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用户:
如何精准定位用户
在提到产品或服务时,一定离不开用户,比如目标用户、用户需求、用户痛点等,一切都以用户价值为依托。
什么是用户呢?简单来说,用户就是购买和使用我们的技术、产品和服务的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需要善待用户,甚至是“宠着”用户。
提起“胖东来”这个名字,相信全国各地的商超百货老板都知道。马云曾经说它“引发了中国零售商的新思考,是中国企业的一面旗帜”。雷军也曾专门去考察过,说它是中国零售业当中神一般的存在。1995年,仅以1万元起家的胖东来,绝对是一家颠覆认知的企业。我曾经跟胖东来创始人于东来先生有过沟通,我问他如何做到能让胖东来有这么好的口碑,于总告诉我说:“很简单,你要学会‘宠粉’。”
于总给我举了个例子。顾客在超市买了一条鱼,回家后觉得不新鲜,这时可能会找到商家,要求退货。大部分商家的做法可能要先确认一下顾客说的是否属实,然后再考虑解决方法。但是,这个过程对于商家和顾客来说,都需要付出很大的时间成本,严格来说并不划算。
而胖东来的做法是无条件地相信顾客,员工会直接拿一条新鲜的鱼和一份小礼物送给顾客,并真诚地向顾客道歉。这虽然为超市增加了一定的成本,但却为胖东来带来了巨大的壁垒,也为顾客带来了强烈的信任体验,让顾客从此更加坚信:在胖东来消费是没有后顾之忧的。
对于企业来说,当用户从对企业的产品和服务的信任上升到对品牌的信任后,这种信任就会不断强化,并且用户还会把自己的感受通过口碑传播给其他用户,扩大产品和服务的知名度,提升企业形象,从而不断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满足用户的需求,就能获得用户更高的忠诚度。 但是,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说,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成为自己的用户,企业必须精准地找到自己的目标用户,让自己的产品和服务拥有最适合的用户群体。这类用户群体一方面本身就有相关需求,更容易产生消费行为;另一方面还可以减少再教育成本,而且后期的维护也更省心。
那么,这些精准用户在哪里?我们要如何去寻找和定位呢?
1.多维身份精准确定用户
企业以往是无法精准定位用户的,基本是采用广撒网的低效营销模式。但是,现在有了各种大数据技术和精准投放的工具,企业完全可以以更加精确的方式去洞察消费者需求,从而有效定位自己的用户,并且为这些用户提供个性化、有针对性的产品和服务,有效引导用户行为,提升用户对产品和服务的黏性,实现千人千面的营销方式。
要做到这一点,企业首先要从多个维度对用户进行细分。比如,对于妈妈这个群体,商家肯定不陌生,那么这个群体可以分为多少类呢?我认为根据妈妈的群体画像至少可以将其细分出十几类,如孕前妈妈、准妈妈和新手妈妈,上班的妈妈和全职在家的妈妈,单身的妈妈和一家三口在一起的妈妈,创业的妈妈和公务员妈妈,平时自己接送孩子上学的妈妈和请他人接送孩子上学的妈妈,科学理性的妈妈和务实有经验的妈妈……当你将用户群体根据身份特征、行为特征、消费特征、心理特征、兴趣爱好、渠道属性等进行细致划分后,就会发现,每一个方向、每一个类别当中的用户,其需求都是不一样的。这就要求企业为用户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也不能完全相同,而是要根据不同的用户群体,将自己的产品和服务内容尽可能地丰富化,以精准的内容来服务不同需求的用户。这也是企业由全量运营走向精细化运营的第一步。
这一点不难理解,因为即使面对同一件产品或同一款服务,不同用户的理解和需求也是不同的,下面举个有趣的例子。
很多人应该都知道粟裕将军,他一生战功赫赫。粟裕将军的妻子楚青生于扬州,长于上海,是一位很有见识的女性,平时对生活质量要求也比较高,据说闲暇时喜欢逛街,到咖啡馆喝咖啡。但是,粟裕将军作为军人,在这方面就没那么讲究。
有一次,两人去逛街,看到街前方有个咖啡馆,粟裕将军就对妻子说:“这个咖啡馆不错啊!”楚青眼前一亮,心想平时粟裕对咖啡都不感兴趣,怎么现在还关注起咖啡馆了?于是就问粟裕:“那你觉得这个咖啡馆哪里不错?是咖啡馆的位置不错,还是设计不错呢?”
结果,粟裕将军说:“我觉得在咖啡馆房顶架上几挺机枪,就可以封锁整个街道了!”
通过这个案例可以发现,不同人对同一件事的理解可能也是完全不同的。所以,在定位用户时,企业更需要从用户的社会角色、需求场景等多维身份进行精准细分,再针对精准用户去生产精准的产品或提供精准的服务,并且配合精准渠道,实现精准到达,最终完成精准转化。
2.围绕用户进行精细化运营
所谓精细化运营,就是将渠道、用户行为等维度的数据分析与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相结合,对用户展开个性化的、更有针对性的运营活动,以达到企业运营目标的行为。
精细化运营的灵魂在于对用户的理解,也就是在理性分析的基础上,再以感性的方式去理解用户。企业越是精准地划分用户人群,说明对用户理解越深入,运营目标也会越清晰。如果说早期的企业运营策略是一对多的模式的话,那么精细化运营就是多对多的对应关系,显然运营效率也会更高。
那么,企业该如何进行精细化运营呢?
首先,精细化运营要以用户为中心,所以要有较为清晰的用户画像和用户分层,这也是企业进行产品精准定位和推送的基础。 通常来说,用户画像需要从多个维度对用户大数据进行分析,将用户分成各个种类并加以具体描述,标出用户的各种属性特征,进而抽象出用户的商业全貌。这是现代企业应当具备的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
其次,根据用户人群去设定自己的产品内容。 很多企业习惯于用一维视角去思考问题,比如,将自己的用户定位为“妈妈”“年轻人”等。实际上,“妈妈”这个群体也有很多不同的喜好、不同的需求;“年轻人”更是如此,比如男生更容易被非常完整的逻辑所吸引,而女生则更容易被好看的图片所吸引。
再次,要有精确的投放策略,也就是根据产品和服务的 具体人群进行精准投放。 如果企业不能有效而精准地确定产品投放策略,不但会浪费很多宝贵的资源,还会随着时间推移而在行业中陷入生存困境。只有做到精准投放,才能抓住最有效的用户群体。比如,同样是与青春有关的产品,如果针对女性用户的话,可以投放到小红书;如果针对男性用户,投放到得物效果更好;如果是非常二次元的产品,投放到B站效果更明显;如果你的产品还有一些故事性或逻辑性,那就投放到抖音。总之,投放策略的原则很简单:用户在哪儿,产品就投放在哪儿。
最后,还要做好内容架构。 也就是说,你的产品逻辑是什么样的——今天你要推出产品的哪部分,明天又将推出哪部分;或者说哪款产品先上架,哪款产品后上架。只有逻辑内容清晰明确,才更容易吸引到对应的用户群体。
很多年轻人都听说过小熊电器,它刚开始是做酸奶机的,后来不断拓展产品品类。到今天,小熊电器已经紧跟美的、苏泊尔、九阳三大家族,发展成为小家电新势力中较强的一家。
我有一次与小熊电器创始人李一峰先生聊天,就问他是如何让小熊电器在家电市场赢得如今的地位的。他说很简单,他们更愿意去聚焦,把用户群体聚焦到一小部分人身上,然后去满足这一小部分人群的一些非常基础和有趣的需求。
首先,他们把用户聚焦在会做饭或想做饭的人身上。在男生和女生之间,一般女生做饭更多,于是就将焦点放在女生身上。其次,在年轻和年长的女性当中,选择更年轻的女性作为目标用户。而在这部分人群中,再找到需要做饭和不需要做饭的人,继而将焦点放在需要做饭的女性当中。
这样一来,目标用户就比较明确了,也就是年轻女性当中那些需要做饭的一类人。而这部分人群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需求,就是不仅要让自己做的饭好吃,还要好看。因为这个群体的人有很多线上社交需求,比如喜欢发朋友圈、喜欢在网上跟大家分享生活等。
基于这个思路,小熊电器最终的产品落地需求就是:外观设计要好看,激发用户的购买欲望;做出来的食物也要好看,方便用户进行二次传播。为此,小熊电器在产品外观设计上非常下本,其设计资源都是专门从国外寻找回来的。很多年轻人购买小熊电器的产品也往往都是冲着外观来的,比如一台煮蛋机,如果外形精美,让用户看一眼就被吸引住了,那么它在同类产品中就有了竞争力。
真正的好内容,往往不是专业生产的内容,而是用户“生产”的内容。 真正的品牌在对用户精准定位及细分后,往往也会带来真实的用户需求。所以,小熊电器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用户需求的品牌。
大家听说过骨传导吧?在中国的耳机市场,骨传导已经不算是个高新技术了,它就是将声音转化为不同频率的机械振动,通过人的颅骨、骨迷路、内耳淋巴液、螺旋器、听觉中枢等来传递声波。利用这种骨传导技术制造的耳机,就是现在很多人都使用的骨传导耳机。
但是,现在出现了一款更加黑科技、更加好玩的产品——可以含在嘴里的“音乐棒棒糖”。它的创新点在于:在传统的棒棒糖中植入骨传导芯片,当棒棒糖被放在嘴巴里时,口腔中牙齿咬合糖果的声音便可通过骨骼进入耳膜。你只要打开开关,轻咬棒棒糖,再戴上耳塞,就能感受到近乎无损音质的听觉体验。
这种产品的出现,就是根据用户具体需求而设计出来的。比如,现在很多家长不愿意给小孩子戴耳机听歌、听故事等,担心耳机会影响孩子的耳膜发育。但外出时,孩子想要听歌、听故事,你不让他戴耳机,设备中的内容外放出来效果又不好,怎么办呢?那就给他一根棒棒糖,而棒棒糖中恰好有孩子喜欢的歌曲、音乐等。所以,这款产品就满足了年轻父母的育儿需求。
另外还有一种需求。很多少男少女都有自己喜欢的歌手、明星等,并且希望用各种方式为自己喜欢的偶像应援。试想,若把偶像的歌放入棒棒糖中,他们可以一边吃着甜蜜的糖果,一边听着美妙的音乐,这是一件多么享受的事情啊!所以,这款产品的另一个用户定位就是那些追求时尚的少男少女。
总之,精准地定位用户、了解用户需求,再根据用户的真实需求去不断设计和更新产品功能,才能赢得用户的信赖,进而带动品牌的传播。
满足用户的需求,
就能获得用户更高的忠诚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