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系的稳定性
接下来,让我们把目光转回太阳系。书读到这里,可能一些读者已经产生了强烈的危机感:我们的太阳系中有这么多的天体,它们的运动会不会也像三体系统那样毫无规律呢?更关键的是,如果天体的运动没有规律,我们的地球会不会有一天突然撞上太阳呢?当年奥斯卡二世悬赏的数学问题之一,不正是这个问题吗?
请不用担心,现实并没有那么糟。科学家在对三体问题的实际研究中发现,只有在三个天体质量相近时计算它们的运动规律才会遇到麻烦。如果不符合这个条件,例如当其中一个天体的质量相对另外两个来说特别小时,科学家们就会把三体问题简化,将它视为所谓的 限制性三体问题 。不过,即便是针对简化后的三体问题,数学家拉格朗日当年也只找到了5个特解,而一般性的解析解至今仍然没有被发现。
科学家在实际研究中往往会把限制性三体问题进一步简化,干脆当作二体问题来求近似解。例如,在地球、月亮和人造卫星组成的系统中,人造卫星的质量很小,因此科学家在研究人造卫星的运动时,完全可以忽略它对地球和月亮的引力作用。通过这样的简化,科学家就可以在一定的误差范围内对人造卫星的运动进行预测了。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三个天体的质量非常相近,三体问题就不能进行这样的简化了。所幸,天体问题在大部分情况下是可以进行简化的,天文学家往往会利用这个思路来处理复杂的 N 体问题,以便能在数值上求得天体运动的近似规律。
例如,为了计算行星轨道和预测行星位置,天文学家提出了“摄动理论”,这个理论就是先把复杂的太阳系的 N 体问题简化为二体问题,然后用求近似解的方法研究各个行星和卫星的运动。摄动指 在二体问题中,被研究的天体因受到其他天体的引力或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偏离原有轨道的运动 。欧拉、拉格朗日、高斯、拉普拉斯等数学家也对摄动理论研究做出过贡献。时至今日,摄动理论不仅常用于解决天文学、天体力学问题,更在理论物理和工程技术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也常被称为“微扰理论”。
了解了限制性三体问题、摄动理论这两个前提后,我们再来看看太阳系的情况。众所周知,太阳系中只有一颗恒星,那就是太阳。太阳的直径约为139万千米,比大部分行星大很多,是地球的109倍,而它的质量则占整个太阳系中所有天体质量总和的约99.86%。也就是说,太阳在太阳系中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所有的行星和小天体都围绕它运动。
这样一来,科学家就可以在数学上对太阳系的情况进行简化,从而得到其中天体的运动规律。例如,在分析地球围绕太阳运动的规律时,大多数情况下科学家会把太阳和地球的运动看作二体问题,而把其他行星对地球的引力影响视为微扰或摄动。科学家通过计算发现,太阳系从整体上看还是比较稳定的。太阳系存在了40多亿年之久,就是对其稳定性的最好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