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非公党建的问题
当然,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初级阶段,处于这一阶级的非公党建,还存在某些必须解决的、阻碍非公企业党建顺利开展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要充分重视并加以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促进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顺利进行并取得更大的成绩。以下从规模以上非公企业和规模以下非公企业两个角度分析现阶段非公企业党建存在的问题。
(一)规模以上非公企业党建存在的问题
尽管目前规模以上非公企业党组织已经基本实现了全覆盖的目标,但从开展党建工作的质量方面看,还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与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定位,非公企业党务工作者的素质、地位,非公企业主等因素都有直接关系。
1.由于定位、功能等方面的问题还没有彻底弄清楚,导致非公企业党组织在开展工作时陷入尴尬局面,制约着非公企业党建工作质量的提高。
非公企业党组织与企业的关系定位既不同于农村党组织的“领导核心”、机关党组织的“保证监督”,也不同于国有企业的“政治核心”。党组织在非公企业内究竟处于什么地位?有哪些权利?怎样在非公企业中发挥党组织的作用?对于这些问题,党章中没有明确答案,所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非公企业党建目标不明确,保障机制、激励评价机制不完善,非公企业党组织在开展工作时陷入尴尬局面,影响了非公企业党建的质量和成效。
在2009年11月27日非公企业党建问题研讨会上,北京金秋集团公司董事长、中共北京市海淀区上地街道社会工作委员会副书记刘总谈了他们公司党建工作遇到的问题。他说,他们公司的前身是部队办的企业。改制后,由于多年来一直对党有着深厚的感情,企业党建工作一直在不断地开展。但在以下方面也存在不少困惑:党员的流动性大,给党建工作带来了难度(比如,有的员工出国了,但党的关系还在公司);党支部怎样才能发挥好党的作用?党支部和公司管理层的关系结构应该是怎样的?公司规定:任何部门不能任命非党员职工为正职,这种规定是否合理、合法?总之,党在企业管什么?这是个很难定义的问题。而这个问题把握不好,会直接影响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质量。
2.从主体因素方面看,非公企业党务工作者的特有素质、地位,也是制约非公企业党建工作质量提高的关键因素之一。
“党建工作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理论性较强的工作,这就要求党务工作者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和知识素养。很多非公企业的党务工作者,由企业聘任的退休党员干部或由行政负责人兼任,党建理论水平很难随着形势的发展而与时俱进,从事党务工作的能力亟待提高。” 另外,非公企业党组织负责人也是受雇于企业老板的企业员工,“端老板饭碗”,就要看老板脸色行事。这种尴尬角色会使其开展党的工作理不直、气不壮、腰杆子不硬。
3.由于非公企业老板的政治背景不同,文化程度各异,价值取向多元化,对党建工作的认知度参差不齐,造成了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复杂性,有的非公企业存在把党建工作虚化、矮化、软化、弱化的倾向。
非公企业的私有性,决定了企业主在企业中处于主导地位。在有些非公企业中,企业主担心权力受制、成本增加、影响生产,对党建工作支持不够。党建工作经常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真正认识到在非公企业中成立党组织、开展党建活动的深刻意义的企业主(如金秋集团的刘总),只占非公企业主总量的很少一部分。 非公企业通常的情况是:“‘一切都是老板说了算’;在经营上,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主要目标,党组织的话语权明显受限,难以有效调控资源,造成了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被动性。主要是:活动时间难保证,多数非公企业生产经营任务重,挤压了党组织活动时间。” 党建工作在某些非公企业中被虚化、矮化、软化、弱化的倾向比较突出。
(二)规模以下非公企业党建存在的问题
“与非公有制经济迅猛发展的形势相比,与提高党在各行各业的执政能力,进一步体现党的先进性这一要求相比,非公企业党的建设工作还有很大差距。目前,包括个体、私营、外资等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已达1.79亿人,但全国非公企业党组织的数量还不到非公企业总数的10%,党的工作空白点很多。”
成都市委组织部2008年的调查显示:“非公企业从业人员‘打工思想’严重和流动性较强,造成部分员工入党积极性不高、党员队伍不稳定,主体意识不强。主要是:员工入党积极性不高,入党积极分子流动性较快,导致党员发展工作难度较大。截至今年6月,全市非公企业党员42423人,仅占从业人数的1.8%;还有部分党员不愿亮明身份,由于现行组织关系接转手续复杂、时间较长,城乡党费收缴标准不一,很多党员成为‘口袋党员’、‘隐形党员’。调查显示,没有接转组织关系的占26%;不愿意或视情况在企业中亮身份的占22.9%;党务工作者队伍不稳定,非公企业党务工作者大多兼职且更替频繁,导致党务工作缺乏连续性,工作满3年以上的不足30%,绝大部分只干了1或2年,有的甚至只有几个月。
上述两个资料说明:大量规模以下非公企业党建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涉及以下四个方面。
1.入党难
由于主观、客观条件的限制,在规模以下非公企业负责人和员工中发展党员成为一个难题。
笔者安排了相关问题的访谈调查。北京某医疗器械销售公司的非公企业 负责人在2010年1月接受笔者安排的学生访谈时,谈及“对非公企业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感受”问题时说:“最大感受就是非公企业的员工入党难,很多人来到非公企业都不太重视入党的问题,我作为企业负责人之一,非常希望有这样的机会入党,也希望企业里其他人有这样的机会。”
北京市某街道社会工作委员会余副书记在2009年12月25日上午接受笔者的访谈调查时也谈到了这种情况。他举例说明现有党员发展的名额和程序制约了某企业主加入中国共产党。
2.党的组织建立难
规模以下非公有制企业,员工人数不到50人,绝大多数企业党员不足3人且流动性大,不具备单独建立党组织的条件。
某食品加工及销售公司的非公企业 负责人在2010年1月接受笔者访谈时,在谈及“对非公企业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感受”时说:“民营企业规模一般都比较小,很难成立党小组或党支部,这样也没有机会发展新的党员,希望能在所属街道或村一级的党支部的领导下,有机会发展新的党员,把企业的党建工作搞起来。”他领导的企业尚未开展党建工作,其原因是一些老党员党的关系在原单位,都没有转到公司,公司党员不够三个,没有成立党小组或支部。
3.党员无归属感,或党员意识淡漠
由于企业属性的原因,非公有制企业中的党员大部分是所谓的“打工族”,他们的活动和行为在更多的情况下要服从企业主创造经济效益的意志,加上竞争激烈、工作任务繁重,想要在他们中间开展正常的组织生活十分困难,举办活动的效果不甚理想,党组织很难发挥其应有的组织引导作用,这就造成党员无归属感或党员意识淡漠。
李女士是一名1985年即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北京食品行业某非公企业的员工。作为一名老党员,她有很强的党性。她隶属于职业介绍中心党组织。在2010年1月接受笔者访谈时说道:“我经常觉得自己是党员,所以做什么都注意自身的表现,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党员一定要经常加强自身方面修养的学习,关心党的建设,关心国家大事,要讲政治、讲学习,讲正气;作为一名党员,我愿意经常参加组织活动,愿意和同志们一起共同学习,相互促进,我每参加一次组织活动,就常有一种回家的感觉,一种温暖的感觉,一种说不出的感动,我想,这也是我作为一名流动党员才有的感觉和感动吧。”她认为她所在的基层党组织建设“比较健全”。但她又说:“我是一名流动党员,因为我服务的公司是6天工作制,而职介党组织的活动日一般都在工作时间,偶尔也是在周六活动,我因工作关系很少参加组织活动;在政治思想方面的学习,一般都是通过看、听新闻。” 所以,她建议:“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在加强流动党员的管理方面还应该下工夫。比如,应该考虑对一些岗位参加党组织活动有困难的党员,给予其他形式的学习方式”。
2009年12月25日上午,笔者安排二十多个本科生和研究生在某街道社会工作委员会余副书记的大力支持下,到某高新科技大厦中的各个公司去作党员的问卷调查。同学们分组到各公司的前台,由前台的工作人员把各公司的党员叫出来填写问卷。结果是,有少数公司不配合调查。有的公司的党员出来了,但拒绝填写问卷,一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样子。整个楼宇共13个企业,只有三四个公司配合调查,其中一个党员对前台工作人员说,他已经很多年不过组织生活了。还有一个党员说,他退党了。除特别配合调查和特别不配合调查的公司外,多数公司对同学们的问卷调查都持一种很谨慎的态度,唯恐其中有什么政治性的问题,怕说错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根据调查,得出以下几点原因:“在非公企业,业主招录员工时,考察的标准比较单一,主要看员工是否具有较为扎实的专业知识,能否为企业带来相应的经济效益,而对于员工的政治身份和政治诉求要求不高、员工进入非公企业的政治门槛很低,非公企业不存在教育管理党员的内生性要求和政治基础。对于员工来说,之所以选择党的组织基础并不健全的非公企业作为自己抱负的施展地,看中的主要是企业的经济效益而非政治资本。所以,党员员工的雇佣意识要浓于党性观念,员工普遍觉得‘跟着班组长,奖金月月涨;跟着党支部,天天尽义务’,认为亮不亮明自己的党员身份与自己的前程没有多大关系。”
北京某医药公司的非公企业员工王某在学生时代即加入了中国共产党。2010年1月他在接受笔者访谈时谈到:他“毕业后档案拿到人才交流中心后,曾经参加过一年的支部活动,当时的支部是保管档案的时候人才交流中心给分配的。1999年到现在就一直没参加过任何活动了,组织关系在哪也不清楚了。”他的党员意识已经很淡了,“在日常生活中,不管做什么,我都考虑到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尽力做好每件事,没有想过自己是党员,还是群众,没有主动学习各级党组织文件,也没有起到模范带头作用。”而且,据他了解,他认识的“很多非公企业的党员都没参加党组织的活动。主要原因是渠道不畅通,非公企业党组织不健全,很多党员都不知道自己的支部在哪儿。建议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把这些党员归到居住地所属支部进行管理,这样才能使每个党员都能及时参加党组织活动”。
上述关于非公企业党建所存在的问题需要进一步认真、深化地研究。作为涉及非公党建的重要课题,本章的探索只是初步的尝试,希望能引起更多相关人员的关注,对于非公党建提出更多、更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以从理论上和实践上推进非公党建的研究和工作。
(冯波 李海峰 任素琴 中国传媒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