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根本途径是经济转型,主要方法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要求。其要义是: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党的十八大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一步提出了新的要求: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更多依靠城乡区域发展协调互动,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大势所趋。全球经济进入低速增长期,发达经济体增长大约1%,甚至负增长;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普遍2%~5%。迫于形势压力,世界各国加快了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依靠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进而推动了全球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需求也在逐渐升级,正在向高级化、多样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特别是我们要实现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〇一〇年翻一番;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工业化基本实现,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基本形成;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的小康社会,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破解经济发展难题的重要举措。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重化工业和新型城镇化与土地、能源、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先进制造业发展滞后和现代服务业发展不足的结构性矛盾,城乡二元结构之间的矛盾,区域差距之间的矛盾,产能过剩和经济下行的矛盾,等等。2010年,我们的经济增长是10.4%,2012年经济增长率只有7.8%,2013年一季度是7.7%,二季度是7.5%。GDP增长降低1个百分点就会减少130万、甚至150万人就业。这些矛盾和问题,是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问题,是经济发展方式粗放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第一,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要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简政放权,精简机构,转变政府职能,加快财税体制、金融体制等改革,健全现代市场体系,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二,调整经济结构。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应以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加快棚户区改造、保障房等建设,释放居民消费潜力,改善需求结构。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大中型企业核心竞争力,支持小微企业特别是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发展现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发展养老和健康服务业,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优化产业结构。优先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科学规划城市群规模和布局,增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集聚功能,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第三,推进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没有科学技术的进步,就不会有生产效率的提高,就谈不上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大科技投入,完善科技创新评价标准、激励机制和转化机制,科技事业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据,2012年,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达到10298亿元,发明专利申请授权21.71万件,建成了正负电子对撞机等重大科学工程,秦山、大亚湾核电站并网发电成功,银河系列巨型计算机不断升级并全部研制成功,在载人航天、载人深潜、基因工程、高性能计算机、新材料、量子信息、3D打印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为成功转型和创新型国家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但总的来说,我国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强,应大力发展教育,培养科技人才,加强科学研究,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推动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以科技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