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
——改革要勇于冲破观念障碍和利益藩篱
“硬骨头”是现代汉语中经常用到的词汇,比喻艰巨的任务。毛泽东曾在《论持久战》中说:“进攻某一运动中之敌,打早了,暴露了自己,给了敌人以预防条件;打迟了,敌已集中驻止,变为啃硬骨头。”“险滩”原意指江河中水浅礁石多﹑水流湍急﹑行船危险的地方,现比喻前进中的困难和危险因素。
习近平在中共十八大后第一次到地方调研,视察了改革开放中得风气之先的广东,他用人们熟知的“硬骨头”和“险滩”打比方,旨在说明,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尤其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将不可避免地遇到很多新的挑战,特别是深化改革将面临新的困难和风险。
改革开放之初,改革的障碍主要是观念上的,有些人总是拿斯大林模式作为社会主义的标准,把联产承包责任制、经济特区、商品经济等,都当作资本主义。但是这些举措不仅能刺激经济很快增长,而且能让各个阶层都受益。因此,在打破“姓社姓资”的思想束缚后,改革就不可阻挡了。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因为我们不仅确定了正确的发展方向,而且制订了可行的路线图,那就是先易后难,走“渐进式”的、“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道路,在继承中发展。而不是像前苏联和有些东欧国家那样,经济改革搞所谓“休克疗法”。这样,我国在进行改革的同时,既保持了社会必要的稳定,又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化,不可避免地遇到了瓶颈,“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浅滩中可以摸到的石头,也都被摸得差不多了,剩下来的,都是长期积累下来的深层次矛盾,也就是改革已进入深水区或险滩。并且,我们的发展步伐越是快,取得的成就越是大,人民群众的期待就越多,要求也越高。所有这些,都在考验我们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勇气和智慧。因此,形势的紧迫性,要求我们“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回应时代的召唤和人民的呼声。
改革是一场深刻的革命,它不仅有思想观念的碰撞,更涉及人们之间利益关系的调整,因此需要勇气和决心。30多年来,在改革中形成的利益关系,出现了固化现象。特别是有些利用市场经济还不完善、法制还不健全的漏洞而获得既得利益的群体,不希望调整利益关系,这就成了改革的现实障碍。今天,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必须再次扬帆起航,直面艰难困苦,敢于迎难而上,冲破一个个利益固化的藩篱和险滩,让改革与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让公平、正义的光辉普照神州大地。
当前,局部的某个方面的改革、暂时的权宜之计的改革和随机的零敲碎打的改革,已经不能适应当今形势的需要和人民的期待,我们面临着许多前人未曾面对的问题,想绕也绕不过去,想躲也躲不开,全面深化改革势在必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已经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集结号”,现在的关键在落实。“众人拾柴火焰高”,全面深化改革不仅需要党中央坚定的决心和信心,同时也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尤其需要发挥基层群众的首创精神。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表明,革命性的、行之有效的改革举措,往往发端于基层、来源于群众。
“硬骨头”不好啃,“险滩”也不容易涉。在面对困难、风险和挑战的时候,我们不仅要“敢于”面对,而且要“善于”解决;不仅需要勇气,还需要智慧。具体而言,就是我们的全面深化改革之路:“步子要稳,就是方向一定要准;行驶一定要稳,尤其是不能犯颠覆性错误。”
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证明,由浅入深、先易后难、持续不断的渐进式改革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的发展之路。东欧剧变的历史教训表明,极端的“休克疗法”式的所谓改革,对中国的发展是极不合适的。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来讲,在啃“硬骨头”、“涉险滩”的前进道路上,我们必须坚持典型引路,发挥基层首创,由点及面,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对改革进程中已经出现和可能出现的问题,困难要一个一个克服,问题要一个一个解决,既敢于出招又善于应招,做到“蹄疾而步稳”。
——2014年1月22日,习近平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