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抗日战争时期的重庆是中华民国的陪都,是中共中央南方局的所在地,是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亲自从事统战工作的重要城市,是民主党派从事抗日民主运动的中心。我国现有的八个民主党派有四个(民革、民盟、民建、九三学社)发祥于重庆,农工党的前身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简称第三党)的中央机构曾迁到重庆,重庆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发祥地。因此,中央统战部对此非常重视,于2004年3月批准在重庆建立全国首个统一战线传统教育基地。2005年1月20日,全国统一战线传统教育基地在重庆红岩革命纪念馆正式挂牌。中央统战部副部长陈喜庆,民革中央副主席李赣骝,民盟中央常务副主席张梅颖,民建中央副主席路明,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洪绂曾等出席挂牌仪式。
2005年8月22日,九三学社成立旧址纪念碑揭碑仪式在重庆市渝中区人民公园举行,九三学社中央主席韩启德等出席揭碑仪式。纪念碑造型肃穆大方,朴实厚重。长方形的红色花岗岩纪念碑身,长9.3尺,高5.4尺,分别寓意着“九三学社”和“五四精神”。纪念碑正面是韩启德题写的“九三学社成立旧址纪念碑”十一个大字,背面镌刻着《九三学社成立宣言》,侧面雕刻着九三学社成立大会旧址——原重庆青年大厦的图样。
2005年11月8日,中国民主建国会成立纪念碑揭碑仪式在重庆市渝中区较场口城市阳台举行,民建中央主席成思危等出席揭碑仪式。纪念碑碑体红色,基座绿色,意喻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民主建国会“肝胆相照、荣辱与共”;五根环绕立柱,象征民建成立宣言的五项主张:“世界要和平、政治要民主、经济要发展、社会要公平、文化要繁荣”;碑高1945毫米、厚60厘米,表示民建成立于1945年,建碑于60周年;以不对称图形和似塔吊结构,体现民主和建设;侧看端面立槽,似两大板块,象征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两面旗帜。
2007年1月24日,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成立纪念碑揭碑仪式在重庆上清寺特园举行,民革中央主席何鲁丽等出席揭碑仪式。纪念碑典雅、大方、精致,采用汉白玉材质;碑高3米,碑体为三块三角形石材,由小到大重叠,呈三面、三段式,第一段三面镌刻孙中山画像,第二段三面分别刻有民族、民权、民生,喻意孙中山先生所倡导的民主革命纲领,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第三段一面刻孙中山先生亲笔题词:“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一面刻“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成立纪念碑”及落款等,一面刻碑记,喻意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将长期坚持孙中山先生倡导的“爱国、革命和不断进步”的精神。
2007年2月2日,中国民主同盟成立纪念碑揭碑仪式在重庆上清寺特园举行,民盟中央主席蒋树声等出席揭碑仪式。纪念碑高4.1米,基座宽3.19米,意为1941年3月19日民盟在这里成立;碑体呈“M”造型,为“民盟”拼音缩写;芝麻白大理石碑体上竖排镶嵌着“中国民主同盟成立纪念碑”金色大字;黑色碑座上刻有“鲜宅”外景、“民主之家”四个字及《民主报》、《光明报》、《民主周刊》等图案,凸显出民盟沧桑的历史。
2008年5月,经中共中央统战部批准,重庆市修复“民主之家”特园康庄,建成特园中国民主党派历史陈列馆。2011年3月,中国民主党派历史陈列馆正式建成并对外开放。中央统战部部长杜青林,民革中央主席周铁农、民盟中央主席蒋树声、民建中央第一副主席张榕明、民进中央常务副主席罗富和、农工党中央主席桑国卫、致公党中央常务副主席王钦敏、九三学社中央主席韩启德、台盟中央主席林文漪、全国工商联党组书记全哲洙、无党派人士陈章良等,重庆市主要党政负责人共同为新馆剪彩。陈列馆总建筑面积10341㎡,其中展览面积8453㎡;由序厅,8个民主党派、全国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展厅,场景复原等12个单元组成,是全国唯一集宣传、教育、培训和研究为一体的统一战线综合性功能展馆,2012年12月成功创建国家一级博物馆。
四个民主党派成立纪念碑和中国民主党派历史陈列馆新馆的建成,充分表明重庆是一座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为巩固壮大统一战线、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作出过重大贡献,在中国革命史上和中国统一战线及多党合作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中,重庆民主党派史是抗战时期民主党派史的精华,是中国民主党派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重庆抗战时期民主党派史是发掘重庆丰富统一战线资源的需要,是建设全国统一战线传统教育基地的需要,是充实中国民主党派历史纪念馆建设的需要,也是更好地开展多党合作优良传统教育的需要。为此,我们特编辑了《重庆抗战时期民主党派史》一书。
不同时期,民主党派具有不同的含义。中国共产党曾经也是民主党派的一员,在著名的《各民主党派联合声明反对北大西洋公约》(1949年4月)中,就有毛泽东与其他民主党派负责人的共同签名。在“民主党派”这个称谓出现前,还有抗日党派、爱国党派、中间党派、中小党派、各党派等众多称谓。为界定本书研究范围,“民主党派”采用沿用至今的周恩来的说法。1949年9月7日,周恩来在向参加第一届全国政协的代表作《关于人民政协的几个问题》的报告里指出:“党派的标准。凡是在去年‘五一’前就建立了组织或已开始建立组织,并且很快地响应了‘五一’号召的”。
据此标准,当时确认参加新政协的民主党派有11个,即: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民主建国会、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国人民救国会、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中国国民党民主促进会、中国致公党、九三学社、台湾民主自治同盟。其中,中国民主同盟、民主建国会、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中国农工民主党)、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中国人民救国会)、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九三学社6个党派的领导机构曾在重庆开展过抗日爱国民主运动,加入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属于本书的研究范围。
为系统反映民主党派在重庆抗战时期的活动情况,本书主要论述了四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个方面的问题(第一章),主要研究民主党派人士云集重庆的原因。
第二个方面的问题(第二、三、四、九章),主要研究民主党派在抗日救国、自由民主、反对内战、和平建国、促进国共合作、推动重庆地方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主要活动与历史作用。
第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五至第八章),主要研究中国民主同盟(含三党三派)、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中国民主建国会、九三学社在重庆的诞生经过、发展历程、政治主张、政治活动等,以及这四个民主党派的重庆地方组织在新中国成立前的活动情况。
第四个方面的问题(第十章),主要研究民主党派与国、共两党的关系,揭示了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的亲密合作的历史事实。
在编写本书过程中,力求史论结合、论从史出,从当时的历史现实出发,在对权威性文献、有关重大历史事件和当时国内外形势的分析基础上,重点以抗战救国、自由民主、反对内战、和平建国、促进国共合作为主题统率民主党派相关史实,便于发挥重庆作为全国统一战线传统教育基地的作用,同时还研究了民主党派在政治协商、参政议政方面的史料,为我国民主党派发挥参政党作用提供历史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