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传人简介
顾云岩 ,顾氏外科肇始者。由崇明迁徙浦东后,从事中医外科,在浦东、南市等地开设诊所,诊治外科疾病。
顾筱岩 (1892—1968),字鸿贤。秉承家学,幼承庭训,继承家业,从师于父兄,先后悬壶于浦东和南市城里,以治疗疔疮、乳痈、疡科、外科杂症誉满沪上,被封为“疔疮大王”,与当时伤科名医石筱山、妇科名医陈筱宝并称“上海三筱”。1948年去香港,曾悬壶九龙。1956年返回上海,任职于上海中医文献研究馆,潜心著作。20世纪60年代上海中医学院编著全国统一外科教材时,他支持子侄门人,毫无保留地将顾氏内治心要、外治秘法全部收录到教材,得到了全国同道的赞许。他既深研经典理论,又重视临床实践,以先贤孙思邈“行欲方而智欲圆,心欲小而胆欲大”为行医指南,师古而不泥古,学今而能化裁,独具胆识,不断创新,形成了自己的学术思想,如提出“外之症实根于内”立论,重视整体治疗,治疗时时顾及胃气;十分重视脾胃及饮食调摄在治疗疮疡中的作用,时以食疗和药物相结合,起着相得益彰的作用;强调疮疡论治首辨阴阳,掌握阴阳转化规律;强调疮疡初起以消为贵。研创了不少行之有效的验方和颇有独到的外治疗法,如芩连消毒饮治疗疔疮、“疔疮虫”外治疔疮等,逐步形成和奠基了顾氏外科流派。著有《外科外敷选方歌括》,并将数十年擅长的疔疮走黄、乳部疾病、委中毒、骨槽风等疾病,以医案、医话方式发表于上海中医药杂志及文献馆丛刊中,如“疔疮走黄辨证施治”“乳部疾病谈”“穿骨流疽治疗体会”“委中毒的病因及治疗”“痄腮证治”“漫谈对口疽”“治愈形成空腔窦道的瘰疬一例体会”“骨槽风临证心要”“发背兼消渴治疗体会”“垫棉压迫法治疗耳后发”“外治疗法经验”“漫谈大头瘟的治疗”等。
顾伯华 (1916—1993),字铭章。自幼随父顾筱岩习医,1936年毕业于私立上海中医学院,即设诊所于上海。1952年参加上海市公费医疗第五门诊部工作。历任上海中医学院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中医学院外科教授、上海中医学院中医外科教研室主任,上海曙光医院、龙华医院中医外科主任,上海中医学会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外科学会副主委、中华医学会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副理事长、中华中医药学外科分会主任委员,第五届、六届、七届全国政协委员等职,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78年晋升为教授,1979年被选为全国中华中医药学会理事,《上海中医药杂志》编辑、常委,上海市教卫高校教授职称评审组成员,1980年任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中医外科师资进修班班主任。曾荣获上海市劳动模范、卫生部全国卫生系统建设文明先进工作者。顾伯华刻苦钻研中医理论,结合临床实践加以融会贯通,并有所发展和创新,继承和发扬了顾氏外科的独特学术观点和临证检验,对疮疡、皮肤病、肛门病、乳腺病、血管病及急腹症等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总结出走黄与内陷的辨证施治的规律,在临床很有指导意义。20世纪50年代顾伯华致力于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研究,采用清热解毒、通里攻下法,创制了锦红片治疗急性阑尾炎、胆道感染等各种炎性急腹症均有显效。对乳房病论治方面独具匠心,指出中医文献中的乳癖,包括现代医学乳房纤维腺瘤和乳腺增生症两种病。并提出将乳癖分为肝郁气滞和冲任不调两型,对冲任不调型除疏肝理气外,着重加用调摄冲任药物如仙茅、淫羊藿、锁阳、肉苁蓉、菟丝子之品,收到了满意疗效。乳晕部瘘管一病,在古代及近代医学著作中均无记载,在临床上亦较为罕见。顾伯华早在1954年首先发现了此病,并命名为慢性复发性伴有乳头内缩的乳晕部瘘管,详尽描述了临床表现及与乳腺癌鉴别诊断,创立了挂线和切开等治法,疗效颇佳。在继承中医传统的一些外治法外,顾伯华还创造了许多新的治疗方法,如橡皮筋挂线治疗肛瘘和乳晕部瘘管,气囊袋压迫止血法治疗内痔结扎术后并发大出血,热烘疗法治疗神经性皮炎、慢性湿疹,垫棉疗法不但用于溃疡新肉已生、皮肤与皮下组织不能黏合者,还用于溃疡脓出不畅及窦道蓄脓,避免了扩创手术,加速和促使疮口早日收敛。对外科常用成药进行了改革,如把小金丹改成小金片,醒消丸改成新消片,六神丸改为解毒消炎丸后又改为六应丸。还按新的方法制成新清解片、复黄片、痔宁片等,节约了药材,提高了疗效,方便了病人。顾伯华主编我国第一部外科统编教材《中医外科学》,还先后主编了《中医外科临床手册》《外科经验选》《中医外科学讲义》《中医外科学中级讲义》及在中医外科学术界颇具影响的近100万字的《实用中医外科学》等著作,他毫无保留地将顾氏外科特色理论及疗法奉献出来,为丰富中医外科的临床实践和理论作出卓越的贡献。顾伯华创制的锦红片获上海市政府重大科技成果奖(1977年),浆细胞性乳腺炎形成瘘管的治疗方法获卫生部重大科技成果奖甲级奖(1986年)。顾伯华是顾氏外科最杰出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又是现代中医外科学的奠基人。
陆金根 (1947—),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终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上海市名中医、上海工匠、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教育部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医外科学学科带头人。顾氏外科第四代传人,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指导老师,全国第五批、第六批、第七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顾氏外科疗法项目负责人,全国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顾氏外科负责人,上海市海派中医流派传承研究基地顾氏外科负责人。曾任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院长、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肛肠病专业委员会会长,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上海市中医药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现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肛肠病专业委员会名誉会长、上海医师协会肛肠专业委员会顾问。
1973年分配至龙华医院,即师承中医外科名家顾伯华教授,全面继承顾氏外科精髓。1990年被卫生部、人事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顾伯华名中医学术继承人,曾获首届中医药传承高徒奖。从事中医外科工作的50年间,尤其擅长中医肛肠病,通晓理论,精于手术。在继承导师经验的基础上,也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学术思想和观点:外科病之治疗务必“以消为贵,内治贵早”,“腐脱新生之效必系气血之盛衰”。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陆金根教授总是践行“临证为上,衷中参西”的医学实践模式,在洞悉疾病的西医学病因、病理、治疗方法的同时,借助于深厚扎实的中医理论根底,融入中医学整体观念、辨证论治,践行古为今用、西为中用。临床中注重继承和创新,崇尚“治病必求其本”“治外必本诸内”的学术思想,主张外病内治,内治与外治相结合,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治法尤重调整阴阳、脏腑、气血、经络的平衡。确立了两个新的中医病名——瘿痈、肛疽,并被编入统编教材。创立“拖线引流术”用于多支管性复杂性肛瘘,疗效确切,患者痛苦小,无肛门失禁、肛门移位、肛管皮肤大片缺损等后遗症。创立“痔外静脉丛剥离术”治疗血栓外痔,远期疗效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先后承担国家“863计划”、“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博士点科研基金、上海市科技攻关项目等国家级省部级课题15项,先后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高等学校优秀科技成果奖二等奖、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上海市医学科技三等奖奖、上海市临床医疗成果三等奖等奖励20项。发表论文120余篇,主编、主审《实用中医外科学(第二版)》《中西医结合肛肠病学》《中医痔病百问》《实用中医肛肠病学》《肛肠病中西医治疗学》等专著与教材10余部。
顾乃芬 (1941—),副主任医师。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顾氏外科疗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自20世纪60年代即随父亲从事临床医疗,尽得真传。1967年大专毕业,1980年于上海中医学院师资班结业,1993于第一届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继承班结业。在肛肠病、乳房病、甲状腺瘤、皮肤科和疮疡病的治疗上有独到之处,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曹永清 (1961—),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顾氏外科第五代传人,上海市名中医。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肛肠科原主任,中医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专科中医肛肠学科带头人、上海市中医肛肠临床基地负责人和上海市中医专业质控组中医肛肠组组长。兼任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肛肠病专业委员会第三届会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大肠肛门病专业委员会第四、五届副主任委员,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大肠肛门病专业委员会第三、四届主任委员等职。
从事中医外科的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30余年,擅长运用中医中药治疗各种疑难危重肛肠疾病。获得省部级奖励9项,医学发明专利12项。主编、主审《实用中医肛肠病学》《肛肠病中西医结合治疗学》等专著4部,发表医学论文27篇,培养硕博士研究生30余名,带领科室团队先后荣获“上海市模范集体”“上海市医务职工科技创新优秀团队”及“全国青年文明号”等称号。
王琛 (1977—),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肛肠科主任。师从上海市名中医陆金根教授。现担任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肛肠病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肛肠科分会副会长、上海市医师协会肛肠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大肠肛门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作为顾氏外科第五代传人,将“肛肠良性疾病的微创治疗和生物力学研究”作为主攻方向,擅长蹄铁型脓肿、复杂性肛瘘、重度混合痔、克罗恩病肛周病变、婴幼儿肛周病变、直肠脱垂等肛肠良性疾病。2010年入选“上海市科技启明星计划”,2012获上海市教委高级访问学者资助,2013年获上海市银蛇奖二等奖,2015年评为上海市先进个人。2018年被评为上海市卫生计生系统优秀学科带头人、上海市中医药领军人才、上海市杰出专科医师。先后至英国St Mark肛肠医院和美国Cleveland Clinic Florida访问学习。近年来作为课题负责人承担了教育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上海市科委、上海市教委和上海市卫健委等基金项目13项。发表论文45篇,其中SCI8篇,参编著作7部,参编国家规划教材2部,主译、副主译国际肛肠外科学著作3部。申报并获得专利授权16项,其中国际发明专利1项,国家发明专利5项。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得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上海医学科技奖二等奖等8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