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活字印刷术的诞生
毕昇的灵感闪现
在北宋淮南路蕲州蕲水县,有个名叫毕昇的年轻人。他出身普通,没读过多少书,却对印刷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天赋。年纪轻轻便成了印刷铺的一名工人,每日与雕版印刷打交道。
当时,雕版印刷是主流的印刷方式。每印一本书,都要先请工匠在木板上精心雕刻出整版的文字或图案。这活儿既费时间又耗精力,一块版只能印一种书,要是印错一个字,整块版就报废了,得重新雕刻。而且,雕刻好的木板存放也是个大问题,占地方不说,时间长了还容易损坏。
毕昇每天都在印刷铺里忙碌着,看着工匠们辛苦地雕刻木板,心里很不是滋味。他总想,要是能有个更简便、更高效的印刷方法就好了。可这谈何容易,多少年来,大家一直都用雕版印刷,从来没人想过要改变。
有一年清明前,毕昇带着妻儿回乡祭祖。在老家的日子里,他的两个儿子整天在院子里玩过家家。他们用泥做成了锅、碗、桌、椅、猪、人等各种东西,然后随心所欲地排来排去,一会儿摆成一个家,一会儿又变成一个集市。
这天,毕昇忙完手里的活儿,坐在院子里休息,看着儿子们玩得不亦乐乎。突然,一个念头在他脑海中一闪而过:儿子们用泥做的这些小玩意儿可以随意排列组合,那要是用泥刻成单字印章,不也能像这样随意排列,排成文章吗?
他兴奋地站起身来,顾不上儿子们惊讶的眼神,立刻跑回屋里,找来一些胶泥,开始动手尝试。他把胶泥做成一个个小方块,在上面刻上繁体单字,字划突起的高度就像铜钱边缘的厚度一样。刻好后,他把这些小方块放在火里烧硬,就成了一个个单个的胶泥活字。
毕昇拿着这些活字,激动不已。他想,要是把这些活字按照文章的顺序排列在一块铁板上,再刷上墨,铺上纸,不就能印刷出文章了吗?而且,这些活字还可以反复使用,印完一本书后,把活字拆下来,下次还能排印其他的书。
回到印刷铺后,毕昇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师弟们。大家听了,都觉得很新奇,但也有人怀疑:“这能行吗?雕版印刷都用了这么多年了,哪有这么容易就被取代的?”毕昇没有理会这些质疑,他坚信自己的想法是可行的。
除了儿子玩过家家给他带来的灵感,还有一次,毕昇在集市上看到一位画师正在盖图章。画师拿着一个刻有图案的印章,在纸上轻轻一按,一个清晰的图案就印在了纸上。毕昇看着画师熟练的动作,心里又有了新的启发:印章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组合起来使用,这不就和活字印刷的原理一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