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其他重要学说及其代表作
(法家/墨家/兵家/纵横家)
法 家
法家学说
总体而言,法家不期望通过文化教育改变人民,而是通过制定法律,配以君王的权术与威势,统治臣民。
主张“不法古,不循今”:认为历史向前发展,一切法律制度都应随之发展,不可复古倒退和因循守旧。反对保守的复古思想,主张锐意改革。
反对礼制:反对儒家的“礼”。认为土地私有和按功劳才干授予官职是公平且正确的,而按照传统礼法维护贵族特权的礼制则是不公平且落后的。
认为人性“好利恶害”:认为人有“好利恶害”或“就利避害”的本性,进而主张要“严刑重罚”,借助人恶害避害的本性,使百姓的行为导向君主的期望。
重视“法”“术”“势”:法指的是健全法制,明确法令制度;势指的是君主的权势,要独掌军政大权,有巩固的权力和地位;术指的是驾御群臣、掌握政权、推行法令的具体策略和手段。
强调法律作用:“定分止争”,即明确物的所有权;“兴功惧暴”,即通过奖赏鼓励人们立战功,通过刑罚使不法之徒感到恐惧。
明确治国之道:先立法,“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让百姓明白何为应做与不应做;后执法,须君主明察百姓行为,借助君主的势,进行赏罚,“用人不得为非”。
循名而责实:君王驾驭臣子的权术。君王把某项名义的职务授予相应官吏后,无需指导工作,只需按照法律明确的规定检查工作完成情况,进而论定赏罚。
代表作《韩非子》
《韩非子》是战国末期韩国王族韩非子的著作。这本书现存五十篇,约十余万字,重点宣扬了韩非子“法、术、势”三者结合的法家思想,建立了完整的法治理论和朴素唯物主义的哲学体系,成为法家思想集大成的作品,为秦统一六国提供了思想理论的武器,也为后来封建统治者施行专制统治提供了思想理论的依据。
书中议论说理透彻犀利、切中要害,每篇所谈内容大多可以通过篇名大致把握,重点篇目:
《爱臣》阐述过分宠爱臣下所造成的危害,提出了明君的“蓄臣”之道;
《主道》中所讲的“道”,是君主驾驭臣下的治臣之“术”;
《有度》就是谈要有法度而且要一视同仁、法不阿贵;
《二柄》就是刑杀与庆赏两种权力,是提供给统治者控制臣下的术;
《扬权》更明显强调君主独一无二的绝对权威是治国治民的政治原则;
《八奸》讲了对君主权威构成威胁的政治手段与阴谋,并提出了具体的防范措施;
《十过》总结君主常犯的十种过失,要统治者引以为鉴;
《奸劫弑臣》更是描绘各种奸邪之臣,体现君臣严重对立的思想;
《亡征》分析了国家和国君灭亡之情况多达47条,强调统治者要巩固个人权力地位;
《三守》相当于教统治者深藏不露、不信任臣子;
《备内》提醒人主防备家庭内部之人,如后妃、太子等;
《南面》讨论君王备臣、制臣、治臣之术;
《守道》强调君王把守权力的方法不离赏罚二字;
《定法》表明法术二者不可或缺;
《诡使》重农轻商,主张愚民;
《五蠹》指出要铲除国家中的五类人。
书中有大量生动且蕴含深刻哲理的寓言,如自相矛盾、守株待兔、讳疾忌医、滥竽充数、老马识途等。
墨 家
墨家学说
墨家的功绩有人文思想方面,也有军事、工程、几何、力学、光学等科学技术方面。其中墨家的基本思想主要有十点: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用、节葬。
兼爱:完全的博爱,不分亲疏远近与高低贵贱。
非攻:反对侵略战争,反对国与国之间的攻伐,维护人类和平。
尚贤:不分贵贱,唯才是举。
尚同:选贤而立,由下至上达成一致,上下一心为民谋益,为社会兴利除弊。
天志:天是有意志的最高主宰,天的意志是兴利除害,所以应该行义兴利。
明鬼:对未知心怀敬畏,辨明鬼神存在,鬼神能扬善惩恶,也指尊重前人智慧和经验。
非命:反对命定思想,强调通过努力奋斗掌握自己的命运。
非乐:摆脱礼乐束缚,废除繁琐的音乐活动,批判奢靡享受,节省财物与精力。
节用:勤俭节约以扩大生产,反对奢侈浪费。
节葬:反对厚葬久丧,主张薄葬短丧,不把财富和精力浪费在已故之人身上。
墨家与儒家思想的异同
墨家与儒家相比,二者都宣扬“仁政”,二者都强调“义”,二者都是积极入世的,二者都是“显学”。但墨家和儒家又有所不同:
儒家倡导的“仁”是强调宗法仪礼,人有差别、爱有差等;墨家倡导的“仁”是理想化的博爱,即“兼相爱”。
儒家认为“义”“利”相对,崇“义”贬“利”;墨家强调“义”“利”统一。原因是对“利”的对象理解不同,儒家谈的“利”是对自己有好处,所以要贬抑;墨家谈“利”是对他人有好处,所以义利合一为对他人有好处。
儒家主张“天命”,命定思想强化了统治者的地位;墨家主张“非命”或“人命”,强调人的命运不由天,而由自己来决定。
儒家“敬鬼神而远之”;墨家相信鬼神存在,并借助对鬼神的敬畏来劝导人们为善。
儒家重视礼乐、丧葬及其体现的尊卑秩序;墨家相反,强调节省物财人力。
儒家强调“正名”,重“名”轻“实”;墨家重“实”轻“名”,强调实际行为。
不同的思想和主张,其实同样是伟大和美丽。
代表作《墨子》
《墨子》一书,有人认为由战国时期创立墨家学派的墨子自著和墨子弟子记述墨子言论两部分组成,但一般认为是墨子的弟子及后学记录、整理、编撰而成的。《墨子》是墨翟言论和墨家思想的总集性著作,也是研究战国诸子百家中的墨家的重要经典。原有七十一篇,佚失了十八篇,现存五十三篇,其中八篇只有篇目而无原文,大致可以分成两大部分:一部分记载墨子言行,阐释墨子兼爱、非攻、天志、明鬼、非乐、节葬、节用等重要思想,主要反映了墨家前期的思想,比较容易把握墨子思想且非常重要的篇目有《亲士》《七患》《辞过》《三辩》《尚贤》《尚同》《兼爱》《非攻》《非命》《贵义》等;另一部分一般称作墨辩或墨经,着重阐述墨家的逻辑思想,还包含许多科学技术的内容,反映了墨家后期的思想,主要是《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六篇。可以说《墨子》所承载的哲学是中国古代劳动者的哲学。不仅思想价值高,文学性也很高,由小及大,连类比譬,逐层推理,看似朴质无华,但语言思维流畅如水。
兵 家
兵家学说
我国古代军事思想萌发很早,到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之间不断爆发战争,从事军事的智谋之士,总结军事方面的经验教训,研究制胜的规律,这一类学者,被称为兵家。兵家名人有商末西周的姜尚,春秋时的孙武、司马穰苴,战国时的孙膑、吴起、尉缭、赵奢、白起,汉初的张良、韩信等。兵家典籍有《六韬》《三略》《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吴子》《司马法》《尉缭子》《李卫公问对》等,体现着兵家的学说思想。兵家思想主军事,也关乎政治,以利为核心,强调怎样得到胜算,充分体现着人类的智慧之光。兵家思想根据兵家四派可以大致分为四个方面:
兵权谋:权谋即战略战术,专论用兵的方法技巧。从“以正守国,以奇用兵,先计而后战,兼形势,包阴阳,用技巧者也”可以看出,权谋含义范围很广,可以说凡是关乎军事指挥的策略、方针、方法、规律,包括我们通常所说的战术,都可以纳入权谋范畴。
兵阴阳:阴阳本是黄老之学、阴阳家的常用词语,但兵家的阴阳之学其实就是与军事相关的地理、天气等自然环境因素,也就是兵家讲究的“天时”“地利”。
兵形势:兵家的形势之说,古今有所不同,古代兵家形势之说与战术有一定交叉,“形”强调军事力量,“势”强调军事力量的发挥,“形势”共同强调要拥有军事实力从而在战前就有对敌优势,强调要精心运筹谋略从而形成最佳的战场布势,强调临阵审时度势从而充分形成对敌人的威势。
兵技巧:兵家的技巧并非指具体战术,而是针对士兵和器物的有效做法,包括挑选士兵、训练士兵、日常管理、装备研究、武器使用等方面的内容,可以说兵技巧属于操作层面的,是军事学说中最具体最容易学习和实践落实的内容。
比较有代表性的兵家词句有:以战逼和、神出鬼没、兵不厌诈、知己知彼、兵贵神速、机不可失、一鼓作气、不战而屈人之兵、调虎离山、以逸待劳、远交近攻、反间计、声东击西、欲擒故纵等。
代表作《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是春秋时孙武所著,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它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堪称中国最杰出的兵书,被列为“武经七书”之首,被誉为“世界古代第一兵书”“兵学圣典”等。
这本兵书六千字左右,共十三篇,每篇内容都极其精深,虽然通过篇名大致可以把握其中所谈内容,但具体文字要深刻得多。
《始计篇》强调了兵家的重要;
《作战篇》强调要有充分准备且兵贵神速;
《谋攻篇》中谈到了许多重要思想,不战而屈人之兵,伐谋、伐交、伐兵、攻城四种手段交相运用,把握兵机,知己知彼等;
《军形篇》先保存自己,才能消灭敌人;消灭敌人,才能最好地保存自己。既要懂得进攻,也要善于防守,以获得全胜。强调军事预测;
《兵势篇》强调以奇制胜,也强调顺势而为以及主动造势;
《虚实篇》指出兵无常势、因敌变化,提出攻其所必救;
《军争篇》提出以迂为直,避其锐气、击其惰归,穷寇勿追等;
《九变篇》强调对将帅的利用和通晓各种机变;
《行军篇》强调利用地形和兵贵精、不贵多;
《地形篇》强调利用地形和搜集情报;
《九地篇》指出各种复杂地形并提出运用方法和应敌方法;
《火攻篇》指出五种火攻的条件和运用,也明确兵家主张非利勿动;
《用间篇》强调掌握敌情的重要和五种间的运用。
可见,《孙子兵法》注重了解情况,注重全面地分析敌我、众寡、强弱、虚实、攻守、进退等矛盾双方,注重掌握战争客观规律,体现出鲜明的辩证思想。
纵横家
纵横家学说
“纵横”是鬼谷子在《鬼谷子》中最初提出的术语,《飞箝》篇中首次提出,意思是垂直与水平,《忤合》篇中再提到它意思与“进退”相似,即能否随意地与君主合而共事或离而结怨。后来,“纵横”多指苏秦和张仪等纵横家主张的 “合纵”“连横”学说。
战国七雄确立初期,从地理位置来看,秦国靠西,而山东六国靠东,正好是一条直线与之划开。“合纵”主张六国结盟,对抗秦国。“连横”主张秦与六国之中的诸侯国联合,使六国相互猜忌,无法结盟。又因秦国强大而其他六国相对弱小,战国时齐、楚、燕、韩、赵、魏等六国联合抗秦的外交策略成为“合众”即“合纵”,是“合众弱以攻一强”的意思。而秦国与六国分别结盟的外交策略成为“连横”,是“一强连一弱以破获众弱”的意思。
纵横家思想强调审时势、知大局,对天下格局了若指掌,还要利用诸侯国们的软肋反掣各国,他们不论是进行游说还是出谋划策,都能以审时度势分析清楚当下的形势为前提。“合纵”“连横”不同的主张推销决定了纵横思想重揣摩、重机辩的特点,要能机智地洞察人心,机智地作出反应。纵横家思想注重谋略决断,遵循规律,相时而动,不论是个人的进取或退隐,还是国家的结盟或观望,甚至是作战的进攻或收兵,都如此。纵横家思想还是务实的思想,强调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重视实利,以取得成功为目标,纵横家本身也都是有热切个人追求的人,渴望通过依附统治者来实现个人的政治抱负。
《战国策》
《战国策》又称《国策》,其中文章非一人写成,大多是战国时代策士的著作和史臣的记载,由西汉时期刘向整理编定为三十三篇并定名为《战国策》,也就是说它是一部汇编而成的国别体历史著作。《战国策》记载了战国初年到秦灭六国大约240年间的历史,包括东周1卷、西周1卷、秦5卷、齐6卷、楚4卷、赵4卷、魏4卷、韩3卷、燕3卷、宋卫合为1卷、中山1卷,分12策,33卷,共497篇。全书没有系统严谨的体例,篇与篇之间彼此独立,但每篇大都以记述策士即类似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游说活动为主,反映东周战国时代各诸侯国政治、外交的情况,虽然其中有些更像故事而非历史的内容不太可信,但仍是研究战国的重要史料,也是了解纵横家及纵横家思想的重要资料。
《战国策》思想价值很高,其思想内容比较复杂,但主体体现的是纵横家思想,几乎所有纵横家谋士的言行都在此书,可以说它是一部游说辞的总集和策士游说的实战演习手册。书中涉及到的纵横家人物有最重要的苏秦、张仪,也有足智多谋的陈轸、公孙衍,还有苏秦族弟苏代等。当然也有勇士荆轲、将军甘茂、政治家周公旦,但书中浓墨重彩刻画的还是纵横家人物,刻画出他们智谋精细、论说雄辩、文辞精妙的特点。所以,《战国策》文学性很强,善于阐述事理,善于刻画人物,又运用大量的寓言、譬喻、反讽、成语等,妙语连珠、生动有趣。又因其中大量策士的游说,雄辩、尖锐、生动、幽默,形成了《战国策》独特的语言风格。书中有《苏秦以连横说秦》《冯谖客孟尝君》《赵且伐燕》《邹忌讽齐王纳谏》《唐雎不辱使命》等许多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