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坚持增强战略自信
——关于新时代中国外交的根本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这为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底气更足、信心更强、行动更加有力、成就更加卓著,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兴旺,在于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根本增强战略自信。只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之路就会越走越宽广。
1. 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根本增强战略自信
(4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有了“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勇气,我们就能毫无畏惧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就能坚定不移开辟新天地、创造新奇迹。习近平总书记在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对外工作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成果时明确提出,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根本增强战略自信。这一重要论述明确了新时代对外工作必须遵循的根本要求。
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我们必须不断推进的伟大事业,又是我们开辟未来的根本保证。从改革开放开始,特别是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以后,唱衰中国的舆论在国际上不绝于耳,各式各样的“中国崩溃论”从来没有中断过。但是,中国非但没有崩溃,反而综合国力与日俱增,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今天,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没有任何力量能够撼动我们伟大祖国的地位,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进步伐。事实雄辩地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路走得通、走得对、走得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站立在九百六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五千多年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十三亿多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无比广阔的时代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
(48)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体现了新时代中国的国家意志、民族精神和国际形象,是我们开展对外工作的力量之源和信念之基。外交工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更要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根本增强战略自信。
新中国成立初期,就在处理国际地区热点问题、推动建立国际关系基本原则方面,展现出协调斡旋、纵横捭阖的高超能力,展现出新生的社会主义大国特有的笃定沉着、坚毅自信。几十年来,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稳妥应对外部风险挑战,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争取国际和平环境。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世界政治舞台风云突变,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我们保持清醒冷静,在西方大国的巨大压力下泰然自若,在国际斗争的惊涛骇浪中沉稳坚毅,不动摇、不悲观、不着急,顺利度过那段严峻的时期。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的战略自信在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征程上进一步彰显。面对国际形势风云变幻,我国对外工作攻克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风险考验,有力捍卫了国家核心利益和正当权益。只有坚持战略自信,中国外交这艘在大海中航行的巨轮,才能不为迷雾所惑,不被风浪所阻,稳健而又坚定地沿着自己确定的方向劈波斩浪、砥砺前行。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49)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相统一,把中国人民的幸福与世界人民的幸福紧密连接在一起,这是我们党的历史自觉、国际视野和世界胸怀。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5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丰富发展了人类文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模式”是中国人民在自己的奋斗实践中创造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国的实践向世界说明了一个道理,治理一个国家,推动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并不只有西方制度模式这一条道,各国完全可以走出自己的道路来。现代化不是单选题。在发展道路问题上,没有什么金科玉律,没有什么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唯一模式。只要是有利于各国繁荣富强、人民幸福的道路,就是好的发展道路。我们不“输入”外国模式,也不“输出”中国模式,不会要求别国“复制”中国的做法。
(51)中国发展理念为促进世界经济发展提供新的方案。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们党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深入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不断摸索和完善经济发展理念和思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创造性地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集中反映了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针对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中国经济发展质量不断提高,经济增速位居世界主要经济体前列,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
近年来,世界经济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持续低迷,旧问题尚未解决,新挑战不断涌现。国际社会希望探寻推进结构改革、增强发展活力、促进经济复苏、实现经济增长的“药方”。针对世界经济面临的最紧迫最突出的挑战,习近平总书记顺应并引领时代潮流,凝聚各国发展共识,以我国新发展理念精髓为基础,倡导各国共同走出一条公平、开放、全面、创新的发展之路,为推动世界经济走出困境贡献了中国智慧。
(52)中国治国理政经验为世界政党和国家治理提供借鉴。自政党产生以来,政党治理一直是世界各国面临的一大难题,执政党如何加强自身治理、提升执政能力更是一个复杂的世界性命题。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带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取得国家发展和改革开放事业历史性成就。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共产党执政成功的背后有什么“密码”,日益成为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热门话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国际场合向外国领导人和国际组织负责人介绍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和治国理政经验,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始终牢记党的宗旨,不断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我们坚持全面从严治党,纪律严明,组织体系严密,对腐败现象零容忍;等等。
不同国家的政党应该增进互信、加强沟通、密切协作,探索在新型国际关系的基础上建立求同存异、相互尊重、互学互鉴的新型政党关系。中国共产党主办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以及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中阿、中拉、中国—中亚等多边政党论坛,为世界各国政党交流互鉴搭建平台,分享中国共产党治党治国经验,展示开放包容、改革创新的大党形象,推动全球政党相互学习借鉴、共同提高治国理政能力。
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中国的故事、中国人民的故事成为世界舆论和各界关注的焦点。《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在全球多语种出版发行,引起国际社会热烈反响。许多外国领导人予以高度评价,从中汲取治国理政经验。
(53)中国特色减贫道路为全球减贫与发展事业作出重大贡献。消除贫困是人类梦寐以求的理想,是各国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基本权利,世界范围内贫富悬殊和南北差距扩大问题依然严重,实现全球减贫目标任重道远。
中国是减贫事业的积极倡导者和有力推动者,中国自身减贫事业取得巨大成就,为全球减贫作出重大贡献。改革开放以来,按照现行贫困标准计算,我国七亿七千万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按照世界银行国际贫困标准,我国减贫人口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百分之七十以上。党的十八大以来,经过持续奋斗,我们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近一亿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取得了令全世界刮目相看的重大胜利。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在中国基本实现,中国是最早实现千年发展目标中减贫目标的发展中国家。二〇二〇年,我国提前十年实现联合国二〇三〇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这对中国和世界具有重大意义。
中国在消除自身贫困的同时,积极开展南南合作,在力所能及范围内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的援助,支持和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消除贫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和国际机构在减贫领域的交流合作是我国对外开放大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向国际社会介绍中国减贫事业的发展和经验,提出着力加快全球减贫进程,着力加强减贫发展合作,着力实现多元自主可持续发展,着力改善国际发展环境等重要倡议,为全球减贫事业注入动力。二〇一八年十二月,第七十三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关于消除农村贫困的决议,把“精准扶贫”理念与实践写入其中,这是中国为全球范围内消除贫困作出的重要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是甩掉贫困帽子的总办法”,“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我国在对外援助中始终注重分享中国发展、改革开放的政策经验,传授和转让实用技术,帮助发展中国家消除贫困,提升自主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国际农业发展基金等国际组织负责人和许多国家的政要、学者、专家,对中国为促进全球减贫和发展事业所作贡献予以高度认可和积极评价。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54)旗帜引领方向,道路决定命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党必须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胜利前进。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一以贯之,要有志不改、道不变的坚定。
(55)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更加自信地展示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能够持续推动拥有十四亿多人口大国进步和发展、确保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和治理体系。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系统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制度建设成就和经验,深刻回答新时代我国制度建设“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的重大问题,全面阐述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的多方面显著优势,主要是: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党的科学理论,保持政治稳定,确保国家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显著优势;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发展人民民主,密切联系群众,紧紧依靠人民推动国家发展的显著优势;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切实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权利的显著优势;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显著优势;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显著优势;坚持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全体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紧紧团结在一起的显著优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走共同富裕道路的显著优势;坚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善于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使社会始终充满生机活力的显著优势;坚持德才兼备、选贤任能,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培养造就更多更优秀人才的显著优势;坚持党指挥枪,确保人民军队绝对忠诚于党和人民,有力保障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显著优势;坚持“一国两制”,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显著优势;坚持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相统一,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作出贡献的显著优势。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我们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迅速打响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保护了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为全球抗疫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充分展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力量,充分展现了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充分展现了中国负责任大国的自觉担当。
(56)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更加自信地展现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和当代中国人精彩生活表现好展示好,把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阐释好。要围绕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多个视角进行深入研究。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要加强对中国共产党的宣传阐释,帮助国外民众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真正为中国人民谋幸福而奋斗,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要更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
要广泛宣介中国主张、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我国有能力也有责任在全球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同各国一道为解决全人类问题作出更大贡献。要高举人类命运共同体大旗,依托我国发展的生动实践,立足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全面阐述我国的发展观、文明观、安全观、人权观、生态观、国际秩序观和全球治理观。要倡导多边主义,反对单边主义、霸权主义,引导国际社会共同塑造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建设新型国际关系。要善于运用各种生动感人的事例,说明中国发展本身就是对世界的最大贡献、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