蹄疾而步稳
——全面深化改革的辩证思维
“蹄疾而步稳”原指马跑得又快又平稳,在现代汉语里,常比喻事业发展的速度快并且很稳健。邓小平领导中国改革开放之所以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重要原因之一,是他坚持了“胆子要大、步子要稳”的思路。习近平提出全面深化改革要做到“蹄疾而步稳”,意在强调全面深化改革既要有紧迫感,敢于碰硬,向纵深推进;又要一步一个脚印,保持改革政策的稳定性和持续性,防止出现改革失控的局面。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为全面深化改革勾勒出了路线图和时间表,即要到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49年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就要求我们在思想认识和实际行动上,奋蹄向前,加快改革步伐。从国际环境来看,我国既面临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也面临世界经济发展乏力等外部环境的巨大压力,以及与发达国家和周边一些国家之间逐渐凸显的结构性矛盾,加快改革步伐是世界形势发展的紧迫要求。从国内形势来看,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现在所要面对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加上改革发展中积累起来的新问题、新矛盾,改革已经到了非奋蹄向前而不能成功的时候了,正所谓“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即使是到了2021年,我们初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仍然不能停歇,还得奋蹄向前奔跑。
开弓没有回头箭,改革之蹄必须疾。但凡改革都会触碰一部分人或部门的实际利益,因而常常会遇到阻力,如果改革因既得利益者的阻碍而放慢,甚至是犹豫不决,那么改革就有可能半途而废、前功尽弃。比如当前正在进行的行政体制改革,中央提出目标和要求之初,很多权力部门是不愿意放权的,但中央抓住“简政放权”这一政府的“自我革命”重大改革举措不放,不断加快推进,在2013年改革行政审批制度的基础上,2014年再提出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200多个。行政体制改革奋力向前,人民群众拍手称赞。
改革不是“大跃进”,必须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历史上,我们曾有过因“大跃进”而导致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惨痛教训,以史为鉴,类似的错误我们一定不能再犯。当前,全面深化改革是走上坡路,是“涉险滩”,是闯难关,不能急躁,不能冒进,不能“大跃进”。必须做到“困难要一个一个克服,问题要一个一个解决”,步步为营,积小胜利为大胜利,不能妄想一口吃成个胖子,尤其是当万马奔腾朝一个方向时,步调更需稳健。
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步稳”,还因为我国正处于特殊的发展阶段。以往经验表明,人均GDP处于3000~10000美元阶段,是发展遭遇“陷阱”的时期,是社会矛盾突出、爬坡过坎的敏感期。一旦对社会问题和矛盾处理不当,就会发生一步走错满盘皆输、功亏一篑的严重后果。当前,我国正处于这样一个发展阶段,各种社会问题和矛盾大量涌现,社会结构深层调整,利益诉求日益多样,这就要求我们在改革的道路上,既要“疾”字当头,又要“稳”字压阵,在高速奔跑中学会换气,保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蹄疾”让人激动,步伐更当稳健。“蹄疾”而“步不稳”就会人仰马翻,“步稳”而“蹄不疾”则会丧失机遇或半途而废。“蹄疾而步稳”是符合唯物辩证法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正确方法和节拍。
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
——2013年1月22日,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