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蛋里面挑骨头
由此可见,智子提前来到地球,目的就是遏制人类科技的发展,具体措施是潜入人类的科学实验设施——粒子加速器和对撞机,进而干扰实验。
在小说中,智子干扰粒子对撞机靠的是在实验中适时地替代被撞击的粒子,并且故意显示错误的结果,智子本身也会被撞碎。要知道,哪怕只是制造一个智子,最快也需要几年的时间。这么宝贵的智子只能用一次,太浪费了。于是,小说借三体军事执政官之口,问了一个关键的技术问题。
“这样,智子不是也被消耗了吗?”军事执政官问。
(科学执政官:)“不会的,质子已经是组成物质的基本结构,与一般的宏观物质是有本质区别的,它能够被击碎,但不可能被消灭。事实上,当一个智子被击碎成几部分后,就产生了几个智子,而且它们之间仍存在着牢固的量子联系。就像你切断一根磁铁,却得到了两根磁铁一样。虽然每个碎片智子的功能会大大低于原来的整体智子,但在修复软件的指挥下,各个碎片能迅速靠拢,重新组合成一个与撞击前一模一样的整体智子。这个过程是在撞击发生后,碎片智子在高能加速器气泡室或乳胶感光片上显示出错误结果后完成的,只需百万分之一秒。”
摘自《三体Ⅰ》
三体科技官指出,智子带有自修复软件,碎片能够很快重新组合成一个和撞击前一模一样的智子。就像在电影《终结者》( The Terminator )里那个从未来回来的液态金属机器人一样,智子简直就是一个撕不烂、打不死的“机器小强”。
这里甚至还给出了智子自修复所需要的时间——百万分之一秒。不过,从实际情况看,这个数据的细节似乎有点不妥。在LHC的两个对撞加速管中,各有多束质子被加速到很大的速度,质子是在能量很高的情况下相撞的。就目前我们了解到的情况来看,通常来说,每一束质子大约产生几十次碰撞,每两次碰撞之间的间隔仅为25纳秒(1纳秒即1秒的十亿分之一)。也就是说,前一次相撞后撞碎的粒子还来不及离开探测器,后一次碰撞就发生了。
按照这样的碰撞频率,智子自修复所需要的时间大约是碰撞时间间隔的40倍。这就意味着在每次实验的几十次的碰撞中,智子最多只能影响其中一次实验里一对粒子的碰撞结果。我想,这肯定会被人类科学家当作正常的实验误差忽略掉。因此,在现实中,从技术细节上来看,智子根本无法影响人类的粒子对撞机实验,达不到干扰效果。
当然,在科幻作品里挑出这种科学细节的问题,就像在鸡蛋里挑骨头一样。科学小说的趣味在于大胆的想象,激发读者的创造力和对科学的兴趣。从这一点来看,智子可以“锁死”人类科技这一想象无疑是非常巧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