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随沿海教育文化科研机构内迁重庆
随着国民政府及大批工商企业迁渝,各种教育文化科研机构也积极内迁重庆,以满足重庆物质、精神文化发展需要和各种人才培养的需求。
一、沿海教育文化科研机构内迁重庆概况
抗战期间,沿海高校纷纷迁到重庆。在1936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备案的108所高校中,迁渝高校为14所,即:中央大学、交通大学(包括北平铁路学院和唐山工学院属分校)、复旦大学、武昌中华大学、上海医学院、朝阳学院、中央国术馆体育专科学校、武昌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武昌艺术专科学校、山东大学、江苏教育学院、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吴淞商船专科学校。在这108所高校中,部分院系迁渝的高校有7所,即:北平师范大学的劳作师范专修科、金陵大学理学院的电机工程系和电化教育专修科及汽车专修科等班次、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沪江大学的分校、东吴大学的法学院、之江大学的文理学院、南通学院的医科。总计21所,占内迁58所高校的21.14%。到1946年止,国民政府教育部新增备案的正规院校中,迁渝高校又增加10所,即贵阳医学院、江苏医政学院、湘雅医学院、中央工业职业专科学校、药学专科学校、戏剧专科学校、东方语文专科学校、蒙藏学校(边疆学校)、华侨工商学院、两江女子体育专科学校。非教育部管辖或地方非正规高校迁渝的还有16所,即中央政治学校、兵工专门学校、陆军大学、海军学校、中央测量学校、明治新闻专科学校、歌剧学校、支那内学院(南京佛学院)、医药技士专门学校、税务专门学校、窑业专科学校、南林学院、宪兵学校、陆军军需学校、草堂国学专科学校、新辉法商学院。因此,迁渝单位、迁渝人士新办高校,抗战时期内迁重庆高校在61所以上。
抗战时期,国家及沿海各种文化机构及设施诸如国立图书馆、博物馆、报社、通讯社、杂志社、学术团体等100多个文化单位迁到重庆,特别是中华全国文艺界、戏剧界、美术界抗敌协会、中苏文化协会、中央广播电台、中央通讯社、《中央日报》、《新华日报》、《大公报》、国立中央图书馆等,都是中国最具声誉、影响最大且负有领导任务的文化单位。
抗战时期,全国各地迁渝的科研机构、科学学会、高等院校科研所(室)等达百余家,主要有国立中央研究院、中央地质调查所、中央农业试验所、中央工业试验所、兵工署弹道研究所、心理研究所、气象研究所、中国地理研究所、中国地质调查所、水利化工研究所等。此外,重要的迁渝单位还有中央卫生实验院、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四川地质研究所等。除了官方的科研机构外,重庆还汇聚了许多民间科研机构和学术团体,主要有中国工程学会、中国地质学会、中国化学会、中国生物学会、中国物理学会、中国数学会、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植物学会、中国地理学会、中国气象学会、中国科学社、中华自然科学社、中华学艺社等百余家。特别是国立中央研究院,是中华民国最高学术科研机构,长期执中国科学研究之牛耳。中央研究院共建有13个研究所,拥有400余名高级科研人员,多数为当时中国著名的科学家,是重庆科学研究的主体。
大批重要的教育、文化、科研机构、全国性学术团体迁到重庆,使重庆地区的教育、文化、科研能力空前壮大,极大地提高了重庆教学科研水平和文化创作能力。
二、重庆成为抗战时期大后方的教育文化科技中心
首先,成为教育中心。战前的重庆仅有3所高校,即重庆大学、四川教育学院、西南美术专科学校,其中仅有重庆大学进入了1936年教育部108所高校排行榜。重庆的大学,不仅数量少,而且规模小,学科不齐全,在校大学生不及500人。1944年底,重庆高等学校在教育部154所高校排名榜上,拥有27所,占在册高校的17.5%。这里还不包括中国政治学校、陆军大学、歌剧学校等近30所非教育部管辖或非正规高校以及随后迁入的其他高校。从招生人数看,抗战中期,重庆区域大学生人数已达7000人,仅次于上海区(约7400人),占全国16.67%。
同时,重庆的职业教育、中等教育、社会教育等出现了空前大发展的局面。1944年,中学的数量增加到72所,在校学生25449人;小学发展到284所,入学儿童73947人,教师3316人。
重庆的人口素质得到空前提高,到1945年,在重庆人口中,大学毕业和肄业占5%,中学毕业和肄业占17%,小学毕业和肄业占34%。
重庆教育的大发展,为战时中国培养了许多有用的人才,也为重庆的经济、教育、文化事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人才基础。
其次,成为文化中心。与重庆教育的空前发展相适应,重庆的文化事业也得到了很大发展并呈现出相当的繁荣。不仅有一大批全国性的文化机关、学术团体、报纸杂志、新闻出版、书社书店等100多个单位迁到重庆,还新建和创办了130余个全国性的文化机关、学术团体,如中美文化协会、中英文化协会、东方文化协会、中华全国音乐界抗敌协会、中华全国漫画家抗敌协会、中华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中华交响乐团、中国著作人协会、国立中央美术馆、中国万岁剧团,使重庆成了中国人民坚持抗战、反抗法西斯的文化活动中心、舆论宣传中心、对敌精神作战中心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阵地。据不完全统计:八年抗战中,在重庆先后设立的通讯社有36家,出版的报纸有113种,出版的杂志有604种,开办的书店有146家,印刷社、所160余家。《抗战文艺》、《七月》、《文艺阵地》、 《文学月报》、《中原》、《文哨》、《天下文章》、《时与潮文艺》、《戏剧岗位》、《中国诗艺》、《诗歌丛刊》、《文艺先锋》等刊物在重庆相继问世, 《腐蚀》、《寒夜》、《火葬》、《淘金记》、《财主的儿女们》、《火把》、《泥土的歌》、《火雾》、《射虎者及其家族》、《马凡陀山歌》、《屈原》、《草莽英雄》、《蜕变》、《风雪夜归人》、《雾重庆》、《升官图》等显示大后方文学取得重要成就的作品在重庆先后出版发行,而在重庆举行的各种全国性的文化交流活动如讲演会、招待会、报告会、座谈会、纪念会、庆祝会等几乎是无日不有,各种各样的文化、美术、报刊、艺术、绘画、摄影、古物等全国性的展览在重庆也比比皆是,而每当一年一度的文艺节、戏剧节、诗人节、美术节、音乐节、教师节、儿童节等庆祝和纪念活动更是盛况空前。
第三,成为科技中心。大批科技机关及科研精英云集重庆,使得重庆科学技术呈现出具有国家水平、学科覆盖面广、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等显著特点,使重庆地区的科学研究能力空前壮大,创造了相当多的令人瞩目的成果。工业技术方面,在钢铁冶炼技术、机器工业技术、棉纺织技术、采煤技术、橡胶工业技术、化工制碱技术方面都有巨大进展,大小发明就有500余项,为中国有史以来之最,其中引人注目的有:刘克生研制的5吨小型炼铁炉,汤仲明研制的动力机,王景折研制的辐射式汽缸旋转压风机,李耀滋研制的自动节油机,承纪元发明的硬脂酸,徐卓卿发明的氧化铬新型,夏勋铎发明的新型氨化合物,王汉曾发明的烧碱木屑制纯碱法,林一民发明的用碱制纯碱及松油代柴油法,侯德榜发明的侯式制碱法,张钊研制的转缸式飞机发动机,曾竹仪发明的照相干板,袁开基发明的安息香油等。
农业技术方面,在培育与推广稻麦反杂粮的优良新品种,蔬菜、水果、茶园的改良,蚕桑优化,农作物防病治虫,家畜防疫治病,合理使用化肥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基础理论方面,也产生了一批在国际上有影响的理论成果,如中国学者关于多元分子振动光谱与结构研究,关于原子核及宇宙射线的同子理论研究,关于地球旋转对大地构造影响的研究,关于动物脑研究,关于四川鱼类研究、鲫鱼鲤鱼分类统计,关于橡胶植物薛荔的发现和研究,关于川康滇铜矿的研究,关于东亚大型涡旋运动之研究,关于东亚环流指数变化与中国天气,关于北半球环流强度与天气关系等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特别是李四光撰写的《地质力学之基础与方法》,标志着李四光地质力学的创立。
三、知识分子队伍的壮大是民主党派在重庆形成的又一重要基础
我国民主党派的成员主体是知识分子。由于沿海大量教育文化科研机构内迁重庆,也由于重庆教育文化科技中心的形成,重庆知识分子队伍迅速壮大。在此基础上,重庆的教育文化团体组织相继成立,为民主党派的建立奠定了社会基础。
抗战爆发以后,随着众多学校、文化机构、新闻单位的内迁,成千上万不同性质、不同派别、不同区域的专家教授、作家、艺术家、画家、音乐家、诗人、戏剧家、哲学家、历史学家、翻译家、电影艺术家等教育文化工作者和工程技术人员、社会名流、国家精英、民族精华,犹如百川归海齐集重庆。据统计,有2000多名高级知识分子迁到内地。重庆几乎囊括了当时全国科教文化界的杰出学者,如数学方面有:何鲁、孙光远、段调元等;物理方面有:吴有训、周均时、严济慈、谢立惠、吴大猷等;化学方面有:侯德榜、张洪沅、杨公庶、高济宁等;工程学科方面有:胡庶华、税西恒、茅以升、金锡如等;地理方面有:胡焕庸、竺可桢、李旭旦等;地质方面有:李四光、朱森、戈定邦等;生物方面有:童第周、陈邦正、卢于道等;土木建筑方面有:谭垣、杨廷宝、叶仲玑、丁观海等;农林方面有:梁希、金善保、薛培元等;医学方面有:蔡翘、刘昌礼、朱恒璧等;法学方面有:沈钧儒、史良、张友渔、潘震亚等;新闻方面有:顾执中、王芸生、陈铭德、周钦岳等;艺术方面有:徐悲鸿、张大千、马思聪、关山月、李可染、丰子恺、贺绿汀等;哲学方面有:梁漱溟、宗白华、侯外庐等;社会方面有:吴文藻、吴景超、许德珩等;经济方面有:马寅初、潘序伦、朱国璋、甘祠森、陈豹隐、章乃器等;心理学方面有:吴南轩、潘菽、萧孝嵘等;历史学方面有:翦伯赞、邓初民、周谷城等;外国语言文学方面有:楼光来、王云五、曹靖华等;教育方面有:张伯苓、罗家伦、晏初阳、陶行知、黄炎培等;作家兼学者有:柳亚子、郭沫若、林语堂、谢冰心、梁实秋、舒舍予、茅盾、曹禺、田汉、胡风、巴金、孙伏园、阳翰笙等。
大量知识分子云集重庆,推动了各种文化协会、学术团体的诞生,促成了民主党派的诞生,成为民主党派的主要来源。如九三学社就是这样诞生的。1939年春,根据周恩来的指示,在重庆《新华日报》社长潘梓年的指导下,成立了自然科学座谈会,主要成员有中央大学的梁希、潘菽、金善宝、涂长望、干铎、李士豪以及重庆大学的谢立惠等大学教授和科学家。自然科学座谈会团结广大自然科学界人士,积极参加国统区的爱国民主运动。为了团结更多的科学技术和文教工作者,扩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周恩来、潘梓年的授意下,于1944年底筹备成立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简称中国科协),并于1945年7月1日在重庆沙坪坝正式成立,参加协会的有竺可桢、李四光、任鸿隽、丁燮林、严济慈等100多位著名科学家及其他科学技术工作者。1944年下半年,为响应中共结束“一党专政”,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许德珩、潘菽、梁希、黎锦熙、劳君展、涂长望、张雪岩、黄国璋、叶丁易、税西恒等重庆文教、科学技术界的高级知识分子,发起成立了民主科学座谈会。经周恩来、潘梓年授意,自然科学座谈会的同志,由潘菽介绍,先后以个人身份参加了民主科学座谈会,构成了民主科学座谈会的主体,使民主科学座谈会成为一个以科学技术界、文化教育界高级知识分子为主体的民主政团。这个政团就是九三学社的前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