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外星人的旅程
以绿岸射电望远镜为代表,人类为了寻找外星人的踪迹做过许多努力,下面就让我们简单回顾下历史上的一些真实故事。
科学界一般把寻找外星人称为“搜寻地外智慧”,其英文缩写是SETI(Search for Extra-Terrestrial Intelligence)。为了搜寻外星人,科学家想出了两个可行的方法:一个是尽可能大面积地观测、扫描太空中的星星,另一个则是观察邻近的恒星。因为我们不知道外星人究竟在哪儿,所以第一种方法看起来更可行。但实际上,在投入很有限的情况下,第二种方法更可行,更能充分地利用宝贵的望远镜资源。
在1960年,美国天文学家法兰克·德雷克发起了第一个SETI实验项目,叫作“奥兹玛计划”。当时,他利用那台口径26米的绿岸射电望远镜,在波长21厘米的波段监听来自波江座里一颗恒星的无线电信号,希望接收到地外智慧发来的信息。从此,绿岸射电望远镜名扬天下。
德雷克观测的这颗恒星叫作“波江座ε星”。为什么选择它来观测呢?一方面是因为天文学家认为围绕它运动的行星中很可能有像地球这样的行星。 天文学上把类似地球环境的行星叫作“类地行星”。 显然,类地行星上很可能存在地外智慧。另一方面是因为这颗恒星距离太阳系很近,只有10光年远,如果有外星人从那里向我们发射无线电信号,用10年的时间我们就能接收到,假如我们进行回复,他们也只需再等10年就能收到。虽然这一来一往会花去20年的时间,但在茫茫宇宙里,这个通信效率可以说是相当高的。
从1960年4月开始,绿岸射电望远镜在4个月内对这颗恒星进行了累积超过150小时的监测。可惜的是,除了一些无线电噪声,它并没有收到什么有意义的信号。
尽管如此,人类却没有停止寻找地外智慧的脚步。在大约半个世纪以后,人类开始采取大面积扫描观测天空的方法探索太空。2009年3月,美国发射了一个口径为95厘米的太空探测器,叫作“开普勒空间望远镜”,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用来探测太阳系外类地行星的太空望远镜。截至2013年5月,它在围绕太阳的轨道上稳定运行了4年多,观测了超10万颗恒星,一共发现了2000多颗太阳系外的行星,其中有很多行星具备孕育生命的自然条件。直到现在,天文学家仍在对这些行星进行深入的观测和研究。
那么问题来了,天文学家到底有没有找到外星人呢?很遗憾,他们虽然一直在努力,但截至目前还没有找到任何能证明外星人存在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