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特色外治技术
顾氏外科肛肠在其百余年的传承发展中,既形成了药线疗法、拖线疗法、置管疗法、垫棉疗法等原创性的中医肛肠特色技术,又发扬、改进了挂线疗法、结扎疗法、熏洗疗法等传统中医外科治疗方法,还将冲洗(灌注)疗法、负压疗法、生物反馈疗法等现代操作技术加以优化并运用于肛肠疾病的诊疗。临床上根据不同的疾病特点及治疗阶段采用多种技术、多种方法综合运用,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一、药线疗法
(一)概述
药线疗法是最具特色的中医外治法的一种,是传统中医外科治疗疮疡或窦瘘性疾患的主要手段。顾氏外科所采用的药线是用桑皮纸制作的。药线疗法通过将药线插入溃疡疮孔,配合提脓祛腐的油膏及掺药使用,利用药线之线形,使坏死组织附着于药线而随之外出,同时刺激窦瘘管壁,疏通经络,调整局部功能状态,恢复局部气血正常运行的整体环境,促使毒随脓泄,邪去而正复,既利于脓腐化脱,又有助于新肌生长,同时又不破坏正常组织修复进程的生理环境,促进创面生理性修复,提高修复质量。药线疗法具有创伤小、患者痛苦少、操作简便、愈后瘢痕小等优点。药线疗法适用于疮口深且小,脓水不易排出的肛周窦瘘类疾病;有袋脓、空腔的窦瘘;慢性瘘管、窦道。对于年迈体弱、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尤其适用。但对于病位深或走向弯曲的窦瘘、外端狭小或内端膨大成腔的窦瘘、有明确内口或感染灶存在的窦瘘、分支多的窦瘘等,皆不适用药线疗法。
(二)药线制备
顾氏肛肠的药线有5种不同规格,从大到小分别是1~5号。桑皮纸分别裁为28cm×7.5cm,19cm×5.5cm,14cm×3.8cm,9cm×3cm,7cm×2cm。将裁剪好的桑皮纸向同一个方向搓捻,形成紧实的线状后,在中点处对折,一手捏紧对折点,另一手将纸的两端继续向同一个方向搓捻,直至形成一根螺旋状线形的纸线。尾部留出2cm不搓,形成燕尾状。成品药线需具有一定的硬度。药线采用高压蒸汽消毒,于干燥及阴凉的环境下存放。
(三)操作要点
药线放置时应自外口插入沿腔隙及窦道的纵轴方向,插入时无明显抵抗感及阻力。药线插至腔底部,需退出腔隙或窦道长度的1/5(或0.5cm)。尾部留在疮口外1cm左右,并呈分叉状,向疮口下方或侧方折放,胶带固定,防止掉入腔隙或窦道内。每日根据引流出的脓腐情况,更换药线,每日1~2次,使创面保持引流通畅。待脓净,窦瘘长度小于0.5cm时可停用药线。
二、拖线疗法
(一)概述
拖线疗法是将祛腐生肌药物掺于贯穿瘘管的丝线上,通过每日来回拖拉摩擦,达到祛腐生肌、促进肉芽生长从而治疗肛瘘的一种中医外科特色疗法。该疗法是在继承顾氏外科大家顾伯华先生的经验基础上,结合中医学“腐脱新生”的疮面修复理论基础,将传统药捻疗法、挂线疗法与现代“微创”理念有机结合,提出“以线代刀”治疗新观点。临床上复杂性瘘管或脓肿位置走行复杂且多弯曲,传统的药线疗法不能引流到位,若用挂线或手术将多处病灶挂开或切开,对组织破坏较大。运用拖线疗法通过粗丝线每日来回拖拉将祛腐生肌药物引入瘘管内,多方位刺激瘘管管壁,疏通经络,活血祛瘀,调整肛周局部功能状态,恢复局部气血正常运行,促使毒随脓泄,邪去而正复,既利于脓腐化脱,又有助于新肌生长,从而促进组织缺损修复。适用于各类复杂性窦瘘或脓肿疾病,如肛管直肠周围脓肿、复杂性肛瘘、藏毛窦等。
(二)器械、术前准备
1.器械准备
(1)7-0医用丝线。
(2)探针(球头银质或者不锈钢材质)。
(3)不锈钢硬刮匙。
2.规范化操作步骤
(1)术前准备工作
①常规术前准备,排除手术相关禁忌证。
②进行肠道准备。
③取得患者知情同意。
(2)术前辅助检查
①必查项目:肛门指检;肛门镜检查;直肠腔内及肛周超声,有条件者可行MRI检查。
②其他项目视情况选择:美兰染色;分泌物培养;组织学检查;肛管直肠压力检测;电子肠镜检查。
(3)体位与麻醉方法
①体位:采用侧卧位、俯卧折刀位或膀胱截石位。
②麻醉方法:局部麻醉、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静脉麻醉等。
(三)手术
1.单纯性肛瘘(见附图1)
(1)内口、外口的处理:①内口探查和处理:以探针自肛瘘外口处探入,左手食指放入肛管直肠内协助探查。探明内口的位置后,将探针从内口穿出,贯通内外口。清除齿状线感染灶及原发内口。适当切开内口下方的组织至肛缘皮肤处以利引流;若内口位于齿状线上方,可根据内口及周围组织具体情况选择挂线疗法、经肛推移黏膜瓣等方法治疗。②外口的处理:切除外口处增生组织,扩大切口,以利于引流。
(2)瘘管的处理:①术中探查管道,以探针贯通瘘管;②用刮匙搔刮瘘管内增生的肉芽组织及纤维化管壁,保持引流通畅;③将多股7-0医用丝线通过探针引入瘘管内,丝线两端打结,使之呈圆环状,放置在瘘管内的整条丝线保持松弛状态。
(3)包扎、固定:手术中充分止血,创面局部包扎固定。
2.复杂性肛瘘
马蹄形肛瘘
(1)内口、外口的处理:同单纯性肛瘘。
(2)原发管道和支管、潜在腔隙的处理:①术中探查瘘管,明确原发瘘管,切开内口下方的组织至肛缘皮肤;②明确瘘管分支,在瘘管弯曲处做约1.5cm切口截断,以探针贯通,以5cm为度分段对口拖线引流;③用刮匙搔刮瘘管内增生的肉芽组织及纤维化管壁,保持引流通畅;④将多股7-0医用丝线引入管道内,丝线两端打结,使之呈圆环状,放置在瘘管内的多股丝线应保持松弛状态;⑤探查潜在腔隙用刮匙搔刮瘘管内增生的肉芽组织,根据腔隙大小、形态予以置管。
(3)包扎、固定:手术中充分止血,创面局部包扎固定。
肛瘘伴深部腔隙感染(坐骨直肠间隙、直肠后深间隙、提肛肌上间隙感染)
(1)内口、外口的处理:同单纯性肛瘘。
(2)深部腔隙的处理:①术中手指探查或者用刮匙探查腔隙,有条件者可运用肛瘘镜探查腔隙;②采用刮匙搔刮,有条件者可使用肛瘘镜镜下单极电凝破坏腔隙内壁;③可根据腔隙的大小采用不同形状的引流管进行适形引流,如蕈状管、“T”管;④术后可联合球囊式或中心负压吸引进行持续引流。
(3)包扎、固定:手术中充分止血,创面局部包扎固定。
瘘管长度超过5cm的肛瘘
(1)内口和外口处理:同单纯性肛瘘。
(2)瘘管的处理:①术中探查瘘管,明确原发瘘管及分支管道;②当瘘管的长度>5cm,以5cm为度在瘘管弯曲处做约1.5cm切口,以探针贯通,行分段对口拖线引流;③术中可使用刮匙搔刮,有条件者可采用肛瘘镜镜下单极电凝破坏瘘管管壁、肛瘘刷搔刮管道。
(3)手术中充分止血,创面局部加压固定。
(四)术后管理
1.术后换药操作流程
(1)术后创面处理:①术毕次日起每日早、晚或便后换药,每日1~2次;②换药前先清洁局部,熏洗坐浴20分钟,水温35~40℃;③换药时拭净瘘管、外口、创面及丝线上的脓腐组织;④根据创面分泌物的多少,换药时可用0.9%生理盐水(或甲硝唑等)冲洗,每日1~2次;⑤若病程较长,瘘管管壁较厚、质韧,在排除禁忌证的情况下,可酌情使用提脓祛腐药物(如九一丹、八二丹等),将药物放在丝线上缓慢拖入瘘管内,药物使用时间一般为5~7天(视脓腐脱落情况而定)。
(2)拖线撤除时间节点:①准备撤除拖线前建议行肠道准备(开塞露塞肛或清洁灌肠),控制排便。②待引流创面及环形丝线上无明显脓性分泌物后,采用“分批撤线法”撤除丝线。撤线遵循每2天撤线1次,按照5-3-2(即第1次5股,第2次3股,第3次2股)分批撤线原则。③视肉芽的生长情况决定是否以刮匙充分搔刮拖线段瘘管壁。撤线后创面可给予垫棉压迫法,促进愈合。
(3)垫棉压迫法:①自撤线开始之日起,配合“垫棉压迫法”,直至肛瘘内口和外口间创腔愈合,即临床治愈为止。②垫棉压迫法的应用要点应根据瘘管走行方向受力并坐压。一般需坐压3天左右(每天坐压时间应累计>5小时),在此过程中应控制排便。③垫棉的长度应不小于内、外口之间距离的2/3;宽度应不小于空腔的宽度。
2.注意事项
(1)拖线股数的界定:一般多采用10股医用7-0丝线。若瘘管管径>1cm以上、拟拖线部位为非管道状结构或呈不规则残腔结构,为到达最佳引流效果,可以增加丝线股数。
(2)拖线长度的界定:一般建议拖线在瘘管内的长度应以<5cm为宜。若拟拖线部位瘘管长度>5cm,建议将瘘管截断,予以分段对口拖线处理。
(3)拖线保留时间的界定:根据专科医生观察局部肉芽组织色泽(应新鲜红活)、分泌物的性状(应呈清亮透明黏稠状态),可在术后第10天行超声检查,若检查提示瘘管管径<0.5cm,可以考虑撤除拖线,进行下一阶段治疗;若瘘管管径>0.5cm,应保持拖线引流至术后14天左右。强调需将超声诊断与医生的经验判断相结合,灵活掌握拖线时间,在此只提供常规操作原则。
(4)若存在坐骨直肠间隙、肛管后深间隙或肛提肌上间隙感染,可以联合置管疗法或其他疗法。
三、置管疗法
(一)概述
顾氏外科置管疗法源于传统中医外治法铜管引流术,古代置管疗法是应用于脓肿引流中。《医门补要》记载:“其管以薄铜卷如象筋粗式,长二寸余,要中空似细竹,紧焊,其缝一头锉平,一头锉斜尖式,用时要尖头插患孔内,少顷则脓自管中射出如箭。”近年来,随着复杂性肛瘘就诊率和诊断技术的提高,复杂性肛瘘伴高位管腔或脓肿的患者日趋增多,顾氏外科拓展置管引流疗法应用范围,不断丰富完善复杂性肛瘘的微创治疗体系。置管疗法适用于高位肛瘘和高位脓肿。
(二)操作要点
以银质球头探针自肛瘘外口处探入,左手食指放入肛管直肠内协助探查。探明内口的位置后,将银质球头探针从内口穿出,贯通内外口,将内口以下的黏膜及部分内外括约肌切开至肛缘,内口上方的瘘管或空腔,根据瘘管形状或空腔大小放置合适的引流管并在肛旁缝合固定。术毕次日起每日早晚或便后换药,一日2次。换药前先做局部清洁,熏洗坐浴20分钟,水温控制在35~40℃。若管腔空腔较大、引流物量多,可选择生理盐水经引流管冲洗管腔。根据腔道大小和脓腐脱净速度,在术后10天左右复查肛周MRI,排除残腔积脓后可拔除引流管。拔管后适当配合负压吸引及垫棉疗法至创面愈合。
一般直瘘或弧形状瘘选直型胶管(T管剪去上端部分),如为分叉状瘘(或马蹄形)选T型胶管,如成空腔状瘘选蕈状管。胶管的直径可选用10-28号,一般以可适度转动为度,以生理盐水或双氧水、甲硝唑等药物冲洗,以引流通畅为度;在肛门外周将胶管与皮肤缝合固定,防止脱落。一般冲洗引流10~14天拔管,如瘘管过深或多次手术管壁较厚者,可放置时间略长。拔管前行MRI复查,明确有无残腔及脓液积聚情况。
四、垫棉疗法
(一)概述
垫棉疗法是用棉花或纱布折叠成块以衬垫疮部的一种辅助疗法。它的作用是借着加压的力量,能使创面脓液不致形成袋脓而潴留,或使过大的溃疡空腔皮肤与新肉得以黏合而达到愈合的目的。此法适用于溃疡脓出不畅有袋脓现象者,疮孔窦道形成脓水不易排尽者,或溃疡脓腐已尽,新肉已生,而皮肤与肌肉一时不能黏合者,以及采用拖线疗法治疗存在空腔的瘘管或脓肿。有关垫棉疗法早在《外科正宗·痈疽内肉不合法》中即有明确描述。陆金根教授采用垫棉压迫法联合拖线疗法治疗伴有空腔的脓肿或瘘管,可以明显缩短愈合时间。在急性炎症红、肿、热、痛尚未消退时,不得应用本法,否则有促使炎症扩散之弊。
(二)操作要点
根据瘘管创腔或脓肿空腔大小,用适量棉花或纱布衬垫其表面;一般用30cm长宽胶布加压将纱布或棉垫固定于皮肤上,将胶布叠加贴合保证固定到位。根据病灶位置,嘱患者适当坐压,保证到位,时间以每次30分钟为宜。
需注意的是,如应用本法未能取得预期效果之时,则宜采取扩创手术,使之引流通畅而逐渐愈合。
五、挂线疗法
(一)概述
挂线疗法是采用普通丝线,或药制丝线,或纸裹药线,或橡皮筋线等挂断瘘管或窦道的一种治疗方法。《古今医统大全》记载了挂线疗法治疗肛瘘:“药线日下,肠肌随长,僻处即补,水逐线流,未穿疮口,鹅管内消。”其机制是利用挂线的紧箍作用,阻滞气血、经络。使局部组织坏死,从而达到缓慢切开的治疗目的。顾氏外科通常采用橡皮筋挂线。该疗法具有简便、经济、肛门功能损伤小、引流通畅等优点。适用于高位肛瘘、高位马蹄形瘘。
(二)操作要点
以球头银丝由肛瘘外口轻轻插入,以左手示指伸入肛管内引导,仔细寻找内口,使探针自内口穿出并拉出肛门外。在探针一端系一根带橡皮筋的丝线,然后将探针连同橡皮筋向外抽出,使橡皮筋贯通瘘道。切开瘘管内外口之间的皮肤、皮下组织及部分低位括约肌组织,切除外口周围突出的瘢痕组织。收紧橡皮筋,用止血钳夹住橡皮筋贯穿管道两端,使之保持合适的紧度,于血管钳下方用7号丝线结扎固定。外用凡士林纱条压迫创口加敷料包扎。
操作中应注意,管道位于外括约肌外侧部分可以切开,对于涉及高位括约肌部分则可挂线处理。收紧橡皮筋前,须切开内外口之间的皮肤、皮下组织、低位外括约肌部分,切除外口周围疤痕组织,除能减轻疼痛外,还可缩短脱落时间。结扎橡皮筋时要根据需要适当收紧。如果希望延长脱落时间,第1次可适当收紧,待第2次时紧线。橡皮筋脱落后,注意正确换药,以确保伤口自基底部开始生长。换药时可用红油膏纱条嵌入创面引流,以防止创面粘连导致假性愈合,若脓腐未尽可加用九一丹或八二丹。
六、结扎疗法
(一)概述
结扎疗法是指将线缠扎于病变部位与正常皮肉分界处,使结扎部位经络阻塞,气血不畅,渐至坏死脱落,再经创面组织修复,以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
结扎疗法是一种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疗法,迄今已近两千年。秦汉时期的《五十二病方》中记载“牡痔居窍旁,大者如枣……系以小绳,剖以刀”。至宋代《太平圣惠方》中有文记录“用蜘蛛丝,缠系痔鼠乳头,不觉自落”。至明清,在《世医得效方》《古今医统大全》《医宗金鉴》等书籍中均出现了药线系痔的记载。危亦林《世医得效方》云:“用川白芷煮白苎做线,快手紧结痔上,微痛不妨,其痔自然干痿而落,七日后安。”国外文献记载的结扎疗法也可追溯至公元前460年的希波克拉底时代,但真正描述该方法是在19世纪初。结扎疗法因其疗效可靠、简便易行而被广泛应用。古代多采用蜘蛛丝、马尾、蚕丝、药线等结扎。陆金根教授一般采用医用丝线贯穿结扎痔核,该法适用于Ⅰ~Ⅳ期内痔。
(二)操作要点
在麻醉下常规消毒肛周和肛管,显露痔核,于齿线上痔高突点,用血管钳钳夹牵引痔核,用碘伏消毒后,再用血管钳于痔核底部齿线上0.5cm处,钳夹痔核高突部位,然后用7号丝线的圆针,于血管钳钳夹内痔中上1/3交界处进针,并用剪刀沿齿线剪开一浅表小切口,做“回”字贯穿结扎,在打结的同时松开血管钳,结扎后可适当修剪结扎残端。
具体操作时应注意:贯穿结扎时血管钳不能钳夹过深,不能钳夹到肌层,也不能缝扎过深,否则可能发生结扎线脱落期间大出血。结扎内痔如果个数过多,结扎点间应留有足够黏膜桥,其宽度不能少于1cm,以避免因结扎内痔过多而造成狭窄。7~14天为痔核脱落期,应避免剧烈活动和负重远行,防止继发大出血。术后保持大便通畅,防止便秘和腹泻,切勿久蹲努争。在结扎部位脱落期可能有少许手纸带血或大便带血,属正常现象,可不做特殊处理,会逐渐自行消除。如果血量较多或时间较长,可酌情给予止血药物治疗,并嘱注意休息,减少活动。必要时可做肛门镜检查,若为轻微渗血,可局部压迫止血药物,如明胶海绵压迫云南白药、生肌散等,若有活动性出血应予缝扎止血。
七、熏洗疗法
(一)概述
熏洗疗法属中医外治法,广义熏洗疗法包括烧烟熏、蒸汽熏和药物熏洗。该法临床应用广泛,疗效显著,除了具有局部清洁作用,还有清热利湿、消肿止痛、活血化瘀、生肌敛疮、凉血解毒、杀虫止痒之效。陆金根教授治疗肛肠疾病常用的熏洗疗法是狭义熏洗疗法,又称坐浴法,是将药物水煎或开水浸冲后,利用蒸汽熏蒸,熏后用其余热在患部洗浴的一种治疗方法。适用于肛门直肠疾病急性发作期、局部肿痛、肛门皮肤病、肛门直肠疾病术后、直肠脱垂等疾病。
(二)操作要点
先将中药浓煎至100mL倒入熏洗盆中,加1000mL温水(60℃),趁热先熏蒸患部,待水温至42℃左右将患部浸入盆中药液内坐浴10~15分钟。每日1~2次,早、晚或便后进行。
常用方剂为丹卿方、苦参汤、五倍子汤。常用药物有丹参、黄柏、五倍子、苦参、芒硝、明矾、冰片、徐长卿、苍术、防风、地肤子、金银花、红花、当归、马齿苋、莪术、赤芍、虎杖等。
此外,肛肠疾病术后熏洗时应注意,浴液必须用高温加热消毒,以防伤口感染。熏洗时,水温要适度,不能过高和过低,以防止烫伤和影响疗效。高血压、心血管病患者及年老体弱者熏洗时间不宜过长。
八、冲洗(灌注)疗法
(一)概述
由于深部脓肿及复杂性瘘管术后创面多、部位深,情况复杂,为保证引流充分,防止局部积脓,可采取冲洗(灌注)疗法。冲洗法利用外界压力向管腔内注入液体药物,通过液体的流动性达到使不规则和深部的空腔内部充分冲洗引流,并可携带药物直达病所进行治疗的目的。适应于各类复杂性瘘管或存在较大空腔的脓肿疾病,通常与拖线法联合运用。
(二)操作要点
局部常规清创术后,将冲洗针头或剪去金属针头的输液头皮针(长约2cm)与装有药液的20mL注射器相接,将其插入瘘管或脓肿的引流切口,将药液缓慢加压注入。根据脓肿和瘘管分泌物情况反复冲洗,最后注入少量空气利于残留的液体排出。局部可轻轻挤压,防止药液残留。也可根据需要在管腔中灌注保留具有抗菌或脱腐作用的药液。
具体操作时应注意:冲洗针头插入创腔时手法宜轻柔,切勿插入管壁组织。推注药物力度适当,切勿过度加压,以免脓腔扩大。冲洗注入的药液剂量、种类等因人、因病而异。嘱患者治疗后适当站立、行走,保证残留药液能及时引流排出。注意创面卫生,如创面渗出较多时,宜勤换药,预防湿疮的形成。
九、负压疗法
(一)概述
负压引流是现代医学借助外力作用,吸取脓液分泌物、改善循环、促进肉芽组织填充和深部腔隙闭合,在《外科启玄》中称为吸法,和隋唐时期的竹筒拔吸法较为相似。《外台秘要》中对竹筒拔吸法引流的施治部位、主治病证、竹筒大小的选择、操作方法等都有比较详尽的描述,即“煮此筒子数沸。及热出筒,笼墨点处,按之良久,以刀弹破所角处。又煮筒子重角之,当出黄白赤水,次有脓出,亦有虫出者,数数如此角之,令恶物出尽,乃即除”。陆金根教授将负压疗法应用于深部脓肿、瘘管术后的治疗,取得较好疗效。负压疗法适用于深部脓肿、高位肛瘘等深部腔道病灶及尾骶部藏毛窦、术后难愈性创面等良性肛肠疾病,禁用于各类活动性出血创面、正处于抗凝阶段或凝血功能异常的患者。
(二)操作要点
每日换药时可用1次性导管置入脓腔深部(插到顶部后退出0.5cm),局部外贴无菌手术贴膜,以保持持续密闭负压治疗。可连接医院中心负压系统,压力一般采用-40~-50KPa密闭负压,间断吸引6~8小时(负压吸引40分钟后暂停20分钟),一般治疗5~7天。
此外,在肛周脓肿治疗中均需将引流管置于脓腔的顶端,因此术前及术中必须清楚判断脓腔大小、深度及走形。术前可以借助肛周超声、肛周MRI等进行定位,术中充分探查。根据深部腔隙、皮下浅表空腔、开放性创面不同,采用不同压力值(范围)负压治疗。
十、生物反馈疗法
(一)概述
生物反馈技术是指在肌电生物反馈仪的指导下的生物反馈训练技术,对肛门直肠动力异常所造成的便秘、大便失禁、肛门疼痛等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顾氏外科将中医辨证论治与现代科技密切结合,从中医体质理论及疾病发展整体观出发,运用中药结合盆底生物反馈及肌电生物反馈技术,形成了具有中医辨证特色的现代化盆底功能评价和治疗体系。生物反馈疗法适用于排便障碍型便秘、功能性大便失禁、慢性盆底痛等。生物反馈疗法禁忌证包括器质性、继发性、药源因素引起的便秘、失禁、盆底疼痛,严重精神疾患,认知能力差等。此外,治疗中应配合中医辨证施治。
(二)操作要点
1.排便障碍型便秘
排便障碍型便秘主要采用压力介导的生物反馈和肌电图生物反馈。
利用气囊和肛门括约肌探头等各种传感器分别测定直肠、肛门内括约肌和肛门外括约肌的压力,同时利用气囊模拟粪块,让患者模拟排便,并不断调整压力,通过生物放大器和与之相连的计算机了解肛门内括约肌的压力,肛门直肠反射振幅及压力等,让患者在观测指标的同时向其解释异常指标的变化,教会患者协调肛门内外括约肌的运动,并不断调整达到正常,最终在无仪器的帮助下也能做到正常地排便。
肌电图生物反馈是常用的生物反馈方式,利用肛管电极或者体表电极监测排便动作时肛门外括约肌、盆底肌、腹肌的运动状况,通过计算机显示耻骨直肠肌和肛门内外括约肌的活动。患者通过观察这些肌电指标,学会识别正常和异常的肌肉收缩舒张活动,在排便时正确收缩和放松肛门及腹部肌肉,最终掌握正确的排便动作,达到治疗目标。
2.功能性大便失禁
功能性大便失禁主要有以下三种训练方式。
(1)协调训练。协调肛门外括约肌和盆底肌的收缩,增强外括约肌的力量。
(2)感觉训练。部分大便失禁患者直肠感觉的敏感性降低,感觉延迟。利用气囊或水囊的生物反馈训练患者直肠感觉功能的敏感性,在训练中逐步减少气囊或水囊的体积,让患者感觉容量的变化,对直肠压力感受器反映并收缩肛门括约肌,达到治疗的目的。
(3)对既有先天障碍,又有感觉障碍的患者,将上述方法结合后共同训练。
3.慢性盆底痛
慢性盆底痛主要采用压力介导的生物反馈和肌电图生物反馈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