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这是一本以唐诗为研究对象的审美与教育心理学专著。
本书从认知心理、审美和数论角度剖析唐诗、鉴赏唐诗,引申到教师教学过程中如何组织教材形式才能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学习内容的一本审美与教育心理学研究方向的尝试之作。
心理学与文学的关联产生了文艺心理学,心理学与美学关联产生了审美心理学,美学与诗歌的关联产生了诗学。唐诗与数学也有关联,诸如七律字数和韵脚与回文勾股数组就属兹,或许这应叫诗韵数学。
滥觞于一千多年前的唐诗依然鲜活。2007年香港学界与媒体评选“唐诗十佳”。2011年武汉大学某教授著《唐诗排行榜》,从历代选本、人们的喜好程度和统计学角度分析唐诗,排出前100首唐诗,遭人诟病。原因是把李白、李商隐等人的名篇佳作排在十名之后。
唐诗是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的典范,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巅峰,具有极高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多少年来,学术界研究它,文艺界借鉴它,大中小学校里都讲授它,广大读者不论男女老少都学习它,各行各业都玩味它,其他国家的人们也喜欢它。唐诗魅力至今不减!
研究发现,唐诗的确有魅力。魅力何在呢?——内在的韵律感,可丰富心灵、增长知识,人文情怀和时代价值。美在陶冶情操、滋润心田,美在超越时代、穿越时空。欣赏唐诗,美在心中。美哉!唐诗。
笔者接触唐诗多年,从事心理学与美学教学已有时日,学过统计学,涉猎过初等数论。因此,认为对唐诗不能仅从一般的“喜欢”而简单分析,或以“统计学”定论。因为有人也对现代新诗喜欢,现代新诗出现已百年,但有几人记得若干新诗内容?我以为:唐诗名篇次序的论定实际无意义。若一定分次序,也应从认知心理、审美感受和逻辑思维的典范——数论进行更深刻的分析研究而定夺。那种以历代选本和现代网络点击率“统计”而分高下是不靠谱的。研究唐诗可以用数学,但我所知:概率统计是法国数学家笛卡尔从赌徒赌博中总结出来的;数论则被“数学王子”——德国高斯誉为“皇后的皇冠” [1] 。我很赞赏学者们以文献资料边角上被手指垢污染的程度判断文献利用率的高低,但对把“统计学”用在给唐诗排名次则不能苟同。我认为:品鉴唐诗以艺术高雅唯冠,思想境界深邃与视听觉美学感受舒畅至要,数论解析出现的耦合现象是唐诗新研究的趣谈和花絮。
少年的我痴迷于听父亲讲《三国演义》,甚至抱本《三国演义》,对照着看父亲哪段讲得有出入。我的父亲记忆力超群,在他20岁至70岁期间,头脑里储存着几十部小说,知道的故事与笑话更是不计其数。但父亲讲《三国演义》从不照本宣科,而是发挥自己的想象,声情并茂地品讲三国人物,尤以“诸葛亮舌战群儒”,“骂死王朗、气死曹真”等讲得精彩纷呈、妙趣横生。后晓得父亲说书思想与西方时髦的“接受美学”观点竟如出一辙。听父亲说书是少年时期我的一大享受,父亲说书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本书就是以“接受美学”观点来鉴赏唐诗的。
胡林山讲过一段关于欣赏能力三境界的话:
第一种境界:“画者得之,览者未必识也。”
欣赏者的能力有限,不能把握或不能全部把握创作者的用意。即客体“压倒”主体。“有眼不识金镶玉”。欧阳修说:“萧条淡泊,此难画之意。画者得之,览者未必识也。”苏东坡也说过:“杜子美论画云:‘更觉良工心独苦’,用意之妙,有举世莫之知者,此其所以为独苦欤!”观画如此,读诗也一样。包恢说:“诗有表里浅深,人直见其表而浅者,孰为能见其里而深者哉!”“浅者歆羡常多,而深者玩嗜反少”。
第二种境界:“作者得于心,览者会以意。”
克罗齐有这样的警句:“要判断但丁,我们就须把自己提升到但丁的水平。” [2] 克罗齐的要求过于严苛,但在其过于夸大其辞的语言形式下面所强调的理论命题却是有道理的。文艺欣赏活动是主客体之间的遇合和对话,欣赏者要征服和占有欣赏对象,就要具有与创作主体同等或接近的水平,才能洞晓作者用心,明察作品深意,做到“作者得于心,览者会以意”。《列子·汤问》记载的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象征了欣赏者、创作者的最佳关系:辄穷其趣、融洽无间。
第三种境界:“作者未必然,读者未必不然。”
欣赏者与创作者两心相契,融洽无间固然是一种理想境界,但现代的欣赏理论更尊重欣赏者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王蒙对短篇小说《无尾猪轶事》(作者廖一鸣,载《上海文学》1988年第9期)的理解,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3]
心理学主张客观世界为人心理的源泉,而人意识的宝贵是具有主观能动性。阅读、欣赏唐诗,不能和海绵一样,吸进去是水,挤出来还是水,甚至混有污垢。剖析、品鉴唐诗如同蜜蜂酿蜜一般,采奇花之粉、酿甘甜之蜜。读遍经史子集、通晓诗书礼乐,究天人之际、取众家之长、成一家之言,方入学问正道。
本书研究有三点:一是从心理学视角分析人们为什么能轻松背诵多首唐诗?二是从美学角度分析人们为何喜好唐诗?三是从数学角度分析唐诗字与韵的关系。中心目的是探讨中国当代中小学教育如何教学才符合学生心理活动,探索学生易懂、易记的教学内容与方法。
本书从认知心理、审美和数论角度研究唐诗,不在释义解读唐诗,不为发思古之幽情,而是借分析近体诗五、七言的魅力,喻示心理学里神奇的7±2记忆组块在人类信息储存和提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为研究人类的模式识别、视听通感(联觉)抛砖引玉。
本书是借新视角从材料的差异评价对人感知、记忆的影响。一为中华文化复兴和中国教育发展尽自己的绵薄之力;二为重振中华诗国,从心理学、数学视角把握内在规律,从美学角度把握艺术特点,为提高国民素质,为国人找出通向诗国门径而努力。
本书上编介绍了心理学、诗学、美学与数学四个学科的一般内容,给读者提供了各学科的背景知识。下编阐述了心理学、诗学、美学与数学四个学科交叉形成的六个方向。
作者
2013年6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