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对同一律的亵渎
同一律是人类思维的一条最基本的规律。同一律,是指在一个思维过程中,我们的思想必须具有确定性和首尾一贯性,不能随便改变它的含义。同样,在某一论辩过程中,我们的思想也必须具有确定性,不能随便加以改变。而诡辩的一大特点就是无视思维的确定性。
1 偷换概念
炒面我没吃给什么钱呢?
偷换概念式诡辩,就是偷换论辩中概念含义的诡辩伎俩 。
在宋小宝的小品《海参炒面》中,宋小宝先点了一份海参炒面,觉得被忽悠了,然后换了一份汤面。他吃完汤面准备走人时,发生了怪异的一幕。
服务员:“哥,你还没给钱哪!”
宋小宝:“什么钱?”
服务员:“汤面钱啊!”
宋小宝:“汤面拿炒面换的给什么钱?”
服务员:“那炒面你也没给钱哪!”
宋小宝:“炒面我没吃给什么钱呢?”
小品中的宋小宝违犯了同一律,是在玩弄偷换概念式诡辩术。宋小宝用没有付钱的炒面换没有付钱的汤面,还是等于没有付汤面的钱,可是宋小宝故意偷换没有付钱的汤面和付了钱的汤面之间的含义,来胡搅蛮缠。
偷换概念式诡辩术是一种极为拙劣的诡辩伎俩,在论辩中我们千万不可掉以轻心。如果我们对此缺乏理性的剖析能力,有时反而会形成窘境的转换,理直气壮的一方反而暗自憋气,胡言乱语的一方却趾高气扬。又如:
有个人到一家新开张的布店里要买两匹布,挑好之后问多少钱。
店主说:“开张大喜,今天只收半价。”
于是这个人还给店主一匹布,拿起另外一匹布便走。
店主急忙说:“先生还没付钱呢?”
这个人却说:“不是已经给你了吗?”
店主莫名其妙地说:“没有啊!”
此人大怒:“真是个奸商,我买你两匹布,你说只收半价。我已经把一匹布折合一半的价钱给你了,你怎么还要钱?”
这个买布人在“两匹布的半价等于一匹布”的诡辩中,故意混淆了“布匹”和“布价”这两个不同的概念,一匹布是两匹布的一半,但却不是两匹布的布价的一半。
偷换概念式诡辩术的破斥:精确辨析诡辩者前后使用的有关概 念含义的细微差别,以同一律为工具牢牢地钳住它,不允许随意改变 。
在柏拉图的对话《欧德谟斯篇》中,描写了古希腊狄翁尼索多鲁斯和克特西普斯之间的一则论辩。
狄翁:你说你有一条狗,是吗?
克特:是的,一条顶凶的狗。
狄翁:它有小狗了吧?
克特:是的,它们都跟它长得很像。
狄翁:那条狗是它们的爸爸?
克特:是的,我明明看见它跟小狗的妈妈在一块。
狄翁:它不是你的吗?
克特:确确实实是我的。
狄翁:如此说来,它又是爸爸,又是你的。故而它是你的爸爸,小狗就是你的兄弟了。
在这段论辩中,狄翁尼索多鲁斯就是在诡辩。其中的“它是爸爸”是指“它是小狗的爸爸”,“它是你的”是指“它是你家的狗”,可是狄翁尼索多鲁斯却偷换了这其中的含义,得出“它是你的爸爸”的荒谬结论,他使用的就是偷换概念式诡辩术。
2 偷换论题
不肖之子的诡辩
诡辩者或者为了掩饰理屈,或是为了回避尖锐的矛盾,或是企图浑水摸鱼,故意偷换辩题的含义,将所要论辩的辩题悄悄地偷换 成另一个辩题,这就是偷换辩题式诡辩 。比如:
有一次上历史课,老师讲完了“郑成功收复台湾”这一节,开始提问。老师叫起了一个思想正在开小差的学生,提问道:
“你来说说,郑成功是什么人?”
学生摸了摸头皮答不上来,过了一会儿才吞吞吐吐地说:
“我不晓得郑成功是啥人,可我知道他的母亲。”
全班同学都惊奇地看着他。连老师也奇怪了:“你知道他的母亲?”
“是的,他的母亲叫失败,失败是成功之母嘛!”
这个学生是在诡辩,他因为思想开小差没听讲,回答不出“郑成功是什么人”的问题,便换成了“郑成功的母亲是谁”的问题,并且用一句俗语“失败是成功之母”来应付,这就叫偷换论题式诡辩。又比如:
爸爸:“孩子呀,你咋就考了这点儿分数呢?你看邻居家的小王,人家考了98分!你才考了个89!”
孩子:“爸爸呀,你怎么不跟小王的爸爸比比呢?他爸爸可有钱了!他要啥他爸爸就给他买啥!”
爸爸与儿子在讨论为什么考试成绩不如邻居家小王的问题,儿子说的却是自己爸爸和邻居小王的爸爸谁更有钱的问题,把辩题给偷换掉了。
明人冯梦龙编的《古今谭概》里,不肖子智怼内阁大学士父亲也与此类似:
明代有位姓靳的内阁大学士,他的父亲不太出名,他的儿子很不成材,可他的孙子却考中了进士。这位内阁大学士经常责骂他的儿子,骂他是不肖之子,是不成材的东西。后来,这个不肖子实在忍受不了责骂,就和内阁大学士怼了起来:
“你的父亲不如我的父亲,你的儿子不如我的儿子,我有什么不成材的呢?”
这位内阁大学士听了后,放声大笑,就不再责备儿子了。
在当时情况下,这个不肖子所要论辩的是自己是否成材的问题,但是却故意将这一辩题偷换成你的儿子和我的儿子相比怎么样,你的父亲和我的父亲相比怎么样,这恰好将原来所要论辩的辩题回避了。
偷换辩题式诡辩术的破斥:在论辩过程中,如果没有一个统一的论题,论辩就无法正常进行。对于旨在通过偷换论题以求阴谋得逞于一时的诡辩者,我们要制服他,就必须揭穿对方偷换论题的企图,并像钳子一样紧紧夹住它 !
3 红鲱鱼
有本事你自己下个好蛋
“红鲱鱼”指的是一种熏制的红棕色的盐渍鲱鱼,又腥又臭,非常刺鼻,但却是欧洲人过去经常吃的美味小菜,类似中国的臭豆腐、广西螺蛳粉。红鲱鱼这种强烈的气味,对狗来说也极具诱惑力,被用作猎犬的训练方法。
在英国,有猎狐的传统,猎狐少不了猎犬。驯犬师将刺鼻的红鲱鱼在林间小路上拖曳,直到小狗学会跟随气味。之后,当猎犬被训练去追随狐狸或獾的微弱气味时,驯犬师会将一条红鲱鱼在有动物踪迹的小路上不时拖曳,以迷惑猎犬。最终,这只猎犬学会跟随猎物的气味而不是更强烈的红鲱鱼气味。
逻辑学者也将人们干扰猎犬的“红鲱鱼”技术用于人们的思维训练中,用红鲱鱼来比喻歪曲论题、逃避话题的谬误,即所谓“红鲱鱼”谬误。而 红鲱鱼诡辩术就是诡辩者将辩题重点作出转移,从而赢得论战的伎俩 。比如:
一位幼儿园的年轻老师在上算术课。她问一个同学:“佳佳,你现在手上有一个苹果,你姐姐又给了你一个苹果。现在你手上一共有几个苹果?”
“可是我现在手上没有苹果呀?”佳佳很奇怪地问道。
“我只是打比方。假如你现在手上有一个苹果——”
“可是我手上真的没有苹果呀!”佳佳很委屈地说。
“你听好了,我现在只是在打比方。”老师有些生气。她又继续说道:“你现在手上有一个苹果,你姐姐又给了你一个苹果……”
“她根本不会给我苹果,她还想问我要苹果呢!”佳佳的语气很肯定地抢着回答。
“好吧。”无可奈何的老师又换了个说法:“你现在手上有一个苹果,你姐姐手上也有一个苹果,现在你俩手上一共有几个苹果?”
“一个。”
“那另一个苹果去哪了?”
“我姐姐给吃掉了。她从来都是这样,上次她刚有一块蛋糕……”
这位年轻的老师没等听完,早已气得说不出话来了。
这个小朋友要回答的是“数学计算结果是多少”的问题,可她却一次又一次把它变换成“自己手上是否真的有苹果”的问题。
有些论点看似相关,实则已经偏离了主题,分散了辩论者的注意力,这些论点就叫“红鲱鱼”。比如:
(1)孙子:“爷爷,为什么那个人打枪的时候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哪?”
爷爷:“因为如果他把两只眼睛都闭上了就看不见靶子了。”
这位爷爷的回答实际上已经偏离了论题。又如:
(2)A:你买的鸡蛋不好。
B:有本事你自己下个好的蛋。
在这例中,B将“蛋好不好”的辩题,偷换成了“你能不能下蛋”。
(3)一位老人在餐厅吃饭,他向服务员抱怨道:“你们的烧鸡为什么只有皮和头?”
服务员:“难道要我把鸡毛也端出来吗?”
服务员把“为什么没有鸡肉”的问题偷换成“为什么没有鸡毛”。
(4)甲:“我比你长得高。”
乙:“你再高能有姚明高?”
明明是甲和乙在比较身高,乙却把论题转移到了甲和姚明身上。
(5)病人:“大夫,你说我患癌症,可开刀后什么也没有……”
医生:“没有不是更好吗?难道你就那么希望非有癌症不可?”
本来医生是要回答“为什么误诊有癌症”的问题,可他却将其偷换成了“没患癌症好不好”的问题,还盛气凌人地倒打一耙。
红鲱鱼式诡辩术的破斥:这种诡辩的本质是违反了同一律,论题没有保持同一,我们要制服他,就必须紧扣论题,不容对方偷换 。
4 稻草人
将对手变成不堪一击的稻草人
农夫在田间架起稻草人,是为了抵御麻雀对农作物的侵害。在论辩中,诡辩者也会使用稻草人的方法。 诡辩者为了反驳对方的观点,首先将对方的观点扭曲为对己方更有利或对对方更不利的观点,替换掉对手的原本主张,然后展开凌厉的攻势,并将其击倒,犹如捆绑了一个稻草人,因为稻草人不是真的人,它比真人更容易受到攻击,这就是稻草人式诡辩术 。比如:
有一个地方叫赵家庄,赵家庄有个地主叫赵员外。他为人不是很厚道,收租总是喜欢多收。张三是乡民的代表,代表乡亲去和赵员外谈判。张三说:
“赵员外,您的租子收得太多了,行行好吧,今年收成都不好,能不能少收点?大家都是乡里乡亲的,心别太黑。”
赵员外说:“可别忘了,去年乡里的桥坏了,还是我出钱修的呢,我心怎么就黑了呢?你可不能这样抹黑我修桥的善举。”
当时要讨论的是收租太多的论题,然而赵员外硬是说张三批评自己修桥的善举,这就等于立了一个“稻草人”:“快来看啊,张三竟然连修桥这事都要怼!”这也就转移了人们的注意力,使得大家忘记了他今年多收租这一事实,这就是典型的稻草人式诡辩。
设置“稻草人”的一种常见形式,是使用臭名昭著的公式:
“那么,你就是说……?”
将对方的论点转换为一个明显荒谬的怪论,然后再对这个错误的论点加以反驳,这叫“打倒稻草人”,从而造成一种完全击败对手的错觉。比如:
A:我认为孩童不应该往大街上乱跑。
B:那么,你就是说,要把小孩关起来,不让他们呼吸新鲜空气,那真是太愚蠢了。
“孩童不应该往大街上乱跑”,这一观点毫无疑问题是正确的,因为大街上车多人多不安全。但B却把这一观点变换为“要把小孩关起来,不让他们呼吸新鲜空气”。其实,让孩童不在大街上乱跑,却可以很好活动的方法许许多多。B攻击的论点“应该把小孩关起来”不是A提出的,也无法从A提出的论点中推断出来,只是个和A的真正论点毫无关系的“稻草人”。又如:
A:我想减肥了,肥胖对身体不好。
B:那么,你就是说,所有的胖子身体都是不健康的!
由于B滥施稻草人诡辩术,于是A成了所有胖子的公敌。
稻草人式诡辩术的破斥:此类诡辩术的实质也是违反了同一律,诡辩者将辩题偷换成了其他的辩题,论辩必须紧扣辩题,不容对方随意偷换 。
红鲱鱼谬误与稻草人谬误都是偷换辩题式诡辩,将辩题重点做出转移的为红鲱鱼谬误,将辩题完全偷换的为稻草人谬误。
5 标准不一
干净人和脏人谁会去洗澡?
有的诡辩者在论辩中,标准没保持同一,违反同一律,思想随意变换,不具有确定性和首尾一贯性,这就是标准不一式诡辩 。
在哲学课上,学生们向苏格拉底请教:“老师,能不能用实例说明一下究竟什么叫诡辩?”
苏格拉底稍作考虑一下,然后说:
“有两个人到我这里来做客,一个人很干净,一个人很脏。我请这两个人洗澡,你们想想,他们两个人谁会先去洗澡?”
“那还用说,当然是那个脏人。”一个学生脱口而出。
“不对,是干净人。”苏格拉底反驳道,“因为干净人养成了洗澡的习惯,脏人却认为没什么好洗的。再想想看,究竟是谁会先洗澡了呢?”
“是干净人。”学生们接着说。
“不对,是脏人。因为脏人比干净人更需要洗澡。”苏格拉底又反驳道。然后,苏格拉底再次问道:“如此看来,两个客人中究竟谁会先去洗澡呢?”
“脏人!”学生们喊着重复了第一次的回答。
“又错了。当然是两个都洗了。”苏格拉底说,“干净人有洗澡的习惯,而脏人需要洗澡。怎么样,到底谁会先去洗澡了呢?”
“那看来是两个人都洗了。”学生们犹豫不决地回答。
“不对,两个人都没洗。”苏格拉底解释说,“因为脏人没有洗澡的习惯,而干净人不需要洗澡。”
“老师说得都有道理,但是我们究竟该怎样理解呢?”学生们不满地说,“你讲的每次都不一样,而又总是对的!”
苏格拉底说:“正是如此。你们看,外表上、形式上好像是运用正确的推理手段,实际上违反逻辑规律,作出似是而非的结论,这就是诡辩!”
苏格拉底举例的这段议论之所以是诡辩,就是因为思想不具有确定性,该不该洗澡的标准随意变换,一会儿以生理需要为标准,一会儿以心理习惯为标准,一会儿又同时以两者为标准,由于标准没有保持同一,违反了同一律,因而导致信口雌黄、一派胡说。
我们古代东方的大学问家孔子,也曾遭遇过类似烧脑的辩论。
孔子到东方去游历。路上看见两个小孩辩论得不可开交。
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近,到中午的时候离人就远了。”
另一小孩说:“不对!应该是刚出来时离人远,而到中午时离人近!”
“你错了,你没看见,太阳出来的时候足足有车伞那样大,到了中午,却只有菜盘那样小,这不是近大远小的道理吗?”
“你才错了!”另一个小孩打断他的话说,“早上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天气还凉飕飕的,中午却热得像在汤锅里。告诉你,这就是近热远凉的道理!”
两个小孩谁都说服不了谁,就请孔子作裁判。孔子抓了半天后脑勺也答不出来。两个小孩拍着手笑着说:“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
这两个小孩评判事物的标准不同一。一个是以主观视觉为标准,一个是以个体触觉为标准,这种根据不同主观感知的标准来进行论辩,有时甚至会把事物情况弄得是非难辨,辩得难解难分,结果是各执一词,似乎都有道理,连“大圣人”孔子也无法作出裁判。
标准不一式诡辩术的破斥:要求对方必须遵守同一律,标准必须保持同一,保持思想的确定性和首尾一贯性,不得随意变换 。
6 诉诸纯洁
没有真正的苏格兰人
诉诸纯洁式诡辩,也称为“没有真正的苏格兰人”谬误,是指诡辩者作出某个带有普遍性意义的论断,在遇到对方提出反例加以反驳时,便提出一个理想、纯净的标准为自己辩护的诡辩方式 。比如:
A:“没有苏格兰人会在粥里加糖。”
B:“我是苏格兰人,我就会在粥里加糖。”
A:“你不是真正的苏格兰人,真正的苏格兰人是不会在粥里加糖的。”
当A提出“没有苏格兰人会在粥里加糖”,也即“所有苏格兰人都不会在粥里加糖”这个带有普遍性意义的论断时,乙提出了反例,“我是苏格兰人,我会在粥里加糖”,于是甲便修改标准,提出一个理想、纯净的标准“真正的苏格兰人是不会在粥里加糖的”来为自己的观点辩护,这就是诉诸纯洁式诡辩。
诉诸纯洁式诡辩在我们生活中很常见,也很有迷惑性,很多人用起来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比如:
A:“四川人都爱吃辣。”
B:“我是四川的,但我从来不吃辣椒,辣死人,不好吃。”
A:“你不是真正的四川人,真正的四川人都很爱吃辣。”
你在生活中一定遇到过这种论辩。又如:
A:“努力一定会成功。”
B:“我很努力,但没有成功啊!”
A:“你那不是真正努力,或者努力程度还不够。”
诉诸纯洁式诡辩术的破斥:这类诡辩的荒谬性在于违反了同一律,随意修改辩题,辩题没有保持同一。在论辩中,必须紧扣辩题,不容对方随意改变 。
在生活中,当别人再说“真正的……”的时候,很可能他就使用了诉诸纯洁式诡辩,你必须提高警惕。
7 诉诸伪善
你就没闯过红灯?
诉诸伪善式诡辩,又称作 “ 你也一样 ”, 是诡辩者企图通过指出对手的伪善而使讨论偏离主题 。比如:
A:“你闯红灯不对,应遵守交通规则。”
B:“你就没闯过红灯吗?有什么资格说我?”
A批评B不该闯红灯,应遵守交通规则。然而B却不去回答闯红灯行为是否正确,应该不应该遵守交通规则,而是指责A也闯过红灯,“你也一样”,这就偏离了论辩的主题,是诉诸伪善式诡辩。
生活中使用诉诸伪善式诡辩的情况屡见不鲜。比如:
(1)A:“我们应该用正版,不要使用盗版。”
B:“你就没用过盗版?所以没资格说用盗版的人。”
(2)环保主义者:“我们应坚持绿色出行,骑自行车或乘公共交通工具,不要自己开车。”
“你们环保主义者就不会自己开车吗?”
(3)女权主义者:“如今时尚界迫害女性。”
“可女权主义者她们自己还穿高跟鞋。”
(4)爱狗人士:“狗也是生命,我们不应该杀狗、吃狗肉。”
“你不吃猪肉、牛肉、鸡肉、鸭肉、鱼肉?人们杀猪、杀牛、杀鸡、杀鸭、杀鱼,凭什么你不准别人杀狗吃狗肉?”
这些都是诉诸伪善式诡辩。诡辩者通常用诉诸伪善来转移话题,它可以转移人们对自己的论点辩护的注意力,而把注意力转移到那些提出批评的人身上。这种方法并不解决问题也无法证明自己的观点,因为即使是伪君子也可能说的是实话。
诉诸伪善式诡辩术的破斥:这种诡辩的要害在于转移论题,我们必须紧扣论题,不容对方偷换 。
8 诉诸最差
我只是偷东西,又没伤人
常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议论:
父:“你的数学为什么才考50分,考个不及格?”
子:“小王才考10分,我考50分有什么?”
因为有比自己考得更差的,他似乎觉得考试不及格就没关系了。
甲:“你为什么用手去摸柜台的食品?这不卫生。”
乙:“最脏的不是手,而是钱,钱比手脏十倍、百倍。”
在乙看来,手不是最脏的,钱才是最脏的,所以他用手去摸柜台的食品没关系。又如:
甲:“你为什么又偷人家东西了?”
乙:“我只是偷了人家东西,又没有杀人放火,算什么?”
依照他们的诡辩逻辑, 自己的行为不是最差的,还有更糟糕的情况,所以就可以忽略不计,就可以得到原谅,这就是诉诸最差式诡辩 。
很多诡辩者在诉诸最差时,理由就是:“我做的事不是罪大恶极,所以可以忽略不计,所以我没有罪。”
甲:“你乱杀小动物,这太残忍了。”
乙:“这算什么,我杀的是猫和狗,又不是杀大熊猫,有什么大惊小怪的。”
在这里,乙就是在为自己的行为诡辩,他的理由是“杀猫杀狗不是最差的,所以可以随便做”。
诉诸最差式诡辩显然是荒谬的,这是因为:
第一,不是罪大恶极,不等于没有作恶。做与没做,这是根本性质问题,罪大罪小这是程度问题,就如同五十步笑百步。
第二,诉诸最差式诡辩,是一种荒唐的比较,是奇葩比烂言论。
甲:“你居然取熊胆,你这是在违法犯罪。”
乙:“我取的是熊胆,又不是人胆,你大呼小叫什么!”
这就是奇葩比烂言论:我取的是熊胆,取熊胆不会引起像取人胆一样的恶果,所以不应该受到阻拦和谴责,是典型的诉诸最差式诡辩。
第三,如果凡事都以“我不是最差”来诡辩,那么世间所有的行为都可以找到更糟糕的比较对象。小偷说,“我只是偷东西,又没有杀人放火”;杀人放火者说,“我只是杀人放火,又没有毁灭国家”;毁灭国家者说,“我只是毁灭国家,又没有毁灭地球”……如此诡辩下去,岂不是所有的恶行在诉诸最差之下,都变得可以饶恕、可以原谅?
诉诸最差式诡辩术的破斥:犯了什么错误,就要承担什么责任 ; 犯了什么罪,就要承担什么罪责。不容诡辩者抵赖 。
9 人身攻击
用否定人来否定观点
人身攻击诡辩,也称为诉诸人身,是指诡辩者故意回避应该证明或反驳的论题,捕风捉影、捏造事实、造谣中伤,对对方的品行、身份、历史以及生理等进行攻击,以激起听众对对方的厌恶,诱使听众仇恨对方,进而达到其诡辩目的的诡辩方法 。
网络上经常可见到类似的争辩:
甲:“所有猫都是哺乳动物,狗不是猫,所以狗不是哺乳动物。这推理对吗?”
乙:“你这个傻冒,脑子是个好东西,可惜你没有。”
本来要讨论的是“这推理对不对”的问题,乙却抛开这一问题转而攻击对方没脑子,这就是人身攻击诡辩。
请看这么一则生活片段:
一条能容一人通行的小道,如果是两个人侧着身子,勉强也可以通过。晌午时分,一个描眉画眼、打扮精致的女人,正从小道的一头走来。好巧不巧,另一头也过来一位骑着电动车,穿着外卖马甲的小哥。双方互不相让。
“这路这么窄,是你骑车过的地方吗?”女人说。
“我就从这过了怎么着,我今天倒要看看谁敢不让我过。”
“你过啊你过啊,有本事你从我身上轧过去。”
“赶紧起开,我这着急送外卖呢,赶紧让我过去。”
“你怎么不起开,我还接我儿子放学呢,耽误了我儿子回家做功课,你负得了责嘛!”
争论了两三分钟,最后还是那女人让外卖小哥先过去了。
“更年期女人,我可惹不起。”小哥过去后又补了一句。
这一句话,把女人刚压下去的火又点燃了,她立马提高了声调:
“谁更年期?谁更年期!我说怪不得你送外卖呢,这么没素质,送外卖你都不配!”
小哥也火了,就这样,两个人你一言我一语,唇枪舌剑了起来。
像其中“更年期女人”“这么没素质,送外卖你都不配”等,用一些侮辱性的词汇来攻击别人,便是典型的人身攻击。
人身攻击式诡辩是一种极为恶劣的诡辩手法,在论证过程中通过攻击对方的品格、境况或行为等,而不是诉诸有力的理由来否定对方的主张,它往往把正常的论辩败坏,我们千万不能低估其攻击力量。因为一个人的品格、境况或行为等因素对观众的心理定式有着重要的影响,可使对方陷入自惭形秽、无地自容的窘境而失去反击能力。
人身攻击式诡辩术的破斥:人身攻击式诡辩的要害就在于偷换论题,用否定人来否定观点,因而必须以同一律为武器,紧紧围绕所要论辩的辩题展开辩论,决不容许诡辩者随意偷换 。
10 揭露黑历史
你坐过牢,没资格说我!
人身攻击式诡辩的表现形式有许许多多,其中之一是攻击对方不光彩的历史。
人们在一生中总难免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 一些居心险恶的诡辩者则总喜欢收集他人的过失,收集黑材料,一到论辩就派上用场,这就是揭露黑历史式诡辩 。比如,常常可以听见有人在论辩中这样喊叫:
“你坐过班房,是劳改释放犯,有什么资格说我!”
“你受过处分,还是撒泡尿照照自己吧!”
揭露黑历史式诡辩术的破斥:揭露对方的历史情况与当前所要论辩的论题并无必然联系,是偷换辩题 。事实上,对方受过处分或坐过班房,并不能就此证明诡辩者的观点为正确。
11 攻击对方外貌
胡屠户臭骂范进
一些诡辩者在理屈词穷时,便转而对对方的外貌进行攻击,这就是攻击对方外貌式诡辩 。
比如,吴敬梓《范进中举》中,胡屠户当初对范进的一顿臭骂。
不觉到了六月尽间,这些同案的人约范进去乡试。范进因没有盘费,走去同丈人商议,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道:
“不要失了你的时了!你自己只觉得中了一个相公,就‘癞蛤蟆想吃起天鹅肉’来!……这些中老爷的都是天上的‘文曲星’!你不看见城里张府上那些老爷,都有万贯家私,一个个方面大耳?像你这尖嘴猴腮,也该撒抛尿自己照照!不三不四,就想天鹅屁吃!……你问我借盘缠,我一天杀一个猪还赚不得钱把银子,都把与你去丢在水里,叫我一家老小嗑西北风!”
一顿夹七夹八,骂的范进摸不着门。
胡屠户以杀猪为业,不懂什么学问。要回绝范进借盘费,他便只能数落范进的外貌,“你这尖嘴猴腮,也该撒抛尿自己照照”等等,这就是攻击对方外貌式诡辩。又比如:
自由市场上,一个矮个子顾客正在买一位麻脸的个体户的东西,顾客边挑边还价,结果生意不成,顾客转身就走。个体户心怀不满,出言不逊:
“现在我总算知道了矮个子长不高的原因!”
矮个子顾客闻言回身说:
“看来你鬼点子不够多,买卖才兴旺不起来!”
买卖不成,便转而互相攻击对方的外貌,一个攻击对方矮个子,一个数落对方脸上的麻子。
攻击对方外貌式诡辩术的破斥:攻击对方的外貌与当前所要论辩的论题并无必然联系,是偷换辩题 。
12 攻击对方身份
你也有资格坐汽车?
攻击对方身份式诡辩,也称为基因谬误,表现为当诡辩者处于理屈词穷的窘境时,他便转而对对方的身份进行攻击,企图以此挽回败局 。
一次,在公共汽车站,大家正排着整齐的队伍按先后顺序上车。忽然来了一位高个儿的女青年,她一见队伍长,就往前插队。有个衣着朴素的中年农民说:
“请到后面去排队!”
女青年回头一看,满脸怒气地说:
“吵什么,乡××!你也有资格坐汽车!”
这个女青年在自己插队的不文明行为受到对方指责时,不是针对自己插队行为正确与否进行论辩,而是对人家的身份进行攻击,态度极为恶劣。
攻击对方身份式诡辩术的破斥:诡辩者攻击对方的身份与当前所要论辩的论题并无必然联系,是偷换辩题 。
13 攻击对方智能
注射消毒剂抗疫
攻击对方智能式诡辩,是诡辩者避开辩论主题,转而攻击对方智能不足或精神有问题 。比如2020年,美国总统竞选辩论中的第一场。
当地时间9月29日晚间,特朗普和拜登在俄亥俄州克利夫兰市的凯斯西储大学举行了三场总统辩论中的第一场。辩论持续约90分钟,由福克斯新闻主播克里斯·华莱士向两人发问。数千万美国人通过电视屏幕关注这场辩论,但是,这场辩论的气氛自开始便相当紧张,双方对彼此的人身攻击成为更大的焦点。
拜登说:“在这个小丑面前,任何人都很难说出一个字,对不起,是这个人,你是美国历史上最为糟糕的总统。”
反过来,特朗普也指责他的民主党对手缺乏智力:
“智力与你无关。乔,已经47年了,但你没有做出任何事情。”
拜登又攻击特朗普的新冠病毒感染疫情政策,未能保护美国人的安全。拜登说道:
“很多人都死了,除非他(特朗普)变得更聪明、(反应)更快,否则会有更多的人死亡。”
“你毕业的时候肯定是班里最差或者几乎是最差的。别对我用聪明这个词。”特朗普反击称。
特朗普攻击拜登考试成绩最差,拜登则嘲笑特朗普臭名昭著的注射漂白剂抗疫法。特朗普曾在当年4月的新闻发布会上说,可以尝试在人的手臂上注入消毒剂以帮助治疗新冠肺炎。此番言论立刻引起强烈反应,不少人在感到荒诞的同时嘲笑特朗普无知。而很快专业人士则从科学角度详细阐释了“注射消毒剂杀毒”到底有多么不靠谱。拜登攻击说:
“就是这个人告诉你们在复活节之前疫情就会消失,就像相信奇迹一样,也许您可以相信他,在手臂上注入一些消毒剂,这样病毒就消失了。”
拜登一边说,还一边用右手做出向左臂注射的手势。
美国总统竞选辩论,特朗谱攻击拜登痴呆、愚蠢、考试成绩最差,拜登则攻击特朗谱“注射消毒剂杀毒”的无知荒诞,这就是攻击对方智能式诡辩。
攻击对方智能式诡辩术的破斥:用攻击对方智能来代替所辩论的辩题,违反同一律,是偷换辩题 。
14 无端谩骂
你回家补袜子的窟窿去吧!
无端谩骂式诡辩,是指诡辩者处于理屈词穷的窘境时,他便转而对对方施以毫无原则的谩骂,把对方骂得狗血淋头,企图以此将对方镇服的一种诡辩方法 。比如,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在《谁在抽象地思维?》一文中曾提到这么一个例子:
市场上有个女商贩在卖鸡蛋。一位女顾客想买点,但是她挑挑拣拣之后说:“你卖的是臭蛋哪!”这下可惹恼了女商贩,她连珠炮似的说:
“什么?我的蛋是臭的?你自己才臭呢!你怎么敢这样说我的鸡蛋?你?你爸爸吃了虱子,你妈妈跟法国人相好吧!你奶奶死在养老院里吧!瞧,你把整幅被单都当成自己的头巾啦!你的帽子和漂亮的衣裳大概也是用床单做的吧!除了军官们的情人,是不会像你这样靠打扮来出风头的,像你这样的女人,只配坐监牢!你回家补补你袜子的窟窿去吧!”
尽管女商贩把别人骂得狗血淋头,但并不能就此证明她的鸡蛋不是臭的。
无端谩骂式诡辩术的破斥:无端谩骂与当前所要论辩的论题并无必然联系,违反了同一律 。
面对这样的诡辩者,最好的办法是马上打住,立即离开。因为只有对方在自知理亏时,才会诉诸谩骂,我们应避免自己陷入情绪性的对抗之中。如果和对方展开谩骂、互不相让,会失了自己的身份。查理·芒格说得好:
“永远不要和一头猪摔跤,不然到时候你弄得一身泥,恶心着你了,可是猪还欢喜快乐着呢!”
当你企图跟一头猪打架的时候,你得到的无外乎是三种结果的某一种:要么你打赢了,要么你打输了,要么你们平局,但无论哪一种结果你都是弄了一身泥巴。而猪不仅丝毫不介意自己也弄了一身泥巴,还觉得很快乐,因为它天生就爱在泥巴里翻滚。
15 节外生枝
庄子与惠子的濠梁之辩
当诡辩者觉察到自己无理或处于不利地位时,他不是主动承认错误,而是想方设法从对方的话语中引申出一个新的问题,把话题岔开,把争论的矛头引向对他有利的方向,使对方变为被动,这就是节外生枝式诡辩 。请看这么一段论辩:
甲:“我认为你这样不遵守交通规则是错误的,应当改正。”
乙:“不遵守也没什么了不起。”
甲:“人人都不遵守,马路上就要乱套了。”
乙自知理屈词穷,便说:“我争不过你,你也不见得高明,那你说说什么是交通?”
乙后来不是主动承认自己错了,而是从对方的话语中引申出“什么是交通”这一新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一般的人一下子还真是难以说清楚,这样诡辩者反而占据了主动地位。
节外生枝式诡辩术的破斥:节外生枝式诡辩的特点是横生枝节,诡辩者故意制造一些与论题无关的问题。这种诡辩的要害就是违反了同一律,思维没有保持同一,论题没有保持同一,要制服这样的诡辩者,就必须紧紧扣住双方所要争辩的问题,不让对方随意变换 。
让我们再来看看当年庄子与惠子在濠水之上展开过的一场论辩,也就是传之千古的“濠梁之辩”。
有一天,庄子与惠子信步来到濠水的桥梁之上。庄子俯视着水中的游鱼,颇有感触地说:“这些鱼自由自在、从从容容地游来游去,这就是鱼的快乐啊!”
惠子很不以为然地说:“你又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庄子立即反驳惠子:“你又不是我,你又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
惠子说:“我不是你,当然不知道你;但是你也不是鱼,所以你也不知道鱼的快乐,道理全在这里面了。”
庄子一时难以驳倒惠子,便狡辩道:“还是回到当初的问题上来吧。你说‘安知鱼之乐’,就是说在什么地方知道鱼的快乐,你明明知道我是在濠水桥梁上知道的却又故意来问我,那么我明白告诉你吧:我是在濠水桥梁上知道的!”
庄子无法驳倒对方,便在“安”字上做文章,“安”可以表示为“怎么”的意思,也可表示为“什么地方”的意思,他们当初是在前一种意义下展开论辩的,庄子一时难以取胜,便节外生枝,把它改变成后一种意义,并以此指责对方明知故问。如果惠子能紧紧地抓住辩题不允许对方随意偷换,庄子的诡辩也就不可能得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