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费尔巴哈的一般哲学观点
费尔巴哈的传记材料告诉我们,他是由神学转向黑格尔主义的。如他自己所说:“我的第一个思想是上帝,第二个是理性,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是人。”
但费尔巴哈停留于第一阶段的时间很短,而且是在未成年时代;在这一阶段他留给我们的只是一些书信与片断回忆,是否写过神学著作我们不得而知。因此,对他早期思想的把握,实质上一般总是由他的前期思想发展的第二阶段,即由神学转向唯心主义及唯心主义哲学思想的形成与确立开始的。
在这一阶段,费尔巴哈虽然成了黑格尔学说的一个忠实信徒,甚至曾为反对德亨林与多尔古特等人对黑格尔哲学的攻击而专门撰文为自己的老师辩护,但他从未成为一个彻底的黑格尔主义者。对黑格尔学说的服膺、运用,与对他的怀疑、修正、或多或少的背叛错杂在一起,始终如一根主轴贯串在他这一时期的著作中,成为他这一时期思想发展的显著特点。如费尔巴哈对自然表现了深切的依恋与热烈向往
;对黑格尔哲学的基本立场——对思维与存在关系的颠倒把握,偶尔表现的一种顿悟式的疑惑
;强调了感性的、个体的存在的实在性
;反对调和哲学与宗教的矛盾,对宗教神学表现了绝不妥协的批判态度
;尽管对唯物主义持一种根本批判的态度,却对唯物主义的内容有着深切的、虽不能说是完全正确的了解
……凡此都说明了费尔巴哈早期思想的内在矛盾,其中已经包含着走向未来的因素了。尤其是他对唯心主义的怀疑、对唯物主义的向往,带有一种根本的性质,一开始即抓住了哲学的根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他对唯物主义的否定中已经表现了对于唯物主义哲学内容的深切了解等,更对他的未来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使费尔巴哈对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的批判,一开始便能抓住哲学的根本问题,揭露出唯心主义哲学的要害、实质,并由此而奠定其唯物主义哲学的基础。
走完了黑暗幽深的唯心主义隧道,费尔巴哈就踏上了唯物主义的坦途。他是通过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而走向唯物主义之路的。他之所以自觉地选择这一条道路,并不仅仅因为他自己曾经是一个黑格尔的学生,只有批判并克服了黑格尔的影响,他才能实现自己哲学立场的根本转变。更主要的还是因为,费尔巴哈对德国古典哲学从康德到黑格尔的发展有着深刻的认识,他清醒地意识到自己所肩负的历史使命
。正是基于这种认识,费尔巴哈才作出了自己的毫不犹豫的选择:“黑格尔哲学是近代哲学的完成。因此新哲学的历史必然性及其存在理由,主要是与对黑格尔的批判有联系的。”
对德国古典哲学及黑格尔哲学的清醒的认识,与他对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哲学的深刻把握是分不开的。费尔巴哈哲学的批判与建树的成功,又岂是偶然的呢!
费尔巴哈对黑格尔的批判在1839年的《黑格尔哲学批判》中已经初具规模。我们知道,黑格尔哲学是从纯逻辑的存在开始其漫长历程的。费尔巴哈在其批判中,一开始即抓住了作为黑格尔哲学开端的“存在”的实质,直截了当地指出黑格尔的“存在”并非客观的、现实的物质存在,而只是概念的存在或抽象的存在,实际上只是空洞的虚无
。费尔巴哈承认哲学必须而且应该有一个开端,但这个开端应该与黑格尔的观念的抽象截然相反,它应“具有一种特殊的意义,具有本身是第一性的东西的意义,或者具有在科学上是第一性的东西的意义。”
这种“第一性的东西”,就是“现实的存在”,也即是那种具有确定性的、具体的存在。他甚至用一种富有刺激性的语言强调了这种存在的感性的、个别的特征:“感性的、个别的存在的实在性,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用我们的鲜血来打图章担保的真理。”
这种观点当然是坚定的唯物主义观点。接着,费尔巴哈便揭示了存在概念在黑格尔哲学体系——绝对理念自身的漫长发展中的地位,它如何作为绝对理念的前提又被包含在绝对理念之中,构成一个封闭的圆圈;黑格尔从存在开始对绝对理念的论证,又如何只有形式上的意义:必须证明的东西预先倒成了证明的预设的前提;进而,他又批判了黑格尔哲学的基石——绝对理念本身的唯心主义性质,等等。
在《黑格尔哲学批判》中对黑格尔的批判,后来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费尔巴哈更加明确全面地揭示了黑格尔哲学的内在矛盾,揭示了黑格尔虽然自以为解决了思维与存在的矛盾,但这种解决只是在纯粹思辨的范围内实现的
,在黑格尔那里,“思维与存在同一,只是表示思维与自身同一。这就是说,绝对的思维并不能脱离自身,并不能离开自身而存在。存在永远是一个彼岸的东西。”
最后,费尔巴哈无情地揭露了思辨哲学与神学的内在联系,使自己的批判更深入了一层。他写道:“黑格尔的逻辑学,是理性化和现代化了的神学,是化为逻辑学的神学。”
“思辨哲学的本质不是别东西,只是理性化了的,实在化了的上帝的本质。思辨哲学是真实的、彻底的、理性的神学。”
通过对黑格尔哲学的这种批判,费尔巴哈将被唯心主义颠倒了的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重新颠倒过来,巩固地确定了唯物主义哲学的基石。他写道:“思维与存在的真正关系只是这样的:存在是主体,思维是宾词。思维是从存在而来的,然而存在并不来自思维。存在是从自身,通过自身而来的——存在只能为存在所产生。存在的根据在它自身中,因为只有存在才是感性、理性、必然性、真理,简言之,存在是一切的一切。”
费尔巴哈批判黑格尔哲学的深刻性,更表现在他不止一次试图揭示产生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而且,他对这种根源的揭示还较为全面,鞭辟入里。首先,他指出,唯心主义的产生植根于人的认识活动中。人的认识、感觉,必须以意识为前提。无意识地看,就等于不看;看的意识才是看的实在、或实在的看;看到、听到、触到的一切东西,也只有作为意识的对象之后,才能被感到是一种实际的东西。由此,就产生了一种倾向——把意识绝对化的倾向,认为意识是“绝对的实在或绝对的实际,是全部存在的尺度。一切存在的事物,只是作为对意识存在而存在,只是作为被意识到的事物而存在;”
唯心主义与神学就是因此而产生的。其次,唯心主义的发生,与语言的普遍性有关。黑格尔的哲学之所以没有超出思维与存在之间的矛盾,就是因为思想是建立在言词之上,黑格尔在语言的普遍性与感性的、个别的存在的矛盾之中不能自拔,从而导致他否定了感性的、个别的存在的实在性
。再次,唯心主义的产生,是一种“自然的秩序”——直观、存在与概念的秩序的颠倒,结果产生了存在与意识在哲学家那里的颠倒
。关于这一点,他后来说得更为明确、简洁:“理智先从特殊的、实在的事物抽出一般的东西,然后依照自己的本性又把这个从这些事物抽出来的一般的东西当作最初的东西摆在这些事物先头。”
他还从类概念与“个体”、“个别者”的关系,较为详尽地论述了这一点
。就是在精神对感性、一般或抽象对实在、类对个体的关系中,费尔巴哈在人类哲学史上第一次看到并揭示了贯串于整个人类哲学史的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斗争的实质
。除此之外,费尔巴哈还从生理学的角度来揭示产生唯心主义的根源:意识是人脑活动的产物,但人们因为对于脑的物质活动缺乏了解,而把精神活动神秘化、独立化了
。最后,费尔巴哈利用对个人意识——儿童意识的发生发展来考察人类意识的发展变化,提出自然人与儿童一样,因为分不清事物的本质与假象,而陷入了唯心主义与神学。这更是从人类意识发生学的角度,来揭示唯心主义的根源了。
意味深长的是,费尔巴哈在揭示唯心主义的发生学的根源时注意到,唯心主义的发生不是在人的认识的原始阶段,而是发生于人类的文明期,是受精神文化的直接影响产生的。他指出,人在其感性知觉的原始阶段,思维是极幼稚笨拙的,但这种笨拙却使他始终离不开感性对象去思维,只从个别的感性现象去解释和把握对象。他举了古犹太人和格陵兰人为例,他们都是以雨或水本身来解释雨。当人类上升到精神文化的发展阶段时,便产生了他与感性直观性的脱节。传说和文献的存在,使人摆脱了感性直观的必要性。就是在这一过程中,人们疏远了感性,忘却了认识的源泉,贬低了感性的重要作用,把思维与精神当作一种与感觉绝对不同的属于异类的本质,导致了唯心主义,而人也因此变得支离破碎,丧失了健全的人类智力,成了残废的、游魂般的存在物。费尔巴哈的这个思想是相当深刻的,也符合历史发展的实际。后来,马克思、恩格斯也曾从历史发展的角度,从生产的发展及生产方式的一定阶段所产生的统治的思想与统治的个人的分裂,来论述唯心主义哲学将思想神化的原因
。费尔巴哈没有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在探讨唯心主义产生的根源时不能像马克思恩格斯那样深刻地揭示出它的社会根源,但看到人类文明的发展对唯心主义的产生与对人的智力的健康发展的严重影响,无疑已超出了对唯心主义产生的认识论根源的揭露,而隐约接近了对它的社会根源的揭示了。在这个意义上,说费尔巴哈已接近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边缘,是不为过分的。对唯心主义根源的揭示是以对唯心主义的实质与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认识与把握为前提的,反过来,它又深化了费尔巴哈对唯心主义哲学的批判,并促进了他自己的唯物主义哲学学说的建立。在整个唯物主义发展史上,很少有人能像他这样深刻地批判唯心主义,并如此正确地解决哲学的根本问题。
费尔巴哈从接触自然、从对自然的感性研究中获得顿悟,开始转变自己的根本立场,唯物主义地解决了哲学的根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因而,他能够从关系到哲学根本问题的高度来把握自然的本质特征、界定自然的根本特性。他不止一次把自然与存在直接等同起来,强调自己只“知道一个唯一的存在、即真实的自然的存在”
,强调“作为存在的本质的本质,就是自然的本质。”
费尔巴哈对社会的客观存在知之甚少,只把自然当作唯一的存在当然是片面的,暴露了他的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在社会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观点,但在他对自然的这种强调中,我们却可以清楚地看到他对自然的根本把握是站在唯物主义哲学的高度之上的。
由这种对自然的根本把握出发,费尔巴哈强调了自然的两个主要特征。其一,自然是一种独立于人之外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体,它无始无终,自在自为地发展着。他说:“……那异于人的本质、不依靠人的本质的实体——那并无人的本质、人的特性、人的个体的实体,真正说,无非就是自然。”
那么自然从何而来呢?他认为这是一个无谓的问题,它不过是人的表象的错置罢了。他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它(指自然——笔者)是来自自身,没有始端和终端;世界的始端和终端,乃是人的表象。人,因为自己在一定的时间始和终,就也把这种表象从自己移到自然界。”
费尔巴哈看到并承认了自然界的不断的发展变化,指出正是因为自然、宇宙的不断发展变化,才有自然的以旧替新,才有个体的不断更新
;他看到并承认了生物的进化与发展
;他甚至承认没有运动、没有这种变化和发展,就不会有生命、不会有自然界本身
。与唯心主义哲学或宗教哲学不同,费尔巴哈不是将这种发展变化归于精神或上帝,而是将它归之于自然本身,归之于自然固有的相互影响
。
自然的另外一个特点,是它作为“一切现实的、实在的东西的总和”
,乃是一种物质的、感性的、具体的、因而也是一种复杂丰富的存在
。他还通过对雅各·波墨的二元论的矛盾的揭示与批判,再次强调了差不多同样的思想:“自然界是形体的、物质的、感性的”特征
。自然的这种“形体的、物质的、感性的”特征的直接表现,就是其存在的丰富性与复杂性。对此,费尔巴哈也同样给予了充分的注意。
就是基于对自然的上述两个特征的把握,费尔巴哈给自然下了这样一个唯物主义的定义:“……我所说的自然界,就是人拿来当作非人性的东西而从自己分别出去的一切感性的力量、事物和本质之总和。……自然界是除有神论信仰的超自然主义暗示以外,直接地、感性地对人表现出是人的生命的基础和对象的一切东西。自然界是光,是电,电磁,是空气,是火,是地,是动物,是植物,是人,——这里说的人乃是一个无意志和不自觉而活动着的东西。我所说的自然界就是这样,再不是别的东西,不是什么神秘的、朦胧的、神学上的东西了。”
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还表现在他对时间与空间观念的唯物主义把握上。他同样是直接从存在与思维的关系这样一个哲学高度,来把握与阐明空间与时间的实质。他正确地把时间与空间当成物质实在的存在形式
。这种对空间与时间的唯物主义理解,同样与费尔巴哈对唯心主义在这个问题上的失误的深刻认识,是分不开的。他深刻地批判了康德与黑格尔唯心主义时空观的实质及其产生根源。就在这种对唯心主义的时空观的批评中,费尔巴哈不仅将时间、空间与物质的存在,而且与物质的存在与运动的多种多样的形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未提名地重述了费尔巴哈关于时间与空间是一切存在的形式的思想,以批驳杜林的谬说
;列宁也曾引证费尔巴哈关于空间、时间不是现象的简单形式,而是存在的本质条件的论述,称赞他驳倒了不可知论的时空观,将空间与时间直接当作运动着的物质的表现形式
。这自然都是对他的唯物主义的时空观念的充分肯定。
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另外一个标志,是他对自然的客观规律性、必然性的认识。正如列宁所说,“总之,费尔巴哈经常讲到自然界的必然性。”
列宁自己在《哲学笔记》中,对此即作了多次引证。费尔巴哈直接要求在感性世界、在自然的范围内寻求本质与现象、必然与偶然、原因与结果的统一,及关于偶然性和必然性的真理
。而他对神学的“宇宙论的证明法”
及“物理神学的证明法或目的论的证明法”
的驳斥,尤其突出地表现了他对自然的因果联系、客观规律性等问题的深刻认识,限于篇幅,我们不去一一论述了。
费尔巴哈强调了自然的自在自为的客观存在,这使他与唯心主义的自然观根本划清了界限;费尔巴哈承认了自然的运动、发展、变化,它的存在的丰富性、多样性,承认了它的客观规律性、必然性与因果联系等等,表现了某些辩证因素的萌芽,这又使他在一定程度上超过了机械论者,而走在旧唯物主义哲学发展史的前面。
但费尔巴哈却是一个人本主义的唯物论者,他常常是从人本主义的角度来论证存在与思维的关系,进行他对唯心主义的批判,论证自然的客观存在。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他是从人本主义出发引导出他的唯物主义本体论的。这就不可避免地要使他的唯物主义哲学打上直观、形而上学的人本主义的烙印,而产生种种局限性。
首先,对于客观存在的证明与揭示,他就是从“你”与“我”的存在,从感受、爱等人本主义的角度来进行的
。对于思维与存在的统一,他也同样是从人本主义的角度来阐述的。他说:“什么叫爱?思维和存在的统一。存在是女人,思维是男人。”
在另一处,他在揭露唯心主义的思维与存在的同一只是思维自身的统一时,同样表示自己是用“‘我’与‘你’的同一,也即用为公主义来代替思维与存在的同一。”
不仅对于思维与存在的一般揭示是如此,他对于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论述,也同样是与此相关的。他对于空间与时间的实在性的证明,就突出地表现了这一点。他承认空间的存在,是最初的确定的存在。如何证明呢?他即诉诸“我”与“你”的存在:“我”与“你”的感性的、实际的存在、彼此外在,是空间存在的最确定的标记
。人的存在既然在费尔巴哈的哲学中具有如此举足轻重的地位,那么,当他否定了一切哲学的合理性,而只承认人本主义哲学是唯一合理的哲学,就毫不奇怪了。他说:“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生理学、心理学都不是真理;只有人本学是真理,只有感性、直观的观点是真理,因为只有这个观点给予我整体性和个别性。”
同样的立场也决定了费尔巴哈对唯心主义哲学的批评。如他对斯宾诺莎把物质当作实体属性的批评,就是指责他的物质概念过于抽象,没有将物质当作一个“感受痛苦的原则”,从而只是一个抽象的物质、无物质的物质
;对于黑格尔哲学的批判,也同样最后被归结为对于人的本质的异化。因为黑格尔哲学的本质是人和自然的本质,但黑格尔却否定了这个本质的存在。费尔巴哈要求将为黑格尔所否定的人的本质,吸收进新哲学中来,正是在这里费尔巴哈提到哲学应从客观存在开始,要将“感觉主义原则”作为哲学的原则等等
。费尔巴哈并且直接揭露了黑格尔的哲学如何“将人固有的本质和固有的活动外化了和异化了”,以及由此所产生的它所加给我们的“精神的压迫和束缚。”
这种从人本主义出发对哲学基本问题的思考与把握,是与费尔巴哈对世界及其现象的直观的形而上学的认识分不开的,反过来,它又促进了这种直观的形而上学观点的恶性发展。因而,尽管在某些具体问题的分析、把握中虽有可能表现一些辩证因素,说明费尔巴哈对辩证法的实际运用并非毫无所知,但辩证法作为根本的哲学规律,是在他的视野之外的。他根本否定了辩证法规律的客观存在,或者说,根本就不承认有这种规律的存在。在他的著作中唯一提到的辩证法的规律,是对立统一的规律。恰恰就是对于这个辩证法的最重要的规律,费尔巴哈根本没有任何认识:他揭露了黑格尔对这一规律的把握,却根本否认了它的客观性质
。他更从人本主义的立场出发,对辩证法的规律作了直观的形而上学的解释,说:“真正的辩证法不是寂寞的思想家的独白,而是‘自我’和‘你’之间的对话
。”这种解释充分暴露了他对辩证法是缺乏认识的。
对存在与思维关系、对自然的人本主义证明,及对辩证法的缺乏了解,从根本上限制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使他不可能达到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高度,不得不在旧唯物主义的王国里徘徊。当他只承认客观的、有限的个体的存在,而否认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又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物质的存在,并由此拒绝承认自己是一个唯物主义者时,这种局限性就更为突出,任何人都难为他作任何辩解了
。本身就是一个唯物主义者,却拒绝对物质概念进行科学的抽象,不承认自己是一个唯物主义者,这实在是一种历史的悲剧。
最后,我们当然不能不看到,费尔巴哈关于存在与意识的关系,只涉及物质世界(自然界)与人对它的认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是没有包含在他的哲学思考范围之内的。这一点不仅造成了他的哲学内容的欠缺,使他的唯物主义的哲学思考只限于自然的范围之内,同时也直接影响了他的正确的社会历史观的形成,使他“下半截是唯物主义者,而上半截是唯心主义者”
,这当然是他的哲学的更大缺陷。
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哲学的二重性,最典型地表现在他对人的理解中。正如他自己一再表白的那样,自然和人乃是他的哲学的两大柱石
。神学把人看做上帝的造物;而如黑格尔哲学,则唯心主义地把人当作他的思辨哲学的根据,当作它的概念演绎的工具与结果。费尔巴哈针锋相对地强调,他是直接从自然的立场来把握人的存在问题。他指出:“人的存在只归于感性,……只归功于感性的自然界”
;他把人的生命当做“整个自然界的结束”,当做整个自然发展的产物、
;在摆脱了黑格尔哲学的束缚之后,他也从同样的自然的立场来把握人的本质,强调“人也是一个自然本质”
,并把这种本质归结为“理性、意志、心”
,由这一原则,他又演绎出爱、利己主义、人的欲望是人的本质内容,等等
。附带说一句,由于费尔巴哈承认人的物质、感性的存在,强调精神是肉体、感性的人的一种特殊能力,他是在这个前提下承认人的“理性、意志、心”的本质,因而与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与宗教神学对人的本质的思辨把握是有所区别的,像戴维·麦克莱伦那样完全否认费尔巴哈人的本质观与黑格尔、鲍威尔的区别,是不正确的
。
尽管费尔巴哈强调了人的自然、感性、生物学的一面,他关于人及其本质的观点因此而自在地区别于神学与思辨哲学,对于反对宗教神学与思辨哲学不无意义,但人并不只是一个自然物,从根本上说来,他是一个社会的生物,是一个社会的人。因此,仅仅从自然、从生物学的角度来把握人及其本质,就依然只停留于旧唯物主义的发展阶段之上,而未能进入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阶段。从更高一级的唯物主义观点,即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来,这种关于人及其本质的观点,就依然是一种唯心主义的学说了。除此之外,还应该指出,费尔巴哈虽然将人与自然相区别,强调人“作为人而活着”,使自己不同于庸俗唯物主义者,但却没有完全摆脱庸俗唯物主义的影响。有时候,他也把人的存在——而且恰恰就是人的自然存在,等同于人的本质,甚至把这种本质与人的食物等量齐观
。尽管他是在驳斥神学与思辨哲学将人神秘化的错误时这样做的,有强调人的感性特征的一面,但它们几乎毫无二致地重复了庸俗唯物主义的说法,无论如何都表明了费尔巴哈关于人及其本质的观点,实在既贫乏,又幼稚,甚至是可笑的。马克思、恩格斯一再批评费尔巴哈关于人及其本质的学说,是完全正确的。对人及其本质的看法,又是费尔巴哈社会历史观的基石。由这样一块基石出发,当然不能不根本局限着他对社会历史领域内一系列问题的认识。他在一些问题上,甚至较之黑格尔等唯心主义者,也显得极其贫乏、单调,正是与此相关的。
当然,费尔巴哈是一个激进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他是为着现实的政治、社会目的而从事自己的学说活动的,因此,他对人及其社会性的一面,不会毫无所知。他说:“孤立的,个别的人,不管是作为道德实体或作为思维实体,都未具备人的本质。人的本质只是包含在团体之中,包含在人与人的统一之中,但是这个统一只是建立在‘自我’和‘你’的区别的实在性上面的。”
又说:“只有社会的人才是人。”
他看到并承认时代、社会的条件关系、环境对人的积极影响
;他甚至直接反对只从自然的角度去把握人的本质,而强调人是文化、历史的产物。他说:‘能够把人从自然界抽出来吗?’不能!但直接从自然界产生的人,只是纯粹自然的本质,而不是人。人是人的作品,是文化、历史的产物。”根据上述这些说法,就断言费尔巴哈已经从社会历史的角度、从社会关系的角度,即从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立场出发,认识了人及其本质,显然言过其实,与事实不符。因为所有这些仿佛将人放到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去考察的论述,常常与其对人的人本主义理解纠缠在一起,它依然没有摆脱其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局限。如上面他说人的本质包含在团体、人的统一之中也好,说只有社会的人是才人也好,最后都只将它们归结于“你”与“我”的联系之中,依然没有摆脱直观的、形而上学的羁绊,包含在人的社会关系中的诸如生产关系、阶级关系等重要内涵,依然一无所有。但另一方面,如果因此就根本否认在费尔巴哈的所有这些论述中,也多少表现了他对从人的社会联系、从人的社会性去把握人及其本质是有某种认识的,也同样与事实不符。顺便指出,一些论者常常正是片面地理解了马克思、恩格斯对费尔巴哈的批评,看不到费尔巴哈的人的学说中偶然也包含着某种社会、政治、历史的内容。由此,自然不能真正全面、准确地评价费尔巴哈的人的学说,更难以全面、正确地认识和评价由这种人的学说所引发的他的其他一些思想、观点及其中所包含的积极因素。这也是我们必须注意的。
费尔巴哈的上述哲学思想,作为他的美学学说的载体与前提,不仅为他的整个美学思想提供了一般的背景,更从根本上制约着他的美学学说的发展。首先,他的哲学思想的前后发展,也决定了他美学思想的前后不同的转变。其次,由于坚持关于哲学根本问题的唯物主义立场,使他在美论中能坚持承认美的客观存在,并对美的本质问题也能有所揭示;在艺术论中,则能够坚持艺术必须反映现实的唯物主义观点,进而对艺术的本质问题也同样能有所阐发;他的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使他的自然美思想同样闪烁出唯物主义的色彩。而他对宗教神学与唯心主义的深刻的哲学批判,也使他对于宗教神学与唯心主义美学学说的批判,能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他的激进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思想立场,则给他的艺术论、美感论带来了激进的民主主义的战斗锋芒。最后,他的哲学思想的形而上学、人本主义的局限性,也严重障碍了他的美学思想的进一步发展,使他不能更深入地揭示美的本质,关于社会美的见解更是单调、贫乏;他对美感问题的阐发也同样因而不能尽如人意;他关于艺术的对象、本质问题的深刻见解,也因此而失去了自己独有的光彩,等等。所有这些问题,后面都将在相关的地方作出具体论述,此处无需赘述。我们这里只再次强调一次:由于费尔巴哈美学思想与其哲学学说的密切联系,只有全面了解了他的哲学,才能更好地把握他的美学思想;忽视了这个前提,要想全面、深刻地掌握费尔巴哈的美学学说,是不可能的。始终密切地联系他的哲学思想,我们就能真正全面、深刻地认识与把握费尔巴哈的美学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