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家代表人物及其学说
(老子/庄子/《淮南子》)
老 子
老子其人
老子(约前571— 前471),公认的道家学派创始人,其身世没有定论,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了三种说法:其一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省鹿邑县)人,曾担任周室管理藏书的官职,因见周德日衰,退隐西游,不知所终,作有《老子》;其二老子是老莱子,也是楚国人,与孔子同时,曾著书十五篇,用来宣传道家思想;其三老子是太史儋,生活在孔子死后一百多年的时间里。
老子的学说
老子的核心学说基本都体现在《老子》一书中,初次提出系统的宇宙观,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等,其中老子最重要的思想主张是道法自然。
“道”是道家思想的核心,道家常用“一”“恒”等概念指代,是指天地万物的本质及其自然循环的规律,强调自然界万物处于运动变化之中,“道”是其基本法则。不仅如此,“道”也是万事万物的本源,无处不在无处不有。
老子所说的“自然”并非自然界,而是自然而然,即天然,所以又经常用“天”来代替。道家认为,不但万事万物都是自然而然生成的,就是万物本身也按自然而然的规律运动变化,如果人为干预,就会破坏这种自然而然的状态。
道家认为“道”是万物的根本,而万物都按自己的天性自然而然变化,所以大道本身也按自然而然的规律变化,即“道法自然”。
代表作《老子》
《老子》又称《道德经》《道德真经》等,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也是道家思想产生的标志性著作,分“道”“德”两篇八十一章共五千言。
《老子》是老子试图建立的一个囊括宇宙万物理论的载体。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即一切事物都遵循这样的道。“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
《老子》体现着朴素的辩证法,如认为事物本身的内部不是单一的、静止的,而是相对复杂和变化的;一切事物本身即是阴阳的统一体,均具有正反两面,并能由对立而转化,如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相互对立的事物间也会互相转化,即阴阳转化。
《老子》明确“无为”与“有为”的关系,“无为”并不是以“无为”为目的,而是以“有为”为目的。如果遵循“道”,“无为”会产生“有为”,但不遵循道,刻意“有为”,徒劳无益,可能还有害,因此要顺其自然。
所以,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将《老子》的主旨归结为“道法自然,无为自化”。
庄 子
庄子其人
庄子(前369—前286),名周,字子休,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先祖宋戴公是宋国第十一代国君,可以说庄子是宋国的公室后代,出身高贵。但庄子无意进取仕途,虽然与梁惠王、齐宣王、楚威王等同时期,可以凭借才学谋得高位,但庄子生平只做过地方漆园吏而且时间不长。庄子游历多国,对各学派思想都有研究,学问渊博深厚,深受推崇,楚威王就曾派使者携厚礼相请,但庄子崇尚自由、主张无用之用,所以用寓言故事委婉地拒绝了楚威王的聘请。庄子看到战国诸侯混战的局面,越发厌恶仕途,辞官隐居,潜心研究,著书立说。庄子代表作品为《庄子》。庄子成为老子之后道家理论重要的继承者和开创者,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的学说
庄子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
与老子相同的是思想学说中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肯定事物变化,强调对立转化,崇尚“道”,主张顺其自然,主张无为,思辨“无用”与“有用”的转化关系。
对老子的学说思想进一步明确或延伸的是在“道”的理解方面,认为“道”是超越时空的无限本体,生于天地万物而又无所不包无所不在,本质上是虚无;价值观方面,提倡有用不如无用,大无用就是有用,“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的“追求自由”,也就是放得下、不在乎的旷达处世观;政治方面,对老子的“无为”思想有所发展,不是提倡随波逐流或冷眼旁观的消极无为,也不是从个体出发的无为,而是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摒弃一切文化知识和工具机心的“无为而治”,强调宽刑简政、休养生息、官无为而民自化、上无为而下有为、有所为有所不为等,是非常智慧的治国大道;宇宙观和精神境界方面,认为宇宙万物都是平等的,是绝对的“齐”,反对有所崇尚,反对差别和等级,认为“天”与“人”也是相平等对立的两个概念,“天”代表自然,而“人”代表人为,庄子主张顺从天道、反对人为,心灵不被外物拖累,从而与天地相通、天人合一,做到齐物忘我,达到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逍遥”的境界。
代表作《庄子》
《庄子》又名《南华经》,是战国中期思想家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的道家代表作。原有五十二篇,现通行本为郭象本,仅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杂篇”三个部分,一般认为“内篇”的七篇文字是庄子所写,“外篇”十五篇是庄子的弟子们所写,反映的是庄子真实的思想;“杂篇”十一篇相对复杂,应当是庄子学派后学或者后来学者所写。
《庄子》是庄子继承并发展老子思想的集中体现。书中以寓言故事为主要的呈现形式,构成了饱含哲理的形象世界,体现出庄子尊重天性、清静无为、逍遥无恃、天人合一、无为而治、追求自由等主张。
道学大成之作《淮南子》
《淮南子》的命名
《淮南子》是刘安及其门客集体编写的一部哲学著作,所以《淮南子》又名《刘安子》。刘安的父亲刘长是汉高祖的庶子,被封为淮南王,刘安作为长子承袭父爵,也称为淮南王,所以这部著作称为《淮南子》。刘安是皇室贵族中学术修养深厚之人,所带领编写的《淮南子》范围广泛、内容丰富、道理宏大,所以这本书又名《淮南鸿烈》,“鸿”是广大之意,“烈”是光明之意。
《淮南子》的内容
《淮南子》原书内篇二十一卷,中篇八卷,外篇三十三卷,至今存世的只有内篇,也就是现在的《淮南子》二十一篇。此书以道家思想为主,糅合了儒、墨、法和阴阳等家思想,但主要的思想宗旨属于道家,也是黄老之学(“黄”指黄帝,“老”指老子,黄老学派是以黄帝为依托,发扬老子思想的一个学派。汉初黄老之学将道家的“无为而治”由理论推向实践,对当时的社会稳定和发展起了积极作用)的代表作。
《淮南子》继承并发展了先秦道家的思想。在宇宙观方面,《淮南子》认为“道”是物质的道,强调“物有道”,有明确的唯物主义色彩。在政治和价值观方面,明确了“无为而治”不是无所作为,而是因势利导的主动行为,显得更积极。在黄老思想方面,《淮南子》意义重大,道家“老庄”“黄老”“杨朱”三派中,黄老派起于战国兴于汉,《淮南子》杂糅各家的特点恰恰与黄老派相似,《淮南子》强调虚无,主张兼容并包、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等都与黄老思想一致。《淮南子》是战国到汉初黄老思想的代表作品,也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作品,是道学的集大成之作。
《淮南子》中有儒家学说的成分,如主张以民为本施行仁政等人道思想;《淮南子》中有法家学说的成分,如从历史进化论的角度强调改革变法,强调法令制度要符合大势所趋。《淮南子》中有兵家学说的成分,如《兵略》篇就专论军事,认为政治得失关乎战争胜负,主张不战而屈人之兵,论述军事行动中的动与静,提出具体的统兵用兵要点。《淮南子》中有阴阳五行学说的成分,如论述五行属性生克关系以及万事万物与阴阳的对应关系,包括医学养生方面。
此外,《淮南子》中有一些神话故事,如“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共工怒触不周山”“嫦娥奔月”“大禹治水”“塞翁失马”等,也有其独特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