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心理学简论
第一节
东西方心理学开山之作
心理学是一门趣味生动的学科,它探索的是人类的精神世界。
人的心理现象被恩格斯喻为“地球上最美的花朵”。“世界上最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辽阔的是人的心灵”。
最早对人的精神现象进行思考的是古埃及人与古代中国人。
首先是古埃及人在新王朝时期由祭祀们开始编写《亡灵书》。
中国则出现了《周公解梦》。此书的出现最迟当不晚于春秋时期,因为孔子曾言:“我不梦周公已久矣”。后人把周公代指梦。
著名学者钱钟书在其所著的《管锥编》里曾论述了大量梦例并进行了分析。
公元前500多年时,东西方古代哲人都不约而同地开始对人的心理奥秘进行思考。这就是被雅斯贝斯称作“轴心时代”的中国春秋战国时代与古希腊亚历山大大帝时代。
早期的心理学思想都属于思辨性质,混杂在哲学著作里论述。
一、世界上第一部心理学专著——中国的《关尹子》
早在西周初期,中国就产生了一些哲学思想,如伯阳父论地震。
中国在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代,产生了一大批思想巨匠。如老子、庄子、孔子、孟子、墨子、孙子、荀子、公孙龙子、韩非子等。有传世之作的达28家,其中只有一家之作是专门研究人的心理思想的,这就是《关尹子》。传说,《关尹子》是周朝函谷关的守关令尹喜在得到老子的真传后而撰写的。《关尹子》全书九卷。但今天看到的是宋朝时编定的,人们对其真伪与时代有不同的看法。
中国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前477年)的尹喜著《关伊子》九篇170章,所谈全属心理。《关尹子》成书比《Psychology》早二百多年。
《关尹子》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心理学专著。我国现代心理学家张耀翔说:“……《关尹子》虽仅九篇,所谈几全属心理。” [1]
(一)《关尹子》渊源。
《关尹子》为道家著作,道教里称为《文始真经》。旧本作周代尹喜撰。《汉书·艺文志》载有《关尹子》九篇,《隋书·经籍志》《唐书·艺文志》均未载。宋代复出今本,全书分上下编。《中国心理学史》称“今本系宋代伪托” [2] 。笔者认为,《中国心理学史》的说法不足以证明《关尹子》今本系宋代伪托。原因有四:
1. 《关尹子》几经于战乱而不毁,就在于其为道家著作,道家著作多藏之于名山,故《关尹子》旧本未毁,新本可能为旧本的扩充。
2. 《关尹子》为道家著作。历史上有“焚书坑儒”“三武灭佛”,但历史上道家从未遭哪一个王朝灭道的灾难,故《关尹子》旧本未毁。
3. 宋朝始有活字印刷,宋以前唐朝为雕版印刷,如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出世,现藏于大英博物馆的《金刚经》。正因为宋朝开始有活字印刷,这为大量珍贵经典的印刷提供了便利,《关尹子》应在其中。
4. 道家著作,如《洛书》也是宋朝复出,从明代到公元1987年期间,皆有人称宋朝朱熹《周易本义》里的《洛书》系宋代伪托,但1987年“汝阴侯夏侯造墓”出土洛书九宫占盘,证明汉代的《黄帝内经·灵枢·九宫八风篇》是正确的;宋朝复出的洛书也是正确的。那么,我们有什么理由能证明宋朝复出的《关尹子》系宋代伪托呢?
据以上四点,笔者认为,《中国心理学史》的说法不能证明《关尹子》今本系宋代伪托。笔者认为:《关尹子》今本乃旧本的扩充——原因是:今本《关尹子》乃“融三贯一”,即将儒佛道三教融合起来而以道贯之 [3] 。今本《关尹子》必有所本,即今本作者在旧本上扩充。
(二)《关尹子》内容简介。
《关尹子》为:一宇篇(28章)、二柱篇(12章)、三极篇(27章)、四符篇(17章)、五鉴篇(20章)、六匕篇(16章)、七釜篇(13章)、八筹篇(6章)、九药篇(31章)。共九卷170章。
(三)《关尹子》的心理思想。
《中国心理学史》认为,《关尹子》在心理思想方面,提出四组范畴,两个命题 [4] ,值得我们研究分析。
1. 四组范畴。
(1)形、气、神。从心理学看,这组形、气、神范畴所反映的乃是心理学思想的一个基本观点,即形神观。《关尹子》在此观点上,反映出的是唯心主义立场,但也有唯物主义的思想倾向。
《六匕篇》:“形可分可合,可延可隐……以一气生万物,犹弃发可换,所以分形。以一气合万物,犹破唇可补,所以合形。以神存气,以气存形,所以延神。合形于神,合神于无,所以隐形……学道有三品,上品者以神为主,中品者以气为主,下品者以形为主……至清者神,至浊者形,半清半浊者气。夫以至之形,犹可合可分,可延可隐,而况于气乎?而况于神乎?”
这段话首先认为,形、气、神是三个各自独立的实体,它们的性质也各不相同:“至清者神,至浊者形,半清半浊者气。”其次,它还认为,形、气、神虽然也相互联系,但彼此之间不是谁产生谁,更不是形产生神,而是“以神为主”,或者由神出发而予以贮存、结合的关系,即所谓的“以神存气”“以气存形”“合形于神,合神于无”。
《关尹子》的形神观属于唯心主义,但它在讲到具体的形神关系时,也存在唯物主义的观点。如在《二柱篇》里讲到“锻吾之魄,可以益神”。而陈显微在另一处注释里说得很明确:“自胞胎赋形以来,此心未尝具此识也。”这是肯定先有形,后有识的。
(2)心、物、道。《关尹子》对形、气、神的论述反映的是心理学思想的一个基本观点(形神观问题),《关尹子》还对心、物、道的论述则反映了另一个心理学基本问题,即心物观问题。
《二柱篇》道:“道茫茫无知乎?心傥傥而无羁乎?物迭迭而无非乎?电之逸乎?沙之飞乎?圣人以知心一、物一、道一,三者又合为一,不以一格不一,不以不一害一。”
这里提出“心、物、道合一”的论断,这是一种非常明显的唯心主义。陈显微的注释更明白地说出了此问题“见物便见心,无物心不现;见心便见道,无心道不见。”心、物、道既然“合一”,那心就不是物的反映,就不必由物的作用而引起。
在《关尹子》看来,其实心本身就是神秘莫测的。它把心比作是能“于至无中”变成气,变成万物的“太虚”。认为心本身是“无气无形”的,但心却“能变为气,能变为形”。我们看,这种连“天地阴阳、不能役之”的心,又何必反映物、由物引起呢?
(3)心、性、情。《关尹子》在心理学思想方面的突出贡献,是提出了心、性、情一致的学说。它说道:《五鉴篇》“情生于心,心生于性。情,波也;心,流也;性,水也。”
在此之前,许多学者都未把心、性、情三者统一起来加以考察。《关尹子》里的这个“情波、心流、性水”的比喻。非常重要之处在于它提出了“心流说”和“情波说”,以揭示情感与意识的实质。“心流说”明喻人的心理、意识像大江大河的水,不舍昼夜地流。而西方心理学界直到19世纪末,詹姆士才提出与“心流说”具有同样性质和意义的“意识流”概念。“情波说”说明人的情绪、情感像水的波浪,有时是“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有时则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从而肯定了情感乃是人的心理的一种波动状态。情之波怎样产生?《关尹子》对此作了进一步分析。
《五鉴篇》云“心感物,不生心生情;物交心,不生物生识。”这里明确地告诉我们,情波是在外界事物感动心理的情况下产生的,没有外界事物的感动,心之流是不会掀起情之波的。这里把情与识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也讲清楚了;无论情与识都不能自生,而都必须与外物打交道,接受外界事物的影响。但情是由外界事物感动所致,而识则是心物相交所生。二者与外界事物的关系是:情是感,感则动,故有波浪;识是交,交不动,故乃平静。情与识虽有如此区别,但二者却又有关系,这关系就是《五鉴篇》说的“因识生情,因情著物”。《中国心理学史》的编者认为:“《关尹子》关于情、识的区别与联系的这种见解,不仅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史上,同时在世界古代心理学思想史上,都是堪称独步、极为出色的。” [5] 。
(4)意、识、思。《关尹子》所说的意,与今日所谓的意识相当。因为它揭示的意的两个基本特征,也就是意识所具有的。这两个基本特征是:变动性和自觉性。《五鉴篇》提到意是有自觉目的的,其变化虽然“如尘之往来”,但却是有意的,非无意的。
《关尹子》认为,识是随着意的变化而变化。即所谓“事之是非善恶,虽以识分辨之,而莫不皆随意变也。”意在何处,识亦随之。这个见解非常高明。现代心理学认为,没有意识的参与,任何识(观、听、嗅、尝、思)都是无法进行的。那么,什么是识呢?根据《关尹子》的看法,识的基本涵义有二:一是识记,如“识识易,去识难。稚年一见,皓首不忘。”二是辨识,《五鉴篇》陈显微注:“所以区别贤愚伪者,皆识情使然也。”《关尹子》对“思”也作了分析,《五鉴篇》又云:“思者,心也。所以思之者,是意非心。”此论断非常正确。真正的思维是意识的活动,没有意识的参与,哪有思维?
2. 两个命题。
(1)“物我交生心”。
《五鉴篇》云:“物我交生心,两木摩火生,不可谓之在我,不可谓之在彼;不可谓之非我,不可谓之非彼。执而彼我之,则愚。”
这实质上说明了心理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
上述“物我交生心”的实质,是抽象意义的。而如果就其具体意义说,则这个命题实质为,心理系形体在外物的一定作用下产生的,或者说,有了形体之后,还必须受一定环境条件的耳濡目染的影响而产生心理。关于此,陈显微在《五鉴篇》的注释里说道:
“自胞胎赋形而来,此心未尝先具此识也。盖因根尘取受狃习而后生。关尹子曰,物交心生识是也。”
眼、耳、鼻、舌、身、意,谓之“六根”;色、声、香、味、触、法,谓之“六尘”;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谓之“六识”。“根尘取受狃习而后生”指六根与六尘交接,习以为常,生六识。
(2)“心无时无方”。
《五鉴篇》云:“夜之所梦,或长于夜,心无时。生于齐者,心之所见,皆齐国也。既而之宋、之楚、之晋、之梁,心之所存各异,心无方。”
这里说的是梦。梦是一种无意想象,它的确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易大传·系辞》云“故神无方而易无体”。二者意思非常一致。
《关尹子》用“无时”“无方”来描述梦的特征,是很有见地的。
《关尹子》还表述了其他许多心理问题,此处不一一细表。
《关尹子》今本作为中国古代一个比较全面表述心理的专著,其意义是深远的、巨大的。值得我们慎思、明辨。
二、西方世界第一部心理学专著——古希腊的《灵魂论》
古希腊的文化思想经过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师徒三代的持续研究,最终使亚里斯多德成为一个集大成者。亚里斯多德认为心理学是自然科学的一部分。撰写《论畀思黑(Psyche)》一书,该书也译作《灵魂论》。亚里斯多德所谓的灵魂是指生活功能的动力,生命的原理,是身体的形式,所谓灵魂是身体的功能,另一方面又是说身体是灵魂的工具,灵魂是身体的目的,灵魂能推动身体发展。亚里斯多德的这种认识属于一种二元论思想。所以,亚氏的灵魂概念不单指主观过程与心理。
亚里斯多德在这方面最大的贡献是把生物的灵魂分为三等。植物只有滋长的灵魂,动物有感性的灵魂,人则有理性的灵魂;从植物到人,灵魂的等级越来越高。高级灵魂包括低级灵魂的功能。这三级灵魂从世界开始就有了,这是世界的组织,并不意味着生物在时间上的进化,在亚里斯多德看来,生物的种(Species)和属(genus)是不变的。亚里斯多德认为灵魂是单一的。人的灵魂包括有理性的、感性的、滋长的功能,但不是人有三种不同的灵魂,因为高级的灵魂包有低级灵魂所具有的一切功能,并且灵魂与身体相应,身体是一个,灵魂也是一个。
亚里斯多德认为感觉能给予人以知识。他认为外物作用于特殊感官发生感觉遗留下意象。一物多次留下意象就形成对于它的简括形象,即他所谓的经验。人由这些“经验”抽出概念或概括成原理,进行思维。
亚里斯多德把特殊感官的感觉以上,抽象思维以下的好多中间功能归于“共同感觉”。这些中间功能包括比较感觉材料的异同;感知“共同的感觉对象”(Common scnsibles),如运动、静止、数目、形状、大小、时间长短等;对于感觉的自觉;记忆、回忆、联想、想象、睡眠和做梦。他以为共同感官位于人的心脏区域。
亚里斯多德所谓记忆是保持和被动的再生,回想则指主动的再生。回想可以利用相似、相反和接近的关系进行联想。他认为情感可以加强记忆,有秩序的材料(如几何学的证明)比无组织的材料容易记住。
亚里斯多德认为睡眠是由共同感觉的能力消耗,它的能力恢复,人就觉醒了。梦中的形象是过去感觉作用的遗迹。
亚里斯多德分心理功能为认识功能和动求功能(Orectic or motive powers)。认识功能如前文所述。动求功能包括感情、欲望、意志、动作等过程。
亚里斯多德认为心脏是心理的器官,而脑只是使血液冷却的器官。他举出理由,如心脏是血管系统和体热的中心,而心理活动是与血液和体温相连的等。
三、心理现象
大千世界,五彩缤纷。耳闻之成趣,目睹之生色。阳春三月,和煦的阳光照到你的身上,你觉得温暖;春风拂面,你觉得凉爽;你听到枝头小鸟的叫声,闻到路边野花的香气,看到翠竹的碧绿颜色。这些温暖、凉爽、叫声、香气、碧绿等,就是你通过你的感觉器官得到的各种感觉。在这些感觉的基础上,从你亲身接触的事物中,你辨认出这是阳光、那是风,这是小鸟、那是花、那是竹子等等,这些就是你对事物的知觉。当你看到暮春的景色,你也许会想到你读过的“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名句,这就是记忆。春去夏来,原本只是一种自然现象,有的诗人却把时令的更换说成是风雨把春送去的;有的诗人还说是“三月柳花轻复散,飘扬淡荡送春归”的;更有诗人说是“黄鹂啼得春归去,无限园林转首空”的。——你知道,这就是诗人的想象。再如,你早上醒来,推窗四望,见阴霾密布,燕子低飞,墙基石湿漉漉的,你由此间接地推知:周围的空气湿度大,气压低,快要下雨了。这就是你开动脑筋进行思维的结果。
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心理活动,是我们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以及其他实践中经常发生的认识活动。人正是通过认识活动,经常保持着对当前可感知的事物的状况和作用的辨认。这就是一个人在清醒时的意识。
四、心理学过去与未来
(一)心理学的历史。
心理学这个词“psychology”,来源于希腊语中的两个词“psyche”(灵魂)和“Logos”(学说),原意是“关于灵魂的科学”。
远古时,生产力水平低下,科学知识贫乏,人们不了解人体构造,错误认为“灵魂”是一种不灭的东西,它存在人体中,当人死之后,就离开人体。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人们逐渐认识到“灵魂”,就是人的心理,就是人的精神。
心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说它古老,是因为它大约有两千五百年的历史。最早阐述心理现象的专著,在东方是中国周朝的尹喜所著的《关伊子》;在西方是古希腊学者亚里斯多德(公元前384年—前332年)所著的《灵魂论》。那时,心理学还属于哲学范畴,研究心理学的都是哲学家和医生,所用的研究方法与哲学一样都是思辨的方法。说它年轻,是因为心理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乃是近百年的事情。1879年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冯特(1832年—1920年)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他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方法研究人的心理,才使心理学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二)心理学的现状。
心理学是一门正处于蓬勃发展中的科学。心理学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逐渐产生了许多分支学科,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体系。
普通心理学。它是心理学的基础学科或总学科。随着这门学科的深入研究和发展,又派生出许多专门学科,如理论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生理心理学、情感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实验心理学、感知心理学、记忆心理学、思维心理学等学科。
发展心理学。包括动物心理学、儿童心理学、青年心理学、成人心理学、老年心理学等。
教育心理学。它是研究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形成道德品质的心理规律的学科。包括教学心理学、品德心理学、美育心理学等。
健康心理学。它是研究人的心理健康、心理卫生、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等。
社会心理学。它是研究个体和群体在社会交往中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心理学分支还包括医学心理学、咨询心理学、临床心理学、护理心理学、文艺心理学、创造心理学、军事心理学、法制心理学、犯罪心理学、工业心理学、航空心理学、管理心理学、运动心理学、商业心理学、消费者心理学、组织人事心理学、情报心理学、审美心理学等。心理学目前已有一百多个分支。
本书着重谈文艺心理学、审美心理。
(三)心理学的未来。
当今世界的带头学科正由物理学转向生物学。未来的世界,在生物学发展之后,心理学将成为带头科学。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前心理研究所所长、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长潘菽教授认为,关于心理学的未来,最近一段时间以后,应该是心理科学开始大发展时期。生物科学的大发展后,会有心理科学的大发展。
我国著名生物学家谈家桢教授认为:“如果说二十世纪头五十年中物理学和化学飞黄腾达,那么后五十年……就是生物学的全盛时期。到二十一世纪初……心理学的研究,恐怕将成为一个重点,人为什么会思维,能记忆,把那么多知识藏在脑子里?……人们在物理学、化学高度发展的基础上探索这方面的规律,这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前苏联学者安纳耶夫认为:随着科学的发展,心理学将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现在距离心理学在科学知识总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的时候不远了。
第二节
心理的生理基础
人的心理活动是观念形态的东西,是极复杂的精神现象。科学研究证明:人的心理活动无论多么复杂都不过是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
我国古代典籍《管子·内业篇》提出:“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对心身关系的探究比亚里斯多德还早。
《吕氏春秋》和《淮南子》两本书,对心理学思想的发展也有一定贡献。
明代唯物主义代表人物王廷相从元气论出发,提出了“神必籍形而有”和“动者缘外而起”两个命题。而明代唯心主义代表人物王守仁,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清代王清仁提出“脑髓说”,明确提出“灵机记性在脑不在心”,奠定了脑是心理器官的科学基础。
中国古代除了丰富的哲学心理学思想,还出现了生理心理和心理实验与测验的萌芽。《黄帝内经》中有“头者精明之府”的见解,但这种见解直到明清才有较大的进步。明代李时珍指出:“脑为元神之府”。清初刘智在《天方性理》一书中,不但提出了大脑有总觉作用的思想,而且还提出了大脑机能定位的思想。王清仁则在解剖生理基础上,提出了“脑髓说”。
一、神经元
神经元就是神经细胞。神经元是构成神经系统的最小的结构和功能单位。人的心理活动就是在以人脑为核心的神经系统中实现的。
(一)神经元的基本结构。
神经元由细胞体、树突、轴突组成。
1. 细胞体。细胞体包括细胞核、细胞浆和细胞膜。细胞体内含维持细胞生存的生物化学物质和遗传物质。
2. 树突。树突是由细胞体发生的许多较短的树状分支,也叫树状突起,是接受信息的重要部位。
3. 轴突。轴突是由细胞体发生的一个细长的分支,也叫神经纤维。轴突末端有许多神经末梢,和其他神经元、腺体、肌肉发生联系。

(二)神经元的功能和分类。
1. 神经元的基本功能。
神经元有接受信息、整合信息和传递信息的功能。
2. 神经元的分类。
(1)感觉神经元;(2)中间神经元;(3)运动神经元。
神经元传导的一般过程是由感觉神经元传到中间神经元(脑、脊髓),再传到运动神经元。
(三)突触传递。
1. 突触。突触是神经元之间传递神经冲动的联结机构。突触由三部分组成。(1)突触前膜;(2)突触后膜;(3)突触间隙。
2. 突触联系有四种方式。分别是:(1)辐散式:就是一个神经元轴突与许多神经元建立联系。(2)聚合式:就是许多神经元的神经末梢共同与一个神经元发生突触联系。(3)链锁状:就是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侧枝与另外神经元胞体发生横向间联系。(4)环状:就是一个神经元经过几个中间神经元,又回到原发神经元的联结方式。


3. 突触传递(兴奋传导)。人体内神经兴奋传导是通过突触传递实现的。其程序是:上一个神经元的突触前膜附近有突触小体,小体内有许多小泡,小泡内有化学递质。当一个神经元受到刺激,产生并传递神经冲动时,小泡透过突触前膜向两个神经元间的突出间隙释放出化学递质,射到下一个神经元的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上,使后一个神经元也发生化学变化,产生动作电位(生物电流),实现神经元间的突触传递。

二、神经系统
人体有神经、血液、运动、消化、呼吸、泌尿、生殖、循环、感官和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是人体“司令部”。以人脑为核心的神经系统是心理的物质基础。神经系统分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

(一)中枢神经系统。
1. 脊髓。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低级部位,位于脊柱的脊椎管内,呈圆柱状,上接延脑,下连尾椎。其功能有二:
(1)在躯体与脑之间传导神经冲动。
(2)调节反射活动。
2. 脑。脑是中枢神经系统高级部位,是心理活动最重要的物质载体。脑分为脑干、间脑、小脑、大脑四个部位。
(1)脑干。脑干是脑进化中最古老的部分,在大脑和脊髓之间,包括延脑、桥脑、中脑和网状结构。
①延脑。即延髓,在脊髓之上,其功能有:a、调节饮食、消化、呼吸、心跳、防御等反射,是生命中枢。b、传导上行和下行的神经冲动。
②桥脑。延脑之上,中脑之下,是联络小脑和大脑上行下行神经纤维的桥梁。功能有:a、调节面部肌肉运动;b、调节面部的感觉;c、传导上行下行神经冲动。
③中脑。在桥脑之上,是脑的中点。功能有:a、调节眼球、瞳孔、眼肌、虹膜等运动;b、是探究反射中枢;c、传导上行下行神经冲动。
④网状结构。在脑干中央,由一些散在的神经细胞核团和纵横纤维交织成的神经网络,因此叫网状结构。网状结构有两个对立的调节系统:a、上行激活系统;b、下行抑制系统。
(2)间脑。包括丘脑和下丘脑。
①丘脑。其功能有:a、是各种感觉的中继站。b、丘脑与下丘脑互为联系,为多种无条件反射的中枢。
②下丘脑。其功能有:a、调节情绪活动;b、调节内分泌活动和内脏活动;c、调节体温、水盐代谢、食欲和性行为。
(3)小脑。小脑在延脑和桥脑的后方,有两个小脑半球。主要功能有:与大脑密切联系维持身体的平衡,调节肌肉紧张度,协调、保持身体姿势,调节身体的运动。
(4)大脑(此处略)。
(二)外周神经系统。
1. 躯体神经系统。
脑神经12对,按头尾侧排列顺序,用罗马字码表示:Ⅰ嗅神经、Ⅱ视神经、Ⅲ动眼神经、Ⅳ滑车神经、Ⅴ三叉神经、Ⅵ展神经、Ⅶ面神经、Ⅷ位听神经、Ⅸ舌咽神经、Ⅹ迷走神经、Ⅺ副神经、Ⅻ舌下神经。口诀记为:一嗅二视三动眼,四滑五叉展与面,听咽迷走副舌下,十二神经要记惦。又有口诀:一嗅二视三动眼,四滑五叉六外展,七面八听九舌咽,迷副舌下顺序连。

感觉性神经(只含感觉纤维);Ⅰ、Ⅱ、Ⅷ。
运动性神经(只含运动纤维)Ⅲ、Ⅳ、Ⅵ、Ⅺ、Ⅻ。
混合性神经(含感觉、运动纤维):Ⅴ、Ⅶ、Ⅸ、Ⅹ。
脑神经分类。
Ⅰ 端脑(嗅球)
Ⅱ 间脑(视交叉)
Ⅲ 中脑(脚间窝)
Ⅳ 中脑(下丘下方)
Ⅴ 脑桥(脑桥基底与小脑中脚交界处)
Ⅵ 脑桥(延髓脑桥沟)
Ⅶ 脑桥(延髓脑桥沟)
Ⅷ 脑桥(延髓脑桥沟)
Ⅸ 延髓(橄榄后沟)
Ⅹ 延髓(橄榄后沟)
Ⅺ 延髓(橄榄后沟)
Ⅻ 延髓(橄榄前方)
脊神经31对,即:颈神经8对,胸神经12对,腰神经5对,骶神经5对,尾神经1对。另外,中医及道家认为:人体的脊椎上,有24个穴位,按一定顺序自下而上分别对应一年的24节气。如腰椎5、4、3、2、1节对应冬至、小寒、大寒、立春、雨水五个节气;胸椎12、11、10、9、8、7、6、5、4、3、2、1节对应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十二个节气;颈椎7、6、5、4、3、2、1节对应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七个节气。北京市白云观就有这样一幅“修真图”。
2. 植物神经系统。
植物神经系统是由控制心肌、平滑肌和腺体的运动神经元所构成。也叫自主神经系统。植物神经系统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此二者在功能上呈拮抗状态,在运动上相辅相成。
三、大脑的结构与功能
大脑处于中枢神经系统的最高部位,是心理活动的主要器官。
(一)大脑的结构。
大脑由左右两个半球组成,重约1400克左右,约占人体重量的1/50。大脑有与人的心理活动密切相关的三个重要部位:
1. 大脑皮层。
大脑两半球的表面是灰色的大脑皮质,也叫灰质;有一千亿个神经细胞。大脑皮层平均厚2.5毫米,分为6层。大脑皮层上有沟和回,若将其展开,面积约为2200平方厘米。大脑皮质有四个脑叶:额叶、顶叶、枕叶和颞叶。这四个脑叶上分布着许多心理活动的高级中枢。

2. 边缘系统。
大脑两半球内侧面与间脑连接的边缘叶及附近的组织形成边缘系统。其功能有:a、调节内脏、内分泌活动;b、调节寻食、生殖和防御系统;c、海马与短时记忆有关;d、杏仁核与情绪有关。
3. 基底神经节。
该组织在大脑底部,有一些神经核群(灰质),是大脑皮层下的运动中枢。
(二)大脑皮层的功能。
大脑皮层包括感觉中枢、运动中枢、言语中枢和联合区。
1. 言语中枢。
言语中枢是人类独有的高级心理活动中枢。言语中枢是接受、处理和储存言语信息的中枢。正常情况下,人的言语中枢在左半球,人的言语中枢共有四个:
(1)说话中枢。在左半球额下回,与口舌喉肌配合构成说话中枢。为法国医生保尔·布洛卡(Paul Broca)在1861年发现,后命名为布洛卡氏区。此区破坏后称作运动性失语症。
(2)书写中枢。在左半球额中回,是管理手肌运动的部位。又称爱克斯勒氏区。此区破坏后,病人能说话,能听懂别人的话,能阅读明白文字,但写不出字,或写出的“字”杂乱无章,故称失写症。
(3)听话中枢。在左半球颞中回,其功能是发展自己的言语能力,理解别人的语言。为德国神经学家卡尔·威尼克(Carl Wernike)在1874年发现,后称威尼克氏区。此区若破坏,病人就不能理解他人的言语,不能理解阅读的书报,不能发现自己讲话的错误。喜欢说话,但说不准确,能十分正确地模仿一个词的发音,但不理解其意义,故称感觉性失语症。
(4)阅读中枢。在左半球枕叶上部的角回。角回是听觉信号和视觉信号的整合区,文字的视像和音像在此建立起联系。角回破坏后,这种联系也遭破坏,人不能读出语音,故称失读症。

2. 感觉中枢。
(1)视觉中枢(投射在枕叶后端);(2)听觉中枢(投射在颞叶上部);(3)躯体感觉中枢(投射在中央后回)。
躯体感觉中枢投射特点:a、经常性;b、交叉性;c、倒立分布。
3. 运动中枢。
投射到大脑中央前回。身体每一部分活动在大脑皮层都有代表区。投射特点有:a、经常性;b、交叉性;c、倒立分布。


4. 联合区。
大脑有4/5的面积是联合区。
(1)顶、枕、颞联合区(即:后联合区)是组织知觉和记忆的联合区。也是形成人的知识经验的重要区域。
(2)前额联合区(即:前联合区)是规划、调节、控制复杂心理和行为的联合区。例如:前苏联神经心理学家鲁利亚所描述的一个病例“盖茨”的表现。
5. 大脑左右半球功能的不对称性。
(1)大脑左右两半球功能的不对称性。
1981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罗杰·渥尔考特·斯佩里(Sperry,Roger Wolcott)博士、加拿大出生的美国人戴维·休贝尔教授、瑞典的托尔斯滕·韦塞尔三人分享了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斯佩里因证明大脑两半球的高度专门化以及许多较高级的功能集中在右半球而获奖;休贝尔和韦塞尔因研究猫的视觉系统信息处理方面有所发现而获奖。
根据斯佩里的研究,正常人的大脑左半球是主管言语和抽象思维的功能系统,故称言语优势半球。右半球是主管形象知觉、形象思维和调节情感的功能系统,故称非言语优势半球。语词、数字、逻辑、分析、推理等在左半球;颜色、节奏、想象、综合、音乐、美术和人的创造活动等主要是在右半球进行 [2] 。
左半球主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右半球主形象思维、直觉思维。

可以说,对事物的整体认知主要是人类通过自己的大脑右半球综合认识而对事物进行判断的。这是个人潜能的水平体现。
(2)大脑左右两半球的功能要和谐发展。
正常情况下,人的左右两半球的活动既分工又合作。合理而正确运用这两种思维可以提高人类的认知水平。因此,作为教师,在开发学生的智力过程中,要考虑学生的活动内容。即:既要注重对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又要加强对学生形象思维的开发;既要让学生学好语词、数学,也要让学生学好音乐、美术。特别是在我国提倡“素质教育”的当前,更要加强学生形象思维的开发,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目前中国内地的教育只注重考试是非常危险的,这不仅仅是摧残了少年儿童的想象力,更要命的是残害了整个中国的下一代!
第三节
知觉心理
一、感觉、知觉的涵义
(一)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二)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整体的综合反映。
通常,把感觉与知觉统称为感知觉,或简称知觉。因此,本节冠以知觉心理。
二、感觉
(一)感觉产生的物质条件。
1. 直接作用于我们人体的、具有一定能量的客观刺激物。
2. 接受刺激的相应的感觉器官。
(二)感觉的分类。
1. 外部感觉。
(1)视觉。视觉是可见光波作用于视分析器所产生的。视觉的适宜刺激是波长380nm~780nm的电磁波(即可见光)。视觉中的色调、明度、饱和度与光波的物理性质(波长、频率和强度)密切相关。

眼睛是视觉器官,包括:角膜、水晶体、瞳孔。
实验:测试“盲斑”。
你若闭上左眼,用右眼盯住下面的寻找育斑的马利奥特图“+” [1] ,那么在眼睛离画20厘米的距离上看时,右边的黑圆盘就不再能看见;因为它的像落在视神经的入口处,在那里(盲斑)没有感光灵敏的要素。

视网膜是感光组织:包括锥状细胞(明视器官)和棒状细胞(暗视器官)。
视分析器是人类最重要的信息通道。人类83﹪的信息是通过视觉获得的。
(2)听觉。听觉是声波作用于听分析器所产生的感觉。听觉的适宜刺激是16—20000(周/秒)赫兹的声波。人耳朵听到的音高、音强、音色是由声波的频率、振幅、波形三个物理特性决定的。
内耳耳蜗是听觉器官。外耳起到集聚声波的作用。中耳有三个听小骨(锤骨、砧骨、镫骨)。听觉的传导有两种:骨传导和液体传导。人类11%的信息是通过听觉获得的。
(3)嗅觉。嗅觉是有气味的挥发性物质微粒作用于嗅分析器而产生的感觉。嗅觉感受器的嗅细胞位于鼻腔上部两侧的鼻黏膜。人类3.5%的信息是通过嗅觉获得的。
(4)味觉。味觉是能溶于水和有味道的化学物质作用于味分析器而产生的感觉。人类1.0%的信息是通过味觉获得的。
(5)肤觉。肤觉是物体的机械特性、温度特性、电特性作用于相应的外周感受器而产生的触觉、压觉、冷觉、温觉、痛觉等感觉。人类1.5%的信息是通过触觉获得的。
2. 内部感觉(略)。
(三)感觉的规律性。
1.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感受性就是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阈限就是界限,心理学用感觉阈限来度量感觉能力。
20世纪30年代上海盲人王如新“以鼻代目”:盲人王如新曾公开表演,有人将各种颜色的纸片混放在桌子上,王如新用鼻子嗅一嗅就一一用手将各色纸分放开,令观众瞠目结舌。这表明人的感受性经过训练可以提高。
2. 感觉适应。
刺激物对感觉器官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提高或降低的现象就叫感觉适应。
视觉适应:明适应与暗适应。
听觉:声响超过90分贝人很难适应。
嗅觉适应:很容易适应。
古书有:“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的说法。
温度觉、触压觉等都很容易适应。
3. 感觉对比。
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对比。
(1)同时对比。

(2)先后对比:先吃糖,后吃橘子,觉得橘子酸。
4. 联觉。
联觉就是指一种感觉的刺激引起了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在文学和美学上将此种现象称作通感)。
视听通感:
例:
(1)中国古代的典故“高山流水”(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
(2)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那亭亭的荷叶,就像凡婀玲上所奏的名曲”。
(3)瓦格纳的《歌师曲》(创作于莱茵河日落前)。朱光潜先生曾讲,国外有人在听《歌师曲》时,仿佛看见眼前有橙黄色和黑色的带子,这恰是莱茵河日落时的景象。
5. 后像。
后像就是指对感受器的刺激停止后,感觉并不立即消失,而是还保持一个极短的时间,这种暂时保留下来的感觉即后像。
视觉后像有两种:正后像与负后像。
闪光融合现象:1.电影(每秒放映24格底片)。
2. 电视(每秒放映48张底片)。
三、知觉
(一)知觉的过程——模式识别。
1. 模式识别。
模式,就是实现世界所具有一定结构的客体。
模式识别,指人将当前输入的刺激与过去已经储存在大脑的相关信息进行匹配,以辨认出当前刺激“是什么”的过程。
模式识别的过程经历三个阶段:
(1)分析阶段;(2)比较阶段;(3)决策阶段。
2. 模式识别的意义。
例如:“深蓝”与卡斯帕罗夫的对弈:前些年,国际高性能计算机“深蓝”与国际象棋大师卡斯帕罗夫对弈,最终卡斯帕罗夫败北。这表明智能机器人的进步。智能机器人就是通过模式识别完成对弈的。
(二)错觉。
1. 错觉的含义。
(1)什么是错觉。
错觉是指人在某种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必然产生的、具有某种固定倾向、不符合事物本身特征和受到歪曲的知觉。
错觉可以在各种感觉通道中和不同感觉通道之间产生,主要有视错觉、听错觉、味错觉、视听错觉、形重错觉等。心理学发现,视错觉表现最为明显,即人凭借眼睛所见而构成的对客观事物的失真或歪曲的知觉经验,如大小错觉、运动错觉以及各种几何图形错觉。
错觉并不是因为观察者的疏忽,而是个体在特定条件下必然产生的正常的心理活动,不同个体只是表现在错觉量上的差异。
(2)错觉种类。
①大小错觉。
大小错觉是指人对大小或长短一样的物体,在一些比它大些、长些的物体中,看上去显得小些或短些,而在一些比它小的、短的物体中则显得大些或长些等的视错觉。常见的大小错觉有以下几种:
A.垂直—水平错觉(horizontal-vertical illusion)。
两条线段长度相等,一条垂直于另一条的中点,垂直线看起来比水平线长一些的现象。
研究发现,在主观上要使水平线与垂直线等长,前者须加长30%。当水平线的长度为8毫米~50毫米之间时,这种错觉现象最为明显。

B.缪勒-莱尔错觉(M ller-Lyer illusion)。
两条原本等长的线条,因两端箭头的朝向不同而看起来箭头朝内的线条比箭头朝外的线条要短些。如图所示。根据实验研究报道,主观上错误估计量比实际线长多25%~30%。如上图B.
C.庞邹错觉(Ponzo illusion)。
庞邹错觉包括庞邹透视错觉和庞邹大小错觉两种。庞邹透视错觉指等长的两条平行线,因受到两边纵向斜线的影响,看起来上面一条线比较长些。庞邹大小错觉指看同一个角中两个同样大小的圆时,近角顶端的那个圆看起来显得比离角端远的那个圆大些。如图所示。

D.德勃夫错觉(Delboeuf illusion)。
德勃夫错觉指因对比而诱发的一种在面积大小上的错觉。实际上几个面积相等的圆环,在大小不同圆环背景的衬托下,看起来显得不相等的现象。如图所示。

E.贾斯特罗错觉(Lastraw illusion)。
两个完全一样的扇形环,当按图上下排列时,因对比而看起来上面的扇形环小些,而下面的扇形环要大些的错觉现象。

F.月亮错觉。
月亮在视网膜上的视像同样大小,但在接近地平线附近时看起来显得大些,而在头顶上时则看起来显得小些。

②形状和方向错觉。
形状和方向错觉是指人对几何图形的形状和方向特征因为某种原因而被扭曲的知觉。常见的形状和方向错觉有以下几种:
A.松奈错觉(Z llner illusion)。
当一组平行线被不同方向的斜线所截时,看起来它失去了平行线的特征。

B.冯特错觉(Wund illusion)。
两条平行线被多个方向的附加线段所截时,看起来失去了平行线的特征,显得向中部凹陷。

C.奥尔比逊错觉(Einstein illusion)。
一个圆形和正方形看起来圆并非圆,正方形非正方。

D.波根多夫错觉(Poggendoff illusion)。
一条直线被两条平行线遮断后,看起来被分割的两条线段不在一条直线上的现象。

E.格里德火花错觉(Grid illusion)。
当在看着下图时,用眼睛环视它一些时间,你就会看到在那些交叉点上跳跃性地放出火花。

F.运动错觉。

(3)错觉产生的原因。
错觉产生的原因有多种解释,但迄今为止尚没有一种理论能够很好地解释所有错觉现象。一般来说,错觉的产生与人在知觉具体事物时,外界环境背景的干扰和人的主观因素是形成错觉的主要原因。
①错觉眼球运动理论。
错觉眼球运动理论试图从生理机制和功能方面对错觉进行解释。
该理论认为,观察者对物体长度的判断是以眼球对该物体从一端到另一端的扫描或移动为根据的。这样人在知觉几何图形时,眼睛总是沿着图形的轮廓或线条作规律性扫描运动。
当眼睛扫描图形的某些特定部分时,由于受周围轮廓的影响,眼球运动的方向和范围会发生改变,从而产生知觉错误。
②错觉恒常性误用理论。
恒常性误用理论认为,某些特定的视觉模型可能会造成错误的深刻印象而形成错觉,即特定视觉模型容易引起知觉恒常性的错误使用。
按照错觉恒常性误用理论观点,错觉的产生原因是由于个体将用于产生三维物体的知觉恒常性错误地用在了二维图形的知觉中。在正常情况下,个体对放在远近不同距离上的同一物体,尽管其视网膜上的视像大小发生改变,但由于知觉恒常性的作用,其大小知觉会保持相对不变。
当环境信息提供了深度线索时,平面图形的不同部分远近距离显得不同,而同样大小的物体在视网膜上的投影大小相同,根据大小——距离不变假设,人就会把主观上觉得更远的客体知觉为大些,而把主观上觉得更近的客体知觉为小些,从而形成错觉。


错觉恒常性误用理论对许多视错觉现象提供了一些似乎合理的解释,但它仍然不能解释某些事实。
如缪勒——莱尔错觉不仅仅依赖大小恒常性的误用,如果把图中的箭头改为圆圈或方块,错觉仍然会产生。此时物体的刺激信息并未提供深度线索,但却仍产生了错觉效果,可见深度线索并不是造成错觉的充分原因。
下面的线段看起来比上面的长,可能是观察者觉得前者是一个更大物体的一部分,而不是它看起来更远些。

③错觉神经抑制作用理论。
错觉神经抑制作用理论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提出。该理论试图从物体轮廓形成的神经生理学机制角度来解释错觉。
认为当图形中的两个轮廓彼此接近时,一轮廓的抑制作用,会对另一轮廓引起位移效应而造成错觉,即后一轮廓在大脑皮层上形成兴奋时会被前一轮廓形成的神经兴奋抑制,神经兴奋发生位移而在视觉效果上产生偏移的错觉。
这样,人在看轮廓时其实发生了相对位移,从而引起了各种几何形状和方向错觉。
第四节
记忆
一、记忆的概述
(一)记忆的概念。
传统心理学认为,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个体对其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再现。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记忆是人脑对信息的获得、储存和提取的过程。
记忆是在人们的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用信息加工的术语讲,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也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三个环节。记忆从人反复感知一定的客观事物,借以形成较巩固联系的识记过程开始,经过保持过程进一步巩固已形成的联系。识记和保持的内容一定条件下可以恢复,这就是再认或回忆。
(二)记忆的分类。
记忆类型依据记忆在某方面的特点,对记忆所作的分类。
1. 按记忆手段可分为视觉型、听觉型、运动型、混合型。大多数人的记忆类型为混合型,单纯为某种记忆类型的人不多。
2. 按记忆内容可分为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和运动记忆。
(1)形象记忆。以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内容的记忆。通常以表象形式存在,所以又称“表象记忆”。它是直接对客观事物的形状、大小、体积、颜色、声音、气味、滋味、软硬、温冷等具体形象和外貌的记忆,直观形象性是其显著特点。形象记忆按照主导分析器的不同,可分为视觉的、听觉的、触觉的、味觉的和嗅觉的等等。人的形象记忆发展的水平受社会实践活动制约,如音乐家擅长听觉形象记忆,画家擅长视觉形象记忆。大多数人的形象记忆均属混合型。
(2)逻辑记忆(抽象记忆)。以概念、判断、推理与逻辑思维过程为内容的记忆。
(3)情绪记忆(情感记忆)。以体验过的情绪、情感为内容的记忆。当某情境或事件引起个人强烈或深刻的情绪、情感体验时,对情境、事件的感知,同由此而引发的情绪、情感结合在一起,都可保持在人的头脑中。在回忆过程中,只要有关的表象浮现,相应的情绪、情感就会出现。情绪记忆具有鲜明、生动、深刻、情境性等特点。
(4)运动记忆。以过去做过的运动或动作为内容的记忆。(运动员对动作要领的记忆等;具有易保持、恢复,不易遗忘的特点。)
3. 按时间长短。把记忆分为三种记忆系统,即瞬时记忆(又称“感觉记记”)、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个体的记忆类型与其个性、职业训练、生活实践等有关系。记忆类型具有个体差异。从信息加工的观点看,记忆是信息输入、编码、贮存、提取的过程。根据记忆过程中信息加工方式和贮存时间及神经生理学关于记忆过程中生理活动特点的研究,可将记忆分作若干阶段,每个阶段上信息加工水平和生理活动特点都有所不同。这些记忆阶段即记忆系统。
多数的心理学家则把记忆分为三种记忆系统,即瞬时记忆(感觉记记)、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20世纪50年代以后,一些心理学家倾向于用信息加工的观点解释记忆,认为记忆是人脑对所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贮存和提取的过程。
(三)记忆系统三个阶段。
1. 瞬时记忆。
瞬时记忆又称感觉记忆或短时感觉储存。进入到感觉器官的各种刺激,刺激停止后感觉并不立即消失,这就是短时感觉贮存,如视觉后像等。其特征是:
(1)信息完全依其所具有的物理特性被编码,有鲜明的形象性。
(2)贮存时间极短,视觉的感觉记忆在1s以下,听觉的感觉记忆在4~5s以下。
(3)贮存容量比短时记忆容量大。
图像记忆:又叫视觉登记,是最常见的一种感觉记忆。当作用于视觉器官的图像刺激迅速移去后,图像随即在视觉记录器内被登记,并保持一瞬间,这类记忆叫图像记忆。关于独立的感觉记忆阶段存在,主要是由斯波林(G.Sperling)在1960年进行的著名实验所证明的。首先用实验证明了感觉记忆的存在,他最早研究的就是图象记忆。
十九世纪中叶,哈密顿(W.Hamilton,1859)开始确定人们在一瞬间只能辨别大约6个物体;到十九世纪末厄德曼和道奇(Erdman and Dodge,1898)又发现在呈现时间为100毫秒时,人们对于视觉刺激只能报告出4或5个不连贯的字母。这些数据历来为知觉和记忆理论传统引用,但斯波林对此提出异议。实验方法是使用速示器,以50ms的很短时间呈现排成3行的12个字母。在视觉呈现终止后,给被试一个声音信号,这个声音分高、中、低3个不同音调,它们分别代表着视觉呈现的上、中、下3行字母。要求被试在听到声音后,立即按照所指报告出该行里的字母。实验结果指出,如果声音恰好在字母移去后出现,被试能够回忆出任何一个指定列中的75%。由于声音是在呈现终止后才出现的,因此被试头脑中必须保持全部3行字母,由此推算他头脑中保持的总量该是12×75%=9个字母,远远超出传统所说的4或5个了。

Sperling实验方法与结果:
高音、中音、低音线索的区分。
呈现时间:50毫秒。
整体报告法(whole report)。
部分报告法(partial report)。
图像记忆的广度为9个项目以上。
其他感觉记忆。
声像记忆:指声音信息呈现后,立即在听觉存储器内被登记,并保留一个很短的时间的记忆。
Moray(1965)做了类似的实验,发现:
听觉系统中也存在感觉记忆。
局部报告法成绩优于整体报告法。
其容量比图像记忆小,平均5个左右。
保持时间大约为2秒钟,甚至4秒。
在瞬时记忆中的信息如果没有受到注意就很快消失,如果受到注意就转入短时记忆中。
2. 短时记忆。
当我们查询到个电话号码后,立刻能够靠记忆再复述出该号码,但过后多数情况下就忘了,这种常见的现象就是短时记忆的例证。其特征是:
(1)信息编码主要以听觉编码为主:如我们看到并想记住一串数字或一句话时,总是无意识地立即读(出声或不出声)出来,否则难以记住。这实际上是把视觉形象转化成了听觉形象。
(2)贮存时间较前一阶段长,一般不超过1min。
(3)贮存容量较前一阶段小,大约是7士2个单位。这里的单位不单单是指记忆的项目数,可以是由这些项目组成的组块(Chunk),如电话号码03792038008,虽然超过了短时记忆容量,但我们却很容易保持,原因是我们把0379(一个Chunk)和2038008(一个Chunk)作为2个单位记的。
瞬时记忆中的信息经复述或其他加工策略就转入长时记忆中。
3. 长时记忆。
从lmin以上直至许多年甚至保持终身的记忆都属于长时记忆,它是人脑对短时记忆中的信息进行再加工(再编码、贮存)的结果,其特征是:
(1)信息编码以语义编码为主,信息以有组织的状态被贮存起来。(2)贮存时间长,无下限。
(3)记忆容量大,无下限。

二、记忆力
(一)记忆术。
一种通过给识记材料安排一定的联系以帮助记忆的方法,又称助忆法。被识记的材料可能有内在、深刻的意义联系,而识记者尚未理解;也可能识记材料本身就缺乏意义联系。在后一种情况下,识记者可以设法编造、赋予一些人为的联系去组织材料,以求比较迅速而牢固地记住材料,一种较特殊的记忆术称为“地点法”。它是按自己熟悉的环境去组织有待识记的材料。
(二)常用的记忆方法。
1. 直观形象记忆法。
2. 歌诀记忆法。
3. 特征记忆法。
4. 谐音记忆法。
5. 归类比较记忆法。
6. 重点记忆法。
7. 联想记忆法。
8. 自编提纲记忆法。
9. 推导记忆法。
10. 图表记忆法。
第五节
思维和语言—兼论汉字心理
一、思维
(一)思维的概念。
思维是借助语言实现的、对客观事物间接和概括的反映。
思维是认识的高级形式。它能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并主要表现在概念形成和问题解决的活动中。思维不同于感觉、知觉和记忆。思维是对输入的刺激进行深层次的加工,它揭示了事物之间的关系,形成概念,并利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解决人们面临的各种问题。但思维又离不开感觉、知觉、记忆活动所提供的信息。
(二)思维的特征。
1. 概括性。指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共同的特征和规律抽取出来,加以概括。概括性包含两层意思:
第一,能找出一类事物所特有的共性并把它们归结在一起,从而认识该类事物的性质及其与它类事物的关系。如,人把形状、大小不相同而能结出枣子的树木归为一类,称之为“枣树”;把枣树、杨树等依据其有根、茎、叶等共性归在一起,称之为“树”;还把树、草、青苔等归成一类,称之为“植物”。这种不同层次的概括,不仅扩大了对事物的认识范围,也加深了人对事物本质的了解。
第二,能从部分事物相互联系的事实中找到普遍的或必然的联系,并将其推广到同类的现象中去。如,“共生”或“共栖”现象:中亚或青藏高原,有“鼠雀同穴”现象;非洲有犀牛和犀牛鸟共栖,鳄鱼和鳄鱼鸟共栖;美洲有图尔他拉(蜜獾)和导蜜鸟共生。人们认识到,要使自然界和谐,就要使各种生物在生存上达到生态平衡。
2. 间接性。即思维能对感官所不能直接把握的或不在眼前的事物,借助于某些媒介物与头脑加工来进行反映。具体有三点:
第一,由于人类感觉器官的结构与机能的限制。如,视觉对于波长在380nm~780nm之间的电磁波为可见光。而如紫外线、红外线均看不到;正常听阈在125~8000赫兹,低于16和高于20000赫兹的声波耳朵均听不到。红外瞄准器与B超就属人体利用媒介物之例。
第二,由于时间、空间的限制。如,地壳的变动或历史的变迁,都因为我们没有身临其境或阻隔而不能直接观察到或难以认识。如,古代的战争场面我们也不可能直接观察到,但我们可以通过思维予以反映。杜牧诗“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就是借助思维对赤壁之战间接反映的。
第三,由于事物本身带有蕴含或内隐的特点。事物的本质、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却又是直接看不见、摸不着的。如,中医大夫给人看病也是间接地认识。
概括反映与间接反映是相互联系并促进的。思维超出感觉和知觉的范围,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成为现实反映的高级形式。
二、思维和语言
人的思维不仅与感性认识相联系,而且和语言密切联系着。
语言是由基本词汇和语法所构成的作为人类交际工具的一种社会现象。个体掌握和使用语言的活动称为言语。从心理学角度探讨思维和语言的关系,主要是查明思维和言语的关系问题。
(一)言语及其作用。
言语可分为外部言语和内部言语。外部言语又分为有口头言语和书面言语。言语的基本单位是词。词具有以下四个主要功能:
1. 符号功能。符号是超越某些事物本身的特征而又代表该事物的刺激。生活中许多刺激可成为其他事物的符号。如父母的微笑、朋友伸出大拇指、老师在作业上画上红圈,意味着赞许。这些表情、动作、图形都是肯定事件的符号。这种对事件的肯定也可以用词表示。英国人用“good”或“nice”,中国人用“好”来表示。但各地方言表示“好”的差异很大:北京方言“绝了”“振了”“盖了帽了”;河南方言“中”;陕西方言“了的太太”;宁夏方言“美过火了”等。词在人类使用的所有符号里是最普遍最重要的符号。巴甫洛夫称其为信号的信号或第二信号。词之所以起到符号的作用,是因为它和一定事物建立了稳定的联系,从而获得了意义。如,中医穴位“足三里”寓意就是刺激或按摩小腿此穴位,人步行可以多走三里地。
2. 概括功能。词不仅是个别事物的符号,也是一类事物的符号。
列宁说:“任何词(言语)都已经是在概括”。 [1] 正是词具有概括性,所以词不仅能成为人们认识同类事物的共性而形成的概念的标志、符号,而且为人们越来越概括地去认识事物的工具。不掌握初步概括的词(如刀、斧、犁等)就难形成或理解更高层次与更抽象的概念(如工具、生产力、社会物质基础等)。所以,人类之所以能进行越来越抽象的思维,正是因为人掌握了大量具有高度概括性的词的结果。
3. 记载功能。词能把人的认识以简要的方式保留在头脑中或写在书本上,这样既容易记住也便于检索。由于人在单位时间内短时记忆的容量有限(约为7±2个组块信),大量事物虽被感知,而多数会忘掉。若利用词的概括功能将其归纳为符号,就可以把它们记得更多更牢。无论是全人类或个体的经验,知识之所以能积累、发展,全凭词与言语的记载功能。
4. 交往功能。词既是意义化了的刺激而且绝大部分词都有确定意义。人可通过词把存于自己头脑里的经验、思想较准确地传达给别人,也可通过词接受对方的经验、思想,从而达到思想交流、相互了解。表情、手势、喊声、图像等都可被用来进行一些交流,但它们无论从数量上、意义化的深度上,还是从历史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上都远无法胜过词和言语。没有言语,就不会有知识的积累和传递,不会有复杂而协调的各种活动,就会给社会群体生活带来极大不便。
(二)思维和语言的关系。
思维和语言紧密联系。语言是人与人之间进行交际的工具,人们用语言交流各自的思想。同时,语言也是正常人用来进行思维的工具,一切掌握了语言的人都是借助语言进行思维的。
1. 联系。
(1)从语言方面看,语言离不开思维。任何语言都是由词汇和语法规则构成的符号系统,词汇和语法规则是思维的成果。词义正是概括的思维或概念,语言的语法结构则是人们思维逻辑的表现。
(2)从思维方面看,思维的进行也离不开语言。首先,语言为人脑活动带来新的原则。人脑产生言语中枢,有了第二信号系统,这是思维活动的物质基础。其次,思维活动总是借助词而实现。因为词具有概括性。词的概括性使思维能够对现实进行间接、概括的反映。
(3)语言是思维的(最合适)的物质外壳。思维的内容是观念的东西,它必具有可感知的物质形态,才能表达出来。虽然人可用其他方法,如手势、面部表情、动作姿势来表达自己思想;但最方便、最完善表达内心世界的物质形态还是语言。我们主要是用说话、书写来表达自己思想的。词和言语不仅能巩固与表达思维的结果,也是思维赖以进行的载体。从生理机制上看,口头言语是由外界语音和发音器官的动觉刺激在人脑听觉区和动觉区构成的联觉,并和其他反映事物的区域形成特定联系的信号活动,而书面语言则是在原有的联觉中加上了文字形状引起视觉区的视觉成分和书写动作引起动觉区的运动觉成分的结果。人的思维正是依靠第二信号系统对来自现实的各种信息进行分析、综合的表现。没有这样的生理机制,言语就无法产生,人的思维就难以展开,更无法以外部言语形式表达。正是从这层意义上说,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和物质外壳。
2. 差别。

例1:天文学概念,英语的“cream way”与汉语的“银河”。
例2:文学名著人物,汉语的“林黛玉”被翻译成“黑色的荡妇”。
例3:商标名称,SEIKO牌手表不译成“西柯”而译成“精工”,MAXAM牌牙膏不译为“马克辛”而译成“美加净”,National牌电视机不译“那雄那尔”而译成“乐声”,就是为了使商标具有新的意义,使人容易记住,产生联想。因此说,事物的名称不仅是事物自身的“标志”,更是人类思维不断进步、发展的“标志”。
但事物的名称又反映出各个民族自己的习惯叫法。如,英语的“word”在汉语中表示的是“词”;而汉语中的“字”却在英语里找不到相对应的名称。可以说,汉字是个很特殊的语种。
三、中国文字学
中国人对文字的研究在公元前几个世纪已开始,但两千年只沿用一个似是而非的名称——小学。清末,章太炎才把“小学”叫“文字学”。“文字学”是研究文字的科学,在中国人看来,这个名词很恰当。但由西方输入的科学名词,还没有一个可以匹配的名称。因为中国文字特殊,在一切进化的民族都用拼音文字的时期,她独自应用一种含有义符的注音文字;这一个西方人不能理解的特殊学科,我们叫它“中国文字学”(The Science of Chinese Characters)。
笔者认为,文字学应该独立于音韵、训诂之外,成为一门以文字形体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因为,传统的“小学”名称,内涵十分含混,其研究对象包括字形、字音、字义三方面;严格地说,字义是语义的一部分,字音是语音的一部分,语义和语音是属于语言学的。
(一)文字学的特点。
文字学是研究文字的科学,在中国人看来这个名词很恰当。但由西方输入的科学名词,没有一个是和它可以配合的名称。普通的所谓Philology,本是研究希腊拉丁古语的学科,只能把它翻译成语言学。或者更确切一些,是古语言学。Etymology是语源学,Pal ogrphy是古文字学,Hieroglyph是象形文字学,没有一个字,能相当于中国的文字学。中国文字很特殊,在一切进化民族都用拼音文字时期,她却独自应用一种含有义符的注音文字。远古时候,中国文字也是图画文字,但至迟在3500年前,已改成了注音文字,这种文字一直到现在还活着,被全中国的人民以及邻近的地方使用着。我们不能把它和埃及、巴比伦等久已死亡的古文字一同看待,更不能把只有二十多个字母拼音的西方文字来相提并论。所以,只能把它叫做“中国文字学”。
“中国文字学”在口头上说的语言和笔下写的文字是不同的。
(二)汉字的地位。
国外有人把文字进化分做四个阶段:
1. 图画字;2.义符字;3.声符字;4.字母。国外以为中国人跟埃及人、巴比伦人一样,只改良到第三阶段就停止了。他们说中国人没有字母,所以在原始时期就停留了两千年,文字的繁难,形成了中国文化进步的阻碍。纪元前中国人就懂得合音,后发明反切,把声和韵分开,这种发明有一千八百年。这时期中国曾有过璀璨的文化,使她的邻邦高丽、日本、安南等都采用她的文字;也使她周围历史上曾经存在的民族,如契丹、西夏也采用她的文字。中国文字变为注音文字,而不变为拼音文字,事实上和她的语言有关。一个字既然是一个音节,有一千多个声音符号,就可以把这个民族的语言全写出来,何必另设一套拼音方式呢?中国文字没发展为拼音,只是注音,更能适应她的各地方言,拼音文字做不到这些。中国文字是由古代图画文字变成近代文字的唯一的仅存的重要材料,这是在拼音文字外另一种有价值的文字,研究文字学、语言学的人应注意之。
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早期,中国国力衰微,许多仁人志士纷纷到西方寻求强国之梦,西方的哲学思想、学术思想使沉寂的中华大地如沐春风。但不顾国情,一味套用西方哲学思想、学术思想,就陷入了机械主义泥潭。二十世纪初期,语言学、文字学界,中国语言落后论、中国文字原始论几乎成为人们的共识。似乎中国落后,就是因为中国语言低级、中国文字原始,所以汉字必须走拼音化道路。
实际,当一种语言能用最简练方式表达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恰表明这种语言是最高级的。特别是当20世纪80年代后,许多快捷便利的汉字输入法问世后,汉字原始论也就不攻自破了。汉字不仅能够适应中国的过去,也完全能够胜任未来信息社会的需求。
汉字不仅是记录汉语的文字符号,而且负载着古代科学知识和文化观念,汉字是表述宇宙万物名称及其事理的全息标志。
(三)汉字的起源。
1. 《法苑珠林·千佛·召师》云:“昔造书之主,凡有三人,长名曰梵,其书右行;次曰佉卢,其书左行;少者仓颉,其书下行。”
2. 《淮南子·本经训》曰:“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
(四)汉字的“六书”。
六书:是古人将仓颉造字方法,归结为“六书”。《周礼·地官司徒·保氏》曰:“养国子以道,乃教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这里的“六书”就是指六种造字方法。仓颉造字所用推演方法即:虚实相兼,主从相随,阴阳相成。
(1)象形:画成其物,随体诘诎。如:日、月。
(2)指事:视而可识,察而见意。如:上、下。
(3)形声:以事为名,取譬相成。如:江、河。
(4)会意:比类合谊,以见智慧。如:武、信。
(5)转注:建类一首,同意相受。如:考、老。
(6)假借: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如:令、长。
四、汉字心理
(一)中国汉字造字总则:“以形藏理,以音通意”。例1:“商贸”
商
在外旁望,在内多商。
八口说圆,经商有方。
商音通伤,商场战场。
儒商之德,信誉为上。
贸
卯为时间,贝为金钱。
时间金钱,贸字观点。
贸音通冒,冒有风险。
卯时为早,占机为先。
例2:“哭笑”
哭
两口呜呜,犬似在哭
悲事预兆,畜类感触。
哭音通苦,苦闷致哭。
苦涩泪水,流出勿留。
笑
竹叶哗哗,声似人笑。
叶夭竹弓,笑弯了腰。
笑音通逍,自在逍遥。
心喜颜开,其乐陶陶。
例3:“科学”
科
禾为科首,生产第一。
斗为北斗,系统全息。
科音通课,细分课题。
斗兼量器,数学规律。
学
舂米用臼,臼中含爻。
子在屋内,学习画爻。
学音通穴,穴道至要。
抓住根本,问题明了。
例4、“富贵”
富
住有宅屋,吃有田土。
精神守一,此乃真富。
富音通福,福须防腐。
谨口惜田,富乃长久。
贵
中正归一,贝低难计。
物贵为稀,人贵归一。
贵音通桂,月桂木犀。
攀桂馨香,清光普济。
(二)汉字的“四声”问题。
现代汉语音节共四百多个,每个音节均由声韵两要素组成,有人比喻为如石击水、产生音节。每个音节又发生“平上去入”四声变化,构成一千二百个不同音质。平上去入四声变化均由发声人的情感变化、五脏气机的变化而引起的。《康熙字典》讲“平上去入”与藏象的关系。平声平调属肝怒之象,心中忿极,语音极沉重。上声高呼属心气激动之象,表现为兴高采烈、大喊大叫。去声哀悼属肺气之象,表示愁绪万千的情感。入声短促属肾气收缩之象,用于紧张气氛的渲染。
(三)人脑结构与功能。
大脑处于中枢神经系统的最高部位,是心理活动的主要器官。
1. 大脑的结构。
大脑由左右两半球组成。大脑有与人的心理活动密切相关的三个重要部位:(1)大脑皮层有四个脑叶:额叶、顶叶、枕叶和颞叶。四个脑叶上分布着许多心理活动的高级中枢。(2)边缘系统:大脑两半球内侧面与间脑连接的边缘叶及附近的组织形成边缘系统。其功能有:调节内脏、内分泌活动;调节寻食、生殖和防御系统;海马与短时记忆有关;杏仁核与情绪有关。(3)基底神经节在;该组织在大脑底部,有一些神经核群(灰质),是大脑皮层下的运动中枢。
2. 大脑皮层的功能。
大脑皮层包括感觉中枢、运动中枢、言语中枢和联合区。人脑有4/5的面积是功能联合区,在中枢间起联合作用,是调节复杂高级心理活动的区域。大脑有两个联合区:(1)前额联合区(前联合区)是规划、调节、控制复杂心理和行为的联合区。该区域与人的注意、记忆、思维有关,参与制订人的行为,影响人格发展。该区域发生损伤将导致丧失逻辑思维能力,不能规划控制行为,人格异常。如:苏联心理学专家鲁利亚曾发现一个病人盖茨,盖茨是西伯利亚矿山一名工头,为人和善、幽默风趣、领导能力很强。但一次意外事故,钢钎刺伤了盖茨前额联合区,病愈后盖茨人格发生异常:说话粗鲁、下流,丧失领导能力。(2)顶、颞、枕联合区(后联合区)是组织知觉和记忆的联合区,也是形成人知识经验的重要区域。
(四)言语中枢与大脑机能。
1. 言语中枢。
言语中枢是人类独有的高级心理活动中枢。言语中枢是接受、处理和储存言语信息的中枢。右利手的人言语中枢在左半球,言语中枢有四个:①说话中枢;②书写中枢;③听话中枢;④阅读中枢。

2. 汉字与大脑机能。
(1)右半球优势。日本学者以日本汉字和假名为材料,半视野呈现,发现日本汉字是左视野右半球优势,假名是右视野左半球优势。
(2)左半球优势。中国学者发现,不管采用什么视野呈现,对单个汉字和双字词的认读,中国人都表现为左半球优势。这可以从中国人学习汉字时总要将形、音、义结合在一起学。
(3)左右脑均势。汉字是复脑文字。我国学者发现汉字的形、音、义的认知与两半球有关,在汉字的处理上是左右脑并用,而且不是单用“语音编码”或“形态编码”中的一种方式,而是两种方式兼用。这与汉字本身的特点有关,可谓是“复脑效应”。
因此,我国在现代化教育进程中,应让学生在学习外文的同时,特别要学好自己“母语”,这对于开发儿童大脑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五)大脑左右半球功能的不对称性。
1. 大脑左右两半球功能的不对称性。
1981年诺贝尔奖获得者斯佩里研究,正常人大脑左半球主管言语和抽象思维的功能系统,故称言语优势半球。大脑右半球是主管形象知觉、形象思维和调节情感的功能系统,故称非言语优势半球。语词、逻辑推理等在左半球;音乐、美术和人的创造活动等主要是在右半球进行。
2. 大脑左右两半球的功能要和谐发展。
正常人的左右两半球的活动既分工又合作。因此,作为教师,在开发学生的智力过程中,要考虑学生的活动内容。即,既要注重对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也要加强对学生形象思维的开发;既要让学生学好语词、数学,也要让学生学好音乐、美术。在提倡“素质教育”的当前,更要加强学生形象思维的开发,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
大脑左右半球间通过胼胝体连接把各自信息传递到对方。从而,使人有一个统一的思维与意识,有完整的精神生活。

(六)汉字“形、音、义”系统心理。
例:“身”与“思”。
汉代的许慎在《说文解字》里,把“身”解释为“躬也。”意思是说,“身”就是人躬下身子。许慎是个大学者,对吗?不对。
篆字“身”是这样的:
。这个篆字“身”透露出中国古人什么样的认知?一眼可看出,这是对一个怀孕妇女的逼真描绘。今天汉语里依然有这层意思。如说:“身孕”;或说:“这个女人身怀六甲”等。现在“身”与“娠”皆用。是许慎把“身”解释错了。

篆字“思”是这样的:
。这个篆字“思”又透露出中国古人什么样的认知?篆字“思”上部不是“田”,是“囟”(xìn),即“囟门”。指新生儿头部未骨化闭合的区域。这是上苍为人类顺利从母腹产道里降生而设计的,此处用以代表人脑。“思”下部是“心”。因此,“思”意为:人的心理是脑与心结合的现象。孟子云:“心之官则思”当前中国的《心理学》教材把中国古人对“心”的认识看做是错误的。申荷永教授的著作对此有别与众
[2]
。
那么,孟子这些中国古人看法与西方近代人的看法谁对?近些年临床医学发现,人类心脏移植后,性格(Characters)会发生大的变异,往往显示出心脏贡献者的性格。性格是人的人格核心。人类心脏移植,性格发生根本性变化,意味着接受心脏移植者心理已非本人!西方人羞于承认中国古人的正确性,中国一些心理学工作者还认为把西方的“Psychology”译成“心理学”是上世纪初中国学者的笔误!
西方“科学的心理观”(即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是没有“心”的心理学,不久的将来面临着一场大危机!对人心脏特异性最早发现的中国,还有很多人被所谓的“科学心理学观”误导!有人会说心脏相当于人体血液循环的泵,怎能说心脏参与思维呢?—笔者20多年前订阅《生理科学进展》看到,心脏分泌一种“激素”——“心钠素”,心钠素参与思维。中国古人真是太聪明了!居然用一个“思”字就传达出这一超前的智慧发现。
中国古人把与人的“心理”有关的词语均加上“心(忄)”是有着深刻蕴意的!如,意、志、情、感、愛、恨、恐、悲等。
近来,网上公布俄国科学家拍摄到人死之前灵魂离开躯体瞬间的照片,解读照片、研究此问题有助于人类重新认识中国古人的智慧!
人类的思维和语言有着密切的关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汉字是在中国人的思维与中国人的语言之间建立的一种天才和智慧的“链接”;今天,汉字的输入法依然适合于信息化时代发展的要求。因此,我们应该着重加强研究汉字的形、音、义三者对人脑功能的影响。21世纪的中国人应该特别学好汉字,写好汉字,用好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