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都是波
量子力学诞生于20世纪初,它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很小的物质粒子,例如原子和亚原子——亚原子就是比原子还要小的粒子,例如质子、中子、电子和光子等等。在这里,我们统一把它们称为粒子。
量子力学中有一个重要的概念——“波粒二象性”,这个概念在高中物理课本里就出现过。通俗地讲, 波粒二象性指任何粒子既是一个粒子,同时也是一个扩散开的波 ,这与经典物理学对微观世界的看法完全不同。
例如,当说到电子的时候,按照经典物理学的理论,我们一般把它想象成一个很小很小的粒子,在某个时刻,它会运动到某个位置上。然而,从量子力学的角度来看,事情完全不是这样的。在量子力学中,电子其实是一种波。而且不仅是电子,所有粒子都是波,这就是物质波的理论。
一个电子既是粒子也是波,这意味着它有两重属性:作为一个粒子,它在某个时刻应该处于一个确定的位置;而作为波,它在同一时刻则可能出现在空间中的任何一个地方,只不过在每个地方出现的概率不同,这些概率可以用波函数表示。 当这个电子在空间各处出现的概率叠加在一起时,就会形成一团模糊的“云”(即概率云),这团“云”就是这个电子在空间中的所有波函数的叠加态。在观察这个电子时,它出现在“云”中心处的可能性最大,离中心越远,其出现的可能性就越小。

电子在空间各处出现的概率就像一团模糊的云
在量子力学看来,一个原子除了是薛定谔方程所描述的波函数,什么也不是。当我们从量子力学的角度来看一个粒子时,说它处在某个位置其实并不准确,我们只能说有多大概率在某个位置上观察到它。打个比方,就拿我们身体中的一个电子来说,在观察它之前,它的位置其实并不确定,它有99.99999……9%(省略号表示可以有很多9)的可能性在你的身体上,但是仍然有0.00000……1%(省略号表示可以有很多0)的可能性位于遥远的火星上,因为这个电子的概率云已经覆盖到了火星。
上面的例子并非科幻作品中的想象,而是量子力学所揭示的世界真相,即世间万物的本质不是确定的,而是概率性的。可以说,量子力学的出现终结了数百年来经典物理学所认识的确定性世界。
在《三体Ⅱ》中,面壁者泰勒与罗辑有一段关于概率云的对话,但是他们将微观粒子的量子态扩展到了宏观的人。
罗辑说:“在球状闪电研究的初期,曾有一些人变成量子态,你是否能设法与他们取得联系?”他心想:没意义也说吧,就当是在做语言体操。
(泰勒:)“我当然试过,没有成功,那些人已经多年没有任何消息了。当然有许多关于他们的传说,但每一个最后都被证明不真实,他们似乎永远消失了,这可能同物理学家所说的概率云发散有关。”
(罗辑:)“那是什么?”
(泰勒:)“宏观量子态的概率云会随着时间在空间中扩散,变得稀薄,使得现实中任何一点的量子概率越来越小,最后概率云平均发散于整个宇宙,这样量子态的人在现实空间中任何一点出现的概率几乎为零……”
摘自《三体Ⅱ》
当然,像小说描写的这样,把量子态从微观直接扩展到宏观并不现实。宏观物体是由数量巨大的微观粒子组成的,这些粒子会与周围环境发生各种相互作用,从而使自己的概率云坍缩。因此,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既看不到一个人的概率云,也看不到月亮的概率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