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扬“钉钉子精神”
——把群众工作做实、做深、做细
钉钉子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常见行为,现常比喻做事认真,坚持到底,有始有终。在论述转变工作作风时,习近平曾多次提到要发扬“钉钉子”精神。他用“钉钉子”打比方,旨在强调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做工作、干事业要勤勉认真,坚持到底,善始善终;要有“一张蓝图干到底”的决心和耐心,不能虎头蛇尾,朝三暮四,半途而废,有始无终。
作风问题是执政党的一个大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的成败,关系到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党的作风好不好,党的形象好不好,往往取决于党员领导干部的作风好不好。作风好,党的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就会显著增强;反之,就会减弱。干事业、做工作缺乏“钉钉子”精神,就是作风不好的典型表现。
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缺乏“钉钉子”精神,表现多种多样。一是工作浮于表面,不深入一线搞调查研究,懒于深入基层了解社情民意,遇到尖锐问题和深层次矛盾就绕道走。工作避重就轻,蜻蜓点水,敷衍应付,流于形式,以文件落实工作,以会议落实文件,高举榔头,轻轻放下,群众对此反映强烈。二是有的领导机关和干部做工作喜欢“一阵风”,喜欢搞“运动”,虎头蛇尾,有始无终,缺乏“一张蓝图干到底”的决心和耐心,“一锤子买卖”的结果是干成的事情没有几件,半截子工程却比比皆是。这些作风问题,在本质上是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是错误“政绩观”的典型表现。
毛泽东曾说过,“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就最讲‘认真’。”做事认真、脚踏实地、艰苦奋斗、实事求是、发扬“愚公移山”精神,这些历史沉淀下来的优良传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伟大成就的重要经验。发扬“钉钉子”精神,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对党的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当前,号召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发扬“钉钉子”精神,对于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决策部署,对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发扬“钉钉子”精神,首先要有决心和耐心。很多时候,“钉钉子”不是一锤子就能钉牢靠的,而是需要一锤接一锤、反复多次钉才能钉得牢、钉得实。没有一锤接一锤、反复多次钉的决心和耐心,不仅钉子钉不牢,而且会造成残次品,危害甚大。
发扬“钉钉子”精神,不能只看表面牢靠,不能只钉半截。半截钉子看上去无妨,关键时刻却扛不住,经不起考验。因此,钉钉子必须钉到底,唯有如此,才能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
发扬“钉钉子”精神,还需要科学地钉,既不能使蛮力、用蛮劲把钉子钉坏了,也不能盲目钉把钉子钉歪了。现实工作中,要深刻把握党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精神实质,既要有坚决贯彻、不折不扣落实好中央精神的态度和决心,又要有结合实际、创造性开展工作的智慧和方法。钉子一锤一锤地钉,直至钉牢钉实;工作一件一件地落实,直至推动发展,群众满意。
发扬“钉钉子”精神,根本在坚持。“钉钉子”精神,是一贯的、持之以恒的要求,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