一个教过我的教授写了封邮件,希望他帮我做一下推荐。结果就是这一封不抱太多期望的邮件,帮我找到了我人生第一份工作。所以很多时候你认为的山穷水尽,可能在你多走一步之后,就是柳暗花明了。
三、一些典型的焦虑
1.金钱焦虑
经常会有朋友把一切烦心事儿都归因于“没钱”,比如没有考上好的学校,单身,不快乐,找不到人生意义,都是因为没钱。似乎钱是万能解药,所有的事儿都绕不开钱。所有这些关于没钱的牢骚背后,是充斥在当下这个时代里最大的痛点——金钱焦虑。相比于心理学意义上的其他焦虑,它的成因似乎更加清晰,那就是收支不平衡所造成的财务问题。但是如果细想起来,我们不难发现,财务问题其实只是金钱焦虑的表面现象,或者可以说是借口。焦虑的根源在于我们内心的感受。钱不够花是一种感受,由这种感受带来的压力和窘迫最终演变成了焦虑情绪,左右我们的心理状态。所以说到底,金钱焦虑是个体感受,并非金钱本身会导致焦虑。
我并不认为焦虑跟金钱有什么必然联系。就拿我来说,上大学的时候虽然每个月只有1000多元的生活费,但是我活得无比快乐,从来没有因为囊中羞涩而产生焦虑情绪。后来开始工作,工资也从一开始的月入几千,到后来的过万,过十万,过百万,虽然工资一直在涨,但我总是不满足,我还是会焦虑自己挣得不够多,担心随时可能丢掉工作,担心未来可能亏本的投资。论收入,我可能远超国内的平均水平,但是我依然会感到焦虑。
我认为财富焦虑的底层原因无外乎两个,第一个是收入比例有问题,也就是被动收入在总收入里占比低。为什么有的人年薪百万还非常焦虑,而有些人手里攥着两套没有贷款的房子,就能高枕无忧?因为年薪百万的人要还贷款,会担心自己某一天被辞退,而手里有两套房子的人,哪怕一个月只挣3000元,房子的租金也足够他每个月的生活。
第二个是欲望太大。很多人都想实现财富自由,到底有多少钱才算财富自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定义,在我看来,只要你的欲望比你的收入低一分钱就行。欲望来自比较——跟同龄人比较,跟周围的人比较,很多本来不是你需要的东西,不在你能力范围内的东西,现在就成了你深深的烦恼。还有的人把金钱视作社会地位的唯一衡量标准,以财富的多少、挣钱能力的高下去评判别人,也认为别人都是以这样的标准来衡量自己,认为没有钱就等同于没有安全感,没有自尊。
对于那些深陷金钱焦虑的朋友,分享几个有效的方法帮助你缓解焦虑。
第一,守财节流。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你当下所挣的钱已经是你此时能力的上限了,在你的认知、能力、资源没有提升的情况下,你的财富增量是有限的。相比于这件不可控的事情,你的欲望是可控的。尽量把自己的欲望控制在能力范围内,每个月多存下一些钱,这些钱会让你心里更有底气,会极大提升你的安全感。
第二,职业调整。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真要想实现财富目标,通常就是投资和做副业,这两个方向我比较推荐做副业。为什么不推荐投资?首先,投资需要大量的知识经验积累;其次,投资的不确定性会消耗你的情绪和精力,进一步加剧你的焦虑情绪。而副业一般不需要太多成本投入,做好了可以取代主业,直接成为创业项目,做不好,起码还有主业兜底。
第三,认知调整。金钱焦虑并不能仅仅通过挣钱来解决,在我看来更多的是注意力的问题。当你的注意力整天都集中在挣钱这件事上时,肯定会很焦虑。最好的方法,就是调整你的注意力,放到工作以外的事情上,比如健身、跑步、绘画等。当你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你就不会把注意力放到物质的比较上,而更多的是关注自己生活质量的提升。圈子简单了,你的焦虑也就少了。
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份工作,叫作“搞钱”。“搞钱”只是结果,是你为别人提供价值之后得到的相应回报。你的关注点如果一直都在钱上,你就会变得急功近利。所以,我希望你能建立起正确的金钱观。钱本身是没有意义的,它只是一种商品交换的中间媒介,只是一种工具而已。如果你一直抱有那种“等我有了钱才会快乐”的想法,那你就真的很难快乐了,搞到了钱,你会有更大的欲望,同时会害怕财富流失。想方设法提升自己,把心思放到你能做的事情上,做出价值,钱自然会滚滚而来。
2.婚姻焦虑
我经常会收到与婚姻焦虑相关的问题。结婚这件事被当作考试一样,30岁就像交卷前的最后一分钟,晚交或者不交,似乎就是奇耻大辱,就是给父母丢脸,给家族蒙羞。
我大概在28岁以后,每隔一个月,就会跟我妈辩论一次婚姻问题。每次辩论我都会让我妈哑口无言,结果就是,大概每次之后的一个月她都不会搭理我了。
我不能评价每种生活的好与坏,但我想说,大多数人的婚姻焦虑源自和父母观念的冲突。我曾经有幸跟一位非常有名的婚姻专家交流过,这位婚姻专家和她的老伴的婚姻持续了将近50年,他们是众人眼中的模范夫妻,彼此恩爱。在交流的过程中,我们无意间聊到了另一半的缺点。老人家给我列举了她先生的两大缺点:一个是情绪管理能力差,另一个是非常大男子主义。当时,我脑子里突然萌生了一个问题,我问她:“如果把您先生这样的缺点放到当今这个物质条件非常充裕,大家对婚姻质量高度渴求的时代,您觉得您的婚姻还能维持这么久吗?”老人家思考了好长一段时间,好像也是被突如其来的问题打了个措手不及,然后犹豫地告诉我:“那也许就不能了吧。”
老一辈人看起来固若金汤的婚姻,很大程度上有他们那个年代的烙印。在那个物质条件匮乏的年代,婚姻的目的多是双方可以共同抵御风险,在契约的约束下共同抚育新生命的成长。婚姻维系到最后的前提是双方或者是其中的一方有高度的容忍、容错和牺牲精神。而父辈的婚姻观念在我们这一代物质丰富、强调个体、思想高度解放的人群身上是不太可能延续的。父母对子女在婚姻方面的期望,与子女的婚姻态度是有所差异的,而这也正是当下年轻人婚姻焦虑的原因之一。
除此之外,“别人有,我没有”也是婚姻焦虑的原因之一。“人不患寡而患不均”,对比产生焦虑。如果你缺乏自己的主见,事事都要跟别人比,你会非常痛苦。对于婚姻这件事,希望你千万不要着急,保持好自己的节奏,不要被他人左右。在过去,婚姻是成年的第一件事,而现在婚姻是把自己的生活过好之后才去做的事。从我周围的例子来看,很多“为了结婚而结婚”“希望可以满足父母的期待”“希望通过婚姻逆天改命”的人,他们的婚姻大多数都没有好结果。所以,此时此刻你如果还没有找到非常满意的结婚对象,我希望你可以不要着急,不要将就,多等等也未尝不可。因为当人着急、焦虑的时候,我们往往会选择眼前出现的,而不是自己真正需要的。所以对待感情,请你不要赶时间。
3.容貌焦虑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把注意力放到变美上,加上媒体和资本的过度渲染,容貌焦虑横空出世。2021年中青校媒面向全中国2063名高校学生就容貌焦虑话题展开问卷调查,结果显示,59.03%的大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容貌焦虑。其中,男生群体(9.09%)中有严重容貌焦虑的人数比例高于女生(3.94%),而女生(59.67%)群体中有中度焦虑的人数比例高于男生(37.14%)。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迟毓凯介绍,心理学研究发现,容貌焦虑呈现一定程度的年龄结构分层,存在容貌焦虑问题的往往是20多岁的年轻人。患有容貌焦虑的人通常都有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患有容貌焦虑的人,通常不只是容貌有问题。每个人都想让自己变得好看一些,但是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你会发现,长得好不好看,已经不太重要了。皮肉的光鲜不过十余载,中年以后大家都躲不过岁月这把“杀猪刀”,所以为什么非要较真呢?而是否有足够的内涵、能力、情商却成为比外表更重要的事。
第二,容貌焦虑的人,往往是注意力出了问题。年轻时,我们的注意力过多地停留在别人的眼光里,所以会特别在乎自己在别人眼中的样子。但是我们每个人的一天都是24小时,把更多的时间放到打扮和吸引异性上,那势必花费在其他事情上的时间就少了。人活一世,时间拉长,这种容貌上的优势可能并不算什么。能否实现自己的价值,可能更重要一些。
第三,很多人之所以会有容貌焦虑,是因为觉得自己没有办法改变现状,但实际是因为懒。事实上,你只要注意饮食,经常健身,作息规律,再用点儿护肤品,那皮肤干净,脸蛋清爽,就绝对不成问题。这个世界上有很多方法可以让自己变得更好看,而你却整天对着镜子里的自己唉声叹气,你说这不是懒又是什么呢?
那些所谓容貌焦虑的人,其实并不是容貌真的有多难看。相反,很多人只是把容貌问题当成自己无法去做成事的借口。面试失利、人缘太差、异性拒绝、爱情失败,这些统统可以被他们归结为“我长得不行”,而真正的问题却永远被埋在最深处。所以,不要活在别人设定好的条条框框里,要活出自我。这个世界上可以有成千上万的人讨厌你,但是你不该讨厌你自己。不管你长成什么样,这个世界上一定有人喜欢你、欣赏你,而你的美丽应该只为这些人绽放。
四、告别焦虑
心理咨询师陈海贤在《了不起的我:自我发展的心理学》一书里第一次提到了关于思维远近的问题。他认为,焦虑的深层次原因是我们的思维模式是远思维而不是近思维。近思维模式,会关注真实的、具体的、正在发生的事,这些事是流动变化的;而远思维模式会关心那些想象的、抽象的、遥远的事。在近思维模式下,我们会不断跟现实接触,让现实改变自己;而在远思维模式下,我们只会注重头脑里的规则,这些规则和道理让你只能看到你想看到的东西,这是一种拒绝改变的思维模式。远思维模式确实可以帮助我们节省一些信息加工的时间,让我们面对这个世界有了更多的确定性,但同时,它也限制了新事物的摄入,限制了我们的成长。
如何切换到近思维模式呢?要做到以下的四多、四少:
1.多描述,少评判
很多人特别喜欢轻易评价自己和他人。考砸了一场考试,就断定自己是个废物;半天学不会一个技能,就觉得自己没有天分。对别人也是一样,很轻易地给别人贴标签。所有的这一切,都是评判性思维。评判,就代表我们用头脑中的观点、规律对信息进行了加工,所以会阻碍变化的发生。相反,对一件事,我们常常是在描述而不是在评判,那我们的思维就会流动起来。比如一场考试,你可以说,我考了60分,刚刚及格,里面有很多题,我都不会做。这些是描述。描述完了,下一步你会怎么做?显然是去找原因。为什么不会做?这样你才能提高,才能进步。而不是说,我考试成绩不行,我就永远是差生。
2.多具体,少抽象
生活中有很多人都在问抽象的问题,做抽象的事,喜欢抽象的人。在我看来,这其实是一种偷懒的行为。抽象的问题,很难得到答案。你不愿意动脑子去把一个宏大的课题切分成小到可回答、可解决的问题,你就会因为它困难而拖延、畏惧、恐慌,最后演变成焦虑。而你需要做的,其实只是把那件事情具象化,具体到不能再具体为止,拆分到不能再拆分为止。这样不管多复杂的问题,很快就能得到解决。
3.多行动,少计划
经常感到焦虑的人在做一件事情之前,总是会算计半天,他们需要看到一个明确的结果后才会去干。事实是,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事,你不干,永远不知道有没有结果。剑桥大学的心理健康研究员奥利维亚博士在TED演讲里曾说,很多人对于完美的苛求会让他们陷入犹豫和焦虑的情绪中。而这个时候最需要的就是抱着“努力做砸,不计后果”的心态去做这件事,这样往往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想一下,在你的生活中,你有多少次因为害怕搞砸一件事,因为心中的完美主义而裹足不前,陷入无限的焦虑之中。如果你能在这些时刻放下对于完美的执念,先行动起来,那么你的焦虑一定会得到缓解。在你放下心中的期待,开始行动起来后,你的创造力也会有质的飞跃。
4.多聚焦,少发散
你是不是喜欢一心多用,喜欢在同一时间段做很多事?但是你可能不知道,这种在如今看来稀松平常的习惯不仅没有增加你的效率,反而可能让你陷入恶性循环,并且催生出更多的焦虑情绪。麻省理工学院神经学家厄尔·米勒指出,我们的大脑不能很好地同时完成多项任务。当人们认为他们在同时处理多项任务时,他们实际上只是非常迅速地从一项任务切换到另一项任务。每次他们这样做,都会产生认知成本。相似的观点也被很多专家和学者论证过。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有些办公室文员一天看似什么都没做,但就是感觉异常疲惫的现象。原因就是他们在不断地进行注意力切换。他们一会儿看看邮件,一会儿写个文档,一会儿接个电话,时不时还得看下手机信息。而你的大脑经受不起这一连串的切换操作。你可以把大脑的运作方式想象成健身。只有当你持续稳定地集中锻炼一块肌肉时,才会有增肌的效果。如果你在这个过程中,一会儿聊聊天,一会儿喝口水,一会儿玩下手机,你觉得还会有锻炼的效果吗?大脑也一样,不管是学习还是工作,效率的产生到消失像是一条抛物线,前几分钟甚至几十分钟都在预热,好不容易刚要出效率的时候,被一件事情打断,一切又得从头开始。当你总是频繁切换于各种任务之间的时候,压力感、紧迫感以及效率的大幅下降也会让你产生焦虑。所以我真诚地建议你,一次尽量只做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