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感情能够调动人的积极性
当实权派说“我没有好好听”时
当时我还是一名经营顾问,某企业的负责人无论如何也不同意我们的策划案,我们为此烦恼不已。这家企业希望通过听取其客户的意见,对所售商品提出改进建议。这个操作本身没有问题,但他们的客户认为这属于销售型营销,故对这家企业抱有戒心。
对此,我们建议这家企业更加深入地了解其客户的业务内容,进一步提出惠及客户的下一级客户的建议,将销售型营销转化为提案型营销。
这家企业的企划部门与事务部成员与我们一同完成了这个策划案,其内容在该企业内部也得到了认可。另外,其营业部门也认为,如果将该方案付诸实施,应该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即便如此,当管理人员齐聚一堂,召开决策会议之时,营业负责人突然提出了反对意见,致使场面一度陷入混乱。
我因故没能出席那次会议,因此他们纷纷责难:“这么重要的会议,为什么内田没能出席?”结果那天的会议没能做出决策,他们决定日后再次召开会议讨论。
第二次会议我如期出席了。由于未能出席第一次会议,我做了检讨,并再次阐明了此番提案的要旨。令人感到意外的是,营业负责人听完我的陈述后,竟然同意了我的主张。
那么最初为什么他反对该策划案?其实这只是单纯的抵触情绪在作怪。
第一,策划案中的做法与之前的营业模式有所不同,他无法确定这种做法是否行之有效。此外,他反对的另外一个原因,也是最主要的原因,大概是这个提案并非由他亲自提出。事后,据他身边的朋友与下属所言,他反对这个提案的直接原因竟然是“我没有好好听”。
那为什么第二次会议时他又同意了呢?我利用第一次会议和第二次会议的间隙跟他私下交流过,当然,在那次交流中我们谈及了该提案的实质性内容,但最主要的原因是经过那次交流,他觉得自己得到了应有的认同。总之,如果在关键性的决策中让他置身事外,会让他觉得没有面子。
与其说这位营业负责人的性格有问题,不如说这是发生在实权派人物身上的普遍现象,实权派人物身边的人也普遍认为他们的行事风格有这样的倾向。在这种情况下,不仅要晓之以理,还要动之以情。以此案为例,要对这位负责人说明,该提案除了有助于他实现改革,对他个人而言不无裨益,如此一来才能令其欣然同意。
对感情与理论进行因数分解
人的行动是由感情,而不是理论或逻辑支配的。 在工作当中,若是认为一个人不按照逻辑办事便是工作能力低下,否定其存在的价值,唯恐避之不及,是极为危险的做法,且在无形中增加了工作的难度。
首先,我们要做的是搞清楚他(或她)为什么持反对意见,以及他(或她)究竟对哪一点感到不满。
第一步当然是从逻辑分析着手。首先比较自己的观点与对方的观点,如果理在对方,或对方的意见有可取之处,大可以相关理论为依据,与其进行理性交流。当然,在这种情况下,要对己方的欠妥之处加以修正。
如果理在己方,或是对方的理论存在不妥之处,就要启动下一个程序,准确判断对方究竟出于什么心理出现此言行。

图1-1 对方的感情与理论的因数分解
这里有一点一定要注意,此刻你极有可能认为对方是感情用事,而他却觉得自己非常理智。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掌握对方头脑当中的逻辑结构。根据图1-1所示,想象一下对方头脑中的结构图是什么。
首先是最容易理解的纯感情方面的因素,具体如下所示:
-
对方案本身的喜恶
-
对提交方案的人的喜恶
-
原因不明的不满与厌恶
-
“稍等一下”,然后任其直觉发挥作用
如果出现第一条“对提案本身的喜恶”和第二条“对提案者的喜恶”这样的情况,比如“这句话从那个家伙嘴里说出来……”,那么无论如何修改提案,都无法轻易解决问题。但至少在出现这两种情况时,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点十分明晰。
第三条“原因不明的不满与厌恶”,需要我们探明其情绪究竟从何而来,由此才能制定出相应的对策。比如对方案不满,或是对方案的执行程序有意见,抑或是讨厌提交方案的人,根据其不满情绪的来源,采取不同的对策。
最后一种情况是 “‘稍等一下’,然后任其直觉发挥作用”,可能有人对有这种想法的人感到无可奈何,但也不尽如此。为什么这样说?因为这句话里包含了让直觉发挥作用的重要因素。
如果是我,绝不会因对方凭感觉说话而瞧不起对方,相反,我会奉陪到底,仔细倾听他到底想说什么。
首先,自己可能有考虑不周的地方,比如对方会注意到这个方案缺乏可行性,认为这个方案一旦付诸实施,会给一线工作人员带来过重的负担,使现场出现混乱,导致方案无法顺利实施。
另外,如果对方无法用理论解释,就要找出他重视直觉的原因,为说服对方找到突破口。
对于裁撤某个项目的议案,对方反对的最大原因可能是对未来感到不安,担心这会使他的某个下属丢掉饭碗,或许还会列出不能裁撤这个项目的诸多理由。如果是这种情况,提出为其下属安排其他工作的建议,或许可以解决问题。
以上是对方感情用事的情况,另外一种情况是,明显能看出对方的理论都是一些奇谈怪论。这里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
列举出的是一些错误的、容易让人产生误解的理论
-
提出突然想到的想法
-
为了证明自己是正确的,举出一些能自圆其说的理论
第一种情况中,对方的理论全是奇谈怪论,如果能在不伤害对方感情的情况下解释清楚,那么他完全有可能认同你的观点。
第二种情况中,对方提出的是突然想到的想法,如果能够引导对方发现自己的问题,也能够解决问题。
最让人头疼的要数第三种情况。由于对方反对你的意见,所以会举出一些颇能自圆其说的理论来武装自己。当然,此时的他坚信自己是正确的,别人是错误的。此刻若是直截了当地阐述正确观点,就有彻底否定对方之嫌,一定要注意这一点。当然,有时对方明知错在自己,却仍不断辩解。
要想说服对方,就要想方设法了解对方的想法和感受。我们称之为感情与理论的因数分解。
面对自己的意见及提案,我们要弄清楚对方在感情与理论两方面的态度,这一点至关重要。有些人在感情与理论上都反对;有些人在感情上反对,但在理论上赞成;还有些人在感情上赞同,在理论上却无法苟同,可谓是形形色色。
我们以那位反对进行营业制度改革的营业负责人为例,演示一下感情与理论的因数分解。除了因为没有参与决策而对策划案感到不满的感情因素以外,还有“与以往的营业模式有所不同,所以不可能行之有效”的理论因素,但这个理由过于牵强,纯粹是为了反对这个提案。在这个案例当中,该负责人反对这个提案的感情因素占了绝大部分,理论因素所占比重较小。另外,理论因素也是从感情因素当中衍生出来的,故其中还有一部分属于复合因素。在这种情况下,第一步应该从感情因素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