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陶艺是一种和人的生命贴紧,并与自然融为一体的艺术。在早期人类文明中,陶器的发明最为神奇。用粘土制作、再通过火的烧炼而成的陶器,是人类最早通过化学变化将一种物质改变成另一种物质的创造性活动。它不仅是人类在科学技术上迈开的第一步,也是人类在器物艺术和器物文化上的一大创举。陶艺的历史,就是人类用陶瓷这种独特的材质,以不同方式不断言说着不同文化群体的情感和精神世界的历史。陶瓷默默记载着人类历经辉煌或浩劫的历史,比如原始时代的彩陶,历经上万年时间的冲刷,却还在向今天的我们诉说着远古人类的故事。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陶瓷的历史发生了重大转折,以日本走泥社和美国奥蒂斯陶艺圈的陶艺革命为首发,推动陶艺成为现当代艺术的重要媒介和新生门类。于是,在人类的生活中,除了传统器物的制作之外,还出现不以实用为目的,而以表达情感、传达观念为目的,具有对社会文化进行反思和批判价值的现代陶艺创作。相应的,也出现了一个新的创作群体,那就是以现代知识分子身份出现的现代陶艺家。
在当代中国复兴文化大国的理想之中,中国的现当代陶艺也面临着重大转型:如何适应时代的挑战,保存和弘扬中国悠久的陶瓷文化,同时保持创新的活力和精神,树立中国当代陶艺的民族品格和世界形象,是陶艺家和理论家都应该深刻思考的问题。
换言之,在全球化和多元文化融合的时代,中国陶艺家必须具有面向世界的眼光和胸怀。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经济上,也体现在文化、审美甚至国民心理等方面。中国已经由一个传统的、相对封闭的和地域性的国家,逐步发展成为一个现代的、开放的和国际化的国家。这样的变化直接影响到中国陶瓷艺术的发展之路,推动它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封闭走向开放。
在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陶艺家第一次出现在国际舞台时,才发现当时我们的观念已经远远跟不上时代。在现代陶艺已经成为现代艺术的一部分时,中国人还抱着仿古花瓶去参加国际现代陶艺大赛的评奖,真有点类似当年中国运动员套着长袍马褂首次参加世界奥运会的情景。当然,经过三十多年的努力,就像中国的奥运健儿已频传佳绩,中国现代陶艺的发展也已不同以往,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而这种成就的取得非常不易,中国陶瓷界在艺术形式和观念上的革新阻力重重,更多受到保守之思想和审美观念的制约。
因此,在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转型过程中,始终保持清醒的反思精神,常常检讨自己的陶艺创作,不断进行探索和创新是非常重要的。而其中最关键的还是要在作品中注入了新的创作理念,不忘根基并学习外来,摸索出一条中国人的现代陶艺之路——我们既要学习西方,但又不能失去自我,成为西方艺术的翻版。这就意味着中国陶艺的现代化转型,既需要获得对中国陶瓷文化传统、对自我陶艺创作、以及对世界现代陶艺发展的正确理解和认识,还必须密切关注世界现代陶艺以及当代艺术的发展变化,不能囿于一隅、自我欣赏。为此,现代陶艺历史理论领域的研究亟待跟进,以为中国陶艺的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非常可喜的是张红霞博士在这方面做出了可贵的探索。她的研究课题,是在世界陶艺发展史上具有关键性转折意义、并对世界各国现代陶艺产生了深远影响的日本走泥社和美国奥蒂斯陶艺革命。她在大量英、日原文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了这段重要历史并作出理论探讨,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空白,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该书的内容非常丰富,既有对历史史实的生动描述,又有基于现当代艺术理论视角的深入阐释,既有大量丰富的图文资料,又有深刻厚重的学术反思。尤其是从审美现代性角度所做的思考,准确地把握了20世纪中叶世界陶艺革命的本质,并对其历史文化背景、贡献和局限都作了深刻剖析,非常具有启发意义。在此基础上,作者还对陶艺的未来发展方向,即建立一种多元文化融合共通的新格局作出了展望。
在已经进入全球经济一体化,不仅完成了工业文明的推进,而且文化产业与信息产业也蓬勃发展的当代中国,如何塑造和引领当代国人的审美,在日常生活中渗透进一种新的哲学精神和人文关怀,是社会发展对中国陶艺家提出的要求与责任。在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时代,我们相信中国陶艺界将能够不断产生更多优秀的创作作品与理论作品,以更为生动多元的方式传达当代中国人的情感、表达当代中国人的思考,并推动陶艺积极参与到中国和世界当代文化的构建之中去。
总之,只有基于丰厚多元的传统和敏感活泼的生活,才能产生优秀的当代陶艺作品,这就需要我们的陶艺家既关注历史又关注现实,既学习传统又不断反思。因此,隆重推荐本书给所有热爱和关心陶艺的人们,让它带你进入生动的陶艺世界,并获得对艺术新的理解和感悟。
朱乐耕
2015年春于北京