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三
使命与领导的先驱
在一篇刊于《哈佛商业评论》的文章里,彼得·德鲁克如此描写:“女童军、红十字会与基督教会等非营利组织,逐渐成为美国管理实务的领导者。这些组织在策略制定与董事会绩效方面,做到了大多数美国企业还做不到的事情;在激励与确保知识工作者的生产力方面,他们则堪称是管理先驱,足以作为企业的典范。”
非营利组织的管理之道,靠的不是企业的经营手法,而是“使命与领导”之道。因为每一项使命宣言,都必须反映机会、能力与投入感三项要素,否则势将无法凝聚组织内的人力资源去做好该做的事。
而“领导”的关键并不在于领袖的魅力,而在于使命,因为只专注于个人魅力将使领导者走上歧途。身为非营利组织的领导者,其职责就是要将使命中的说词转换成更精确的目标,因为使命是永存的,甚至负有神圣的任务,而目标则仅是暂时性的。
任何组织都要注意自身的优势与绩效表现,专注外界的需求与机会,且确认自己的信念,具体落实。
在《非营利组织的管理》一书中,德鲁克以其罕见的智慧与问对问题的能力,访谈了非营利组织九位卓越领导者的成功之道,他们的对话是使命与领导的智慧结晶,真令人叹为观止!
像全世界最庞大的女性组织--美国女童军全国执行总裁赫塞尔宾女士,当被问及最感得意的活动时,她答道:“幼女童军”的新目标设定,它“协助小女孩成为充满自豪、自信与自尊的年轻女孩”,因而树立了成功的典范。
其次,霍普学院董事会主席德普雷先生向来以“知人善任”著称,他主张该发展的是“人”,而非“工作”,观察人的潜力在哪里,而不是想要改造他人。重点应该放在“激发潜能”。
第三,德鲁克访谈营销大师科特勒教授时,提出“互惠”与“换位思考”正是营销概念的两大支柱。其做法顺序是:(1)先做市场调查;(2)细分市场;(3)定位目标市场;(4)将信息向市场传播。成功的非营利组织都是如此奉行不渝的。
第四位是美国心脏协会的执行副总裁和首席执行官哈夫纳先生。在被问到如何建立稳固的支持群时,他说:“推动事业前进的一股力量,就是拥有广大坚固而可靠的拥护群。也就是在过程中建立了共识、拥戴之情与心灵上的满足感,这才是创造大事业所需要的支援基础,同时社区与每一位参与者也将因你的任务而受惠。”
被问到如何定义学校的教学质量时,美国劳工联合会产业工会联合会所属的美国教师联合会主席尚克说,要先问:“我们打算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学校必须集中精力在表现与成果上,而不是教条和规则,为此要界定清楚自身的使命,同时也需要一套系统去实现使命,学校才有脱胎换骨的可能。
“如何实现鱼和熊掌两者兼得的奇迹?”对于这个问题,天主教主教管区社会部的代理主教巴特尔神甫回答说:“(1)建立标杆;(2)两年严格的领导计划训练;(3)领导者的责任就是以身作则,为部属设立严格的标准;(4)每一个人的尊严都应受到重视,这是我竭尽所能要奉行的中心思想。也唯有如此,才能实现鱼和熊掌二者兼得的奇迹。”
第七位卓越的受访者是富乐神学院院长哈伯特牧师,素以成效卓著的董事会运作闻名全美,当谈到成功的秘诀时,他说:“董事会是掌管大局者,他们管理一个机构;董事会是赞助者,既捐款又募款;他们是亲善大使--到处去说明组织的使命;他们本身也是组织的拥护群之一,几乎每一名董事都具备了一些专业技能,很可能在外界获取很昂贵的咨询费用。假如真的有秘诀的话,就是他们集赞助者、掌管大局者、亲善大使和顾问的四种角色于一身。”
领袖关系网创始人,也是德鲁克基金会的创办人比福德是本书中接受德鲁克访谈的第八位卓越的领导者,被问到如何在后半生中开创事业的第二春时,他回忆道:“如何对自己重新进行定位,从如何经营企业--基本上是我一生的经验积累--转换到如何管理服务性社会组织,在这里服务是组织生存的主要推动力。”
最后一位访谈者是卓越的女性主管圣约瑟夫健康系统副总裁斯皮策莱曼女士,当被访问到“你从护士被提拔为主管时,到底上司赏识你哪一点”时,她直截了当地说:“是组织能力、交流能力以及对患者的无微不至的关心。”同时又补充道:“成功人士真正不凡之处,在于能够建立一支团队,继续发挥其工作、愿景及组织。”这才是开发他人的领导之道,也是自我开发中意义重大之关键所在。
在《非营利组织的管理》一书中,德鲁克提出了“你对世人的贡献是什么”,这正是本书的核心概念。本书虽然从实例到内容与精神,都是远在美国的题材,但究其借鉴之处,不论是针对非营利组织、政府部门,甚至是企业,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经典之作,也是各位管理者必读的工具书。
徒有善意不足以移山,要用推土机才行。在非营利组织的管理中,使命与计划代表善意,策略就是推土机,而策略能将使命转化成具体的结果。企业也不例外,正因为如此,特愿为该书导读,予以力荐。
詹文明
资深德鲁克管理研究应用专家
旭联科技www.learn.bank.com德鲁克专题主讲人
远流管理咨询公司大中华地区首席顾问
《工商时报》“德鲁克专栏”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