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儒家代表人物及其学说
(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朱熹/王阳明)
孔 子
孔子其人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夏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及最主要的代表人物,被奉为宗师,尊称为“至圣”,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孔子贵族出身,祖上是殷商王室后裔,父亲叔梁纥是陬邑大夫。相传,叔梁纥六十六岁与不满二十岁的颜徵在结婚生下孔丘。孔子三岁丧父,早年清贫可怜,但志在为学、向往仕途,在十五岁时,确立了自己求学的愿望,“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孔子十七岁时母亲离世,他合葬了父亲母亲后,更加发愤于学。孔子关心时事、常有见解,终得转机,二十岁左右初为委吏管理仓库,又改作乘田管理畜牧。孔子善于学习,逐渐精通六艺,即礼(礼仪)、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书(识字)、数(计算),向孔子求学者日多,孔子便开办私人学校,注重因材施教,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不问求学者的出身而一律平等授教),推动了中国古代私学的发展,孔子的名声也日益远扬,孔子随之不断结识名人名士,三十岁左右有所成就。
孔子主张“学而优则仕”,自己也渴望仕途,渴望将自己的政治学说和理想推而广之。孔子开设私塾之后几年正值鲁国内乱,他到齐国,见齐景公,向齐景公提出了自己的“正名”主张,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其核心学说就是“礼”,强调社会秩序,通过伦常关系、等级名分的明确,达到社会稳定的结果。这一主张虽然深受齐景公肯定,但却受到齐相晏婴质疑,没有从根本上被采纳,孔子之后又辗转回鲁。公元前504年,鲁国季氏执掌权力过大,40多岁的孔子退隐整理《诗》《书》《礼》《乐》等书,后被季氏重用升为小司空,后又升为大司寇。但季氏的专权和昏聩,使得孔子与之不和。孔子55岁起,离开鲁国,周游列国诸如卫、宋、郑、陈、蔡、楚,推广学说,寻找出路,渴望维护周礼,扭转礼崩乐坏的局面,其间的艰难困窘与思想智慧一并成为了后世的传说。但春秋争霸与存亡的时代背景下,孔子的主张得不到根本的采纳。孔子直到六十八岁时,才因其弟子之功而被迎回鲁国,继续从教与整理典籍,整理的《诗》《书》《礼》《易》《乐》和删订的《春秋》成为重要的经典,对古代哲学、史学、文学而言都是重要的文献资料。然而孔子面对亲人弟子的死去,老之将至,患病不愈,于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泰山崩塌般离世。
孔子的学说
孔子的学说也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主要是“礼”和“仁”。“礼”即“复礼”,主张恢复周朝礼法,即强调社会有序。“仁”即“爱人之心”,做人和为官者尤其是统治者要具有的道德标准。“礼”和“仁”的本质又有相通之处,都强调伦常关系、伦理准则。在此核心基础上,孔子学说思想有许多纵横的延伸,真正的博大精深,从孔子所整理的书籍可以见出,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可以见出,从《论语》中的具体语句内容更可以见出。
代表作《论语》
《论语》首创了“语录体”,是春秋时期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包括上论十篇和下论十篇,共二十篇,四百九十二章,仅一万五千多字,微言大义,比较集中地呈现出孔子的圣贤思想,刻画出孔子风采,也展现了孔子若干弟子的不同形象。短短的《论语》,或记录孔子自己所说的话,或记录孔子和弟子的对话,聊聊数语间,包含了治国安邦、修养身心、为人处世、治学育人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包含了可以无限挖掘的深刻奥义,是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的精髓代表。
孟 子
孟子其人
孟子(约前372—约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鲁国邹(今山东省邹城市)人。是孔子之孙孔伋(子思)的再传弟子,是儒家学派重要的代表人物,被后世封为“亚圣公”,尊称为“亚圣”,与孔子并称“孔孟”,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相传孟子是鲁国姬姓贵族公子庆父的后裔,但与孔子相似,也是幼年丧父,家境贫困。他十五六岁时师从于孔伋的学生,立志发奋,后来,求学、教书、游说列国诸侯、推行政治主张,形成孟子主要的人生轨迹,但孟子的仁政思想没有被真正的采纳和实行。晚年,孟子退居讲学,与其弟子著书立说,序《诗》《书》,作《孟子》,成为又一座思想高峰。
孟子的学说
孟子的思想学说在孔子的基础上,发展出“仁政”和“义”两个核心,又提出了重要的“性善论”的思想主张,这些都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
孟子的“仁政”从根源上说与孔子的“仁”相通,但又比“仁”更具体更有针对性,明确针对统治者,明确指向孟子所生活的战国诸侯混战、穷兵黩武的时代。孟子所生活的战国时期比孔子所生活的春秋时期更加无序,对此,孟子强烈主张仁政、极力反对暴政,恰恰彰显了孟子作为儒家代表的仁爱之心。而且,孟子不单单具有仁爱之心,更有系统的学说,强调用“仁、义、礼、智、信”教化百姓,强调用温和的方式求得社会的稳定,强调用仁政得到百姓拥戴最后赢得天下。其中,孟子多次向齐宣王推广“仁政”学说时就强调,治理百姓的事情非常重要不可轻视,百姓没能安居乐业就不可能有坚定的道德观念,百姓没有坚定的道德观念就不可能有正确的行为,百姓没有正确的行为就会失去方向,危害社会,不利于统治者的统治。孟子还强调实行仁政,天下的百姓就像水向低处流淌一样争相归附,那么不用兵甲就可以得到天下了。表面上看,孟子的主张是为统治者得到天下和统治天下提出的,实则不然,孟子与孔子相似,都是站在一个极高的视角,心怀大爱,从社稷苍生出发,希望社会稳定有序,希望百姓安居乐业,至于哪个君王得到天下,其实是无所谓的。这也正是孔子与孟子分别周游列国推广学说,并非执著效力于一国国君的重要原因。
孟子的“义”的思想,是基于孔子强调的伦理准则。孟子发挥了孔子的伦理学说,强调仁、义并举。如果说“仁政”是针对统治者提出的,“义”则是向君臣民共同提出的,也就是君王要有君王的“道义”,臣子要有臣子的“道义”,任何人都有作为人的“道义”。君王的“道义”就是“仁政”,所谓“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统治者要施“仁政”,对于君王而言,“义”即“王道”而非“霸道”。臣民要有臣民的“道义”,要忠心不二,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义”就是做人正确的标准和道理。
代表作《孟子》
《孟子》秉持了《论语》的“语录体”,是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和再传弟子编撰而成的。《孟子》现存七篇,共二百八十六章,仅三万五千多字,记录了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言行、活动,呈现出孟子游说诸侯、与其他流派思想的争锋以及孟子对弟子的言传身教等内容,主要集中反映了孟子的言论和思想,是研究儒家思想非常重要的典籍。不论是孟子简短的言行,还是孟子政治活动的简要记叙,抑或孟子言语中对思想观点的阐述,都包含了丰富的意义,值得认真阅读。
荀 子
荀子其人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荀子曾到齐国游学,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荀子后来又到了楚国,楚国春申君任命他做兰陵县令。后来春申君死了,荀子的兰陵县令一职也就废掉了。荀子的学生出名人,战国末期两位著名思想家、政治家韩非、李斯都出自荀子门下。但因韩非、李斯都是法家代表人物,所以,荀子的学说主张也是有争议的。但荀子本人对诸子各家都有所吸收和批评的同时,最推崇的是孔子的思想,以儒家自居,所以,荀子一般被归为儒家的代表人物。
荀子的学说
荀子见解非常独特,在儒家思想中可谓自成一说。正因为他继承孔子学说的同时又批判性地吸收了诸子各家的理论主张,所以,形成了一些有特色的自然观、道德观、历史观。荀子重视自然规律,反对鬼神天命说,认为自然运行法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即“天道自然”“天行有常”的思想,这一点有取于道家的“天”“天道”“天命”的自然观成分,但荀子的着眼点没有停留在自然主义,而是重在“明于天人之分”,即天和人各有各自的规律和职责,从而凸显出荀子自己的“人道”学说,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认为天没有制服人的力量,人的力量可以制服天,人可以“治天命”“裁万物”“骋能而化之”,也就是人可以利用自然规律为人服务。可见,荀子的思想糅合了道家和儒家的思想,从自然到人力环环相扣。
与孟子的主张相比最大的不同点在于,孟子主张“性善论”,荀子主张“性恶论”。但荀子的深刻性体现在并非停留在消极地认识人的本性恶,而是从人的本性即自然生存欲求的角度,进而指出“化性起伪”的主张,即强调教化、重视礼法,强调通过道德教化逐渐去除人性中的“恶”,主张通过礼法赏罚制度(法家的主要思想主张)来维持社会秩序。虽然“性恶论”与孔孟主张不同,但人性本恶需要教化改变,通过教化让人向善,从而让社会有序,这个根本目的与孔子渴望恢复周礼、社会有序和孟子主张仁政爱民、社会有序是殊途同归的。这也可见出荀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另外,荀子也和孔子一样强调“正名”,只是荀子在此基础上发展提出了“制名以指实”的思想,强化伦理关系的同时又强调了各行各业各种身份的称谓和名实对应的原则。
荀子思想独特而所涉广泛,既有自然、人伦方面,也有政治、教育方面。此外,荀子还在经济方面主张强本节用,开源节流,这点与墨家思想有相通之处,也是对社会非常有益的主张。
代表作《荀子》
《荀子》是荀子所写的融通中国古代儒、法、道、墨等各家学术思想的著作。《荀子》以严谨的结构、透彻的论述、生动的语言,对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各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与《论语》《孟子》的语录体不同,《荀子》不是通过简单记录言行和对话用微言体现思想,而是针对自己提出的主张进行较详尽的阐述,是趋于成熟的说理文。如有可能,可以读背一些《荀子》中的名篇,感受其思想主张的同时也感受生动的语言和严谨的逻辑。
董仲舒
董仲舒其人
董仲舒(前179—前104),广川郡(今河北广川)人,汉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因其深通儒家思想,有自己系统的学说主张,招生讲学中宣扬儒家经典,更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所以,董仲舒是儒家重要的代表人物。
董仲舒出生在大地主家庭,从小深受家中丰富藏书熏染,聪颖好学、博闻强识,在诸子各家的学说中,董仲舒格外青睐儒家思想,30岁左右开始招收大量学生,倾心传授儒家经典,名声日重。董仲舒在汉景帝时被授以博士(秦汉时的博士是一种官职,负责掌管书籍、文典、史事,或因其学术技艺上有所精通而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到汉武帝即位时,董仲舒被推荐参加策问,汉武帝连续进行了三次策问。董仲舒在对策中针对巩固统治的根本道理、治理国家的政术、天人感应的问题进行了很好的阐述,尤其是详尽阐述了天人感应,论述了神权和军权的关系,并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这就是有名的《天人三策》。董仲舒得到汉武帝的赏识重视,被任为江都国相。在江都,董仲舒受到易王刘非的尊重。董仲舒从天下一统的大局出发,规劝刘非行仁,在任易王相的六年内,始终着眼于汉代的千秋大业,主张儒家的“仁”。后来,他因奏章内容触怒汉武帝,险些招致杀身之祸,虽被赦免斩首,却被罢免了江都国相的官职,董仲舒便重新传道讲学。大约在十年后,董仲舒被推荐为胶西王刘端的国相,但四年后,董仲舒便以老病为由辞职回家,全身心投入到读书、著书中,直至病死家中,承载着伟大的思想走完了一生。
董仲舒的学说
董仲舒提出“大一统”的主张,强调政治统治的统一,也强调思想的统一,认为这是长治久安的必要做法,也正因此,建议汉武帝独尊儒术,将儒学作为正统思想,作为封建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在儒家思想中,董仲舒也非常重视“仁”,但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从天人感应的角度来阐释,统治者需要行“仁”,认为如若不仁,天将降灾。所以,董仲舒强调的“仁”“德治”和孟子的“仁政”有相似之处,又有所不同。孟子强调仁政得民心,董仲舒强调仁政得天佑,但本质一致,都希望统治者正确的做法赢得国泰民安。
董仲舒的著述很多,《春秋繁露》《天人三策》是其代表作品。
朱 熹
朱熹其人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侨寓建阳(今属福建),是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
朱熹少年便好学,十九岁进士及第后,曾在福建、江西、浙江、湖南等地任地方官。为官期间,上书主战、反佛重儒、陈说任贤、主张修政,发粮赈灾、关心民生,尽心尽责。此外,朱熹一生都在著书、讲学。他建了寒泉精舍,为母守墓六年间潜心著述,又曾重修白鹿洞书院,建武夷精舍、漳州州学,修复岳麓书院等,晚年在建阳考亭建竹林精舍。著书立说、传道讲学是朱熹生命中重要的内容,以至于晚年在“庆元党禁”中受到异己倾轧、被疾病困扰的情况下,他更加珍惜有限的生命来整理残篇,直至去世前一天仍在书稿前,成为朱熹一生浓墨重彩的收笔。朱熹死后,被追封官爵、追赠谥号,人虽逝,著作和思想永存。
朱熹的学说
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所谓“理学”,又称“道学”,是宋朝以后逐渐兴起的,也是宋朝以后的新儒学,是以研究儒家经典的义理为宗旨的学说,代表人物以程颐、程颢、朱熹为首,所以又称为“程朱理学”。朱熹继承了程颢、程颐的思想,又吸收了周敦颐的太极说、张载的气本论以及佛教、道教的一些思想,完善和发展了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形成了相对完整的思想体系。朱熹认为,“理”为主为先,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事物的规律,是第一性的;“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这一思想体系中的“理”就是“太极”,是万物之理的总和的理。进而,朱熹认为理依气而生物,一气分二气,生物动静不息,动为阳,静为阴,事物变化无穷,运动和静止无限连续,即具有辩证色彩的“动静”论。朱熹从自然万物的理出发,又继承程颐的“格物穷理”思想,提出了“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事故”的主张,对人世认识领域提出了“圣人”之道。但朱熹在继承张载的人性有“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的基础上,从“气”与“理”的角度,形成人性二元论,进而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提出的“存天理,灭人欲”又难免显得狭隘苛刻。朱熹把“三纲五常”说成万古不变的“天理”,要求人们克制“私欲”以服从“天理”,这虽然在后来成为统治阶级的工具发挥着作用,但毕竟是消极、不符合人性。尽管朱熹的思想主张中有些许瑕疵,但他对自然气理的认识,对人世道德的思考,对知行教育的倡导,对经典的注解整理,都可以让朱熹高大的形象镌刻在儒家名谱之上。
朱熹精心编纂的《四书集注》是后世学习的重要内容,甚至是明清两代科举考试的内容,也是我们现在研究儒家的重要内容。所谓“四书”是《论语》《孟子》和《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只是,朱熹把《大学》《中庸》两篇单独拿出,与《论语》《孟子》一起编定并进行注解,称为《四书集注》。除此而外,朱熹整理和撰写的著述繁多,共有六百卷左右。如感兴趣,可以通过《宋史·朱熹传》进行了解。
王阳明
王阳明其人
王阳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余姚(今属浙江)人。因其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一般称他为阳明先生,所以,王守仁通常被称为王阳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
王阳明从小志向不凡,不重科考中第而重读书成圣贤。十几岁就关心国家大事,渴望学好兵法报效国家,十五岁就上书皇帝献策平定反贼。十七岁听娄谅讲授“格物致知”之学后便致力于此,失败后对此有所怀疑。科考不顺,考中之后为官又不顺,但王阳明被贬来到贵州龙场,却在那里研究《大学》,慢慢开悟,又根据风俗开化当地人,深受爱戴。王阳明四十六岁受到兵部尚书王琼推荐,被提拔重用,继而他便运用各种兵术荡平攻向南康、赣州的反贼。这次平定江西成为后世传说的神话。接着,又平定宁王朱宸濠的叛乱,再造神话。王阳明日益被赏识,但他在五十四岁时辞官还乡讲学,五十五岁时又逢卢苏、王受造反,王阳明受诏担任两广总督巡抚,很快平定了这场叛乱。但平定叛乱后,王阳明肺病加重,在回乡的途中病逝。
王阳明的学说
王阳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心学作为儒学的一个学派,最早可追溯自孟子,由王阳明发展而来。王阳明继承陆九渊强调的“心即是理”的思想,反对程朱的“格物致知”。王阳明认为事理无穷无尽,格之则未免烦累,所以他提倡“致良知”,即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也就是说,“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这是对前人批判性的发展。而在知行关系上,王阳明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明确提出“知行合一”。
王阳明著有《大学问》《传习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