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 论
记得那是在一个夏日的午后,我在窗前写作了很久,忽然间感到了一阵疲惫。于是,揉揉发胀的双眼,靠在椅子背上,整个身心都处于一种恍恍惚惚的感觉之中。 高尔基在《人》这篇散文诗中曾经描述过这种状态:
……每当我心力交瘁的时候, 那如烟的往事便在记忆中浮现,使我不禁惘然,而我的思想则有如秋天冷漠无情的太阳,在混乱不堪的尘世上空盘旋,既无力继续上升,更无力向前飞翔。 当我处于这心力交瘁的艰难时刻……
一只蝴蝶飞进了我的窗户。
在那一刻,我仿佛见到了一位久违的朋友。 我静静地坐着,一动也不敢动,生怕惊动了这位美丽的不速之客。
蝴蝶舞动着她那美丽的翅膀,在我的屋内翩翩飞舞了一圈,又飞舞了一圈,之后,又轻巧地悄无声息地飞走了。
我的思绪却被这个小精灵牵动起来,无法平静。
你说:我知道,这是触动乔羽写作歌词《思念》时的一个情景。
是的,乔羽在谈到他创作《思念》这首歌词的写作动机时,讲述了上面这个小故事。这一个偶然发生的生活细节,从此就深深地留在了他的心中。 许多年之后,乔羽写成了《思念》这首歌词。 后作曲家谷建芬向他索要歌词,在乔羽送去的十几首歌词中一眼就相中了这首《思念》。 谱成歌曲后,立刻就在全国传唱开了:
你从哪里来? / 我的朋友,/ 好象一只蝴蝶飞进我的窗口。
为何你一去便无消息? / 只把思念积压在我的心头……
一、蝴蝶引发的美感愉悦
蝴蝶是大自然可爱的小生灵。 它是春天的产物,它和鲜花紧密相联。 那轻盈的体态、 翩跹的舞姿以及五彩斑斓的双翅上诱人的图案花纹,是人们获得普遍美感的自然美对象。
当我们经历了许多的人情世故,阅历逐渐丰富之后,一只小小的蝴蝶也会引发我们无尽的感觉和想象, 在蝴蝶的形式上寄托我们的情意。 这是自然美和社会美的结合。
当乔羽把心中有关蝴蝶的审美意象物化、外化为《思念》之后,这艺术美就构成了更高层次上的新的审美欣赏对象。
在欣赏这首歌的时候,我们获得了一种精神的享受。
歌词是讲韵脚的,不同的音韵给人以不同的感受。 以十三辙来说,郑板桥题画诗《竹石》是“中东韵”:“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这“中东韵”发音雄浑洪亮,与诗画的情调相一致。李清照的《声声慢》,则是一种音色暗淡的“一七韵”:“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这样的音韵,恰当地表现了一个饱经忧患而又多才多艺的年青寡妇,在黄昏时节,独自守着窗儿,“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的那种孤苦伶仃的情境。 《思念》所采用的是“油求韵”,这个韵发音柔和,刚柔相济,类似于音乐中的 F 调,如“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充满了中和柔情的色彩,表达了一种明净的而非凄惨的离愁别绪。《思念》所采用的韵脚的韵味和思念友人的情怀是一致的。 几十年间, 人事变迁,大家都忙于各自的工作和家庭,彼此之间没有联系或者干脆失去了联系,但心中的情意依旧。于是,当我们唱起《思念》的时候,心中涌起的不是那种十分强烈伤感的别情,而是一种悠远的淡淡的怀念。这是诗词艺术在音韵这细微之处所蕴含的一种艺术之美。
从句法上看,充满了虚实之美。 作者把一只蝴蝶飞进窗口这生活中偶然发生的事情和由此引发的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在歌词中将虚实互换了位置。

如果平铺直叙地讲“一只蝴蝶偶然地飞进了我的窗口,使我不由得思念起往日的朋友”,也是可以的,很多散文就是这样直笔抒写的。作者在这里把虚实颠倒,不仅符合诗歌词语精练的要求,而且使歌词充满了一种空灵之气。这使我们感觉到,这位朋友并不是突然间敲门而入的一位实实在在的朋友,而是倏忽之间闯入我们心灵世界的一位朋友,是我们对往日朋友的一种思念之情, 是我们对往日情境的一种思绪。 因此,不是“你从哪里来? ”而是“你现在在哪里呢? ”
语言文字是艺术创作者表情达意的工具和作品内容的载体,如果我们在欣赏过程中只专注于语言所描绘的形象和表达的情感, 直奔意义的理解而不顾语言自身的美,这种欣赏就是残缺的。艺术语言的作用和意义绝不仅仅限于工具手段,它也具有自身的美感意义和美学功能,诸如词语的选用与组合,语句的音响、节奏与韵律,语言组合的新奇感、节奏感、韵律感,语句本身的顿挫力度和流动回旋,各类不同情调的语感,等等。在艺术语言的层面上加以品味,是欣赏艺术美的第一个环节。
歌唱友情的歌曲很多,为什么《思念》老少咸宜,久唱不衰? 因为歌曲所描绘的情境和我们的心理体验相吻合。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迎来了从未有过的全新的生活。 宽松祥和的政治环境, 蓬勃繁荣的社会经济, 以及个人的丰衣足食和心情舒畅,这一系列欣欣向荣的景象背后也包含着激烈的竞争,我们面临着从未有过的机遇和挑战。生活的洪流滚滚向前,新的问题新的矛盾在不断地产生出来,我们被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情推搡着往前奔跑。我们无暇回顾过去,无论是多么美好的感情。 于是,情感记忆的大门经常是封闭着的。正因为如此,我们也时常因为生活的紧张而感到呆板,乏味,甚而感到疲惫、麻木,甚至厌烦。
当我们结束了一天紧张的学习和工作,从各种繁琐的事物中暂时得以解脱的时候,或者,当我们累得身心都感觉麻木了的时候,在某一瞬间,我们的心头会蓦然间泛起一个场景,一个细节,一个音容笑貌,以及伴随着它们一同出现的一种思绪,一种情感,一种意识流,在那一瞬间,占据了我们的心灵。 只有在我们恍兮惚兮的那一刻,情感世界的大门才在理智的疏忽中悄然打开一条缝隙。
在那一瞬间,乔羽见蝶思人。
在那一瞬间,我们灵魂出壳,在一种恍惚朦胧的状态中漂浮在如烟的往事中。 在口语中我们把这种情况叫“走神”,是因为只有在这一刻,日常生活中那种清醒的理性意识才暂时让位。当我们的头脑里塞满了紧张的繁忙的、世俗的烦恼的、具体的物质的种种东西之后,那空灵缥缈的一瞬是何等的美妙!
但我们往往忽视了这个现象及其所包含的意义。 虽然在某一刻,往日的一个印象倏忽间在我们的脑海中闪现, 可是很快地就被眼前的事物淹没了。在我们一愣神的刹那间之后,我们的日常意识又占据了统治地位,我们的心灵总是被实实在在的东西填塞得满满的。古希腊人认为,头脑管思维,心脏主灵魂。 可以借用这个思路对我们的心灵进行一番反思,即当我们的头脑充斥着形形色色的欲望的时候,我们的心灵情感却遭遇着冷落。在那美妙的瞬间,当形象记忆、情感记忆、涌上心头的时候,就是我们的心灵情感世界顽强的自我表现。那是心灵饥渴的一种表示,一种反映。
作为社会动物, 物质与精神的两个方面构成了我们生命的本身,因而我们的生活是双重的,作为统一的人的生活的这两个方面,必然是相互关联的。人由于其物质性并不能脱离物质生活,为了保障生命的存在,人们的物质活动即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总是自觉的、有目的的活动,物质活动对于人类生活便具有了首要的意义。物质生活是精神生活的前提,还处处制约着精神生活的目标和方式。精神生活必先以物质生活的目标为自身最基本的目标, 亦即物质生活的状况要求在精神生活中得到反映,要求精神生活服从于物质生活。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相互关系中的种种条件就往往使物质生活淹没了精神生活。 当我们努力拼搏并得到许多的时候,却往往忽略了精神方面的要求。而在这丧失和忽略的东西中,最重要的正是对于自己心灵的呵护。当代人面临着比前人多得多的问题,在当今普遍的浮躁心态下,我们往往顾此失彼,为了现实世界的种种拼搏而迷失了本性。
人们在工作之余和完成日常生活琐事之后,闲暇时间的活动内容也会影响到人们的精神健康。 精神的无聊空虚的痛苦远胜于艰苦的劳作,而审美活动能够给人提供健康的娱乐和消遣,可以使这部分时间变得充实饱满。审美对象生动活泼,其形式的精美、形象的生动,为人喜闻乐见。因而,审美不需要借助说教,表现为一种轻松愉快的自在。作为一种精神享受, 审美可以创造愉快的情绪, 使人在紧张的学习和工作之余,消除疲劳,以调节各方面的机能,让身心获得休养。
在日常生活状态中,人们往往难以超出物质功利的诱惑,难以把生活当作生命价值的实现过程和结果加以感性的直观。 匈牙利音乐家李斯特说,由于我们世人的软弱无力而给我们心灵带来痛苦和灾难,而音乐像朝露一样渗入我们的内心,充实我们的心灵。 那自由自在的、温暖的感情激流使我们紧皱着的额头从思虑的重负下得到解脱。 在审美的逍遥境界中,人们可以调节生活中现实与理想、自由与必然的矛盾,使种种烦恼欲念从心灵中被驱逐出去, 表现为一种摆脱了个人利害考虑和物质欲念的心灵自由状态。 “通过自由去给予自由,这就是审美王国的基本法则。 ”
越过内容的层面,接下来的问题就是,为什么蝴蝶和思念友人这样合拍呢?
因为蝴蝶是美丽的。 如果一只癞蛤蟆跳进窗口,我们是绝不会把它和朋友联系在一起的。 但仅仅因为蝴蝶是美丽的吗? 孔雀也很美丽,如果有一只孔雀飞落在窗口,我们大抵也不会联想到友人,孔雀的开屏尽管炫目,但带有一种炫示、炫耀的色彩。 或曰,蝴蝶不仅美丽,而且可爱。 那么熊猫也挺可爱的,假定有一只熊猫趴在窗口,那就只能使人感到滑稽,而绝不会使我们因此而联想起友人。
蝴蝶之所以能引发思念之情,首先在于其美丽、可爱、娇小的体态,在于它形式的对称,色彩的鲜艳,使人产生“悦目”之感,这是“形式”。之所以“赏心”,在于“意味”。蝴蝶能引发思念之情的关键在于蝴蝶轻盈的飞行状态。 其飞行路线的曲曲折折,给人一种飘忽不定的感觉,而且,是悄无声息的。这种曲折、飘忽、无声的美丽形象正和往事如烟如雾的感觉相吻合。因而,从大的方面讲,在于感性形式本身充分地、恰当地体现出生命韵律的特点,表现了人对生命的热爱。 往细微处说,飞蝶与往事给人以柔美的美感愉悦,二者都带有朦胧美的性质。
美感首先是由形式引起的,但美感中已积淀和渗透着人的某种社会理性,是理性的感性直观。 当感性形式表现出精神性内容时,就成为有意味的形式。 蝴蝶是客观存在,而“思念”是人赋予这形式的意味。 因而人们的美感就集中表现为在对象形式的直观中内心的愉悦体验和所产生的某种社会、人生意味的领悟。 你的阅历越丰富,记忆仓库的容量就越大。在几十年风风雨雨的历程中,接触过多少人、发生过多少事。其间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的一些情景深深地印入我们的脑海,终生都不会忘记。 这其中真假相依,善恶相生,美丑相杂。 在困难、险恶和争斗所构成的阴影衬托下,亲情、友情、爱情的回忆更加温馨和灿烂。
审美活动创造了一种新的感觉和意义的样式,人们借此与世界产生了一种新的关系,赋予生活以新的意义,由此消除世俗生活中的不良情绪,使我们躲避苦涩而艰辛的理性沉思,向着人的本真状态复归。 物我合一的情感共鸣可以使我们尽情地敞开心胸, 以愉悦的精神去维护身心的绿洲,提高生存质量。 对此王国维指出:审美使人超脱生活之欲带来的痛苦,为最纯粹之快乐。
纯粹的感性追求只能使人动物化,同样,纯粹的理性追求也会导致情趣的萎缩。审美活动可以使这两个对立的方面协调起来,使人在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中成为一种真正的自由人。就现实的情况而言,更需要强调感性能力。人的感性能力是以情感为核心的一种心理能力,它们在审美活动中作为综合性的直觉体验能力和情感交流能力而起作用。 直觉体验能力是个体的一种生存感受体验, 它是个体的自我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基本条件。 情感交流能力对于心灵与外物之间的沟通和理解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到个体的生活质量。艺术美的创造是以充满生命力的社会人为对象的,鉴赏活动可以使人心性不刻板,把枯燥的人变成充满生活情趣的人。 当《思念》把生活中转瞬即逝的美好情境浓缩、提炼、物化、定格以后,使我们获得了一种与物质享受完全不同的审美享受,使我们获得了一种与纯粹的理性认识完全不同的情感的满足。 我们在审美活动中获得了一种自我观照,使心灵得到了净化。所以歌德说:“要想逃避这个世界,没有比艺术更可靠的途径;要想同世界结合,也没有比艺术更可靠的途径。 ”
《思念》的丰厚内蕴还引发出我们的另一种思索,那就是我们心中有没有蝴蝶,我们在别人的心目中是不是一只蝴蝶。从世故人情的角度,就有记者问“乔老爷”:你这只蝴蝶是雄的还是雌的?乔羽答:男的唱就是女蝴蝶,女的唱就是男蝴蝶。记者的提问其实包含着社会美中的一个微妙的异性交往的问题。 异性相吸的宇宙法则同样适用于人类,但封建社会为男女交往设置了很多禁忌,使人们对男女交往问题十分敏感, 所以人们也经常探讨男女之间除了爱情还能否存在友情的问题。 异性朋友与同性朋友相比, 有其独特的感觉和韵味,这一点记者从歌词中感觉到了,而“乔老爷”的回答也毫不含糊。
道德约束和心灵自由是人类精神追求的两极, 它们不断斗争、协调。 从美感的潜在心理来说,道德和情欲都出于人类深层的心理需要,整部文明史从审美的角度可以解读为情欲与道德双重追求的抗争史。伦理道德致力于人类群体结构的整合与有序化, 而审美的感性要求则经常突破这秩序,尤其是艺术,常常突入理性禁区。 文明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人的自然情感, 而审美及艺术则以某种虚拟的方式替代性地满足人们的情欲冲动,给我们带来称为审美快感的体验。为了维系文明的整体性,人类社会产生了种种贬抑感性的艺术理论,给予快感以负面的价值,这使得人们常常以渴望与愧疚交织的心情去体验审美的快感。而在艺术的实践方面,艺术家们则创造性地运用了种种策略,以满足人类内在的审美需求,使艺术的感性功能得以延续。
审美活动可以启动和活跃审美主体的心理机能,通过感觉和把握美的形象从而进入美的精神世界。作为内宇宙、内自然的人的精神世界是一个无比丰富和神秘的独立整体, 艺术创造把精神主体内心世界的矛盾斗争、 人的欲望和弱点、 欢乐和追求与外部世界联结起来予以表现,因此司汤达称自己的职业是“人类心灵的观察者”。由于积淀在美感中的历史的、理性的内容十分复杂,我们在审美愉悦中往往并不能确切地表述这种心理感受的确定内容。艺术把人们心中的一种复杂的、微妙的感受表达出来, 甚至深埋心中的苦涩记忆在艺术中都会神奇地改变味道。 艺术欣赏可以帮助我们熟悉、了解生活中各种各样的人,洞察世相蕴含的道理,由此深入到我们的内心世界。艺术家本人的个体实践成为人类的财富,因为这种经验是人类实践的一部分。根据普希金的公式“科学为我们简化瞬间即逝的生活的经验”,那么,艺术能够无限地扩大我们的生活经验。 艺术美的集中性和超越性可以使人体验到自己所难以经历的美,使人的心理时间得以延长,使情感空间更加深广,从而极大地丰富了人的精神生活和情感世界。从宏观上说,从美的角度去感悟世界,感悟人生,审美也是一种掌握世界的方式。
作为社会的主体、生活的主人和万物的尺度,作为美的创造者和欣赏者,我们的审美活动突出地表现为主观上的能动作用和创造功能。高尔基指出,美是各种材料的一种组合,这种组合是人这个匠师所创造出来的一种形式,以唤起人们对他们的创造力的惊奇和自豪。在审美活动中,主体能对整体形象予以深刻地把握,把情感外移到客体中去,使客体的审美内涵得到丰富和扩大。审美主体把自己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不仅通过思维,而且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 与此同时,主体又在发展着自己的本质力量,丰富着人性的内涵,升华人的理想与憧憬。审美活动是人在观念形态上对客体形象进行人化、对象化的创造活动,这种对自己本质力量的肯定是一种审美享受。
恩格斯曾指出,人不仅为生存而斗争,而且为享受、为增加自己的享受而斗争, 并且随时准备为取得高级享受而放弃低级享受的人生原则。享受是有层次的。物质享受是以直接获取和支配客体对象的使用价值为目的的,是种感官的快适感。而审美享受是通过观照客体对象的感性形式,静观品味,获得一种精神的满足和情感的愉悦,是赏心悦目的心灵快感。 精神享受高于物质享受, 而审美享受是精神享受的最高层次。“对世界的审美关系是认识———评价的关系、创造和交流的关系。它还有一个重要的特征———产生最高的享受。 审美享受是非常复杂的现象,它把审美关系的所有方面组成完整的统一体。这既是从感性感知获得的愉悦,又是认识生活现象的兴奋,还是在正确评价生活现象过程中产生的令人满意的公正感。这既是同自己创造可能性的感觉相联、同精神能力自由‘表演’相联的愉悦,又是进入到别人生活中的兴奋。作家乌斯宾斯基很好地确定了审美享受的本质,他写道,美产生‘作为人的幸福’感。 ”
欣赏《思念》带给我们的愉悦欢乐来自于人与对象之间的一种精神联系即审美的关系, 来自于人与对象之间以满足审美需要为目的的一种实践活动即鉴赏活动。热爱生活,品味生活,是审美的宗旨。生活因为有了欣赏而变得富有诗意,更加美丽。我们在知、意之外还有情,我们在真、善之外还要美。 美不是点缀,不是时尚,是我们心灵世界的需要。无疑,这是需要深入研究的。
二、审美鉴赏问题的提出
从整个文化的发展进程来看, 对审美鉴赏的研究是一个薄弱环节。 20 世纪 60 年代在德国兴起的接受美学,表明了人们对于审美鉴赏活动的重视和关注, 审美鉴赏作为一种审美再创造活动受到了人们的普遍承认和肯定。
按照一般的理解,“审美:领会事物或艺术品的美”
。 审美的“审”,即以我们的生理心理感官去观照、判断、感悟,审美的“美”是“审”的对象,指现实事物和艺术品的美学属性。 “领会”即主体的美感心理。 “审美”二字表现了审美建构中主客体的对应关系。
审美分为两个层次,一般而言是欣赏,也就是“享受美好的事物,领略其中的趣味”
。 而鉴赏,指“鉴定和欣赏(艺术品、文物等)”
。 除了特指艺术作品外,其中包含着鉴定、鉴识、鉴别的意思,隐含着辨别并确定事物的真伪、优劣的意思。 所以鉴赏一般指艺术鉴赏。
欣赏和鉴赏并无本质区别,我们之所以称为《鉴赏美学》,简言之,就是在兼顾社会美和自然美的同时,以艺术美作为主要的鉴赏对象,对培养提高审美鉴赏力所进行的美学探讨。
作为一种高级复杂的精神活动,审美鉴赏有着种种深层的心理动因。 在具体探讨审美鉴赏问题之前,先简要梳理一下我们的思路:
人是“万物之灵”,这“灵”就在于人是有意识、能思维的生命体,这是人的本质。 人的本质指对人性的本质规定,就是指人之所以为人,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特征。在人类发生史上,人脱离动物的特征是意识,人的物种的特性就在于他的活动是有意识的,只有在人身上,“自然界达到了自我意识”
。 因而人的本质是具有意识这种心理功能。 工具的制造和语言的出现,标志着人类理性思维活动的开始,心理意识开始成熟和完善,人类确立了自我意识,即“类的意识”。意识,就是意识到的存在,它包含着相关的两个方面:第一,是意识到外部对象的存在,即关于对象的意识;第二,是意识到反映主体自身的存在,即主体的自我意识。 二者相互联系、制约,互为条件、中介。 这就使人类的活动既能意识到对象,也能意识到自身,能把自我的存在与对象的关系联系起来思考。 “动物是和它的生命活动直接同一的。 它没有自己和自己生命活动之间的区别。它就是这种生命活动。人则把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所以,“有意识的生命活动直接把人跟动物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
。 人的行为成为有目的的自由活动,在行为过程中,人们能进行自觉的调节和控制,具有活动的目的,并努力实现预期的目的,改变对象,使其成为符合人的目的的对象。 人有意识,能思维,自由创造使人具有能动性,确立了人的主体地位。人类形成和发展了能够从所创造的对象世界中肯定自我的能力,即主体性,人的主体性即人作为活动主体的质的规定性、特有属性,也就是作为实践力量所集中表现的精神思维属性和自由创造能力。
人类的自我意识产生了主体客体之分,主体和客体是用以说明人的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一对哲学范畴。 主体是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承担者。客体是客观的现实存在物,是同主体活动有功能联系的主体活动具体指向的对象。 所谓客体,是相对于人的活动而言,从外部世界中以某种标准尺度划分出来的某方面的对象、某一部分。主体和客体是对立统一互相依存的,离开客体无所谓主体,离开主体也无所谓客体。
人类与客观世界发生和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复杂关系。 从主体来说,人们时时处处地与现实世界发生着各种联系。 作为高级生命,人类不仅有肉体的需要,而且还有精神的需要;不仅与现实有着种种物质上的联系,而且发生着种种精神上的联系。 从客体来说,客观现实本身是无比丰富复杂的,具有多方面的价值和属性。外部世界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条件,不仅具有满足人的物质需要的属性,而且具有满足人的精神需要的属性。人在改变外界自然物形态的同时,也改变着作为自然物的人自身,如脑的进化。 通过有意识地认识和改造着人类自身,使动物式的人逐渐变成社会文化人。 人类自身的本质力量不断得到丰富和完善,不断地拓展着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领域,这是一个主体客体双向人化的过程。
人类的活动可分为物质活动与精神活动,或称之为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 作为人类生活的两个方面也可以说是对于对象的两种把握方式,即物质生活是对于对象的物质性把握方式,而精神生活则是对于对象的精神性把握方式。作为有机的生命体,人类最基本的生命活动就是从外界获得物质补充的活动,即生产劳动,这种满足人的物质需要的手段即通常所说的谋生的手段。精神生活必然是以物质生活为基础的,不能脱离物质生活而纯粹地去追求自己的目标, 而且人们的精神活动也总是借助于一定的物质过程才能实现。但另一方面,精神生活也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物质生活存在的形式。在被物质生活所限定的范围内,在这一可供选择的可能性范围内, 精神活动以其所设拟的理想世界为范导而做出的选择决定着物质生活的实现方式, 使得人的生活不仅自觉化而且意义化。
人与现实的精神关系具有不同的侧面,因而人类的精神生活也具有多种形式。 但就其基本样式而言,则有三类,即指向外部世界的理论生活、指向人类自身的道德生活和指向二者综合的理想的审美生活。简称为求真、向善和爱美。 这三种精神活动是三种本质力量的表现。 人的本质力量指由人的本质所决定的,并且由此而形成、发展并具体表现出来的人的基本的属性、能力。 所谓人的自由自觉性、社会关系的总和及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 是由人的本质所形成的人的本质力量在生活中的表现。主体的本质力量是人和外界长期相互作用的产物,是社会历史在个体中的具体积淀。
三、鉴赏美学的研究对象
现在,让我们来集中审视一下审美关系。
当人在自我意识的发展中开始追求精神价值的时候,就将满足实用需要的对象及其形式作为一种可供观赏的对象, 使对象世界成为自己本质力量的自我确证,这就使人在求真向善之外又有了爱美之心,这是人类所独具的超越性需要。 审美活动是以审美需要为动因和根据的一种精神实践活动,对对象进行审美观照时所获得的审美愉悦,是审美意识的诞生标志, 这种特殊的感觉体验在人与现实之间就建立起一种超越实用关系的审美的关系。
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人对现实的精神联系的一种自由欣赏的关系,主体与客体、个体与整体、有限与无限的沟通,可以使审美者走出自我,与自然、与他人、与社会融为一体,进入忘我的境界。 是人的一种自由、一种超越,是生产实践活动的必然延伸。 “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 ”
审美也是人对世界的一种认识和体验,是从另一角度审视人和人生的本质,从而对世界的一种精神把握。审美关系同人与现实的认识关系、伦理关系等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渗透于人类求真、向善的关系之中,渗透于生活的所有领域。 艺术是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的集中体现。 因而,人类精神活动的审美生活也被称之为艺术生活。
审美的主体和客体都是在人类审美的历史中生成的。 人类社会实践产生了审美的需要, 沟通了人与客体的审美联系, 锻炼了人类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使人从审美上感悟客体,改造客体,在社会推动力和心理推动力的作用下, 由实践的主体、 认识的主体演化成为审美的主体。作为审美主体的对应物,审美对象适应着并且制约着特定的审美主体。主体又发挥着能动性,不断发现、改造客体,使审美对象具有人的社会的内容,渗透进人的思想、情感、意志、智慧,确证人的本质力量。在能动的审美活动实践中, 人类发展成为具有审美能力和审美意识的审美主体,客体成为审美对象。
人的审美意识作为审美客体的主观映象和主观判断,以及在对这些映象和判断加工基础上所建立起来的审美观念, 从根本上都是主客体交互作用的产物。审美对象创造出审美主体,审美主体创造出审美对象。美感就是发生在这种主客体交互作用的联系上,就是主客体之间多种要素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中,美作为一种价值形态,体现在客体形象上就是广义的美,而体现在人这个主体意识上就是美感,即审美意识。美感是精神需要得到满足时产生的愉快的心理感受与体验。 随着人的自觉理性的不断增强,逐步形成具有一定意向的心理欲望,形成具有明确目的性的审美的自觉追求。
至此,我们的面前便展开了这样的一幅图画:审美鉴赏作为一种哲学现象, 我们需要从审美对象的内容与形式的对立统一中去剖析它的构成, 从艺术创作与艺术接受的矛盾运动中去研究艺术鉴赏的价值和功能。 审美鉴赏作为一种艺术学现象,我们还需研究它的审美构成,不同审美体裁的不同审美特征及其存在依据, 研究它在审美创作和审美欣赏过程中的中介作用。审美鉴赏作为一种社会学现象,我们需要研究一定的艺术形态与一定的时代、社会、民族和阶级的思想、理想及趣味的对应性质,考察其社会价值与功能,对整个社会精神消费需求的满足和社会精神需要对它的影响,以及审美鉴赏对新生的、高层次的消费需要的能动性创造。审美鉴赏作为一种心理学现象,我们除了对欣赏主体的心理因素、 欣赏过程中的心理状态特征进行相对独立的心理分析外,还要考虑与此相关的鉴赏对象的形象、情感、媒介、体裁等方面的因素。以上诸种因素又不是一种简单相加的关系,我们还必须将这些交叉关系放到整个的审美鉴赏过程中加以考察, 从这个动态的全过程中去加深审美鉴赏活动的认识, 并进而探讨整个审美鉴赏流程内部结构的规律性。
世界是流动的物质,对于审美鉴赏活动也要从运动、变化、产生和消失中去认识,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审美鉴赏活动是各种因素彼此联系、相互作用的交织体, 对于其中任何一点的认识都必须从各种关系中加以理解,而不能把它们切割成独立的碎块。 单纯地从一个角度的考察,就无法充分地掌握研究对象的特点和规律。从对事物的总体把握而言,我们不能把事物当成是可以逐个地分别地加以考察研究的对象, 但也正是为了对审美鉴赏的多种属性获得一种总体性认识, 我们又不得不把各个部分从自然的或历史的联系中抽取出来,研究它们的特性,进而获得全局性的认识和把握。 分解研究作为基本的研究方法和叙述方法是第一步的基础的必要的工作, 因为没有局部的个性的认识也就无法达到整体的共性的认识。
就审美活动来说,一方面是客体提供的审美要素,另一方面是主体所具备的主观条件。 “对象如何对他说来成为他的对象,这取决于对象的性质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本质力量的性质。 ”
因而,在整体认识的基础上,我们的关注中心是客体的美学属性和主体的基本素质。
首先来看欣赏客体。
人在依赖自然和社会的同时又力图能动地创新发展,在对于自身以及人与外物的交往活动中, 产生了种种的认识评价和心理精神的需要,于是,人的思维中便有了“对象性”的性质。 人的主体性在自然界得到了对象化,也就是自然界的人化。 “在社会中对人说来到处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现实,成为人的现实,因而成为人自己的本质力量的现实,一切对象对他说来也就成为他自身的对象化, 成为确证和实现他的个性的对象,成为他的对象,而这就是说,对象成了他自身。 ”
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于物中,从而成为人对对象的占有。
“自然的人化”指人类通过劳动实践,来调整、改造自然同人类之间对立、异己的关系。 即经由社会实践而达到规律与目的的统一,从而使自然与人的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 “人化的自然”指由人的本质力量所创造并为社会的人所占有的对象世界。人类通过实践活动,创造了一个不断被认识、 改造的第二自然, 并以这个对象世界确证了人的类本质。自然的人化与人化的自然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自然不仅是人类的生产对象、生活对象和认识对象,也就成为了人的审美对象,可以与人形成审美关系,对人具有了审美的意义和价值。
审美客体以各种方式引导、规范着审美主体。 “某些以特殊方式形成的实在对象构成了审美知觉的起点, 构成了某些审美对象赖以形成的基础,一种知觉主体采取的恰当态度的基础。 ”
审美客体的特质大致上规定着主体审美的基础、起点和方向,主体任意地、不受丝毫制约地超越客体的情况是不存在的。
很难求得概率极小的这样的情景: 在我们的身心感到疲惫的时候,有一只善解人意的蝴蝶飞进窗口,来引发我们的情思。 自然美和社会美以其芜杂分散和易于消逝的种种缺憾, 都不可能随时随地地为我所用。 黑格尔说:“自然界事物只是直接的,一次的,而人作为心灵却复现他自己,因为他首先作为自然物而存在,其次他还为自己而存在,观照自己,认识自己,思考自己,只是通过这种自为的存在,人才是心灵。”
于是,在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中最集中、最强烈的艺术之美就具有了独特的价值。
其次再说欣赏主体。
当人产生自我意识时,开始认识自我、感受对象。 在温饱之后的闲暇状态、尤其是由于思维能力的发展所形成的心理闲暇状态下,对象世界的那种使人怡情悦性的宜人属性便使人产生适宜的审美快感。 从主体的角度讲,这种人化包括感官的人化与心理的人化。在长期的生产实践活动中,人类改造了自身的生理结构,使自然的感官感觉变成区别于动物的人的感官感觉,感受音乐的耳朵、感受形式美的眼睛,简言之,那些能感受人的快乐和确证自己是属人的本质力量的感觉, 就产生出来发展起来。感觉的人化不仅是生物进化的结果,从根本上讲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 社会的人的感觉就使“人不仅通过思维,而且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
。 感觉的人化也就是审美感觉、审美能力及审美意识的产生形成的主观条件。 心理结构的人化是伴随着感官的人化在劳动中同时发生的。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逐渐独立的审美活动不断通过心理的积淀、建构而完善。 以此为出发点,我们探讨审美主体所应具备的基本条件,探讨主体感受、体验、鉴别、评判和再创造的审美心理活动过程。 从相关因素探讨综合效应,包括时代与传统的变化,民族与世界的融合,个体与社会的冲突,等等。
在审美活动的相关因素中, 对社会群体审美心理产生巨大影响的是社会的变化,因此,我们的研究要关注当下,关注中国的特殊国情。
中国社会在 20 世纪经历了太多的战乱、动乱与贫困,人民内心深处极端地渴望安定、富裕。直到 1976 年粉碎“四人帮”,在社会生活中取消了政治运动,人民的温饱问题被摆到了桌面上,社会运行才转入了正常轨道。 如果说,人们在阶级斗争时的表现是被迫的,那么在经济斗争中所焕发出来的热情就是自愿的、积极的,社会的急转弯使人们的心灵世界摇摆不定,“十年浩劫”还有着疯狂病态的后遗症,物质并没有带着诗意的微笑降临在我们的面前,而是以恶魔般的力量扫荡着我们的心灵世界,在我们的生活中,物质日益丰富而情感世界却日渐冷落。 当中国人终于不为“闲时吃稀,忙时吃干”而伤脑筋,吃饱了穿暖了,住进了新房的时候,心灵世界开始复苏,遗憾的是因为文化素质的低下,使娱乐活动迅速堕落为“愚乐”,商业利益像台风登陆一般裹挟着流行文化,把审美欣赏吹得七零八落,甚至心中存留的一些至真、至善、至美的东西也被连根拔起,社会主义荣辱观提出的现实依据即在于此。 因此,探讨当代中国流行文化的成因、现状及其欣赏,就具有了现实的和历史的意义。
作为一种高级的精神活动,审美鉴赏也就是审美价值的接受和实现。通过审美鉴赏,作为社会精神财富的审美价值转化为每个人的精神力量,从而具体地实现出来。 因此,审美鉴赏也是审美价值发挥社会作用的根本途径。 “只有作为一种审美现象,人生和世界才显得是有充足理由的。 ”
杜夫海纳说:“美并不象任何刺激物那样生产刺激,它只是产生启示,它调动整个心灵,使它自由自在。”
审美鉴赏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情感内涵,使我们于愉耳悦目、赏心怡神之中,不知不觉地得到思想、道德、情操的教益。 审美鉴赏活动虽然诉诸对象的感性存在,但最终在主体自身内实现一种飞跃。通过对审美境界的追求,以满足愉悦感的心灵化及自由感的对象化,因而,审美鉴赏是一种陶养心性,促使人全面发展的改造自身的特殊方式。同时,审美鉴赏也是人从精神上把握世界的特殊方式,指引我们去参悟人生的意义。
对社会、自然、艺术的审美体验是鉴赏美学的立足之本。 审美地对待生活,诗意地面对人生是鉴赏美学的根本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